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后制片厂制度时期的美国电影

2005-04-11 16:05:11   来自: 闹简
  在19世纪末,世界几乎是同时发明了电影、放映机、胶片。但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门罗公园”的奇才托巴斯·阿尔瓦·爱迪生者是电影之父。一直以来,好莱坞就是电影的代名词。在今天,大制片制度早已不存在,昔日好莱坞那些拍摄影片的场地也成了新住宅耸立的郊区或油井区。但“好莱坞”以及其鼎盛时期的大制片制度的依旧是“梦”的源头。
  从来没有哪一门艺术的与商业、工业、技术、经济、战争、政治、性联系的如此紧密,除了电影。美国这个在新大陆上的移民国家,它在20世纪的每一步成长都与电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次大战的时候,电影的中心从欧洲移到美国,好莱坞建立,大制片厂制度和明星制兴起。从那以后,好莱坞成了电影的代名词。三十年代初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率破产率高居不下,但电影院中高朋满座,这是好莱坞的全盛黄金时期,好莱坞最经典的类型片在这一时期成形:西部片、喜剧片、歌舞片、灾难片等。“发生在30年代的许多重大事件,如经济危机、失业现象、法西斯主义以及战争威胁的增长这类的主题,在美国影片中只是偶尔出现一下,或者隐约地表现一下而已。”二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电影院和电影更是成为失业和伤感的美国人民的避难所和精神麻醉剂。战争一结束,美国电影反而迅速走向低谷。由于电视的兴起和反垄断法的出台,大制片厂制度衰落。这时电影的中心移向欧洲,新电影和现实主义的浪潮在欧洲各国此起彼伏。先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大街上一张张失业的忧愁的面孔,带给人们散发着刺鼻的阳光气味的影像;然后是法国新浪潮对小人物内心的强烈关注;然后是德国青年电影对德国民众心理的带有血腥味的深刻反思。而在美国本土,电影界人士正在与严苛的行业尺检制度斗争。独立制片浮出水面。
  制片厂制度产生和衰亡的具体时间已经难以确定,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年月中逐渐发展起来,然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5年里中死于一种缠绵的疾病――电视。
  本文探讨的就是40-70年代的美国电影。
  1、四十年代: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
  尽管对“红色威胁”的恐惧与日俱增,但40年代基本上仍然充满乐观精神。这一点在美国电影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尽管战后的美国面临着各种问题。战争期间1942-1944,好莱坞每年生产440部电影。在1946年这一年,好莱坞获得了它有史以来商业上最大成功。
  与同时期的电影相比,1946威廉·惠勒拍摄的电影《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甚至在当时被认为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影片。它描述了三个社会背影不同、在二战后归家的军人退伍后的经历。“虽然这部影片全力表现的是人性、各种人物,并试图反映战后美国社会中的重新适应与转化的问题,但是《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仍然小心翼翼、不偏不倚,并且处理巧妙地颂扬了美国的生活方式――既像小城镇、自由资本主义、家庭这类社会机制,也颂扬了好莱坞的信念:爱有着拯救世界的巨大力量。”①影片描写了战后归来的士兵普遍遇到了重新适合社会的问题,使人们瞥见了战后美国社会的真实生活。虽然影片结尾三个主人公都有了圆满的结局。
  1946年的另一部十分成功的影片是弗兰克·卡普拉《美妙的生活》,讲一个伟大的普通人的故事。影片将长长的镜头对准主人公乔治的面孔,揭示他内心的矛盾以及对平庸不自由的生活的怀疑。完全是40年代的电影,表现的是对人性和自我及社会的怀疑。黯淡的黑白色调透露出身陷囹圄、无法逃脱的恶梦感。
  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开始起,黑人在好莱坞电影中要么野蛮残忍,要么逆来顺受。40年代以前,黑人是扮演无关紧要的角色。40年代末,好莱坞开始涉及种族歧视问题,一些表现种族偏见的影片陆续发行。1949年的《勇士之爱》写一个战争英雄黑人士兵彼得·莫斯被白人医生治愈了精神创伤的故事。莫斯是一个驯顺、谦卑、近乎完美的的黑人,得到白人社会的容纳。在这里,一个完美的黑人做为白人的病人出现的。
  40年代米高梅拍的音乐片无可争议地居于首位。这种对新世界光明前景的展望在金·凯莱和斯坦利·多南导演的影片《纽约的一天》,讲三个水手如何在纽约度过了一天,影片采用了很多实景:布鲁克林大桥、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等,在这里纽约变成了一个奇妙而富有魔力的地方,一个人可以实现他的梦想。这种欢欣鼓舞、信心十足、生气勃勃的情绪比其它任何情感都更体现40年代电影的特点。40年代也许是好莱坞最后一次充满自信地建造它自己的脱离现实、前后一致的世界。
