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每周推荐---《呼喊与细语》

2005-11-30 12:47:01   来自: 雪中放烟花 (北京)
  《呼喊与细语》
  导演:伯格曼
  演员:  
   艾瑞斯(哈里叶特·安德森扮)
   卡琳(英格曼·苏林扮演)
   安娜(卡莉·西尔瓦扮演)
   玛丽亚(丽芙·乌曼扮演)
  
  影片剧情简介
  
   艾格尼丝身患不治之症,自知一病不起,对人人恐惧的死亡早已习以为常,抱着全然无所谓的态度。她所能做的是对往昔的回忆,她现在全部理解了母亲当初的想法。
   二妹玛丽雅虽然已经结婚,却还是摆脱不了感情的困扰,在丈夫和姐姐的医生之间徘徊不定。
   大妹卡琳也有自己难以理清的烦恼和麻烦。
   在三个姐妹之间,隔膜已深,都有各自的问题,而又彼此难于沟通。艾格尼丝在身心的折磨下默默离开人世。她的死使活着的人意识到她们中间的问题所在。
   影片中的“呼喊”意指人物意欲冲破灵魂的阻挡,大声疾呼,一吐为快地袒露埋藏于心底的郁闷与愤懑。与此同时,又以对立的“细语”来形容她们静止的性格的展现和反应。
   在情感的调动上,作品借助了背景音乐的魅力,为人物的复杂关系和心灵独白的阐释做了注脚。美妙宛如天籁之声恰恰是人物内心倾诉的喃喃细语,耐人寻味,所营造的无声而胜于有声的氛围胜过一切徒劳的表白。片中,玛丽雅与卡琳和解的一幕,两个人没有一句话,但是可以感受到彼此心灵的贴近。此时,背景音乐选择的是巴赫的大提琴组曲。正如彼得·哈考特所说,“我们有时会忍不住被令人信服的电影情节所感动,但同时我们又感到愉悦,因为在另一些东西中,我们能感受到艺术家对各种场合的控制力”。
   本片1973年参加戛纳电影节时在会外放映,在英国和美国放映时卖座也不错。《法兰西晚报》称赞这部英格玛·伯格曼第31部影片是“杰作中的杰作”。法国著名导演弗·特吕弗也称这部影片是“战后电影史上少见的杰作”。
  

2005-11-30 20:48:32  雪中放烟花 (北京)

