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杜庆春评《旅程》:一只脚离了家园 或者走出去
2005-04-25 17:58:46 来自:
匪兵甲
(北京)
杜庆春评《旅程》:一只脚离了家园 或者走出去
来源:《传媒时代》
亚洲这个被西方想象的东方,一步一步,一个区域接着一个区域卷入了全球化之中,想象的东方成为西方化的东方,在这个离开自己家园的时候,眷念和感伤深深袭击着电影人,而从感伤中如何化出涅磐之境,也正是亚洲严肃电影人最大的破题之处。这是一个猛烈碰撞的时期,是造山之期,在1950年代左右的日本,同一主题下的造山运动诞生了小津这一代的电影大师,但是他是感伤之灵魂的化身。此时此刻前现代社会的现代化阵痛带给现在亚洲的创作者依然是震惊体验,现在亚洲影人应该在全球化的重压持有一种感恩的心,因为这种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型的复杂现象是别的区域的导演无法想象的巨大素材宝库,这种状况一如安东尼奥尼、戈达尔们应该感恩于1950-1960年代的欧洲,一如比利.怀尔德、尼古拉斯.雷应该感恩于1950-1960年代的美国。对亚洲何去何从的沉思,促发了阿巴斯、今村昌平、侯孝贤、杨德昌等大师巨匠的诞生,如今依旧激发了新一代人的探索和冥想,今年代表亚洲去戛纳电影节参赛的导演洪尚秀、朴赞旭、是枝裕和好阿比察邦.韦拉斯花古正是这样的作者。这也可以看出为什么韩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后,泰国电影紧接着成为的一个新热点。
对于华语电影,在今年的戛纳一个值得关注的作品就是在“一种注目”单元中的杨超的《旅程》,这部关注于1990年代早期的中国社会转型的作品几乎晚产了十年,这部电影对青春的感伤应该在十年前就一吐为快,与此同时杨超对电影语言的思考也被迫押后到了新世纪的时间点。《旅程》讲述一对高中复读生的故事,或者说是导演杨超对自己的青春段落的追忆。男生陈思绪(耿乐)和女生小萍(常洁萍)第一次离家出走,是看了报纸上的灵芝种植技术转让的广告,远赴他乡试图通过这种致富的方式完成对高考体制的抗争。虚假的广告使得他们必须第二次骑上自行车出发去找骗子公司,在返家之后,思绪决定再次进入考前辅导班,而小萍决定南下打工。思绪在陪伴小萍行走一段路程之后,回到了家乡,小萍却毅然走向不是终点的远方。
杨超在《旅程》中使用他潜心思考多年的移动镜头和场面调度的语汇,精致而冷静的在由平遥、信阳至武汉、岳阳的中国空间中截取自己青春的记忆。这套中国导演身上少见的气质统一而纯粹的电影语汇展现了大量的路上的行程。铁路、公路、高架的高速路,路切割了农业社会的原野,切割了风景的躯体,切割了眷念的肉体。在东亚电影中的铁路一贯性地被指示出与家园的关联,与走出和回归的关系,铁路这个绝对西方的交通工具,在亚洲承载着乡愁,《旅程》中黑夜之海里的火车是飘流的岛屿,是充溢着漂泊感的怪物。于是,一个尖刻的问题放在我们的眼前,至今中国大陆的电影书写全然是前现代性的感伤,是乡愁的关联物,是不愿走下去的行程,我们的思考是离家瞬间的思考,是青春期的怀旧和感伤,如同感伤的杨德昌借助孩童之口的喟叹:“我觉得我也老了!”我们走出去如何?坚定地为现代而书写,为此时此刻而深思,在这点上韩国的洪尚秀一系列作品是一个尺度,我们不能仅仅是《旅程》和《站台》,不能把青春全都死在回望的目光底下……