  1948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已在好莱坞实行了二十多年的“垂直控制”(制片厂同时控制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是非常垄断,制片厂不再同时拥有电影院。自此宣告了大制片厂制度的失势。独立制片逐渐兴起,成为制片厂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直到1960年,他们生产的影片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数量上都可以平分秋色。
  战争一结束,电视的发展马上突飞猛进。在1946年,全美国只有五个地方电视台和几百台电视,到了1948年,电视数量一下子激增到一百万台。好莱坞在这一时期对电视的态度是极其敌对,有的制片厂里甚至不许提“电视”二字。
  但是电视在四十年代还远不是电影的对手,美国人享受着20年来第一次相对和平和繁荣。好莱坞在战争崛起并达到其顶点。在好莱坞的银幕上,40年代是美国梦幻般的“最美好的年代”。
  2、50年代:梦露和外星人
  5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复杂的年代:朝鲜战争、麦卡锡主义、“沉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摇滚乐。这些在当时的电影银幕都有着或明或暗的表现。
  在五十年代,好莱坞拍摄的电影也不再是那些贴有标签,分成类型而毫无特色的电影了。在银幕上,妇女依旧是没有个性而依赖男性的,或者是象梦露这样美奂美仑思想单纯的美人;与其说梦露是一个其他女性可以认同的女人,不如说她只是男性梦寐以求的人物,《慧星美人》(1950)《青春常驻》(1951)《绅士爱金发女郎》(1953)《如何嫁给一个百万富翁》《七年之痒》(1954年)《王子与舞女》(1957年)。外星人的出现显示出对红色政权、超人类力量及外太空的恐惧;西部片表现令人惊奇,显示这一片种的无限可能性(《正午》《搜索者》);制片厂垂死挣扎,为了争夺电视观众大力发展技术、拍摄豪华巨片。
  外星人入侵《攫取身体者的入侵》这是一部成本低、内容诙谐的科幻片,主要表现外星人的侵袭和他们对人类思想的控制。西格尔用现实主义的求实风格,不用暴力,只有静止不变,死寂无声,悚然可怖的形象。这部影片暴露出对共产党集权主义的威胁怀有重重忧虑、歇斯底里和妄想狂,这些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这十年里的一些无法摆脱的思想。这类主题在50年代的许多科幻片中是相当流行的。还有霍华德·霍克斯导演的影片《物》(1951),描述一支美国科学探险队受到了个凶猛残暴的怪物的威胁。同样威廉·卡梅伦·孟席斯执导的《大战火星人》(1951)描写一个小男孩竭力使大人们相信,火星人正在绑架一些重要人物。
  在50年代,由于电视的竞争,好莱坞把注意力放在吸引观众注意力上,为了使观众重回电影院,先是使电影更加绚丽,努力寻求新技术:西尼玛斯柯系统宽银幕电影、双格画幅宽银幕电影、宽银幕立体电影和立体电影。并试验造成有深度的幻觉(没有成功)。宽银幕的出现,使各大制片公司不异巨资拍摄 豪华巨片:《长袍》(1953)《十诫》(1956)《宾虚传》。史诗般的作品是50年代宗教复兴的一部分。以及米高梅公司宽银幕音乐喜剧片的成功,一系列根据百老汇风靡一时的作品改编的《俄克拉荷马州》(1955)《人与玩偶》(1955)《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乐队车》(1953)以及由斯坦利·多南和金·凯莱执导的娱乐性经典音乐歌舞片 《雨中曲》(1952年)
  正是由于50年代好莱坞电影中普遍缺少政治、艺术上激动人心的力量和创新,一批独立制作的影片最终涌现出来。如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马蒂》(1955)。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部激动人心的作品和其他作品一样,是受好莱坞厌恶的的电视的启发而创作出来的。这是第一部根据电视改编的上最为成功的影片。也许从这时起,制片商才感觉到电影与电视的相互依赖。也使大制片厂在绝望中显出一线生机。
  3、60年代:绝处逢生
  对于六十年代,弗朗索瓦·特吕弗的下述评价是正确的:“至于那些好莱坞的名家、那些‘奥斯卡奖的收集者’,我们只能把他们称为‘没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总是根据商业行情的变化而赶时髦,时而拍摄一些圣经故事,时而又拍摄一些侧重于心理描写的西部片,一会儿搞些战争题材的东西,一会儿又搞些以离婚为题材的喜剧……。他们根本不想把自己对于生活、人生、金钱和爱情的观点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整个六十年代,为遏制政策提供根据的种种臆想,以为生活富裕就可以保证社会安宁的信念,还有第二次世界吕战以来就成为美国人主导意识的乐天精神,统统被永远埋葬了。制片厂制度这幢大厦终于在千疮百孔之后,轰然倾颓而倒。
  1970年,米高梅公司进行道具大拍卖、象征着电影制作系统到了穷途末路。
  1969年,金融家柯克里恩买下了米高梅影片公司(它曾一度自诩“拥有比天上群星更多的影星”)。该公司不久成了一家赌场旅馆企业。
  雷电华影片公司已完全改行,不再拍摄电影。
  派拉蒙影片公司成为一些大联合企业中的娱乐部门。联美公司被并入超美联合公司,环球影片公司归并进了美国音乐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最后也成为华纳电讯公司的一部分。