  绿妖影评:呼喊与细语
  
  
   王小波曾说中国小说是幽闭型的,人物世界仿佛只发生在一条船上。无出路、互相整、阴郁、绝望。从张爱玲到现代作家无不如是。
   ‘呼喊与细语’就是这么一部幽闭型的电影。全部故事发生在一个大房子里,一个垂死的女人艾瑞斯、她姐姐卡莲、妹妹玛利亚、佣人安娜。影片以每个人的回忆为线织就一幅完整画面,而完工的画面竟然鲜血淋淋,使人通体生寒。
   影片从艾瑞斯的痛苦开始,医生来了,给她听诊,在她身上游走的手从无意识变成敏感而犹豫,他抬眼看她,艾瑞斯抓住他的手贴在自己的胸口,健康人的手、男人的手。她被疼痛抽干的身体只有生命的欲望残存,无声呼喊。
   玛利亚在病房门口与医生接吻,迷乱中医生忽然推开她转身而去。玛利亚静立在黑暗中,一半脸被光映亮,然后一切淡如腥红如血的浓幕中,她开始回忆。
   从前有那么一晚,医生留宿她家。丈夫不在,玛利亚去勾引他,医生拉她到镜子前,燃亮蜡烛照着她:她算计的眼神、贪婪的嘴巴、寂寞的皱纹、她不再年轻不再洁白的
   灵魂……玛利亚笑了。因为他们一样无耻,自私而冷漠。
   翌日,医生匆匆离去,丈夫回来只看到她的不动声色,如一场被掩盖的凶杀案。丈夫若无其事地回到书房自杀,又惨烈呼救。玛利亚退后,再退后,睁大眼嘴里清晰地说:NO,NO……这些人的交流手段只剩下流血,一点点感情都要用尽全力呼喊索取……而玛利亚又在呼喊些什么?
   镜头拉回此刻,她仍在黑暗中,脸的另一半被映亮,而原先的亮域则沉入黑暗。
   卡莲庄重威严,恪守上流社会一切礼仪。所以她不能拒绝她痛恨的丈夫。她只好自残。那一段真正让人毛骨悚然,视觉的血腥转化成肉体的疼痛。我如伯格曼所料那样颤抖,为这疯狂的世界和锐利的残忍。玻璃茬在下体搅动时卡莲一脸快感。她伤害自己,却拒绝了丈夫,于是她快乐——没有出口的幽闭中人们以相互伤害为乐,并覆盖以优雅的外衣,凝静了满眼血光。
   就是这样两个人守护着艾瑞斯,隔了老远都感到屏幕上的阴风扑面。这样的世界……除了更紧地拥紧自己我别无话说。说实话我不喜欢这样的阴郁,幽闭的环境
   使人性的黑暗角落一览无遗,伯格曼大手笔的血腥和红色色调的凶恶运用使之更加阴森。他在探索人们可能有的生存处境。可是,允许我说,我不喜欢。我宁愿看樱桃的清凉和生命的焦虑,淡、却如微风拂面。
   影片对欲望与性是暧昧的含蓄。
   玛利亚抚摸卡莲,卡莲全身都起了颤抖。她逃到墙角哭喊:求你别碰我。她斥责玛利亚,痛骂、逃离……可她的世界不过这么大,她只能等在门外、等玛利亚的温暖抚摸来应和自己的呼喊。大概人总有需要别人体温的时刻。玛利亚并不是应和,而仅仅是、仅仅是这个死亡之夜她们互相需要,借对方体温抵抗死亡的冰冷。直到分完遗产各自东西时,卡莲试图继续那种联系。玛利亚笑了,是那种洞悉一切冰冷的笑。卡莲低呼:可你动过我了!再次感觉被人打了一棍。原来刚才那个无声而亲切的交谈场面后来是这样的狂乱。伯格曼将人性能有的摧残玩到淋漓尽致——然而,这样痛彻心肺的索求也只是低语。在这个幽闭世界里,人们内心如此咆哮不安,说出来的却永远是低语。
   如这间不见阳光的房间,如淡隐淡现间的稠密血腥窒息了呼吸。
   梦幻般地,艾瑞斯的尸体开始走动、渴求,索取温暖。
   最后一层温情终于被撕破。姐妹从她身边逃开。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人愿意去温暖别人。他们永远咆哮不安地呼喊,同时拒绝哪怕些微的付出。安娜安慰艾瑞斯。她半跪床上,置艾瑞斯于袒露怀中的身影,竟然是圣母般的浑厚与力度,凝重光彩。也许,这就是痛苦的尽头,幽闭世界的救赎?可是,我已经不能相信这与全片不协的救赎了。
   最后(终于到了最后,像船只将要靠岸,地道里看见了光亮。我很高兴来到了最后)。安娜看着艾瑞斯的日记,回忆。
   阳光清澈,风暖草长。三姐妹一起荡秋千,洁白裙裾和羽毛在风中飘拂。那一瞬,艾瑞斯永远地停留,像一颗琥珀,心满意足地凝固,在最美好的时刻。
   ‘呼喊与细语,一切都将归于沉静’,有钟声清脆叩响,仿佛天使完成最后一次巡视,关上了天堂之门。伯格曼以大师的气度,在强加给我们漫长的痛苦、迷乱、绝望与渴望、冰冷与拒绝、眼花缭乱的隐喻和凶恶的色调之后,又以简洁的一个手势结束这一切-------而一切的咆哮轻泣,终将归于沉静。
  

2005-11-30 20:49:38  雪中放烟花 (北京)