关于解决亚洲方向的问题,亚洲最好的电影艺术家有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暗示,就是集中在超越性的人类之爱和关于女性的探讨上,阿巴斯的《风儿将带着我们飘》、《10》、今村昌平的《鳗鱼》、《赤桥下的暖流》都是如此,在两性政治的领域的迅猛突破是思考前现代桎梏和现代性疾病的关键领域,今年洪尚秀的新作的标题《女人是男人的未来》是一个让人联系的口号。杨超的《旅程》中两性的讨论显得格外突出,我们可以看出对女性想象性的消费,女性和刚刚出生的绒鸡并置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潜意识,这一方面暗示了母性、柔软等一系列阴性的定义,一方面又关联到神经质和不可把握的侧面,这种内在的对女性想象的分裂凸现在杨超最终对女性的褒扬,男性(思绪)是懦弱和现实的,他最终退回到家园故地,而女性(小萍)最终是坚定地行走者和理性主义者,既是行走是面对死亡又如何?同样的愿意,女性在影片中的发问都是理想化的,无论是在江面上关于《汉广》的由来的发问,还是在夜里干枯的水渠中关于长江的想象,而男性的所有深刻之思则来自于对现实的处世经验的总结。杨超在潜意识中包含的分裂和反思在大陆创作群中是非常独特的。《旅程》这部电影还呈现出中国电影一直存在的一个极大问题,中国电影人成熟速度的缓慢,当然和这部电影没有直接关联的相对应的一点是衰老速度却极为惊人。在中国,新生导演获得拍片的机会过于困难,从而使得新生力量成熟的时间和速度都大大的放慢。章明的历程可以看出这个弊端,而杨超又一次重复了这个无奈。这种实践上的押后和稀缺对于创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技巧的成熟都是致命的,1997年杨超的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待避》就曾经在戛纳电影基金单元获得过奖项,这部作品在上个世纪末也被选入中法青年电影展的活动,只有在及时的一吐为快之后才能真正得面对此刻的现实,否则悒郁在心灵的情感茧化成和现实的绝缘物。一只脚离了家园,我吼叫着上路,否则就如同这部处女长片几乎让青春的最后的几分钟唯余叹息。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sOMxTAzYisn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来源:《传媒时代》
亚洲这个被西方想象的东方,一步一步,一个区域接着一个区域卷入了全球化之中,想象的东方成为西方化的东方,在这个离开自己家园的时候,眷念和感伤深深袭击着电影人,而从感伤中如何化出涅磐之境,也正是亚洲严肃电影人最大的破题之处。这是一个猛烈碰撞的时期,是造山之期,在1950年代左右的日本,同一主题下的造山运动诞生了小津这一代的电影大师,但是他是感伤之灵魂的化身。此时此刻前现代社会的现代化阵痛带给现在亚洲的创作者依然是震惊体验,现在亚洲影人应该在全球化的重压持有一种感恩的心,因为这种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型的复杂现象是别的区域的导演无法想象的巨大素材宝库,这种状况一如安东尼奥尼、戈达尔们应该感恩于1950-1960年代的欧洲,一如比利.怀尔德、尼古拉斯.雷应该感恩于1950-1960年代的美国。对亚洲何去何从的沉思,促发了阿巴斯、今村昌平、侯孝贤、杨德昌等大师巨匠的诞生,如今依旧激发了新一代人的探索和冥想,今年代表亚洲去戛纳电影节参赛的导演洪尚秀、朴赞旭、是枝裕和好阿比察邦.韦拉斯花古正是这样的作者。这也可以看出为什么韩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后,泰国电影紧接着成为的一个新热点。
