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我看《犯罪现场调查》

2005-06-09 05:21:33   来自: ly884
  [这个贴子最后由ly884在 2005/06/09 01:22p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犯罪现场调查》在美国播出时,引起轰动,那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剧集将焦点放在了刑事鉴定上,40多分钟一集的片长,两到三个案件穿插进行,既不显得拖沓,也不会过于简单,比起无线的有关警察部门的电视剧,虽然也是分别把不同的部门推向前台,但总感觉故事分散有余,集中不足,再配上情感戏,总显得不够专业。《犯罪现场调查》以真实的鉴证案例为素材,并不加入过于复杂的犯罪动机和过程。
  不得不提一下,这部电视剧的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是好莱坞的金牌制片,代表作品有《石破天惊》《绝地战警》《珍珠港》《加勒比海盗》等电影,相信喜欢动作片的朋友,应该不会过于陌生。
  如果说柯南道尔创作福尔摩斯这个人物时,只是溶入了当时很粗糙的鉴证手段,更多时候依赖的,还是个人的察言观色和缜密思维,当然结果就使得福尔摩斯这个人物更有传奇色彩。但随着刑侦技术的日益发展,个人主观判断的空间越来越小,在侦探角色的个人魅力日益减弱的今天,为什么不干脆在一定程度上突出技术的力量?《犯》的成功,证明了这种想法的可行性。
  不但如此,《犯》中还反复强调了刑事鉴定的另一工作准则,即尽量不掺入自己的主观想法和判断。这显然与传统侦探的办案手法南辕北辙。我还不由想起西方法庭中挑选陪审团的程序,涉及到陪审员的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爱好,宗教信仰,成长经历等等各方面,其繁琐背后的考虑在于,人都会因为自我经历的不同,对不同的事情,会有着自己固有的“极端”观点。简单举个例子,强奸案的陪审员,如果大多是年长一点的妇女,那嫌疑人被判有罪的可能性就会高得多。
  另外,结合国内刑侦电视剧,往往来个刑侦人员的亲属是犯罪嫌疑人,将主要剧情放在情感纠葛上,这种永远的情与法的对抗,让人觉得“现实”的力量是如此的强悍与可怕。
  [/watermark]
  

  

2005-06-09 13:24:10  ly884

  另外转个背景资料 作者 丰若青
  
  犯罪现场调查节目(CSI)通过电视媒体表明,警察文化除了暴力元素,还有别的更吸引人的东西。
   最近,一部名为《犯罪现场调查》的电视系列剧正在美国热播。每逢周四晚上,都有2400万美国观众锁定电视频道,等着看法医们如何通过蛛丝马迹破解一个个谜案,将穷凶极恶的罪犯送上法庭。社会调查机构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犯罪现场调查(CSI: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是可以和NBA球赛电视转播抗衡的节目。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推出CSI系列剧第一集《幸存者:澳大利亚内陆》,在短期内就创下收视观众达到2000万的记录。随后系列节目的平均收视率,创美国刑事案件侦破节目收视率之最。
   在经济发达的美国,电视节目的竞争异常激烈。这倒催生出一个新行当——社会上有一些文化人,专门靠琢磨和制作新颖的电视节目出售给电视台。
   美国作家安东尼·祖伊克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人。1999年,祖伊克在观看美国“发现”频道播出的一部纪录片时,突然对使用法医科学发现罪犯产生了强烈兴趣。他突发奇想,花上五个星期时间,每晚开车绕拉斯维加斯兜圈子,进行犯罪现场的调查。
   有一次他真的碰上了一起凶杀案的调查,当时现场有一帮年轻警察,都带着枪和手铐,仔细地收集着犯罪现场微小的头发和血迹,然后把这些东西带到实验室,并力图借此重现案发时的情景。这让祖伊克眼界大开。
   祖伊克根据现场情景制成电视片,想卖给美国广播公司(ABC),却遭到了拒绝。不过,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CBS)则在2001年购买下这部电视片。节目播出之后,引起了出乎意料的轰动。节目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先报道谁是案犯,然后通过一件件证据,使观众随着节目进展推想罪犯是怎样作案的,然后提供一个肯定和最后的答案。观众一边看电视,一边做起侦探,其中乐趣自不待言。比起以前的刑事案件报道,先报道案情,然后分析案情和案件影响的老套路来,具有参与性的CSI节目当然更受欢迎。
   CSI系列电视剧报道的案件,几乎都取材于真实事件,许多在美国国内有影响的大案都被搬上了屏幕。节目组雇佣了6名专门编写剧本的作家,他们和刑侦高手合作,对案件的故事情节进行推敲和取舍,使剧本非常曲折生动。这样创作出来的犯罪调查故事,配上真实现场调查取证的电视画面,整个节目就具有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合理的案件结尾等特点。
   最后播放出来的成品节目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在于给观众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剧中,女调查员卡蕾和搭档尼克总是从现场残缺的人体、毛发纤维、指印和指甲以及尘埃和显微的证据等等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筛选。在对犯罪现场调查取证时,警察会将受害者的衣服脱掉,放在白布上,从受害者身上掉下来的任何碎片都被列为证据,需要鉴定。这些过程被拍成电视剧,使CSI节目有血有肉。
   CSI节目在美国影响越来越大,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乘机与微软公司联合推出让观众有更大参与空间的交互性节目。在CSI节目的相关网站上,观众通过微软公司提供的软件注册来获得一个银屏名称,就可以成为一个CSI实习生,将有机会被邀请加入CSI小组帮助剧中人破案。如果每周都能够正确回答问题,观众将会逐步升到CSI三级,可以获得特别奖赏。
   CSI节目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与43岁的刑侦技术指导——伊丽莎白·德瓦恩具有丰富刑侦经验分不开的。德瓦恩一开始只担任CSI节目的兼职顾问,后来干脆辞掉了工作,专职干起CSI的技术指导。
   德瓦恩是一位有3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她于1986年在洛杉矶加州大学学习生物,并获得了法医学文凭。毕业后,她以一名犯罪现场调查者身份加入洛杉矶县的警察部门,从事犯罪现场的法医调查工作,并在法庭上作证。在15年中,德瓦恩参与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大案调查,这些案件都被搬上了银幕。另外,德瓦恩经手的几宗不太轰动的案件,也通过改编的形式出现在节目里。
   在德瓦恩的指导下,CSI节目蒙上了法医职业的神秘色彩。反过来,美国观众也掀起了一股“法医热”,许多电视台相继播出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一些法医也因此成为“红人”。法医科佩尔以前曾经做过侦探,参加过对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泰德·班迪的调查。目前,科佩尔正在华盛顿大学讲授“系列谋杀”课程。课上,他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分析连环杀手的行为、心理特点、犯罪规律以及警方的破案过程。科佩尔同时担任几家电视台刑侦节目的顾问,利用做顾问积累的经验,写成《特征杀手》一书,成为畅销书。
   正是德瓦恩和科佩尔这些专家的精心策划,使一件件谋杀案变成一集集电视剧,让观众在看节目时成为初出茅庐的法庭调查员。这样的节目,不受到欢迎才怪呢。
  

2005-06-09 16:09:52  阿德的故事 (北京海淀)

  嗯,一定要看一看~
  

2005-06-09 19:52:36  ly884

  http://www.fanhall.com/show.aspx?id=6950&cid=95
  相关文章 博士电影沙龙 李洋 《推荐CSI及其终结篇》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HjDZRNRJ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