  作者: 宁檬 [6/6/2003,0:30 (2338 byte)]
  看《呼喊与细语》
   虽然《呼喊与细语》常在探讨“性”的话题中提及,但也许看作广义地对人性的探讨更为合适。或者这里主要从“艾格尼斯之死”的角度来看。
   对于细节的刻划,每一幕都显得言简意赅。情节也很简单,姐姐艾格尼斯要死了,两个妹妹卡琳与玛丽娅来看她,加上女仆安娜,四个女人。
   艾格尼斯开头被认为已经死亡,被穿戴整齐收拾好了后事。两个妹妹在她的卧房外因为多年的性格不合恩怨交织而情绪激烈。只有安娜注意到了若有若无的哭泣声,发现艾格尼斯尚未断气,又悠悠醒转。大家彼此的亲情实在禁不住她这样的折腾,卡琳不耐烦地摔门而去。玛丽娅强忍着厌烦与恐惧,想要维持最后的一点表面上的礼貌与亲情。但是艾格尼斯抱住她时,妹妹怕这个已经半截入了坟墓的女人,尖叫着硬扯开姐姐的勾上自己脖子的手,逃开了。
   最后,艾格尼斯死在女仆的怀中,头紧紧靠着女仆的胸部。半裸的安娜,并没有平时的臃肿的身形,只在白色织物的半掩半盖中,丰腴如圣母的形像——怀抱着需要她爱的人。
   导演在后来的回忆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时对父母之爱的渴求和得不到这种爱的怨恨,但在最后一部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中却被认为是终于达成了与父母的和解。可能,在《呼喊与细语》中,表达了对于母爱的看重,也是临终时的唯一的寄托。连血亲姐妹的亲情都在死亡面前显得冷漠,但是还是寻求母爱的慰藉。
   艾格尼斯死后,姐妹俩与她们的丈夫商议如何打发安娜。玛丽亚提议给安娜一小部分钱,事实上,卡琳原也是这样打算的——虽然她看上去十分冷漠。但是卡琳的丈夫不同意给钱,说给安娜一样艾格尼斯用过的东西即可,他说安娜还年轻,可以自己再找人做事。叫来安娜,让她挑一样东西。她明白了对方的意图,表示什么东西也不要。都是聪明人,有洞察力的知识分子的自私冷漠说出的话简直可比冰魄神弹“她选择做一个善良的人。”卡琳的丈夫说。说得如此轻巧,足以消解一切的激动与感动。自负自私到了极点,不相信世间有温暖的东西,所以,卡琳宁可自残,也不愿意与他上床,虽也是因为卡琳性格的原因,但也因为这个男人寒力修为已经到了可以传染的境界。他的自负与洞察力增强他寒气袭人的功力,也许使无数试图融化的努力成为徒劳。
   片子的大部分都是表现死亡,痛苦。最妙的是,导演笔锋一转——说笔锋一转也真没错,因为剧本原著就是导演本人,作家电影——最后,安娜翻开艾格尼斯的日记。三月,两个妹妹来看她,与安娜到草地踏青。三姐妹白衣胜雪,真是如花美眷,笑语嫣然。从片子开始一直处于临终状态的艾格尼斯,那时在阳光下的秋千上,愉悦满足的微笑。一个头发凌乱神色憔悴表情扭曲嘶喊终夜的老妇人,在片子的最后,让你看到她曾有如此恬美的笑容,让人心悸。
   所以这位瑞典导演被称为“灵魂的电影导师”。而这部片子,获得1972年最佳外语片。
  

2005-11-30 20:50:37  雪中放烟花 (北京)