对于华语电影,在今年的戛纳一个值得关注的作品就是在“一种注目”单元中的杨超的《旅程》,这部关注于1990年代早期的中国社会转型的作品几乎晚产了十年,这部电影对青春的感伤应该在十年前就一吐为快,与此同时杨超对电影语言的思考也被迫押后到了新世纪的时间点。《旅程》讲述一对高中复读生的故事,或者说是导演杨超对自己的青春段落的追忆。男生陈思绪(耿乐)和女生小萍(常洁萍)第一次离家出走,是看了报纸上的灵芝种植技术转让的广告,远赴他乡试图通过这种致富的方式完成对高考体制的抗争。虚假的广告使得他们必须第二次骑上自行车出发去找骗子公司,在返家之后,思绪决定再次进入考前辅导班,而小萍决定南下打工。思绪在陪伴小萍行走一段路程之后,回到了家乡,小萍却毅然走向不是终点的远方。
杨超在《旅程》中使用他潜心思考多年的移动镜头和场面调度的语汇,精致而冷静的在由平遥、信阳至武汉、岳阳的中国空间中截取自己青春的记忆。这套中国导演身上少见的气质统一而纯粹的电影语汇展现了大量的路上的行程。铁路、公路、高架的高速路,路切割了农业社会的原野,切割了风景的躯体,切割了眷念的肉体。在东亚电影中的铁路一贯性地被指示出与家园的关联,与走出和回归的关系,铁路这个绝对西方的交通工具,在亚洲承载着乡愁,《旅程》中黑夜之海里的火车是飘流的岛屿,是充溢着漂泊感的怪物。于是,一个尖刻的问题放在我们的眼前,至今中国大陆的电影书写全然是前现代性的感伤,是乡愁的关联物,是不愿走下去的行程,我们的思考是离家瞬间的思考,是青春期的怀旧和感伤,如同感伤的杨德昌借助孩童之口的喟叹:“我觉得我也老了!”我们走出去如何?坚定地为现代而书写,为此时此刻而深思,在这点上韩国的洪尚秀一系列作品是一个尺度,我们不能仅仅是《旅程》和《站台》,不能把青春全都死在回望的目光底下……
关于解决亚洲方向的问题,亚洲最好的电影艺术家有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暗示,就是集中在超越性的人类之爱和关于女性的探讨上,阿巴斯的《风儿将带着我们飘》、《10》、今村昌平的《鳗鱼》、《赤桥下的暖流》都是如此,在两性政治的领域的迅猛突破是思考前现代桎梏和现代性疾病的关键领域,今年洪尚秀的新作的标题《女人是男人的未来》是一个让人联系的口号。杨超的《旅程》中两性的讨论显得格外突出,我们可以看出对女性想象性的消费,女性和刚刚出生的绒鸡并置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潜意识,这一方面暗示了母性、柔软等一系列阴性的定义,一方面又关联到神经质和不可把握的侧面,这种内在的对女性想象的分裂凸现在杨超最终对女性的褒扬,男性(思绪)是懦弱和现实的,他最终退回到家园故地,而女性(小萍)最终是坚定地行走者和理性主义者,既是行走是面对死亡又如何?同样的愿意,女性在影片中的发问都是理想化的,无论是在江面上关于《汉广》的由来的发问,还是在夜里干枯的水渠中关于长江的想象,而男性的所有深刻之思则来自于对现实的处世经验的总结。杨超在潜意识中包含的分裂和反思在大陆创作群中是非常独特的。《旅程》这部电影还呈现出中国电影一直存在的一个极大问题,中国电影人成熟速度的缓慢,当然和这部电影没有直接关联的相对应的一点是衰老速度却极为惊人。在中国,新生导演获得拍片的机会过于困难,从而使得新生力量成熟的时间和速度都大大的放慢。章明的历程可以看出这个弊端,而杨超又一次重复了这个无奈。这种实践上的押后和稀缺对于创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技巧的成熟都是致命的,1997年杨超的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待避》就曾经在戛纳电影基金单元获得过奖项,这部作品在上个世纪末也被选入中法青年电影展的活动,只有在及时的一吐为快之后才能真正得面对此刻的现实,否则悒郁在心灵的情感茧化成和现实的绝缘物。一只脚离了家园,我吼叫着上路,否则就如同这部处女长片几乎让青春的最后的几分钟唯余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