  在这种张力下,好莱坞在性关系方面的种种禁条被抛到一边,银幕上并列的两张床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正面全裸镜头。这种自由成了一些制片公司拍摄性刺激镜头的借口,甚至使一种独立制片的“别墅影业”,专门拍摄十分露骨藏头露尾的色情片。性禁区的打开,大大拓宽了电影题材的范围。使人的关系在这一极为现实的方面能够在电影中得到表现,这在以前的美国电影中是完全没有的。
  除了性禁区,好莱坞其他禁区也被60年代的各种反抗运动所冲破。最显著的变化是不能再对黑人漠然无视。让他们在影片中演配角只演一些老一套的角色。同时,也不再无视青年人那标新立异、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和政治观点。奥托普莱明格的《咨询与赞许》(1962),中令人瞠目结舌的同性恋淫亵镜头就是证明。
  1967年《邦妮与克莱德》(年度票房最高)问世之前,银幕上一直没胡塑造过他们的形象。它不仅把电影的注意力转向了青年,而显示了60年代电影的独特性和敏感性。把法国“新浪潮”的观点和技巧引入好莱坞主流之中。并且使美国的电影制作者们开始将视角投注于那些与社会格格不入、对社会心怀不满的人们的生活与处事方式。《邦妮与克莱德》这部里程碑式的电影,使好莱坞传统电影获得新生,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到青年一代和那些异化了的人们身上。另两部是迈克·尼科尔斯的《毕业生》《逍遥骑士》(1969),这些震撼人心的电影表现出对个体人以及其内心的强烈关注,那种于绝望中显出的温情脉脉和柔软使美国电影与欧洲电影接轨。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观众群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在美国开始有了伟大的观众。他们也许在数量上不及以前,但这些出生在电视时代的“电视婴儿”,电视成了他们成长的食粮,而且青春期刚过,又被电影吸引了过来。他们是电影真正的心仪的观众。在六十年代,电影全部票房的收入70%来自16--29的青少年。
  4、70年代:新好莱坞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十年,在这十年里,人们不问政治,不顾社会与子孙后代。
  70年代,电影工业及其产品反映了渗透在美国意志中的惶惑与颓唐。70年代初,电影来身患沉疴,制片公司从1969到1972年间总共损失了5亿的美元。老的制片公司只能将自身命运系于象金尼全国服务公司这类大型联合企业身上,这样做的结果,使那些制作电影的人双眼只盯在电影能否赚钱上,而不看影片本身如何。电影的数量少了,拍出来的电影都有着十分宽裕的宣传预算,主要用于向16-28岁的年轻观众进行宣传。
  电影与电视的关系在50年代全面开战,60年代,握手言和。70年代,关系好得如同蜜里调油。电影业通过把电影预售给付费电影和商业电视,并且靠出售新录像软件,大赚其钱好莱坞在电影方面遭受的资金损失已经微乎其微。
  70年代的财政困难也有一个好处,制片公司寻求一切复兴的办法。起用了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如:马丁·斯科西斯、波格丹诺维奇,斯皮尔伯格,科波拉等。这些导演对剧本和演员拥有比过去大的多的决定权,甚至还有最后剪辑定型的权力。制片公司的主要作用已经变成了管理财政和发行电影,它们把电影更多地视为一种商业而不是工业。更富于个人化的电影制作形式获得成功。与欧洲艺术电影相呼应,美国此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出租车司机》(1975马丁·斯科西斯)、《最后一场电影》(1971波格丹诺维奇)、《大白鲨》(1975斯皮尔伯格)、《教父》(1972)、《教父续集》(1974科波拉)。
  受妇女运动的推动,独立的女性电影出现:《34岁的乔伊斯》(1973)、《娜娜妈妈和我》(1974)、《工会女仆》(1976)。首批妇女题材的影片中,有一部名叫《克卢班》(艾伦·帕库特),讲一个聪明自信的妓女布莉试图驾驭控制男人来驾驭自己的生活,布莉不是那种旧式的依赖男人的角色,她的妓女身份意味着她可以稍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在这里,女性的困境似乎要一个秩序外的女人来打破,而结尾则是布莉跟着她爱的男人离开,似乎又是一种回归。影片通过布莉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揭示人物的复杂内心。
  在整个战争期间,好莱坞很少有直接反映这一冲突的电影。越南战争继许多反映越南战争的小型电影之后,出了三部高预算影片,《归家》(1978)、《猎鹿人》(1978)、《现代启示录》(1979)。有一句德国谚语叫:一次战争可以造就三支大军:伤残大军、乞丐大军、失业大军。越南战争造就了第四支大军:影片制作大军。越战这场难辨胜负的战争成为好莱坞的题材库,直到现在为止也是这样。
  七十年代末,连老制片厂系统的残余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代替的是一些只管如何赢利的制片公司,独立制片人掌管一切。虽然制片厂制度已不复存在,但是好莱坞经过五六十年代的低徊与挣扎后,恢复元气,直到今天为止仍然统霸着全世界。美国电影走过的历程代表着整个电影的复兴与绝望。
  

2005-04-14 23:38:54  hooxi (庄)

  中国也正在“后”掉那些徒有其表的大制片厂。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sOMxTAzYisn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