  《呼喊与细语》:痛苦,然后梦呓
  http://fun.china.com  2005-06-24 16:29:09
   
    来得匆匆悄然,一尊黝黑地蜷曲的痛苦状的雕塑旁边是主人公三姐妹的生活空--一个被繁密的森林屏蔽掉暖煦阳光的阴暗,幽闭,孤寂的贵族豪宅。钟摆不断地发出悚人心惊的声响,时间默然而刻意地流逝着,没有人在意,空荡荡屋子没有丝毫人气地保持着安静,偶尔传来的是病痛中的安哥拉斯难以抑制的痛苦呻吟和喊叫。她的姐妹并没有在她身边呵护,关心,只是义务性的在外屋"轮班守夜",不是出于对病着身体的关切,似乎只是为了等待死亡地必然来临。
    安哥拉斯得了什么病?医生没有给我们答案,只是无奈地判决了"她活不了几天了",神甫却告诉我们"是因为承受不了太多的痛苦",的确如此,痛苦!不仅是她,大屋里的所有人其实都困在一张无边的痛苦之网里,那是因为冷漠,自私,无情而导致的寂寞。
   情欲:三姐妹,躺在病榻上苟延残喘的是唯一没有丈夫的安哥拉斯,父母早逝,姐妹冷漠,朋友缺失,只有一个低贱的侍女能聊以依靠(侍女实际上作为男性的替代品成了她死前最后的栖息地与消费富余荷尔蒙的不得已的载体)。无语的她只能在日记里书写自己对母亲心境的同情与理解,而面对现实她只能无语。呻吟和喊叫似乎也只是在病痛时才能放肆地享受的喷射快感。她其实也渴望爱情,对医生的挽留,对男人体温气息的片刻间地眷恋显示了他内在的情感的匮乏,但瞬间的想象性安慰也只是为了验证了她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可破译却不可逾越的末世痼疾。
    相对而言,活着的玛利亚和卡林所拥有的似乎也并未见比死者要多--只有一个涂为摆设的欲望能指--丈夫,但那仅是一个虚幻的权可作为安慰性的伪饰--事实上夫妻间的冷漠也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没有性,没有交流,只有戕害(卡林将阴部划伤后将血抹于嘴上只为将无法填充和满足的欲望黑洞暴露,玛利亚也疯狂地向医生索取额外的性的救护)。而影片预设的鲜艳的饱和的红色主调也指陈与暗合了这个空间里所有人的情感与爱的严重匮乏。如果说安哥拉斯"真的"患上了某种病的话,导演已告诉我们那是"爱的匮乏症"。
   红色:当影片初始别有用心的呈现了屋子隐晦的外部空间之后,进入我们视野是一个弥漫着或深或浅红色的"内部空间",它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内部,更明显指称为主人公心理的"内部",而红色的深浅也作为一种指标清晰的标识着人物受"病痛"侵蚀的程度:显见陪伴着垂死者的是大红的被单,而她的姐妹们则裹着浅红的睡衣,这就是生死之间的微弱区别。当然红色的地毯,红色的窗帘,红色的墙壁,红色的地板,红色的家具,所共同建构的是一个与因无情感维系而即将坏死的心脏同构的隐喻性极强的病态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物无时无刻情感无不与红色为伴:玛利亚见丈夫自残之后,安娜用身体温暖安哥拉斯时,葬礼结束的静默时时,玛利亚和卡林互诉衷肠时,临别卡林拒绝玛利亚的亲吻后,屡次出现个人的呼喊与细语时……人物都被红色隐去("红场"取代了传统意义的黑场,不止在于一般意义的时间的间隔和情感的缓冲,而是为了强调),导演甚至在几处将人物隐去之后再重现,并伴之木然的特写和并不期望有"听众"的细语,则是强调中的强调。而包括侍女安娜在内的所有四个女人都无一例外地被如此的隔离地个体暴露与浸润在红色之中,也表明了四人在情感匮乏的意义上实为同病相怜的"难友",安娜的包容同时也只是出于解决自身病痛的需要,而非经典意义上能承受一切苦难的"大地母亲"形象(事实上片尾安娜阅读安哥拉斯的日记而由此产生的对"白日梦境"的由衷向往也对此做了一次回环的印证),于是影片最后安娜的被遗弃也是冷漠地必然。
   呼喊与细语:无论是呼喊,还是细语,都是因为主观抑制(不同的只是失控与受控),而抑制则是因为"表露"这一行动本身的毫无价值:首先是出于出于虚伪,更重要的是没有观者与听者--各人都在忙于自救谁也不会在乎你是否痛苦,有多痛苦。于是垂死者"谁能帮帮我"的呼号,只是为了再一次证实痛苦的"不可帮""不可分担"以及同为病着的众人的无能为力。影片中除了喊叫,哭泣,另有三次失控的"病症"的明晰暴露:卡林嗜血,玛利亚丈夫自残,安哥拉斯的死;三人整齐地将对肉体(指称欲望的本源)的伤害作为减轻痛苦和暴露痛苦的唯一方式,足见无情之痛,无爱之伤,令吾辈都目不忍视。而交流的困难也由对"呼喊与细语"的刻画而自然显生:安哥拉斯死后,出于恐惧玛利亚想接近卡琳"我可以摸摸你吗?",却遭卡琳"不,别碰我!那有多肮脏!"的拒绝。玛利亚主动地伸手摸了她的面颊和唇。卡琳却在红色的背静中大声哭泣,尖叫着:"我不能。一切都不能改变。"虽然最终音乐响起,两人嘴唇开合,纵情地诉说,仿佛为劫后重聚的团圆场面,但事后玛利亚对此时举动的矢口否认也一语道破了彼时的她的热情与主动纯粹是出于自身的自私目的:利用久违的友情为自己的不安和恐慌提供暂屑性的抚慰。而玛利亚举动同时也彻底毁灭了较不能自控的卡林再次开启心房的可能,这是不可救药者对尚存一线希望的活口的封杀与?
  

2005-12-30 01:50:42  范坡坡 (北京东城)

  很喜欢这部。尽管第一遍把我看睡着了(是因为头天晚上熬夜太晚)。第二遍的时候,很专注。
  

2006-01-23 19:41:45  辣椒 (四川成都)

  顶,<<对她说>>也不错啊
  

2006-03-03 17:33:28  gamezhai

  什么意思?现在有买这张盘对么?
  很久以前看过一遍,后来开始系统观看伯格曼电影以后就更加怀念这部影片了,可惜一直没有买到过。问楼主,现在已经出此盘了么?d5还是d9的呀?几张盘的?
  

2006-03-03 21:54:58  行天女巫

  好象确实挺难买到的,至少上海这边是这样,还有《冬日之光》
  

2006-03-04 22:17:39  花天狂骨

  好片,顶一个~~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