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电影史笔记⑦:国人看电影之初

2006-04-17 08:45:08   来自: hooxi (庄)
  国人对电影的接受经历了复杂的道德和伦理犹豫,无论是官方还是民众,均对这种西洋玩意儿的危险和破坏性抱有深刻的警惕。一则光绪三十二年吉林地方官府和俄国驻吉林外部大臣的照会往来档案,揭示了官方和民间对洋人在境内开演“电灯影戏”一事所持的暧昧态度。吉林官府禁开影戏起初并无明确理由,仅言“政府明文碍难批准”等语,我猜测是官员们对这种“非礼而视”的玩意儿本能地排斥,但又无法明说;随后的照会文件多出这样的理由:“驻吉省之华兵杂乱,尚无次序,此处不便开演”等,而俄琅大臣保证该外洋人可雇佣华兵维持秩序之后,吉林政府又将禁止开演的理由加强为:“吉林省城既非通商口埠”,“且(该外洋人)护照系游历张家口及蒙古等地,并无准令随处演细”,这个理由想必非常占得住脚,俄人在此后十几天当中并未再就此事发来照会文件;更戏剧性的是,在此期间,事态正向着有利于吉林政府的方向发展:该洋人在未得到官方允许的情况下,私自在一座寺庙里开演电灯影戏,“忽于本月初二日,有华民数人到局告称云:在洋人演戏之处,因屋内遮掩,黑暗不能见人,被人窃去银钱并字据等物”,并“任意殴人”、“将玻璃损坏”。此后,照会往来文件纠缠于这些细枝末节,而私开的演戏场所也被查封。俄琅大臣动用了多重人际网络,“坚请不已”,竟未能说服该吉林省官网开一面,可见其主意已定,后来的照会文件中越来越长,但结论总归是:“仍难承认”、“仍难照准”、“未便照行”等;而俄琅大臣竟也是个固执之人,为此等小事竟然态度强硬地启用外交手段,称十年前“满洲全境已准俄人通商”,如果吉林省府仍然禁止外洋人在此演戏,则“有违公法(条约),不顾邦交”。最终,吉林官员妥协了一小步,但仍坚持“应俟商埠开后方能认可”,而不是现在。
  至此,这场有关洋人在中国境内开演电影的外交纠纷,经过六个多月的你来我往,最终不了了之。
  光绪三十三年,京城有人上奏认为:“近日各戏园夜间添演电影,男女均准入座,而电影又非将灯光全行收暗不能开演,流弊尤不可问”,请饬禁卖女座,或干脆禁止演戏。巡警总厅据理力争多次,未能阻止禁演。国人对电影的态度,从官方到民间,从此分裂为两个走向:一方是政府部门,要么试图禁止电影放映,要么试图规范电影放映;而民间则偷食禁果,欲望勃发。直到20年代,有精英人士倡导国片改良,给电影加上启蒙的沉重任务,政府欣然,民众则沦为受教育的万劫不复之境。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wdURxKlX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