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每周推荐---《光阴的故事》

2005-05-29 14:42:33   来自: 雪中放烟花 (北京)
  片名:《光阴的故事》
  1982年台湾"中影"出品的集锦式的电影
  陶德辰执导《小龙头》
  杨德昌执导《指望》
  柯一正执导《跳娃》
  张毅执导《报上名来》
  《光阴的故事》为四段落集锦式影片,分别讲述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社会人的经历,时间跨越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可谓台湾人的成长史诗。四个段落中,陶德辰执导《小龙头》、杨德昌执导《指望》、柯一正执导《跳娃》、张毅执导《报上名来》。时隔20多年,《小龙头》、《指望》的新锐之气仍然咄咄逼人。《跳娃》和《报上名来》不想多说了,感觉一般。《小龙头》的主人公是一个喜欢恐龙的小男孩,在长辈的压制下、在平淡的校园生活中一天天长大,很多日常细节犹如默片,光影传情,简单是美。特别声明一下,不喜欢《光阴的故事》后两段《跳娃》和《报上名来》的原因就是他们显得“话”太多了,台湾电影一直有话多的传统,琼瑶戏就比话剧还话剧,电视剧更是台词机器轮番轰炸。台词过于火爆将会造成对电影的严重污染,《小龙头》、《指望》之所以给人回到简单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在于作者喜欢用光影“说话”,被赋予了情感的影像静静流转,那一抹青春的亮色唤起你的记忆,炮轰心灵的时刻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开始。这才是“看”电影。小男孩愣愣地盯住大女生的镜像让你热泪盈眶了吗?清纯少女惊见梦中情人和姐姐上床的瞬间让你心潮起伏了吗?还有没有像《小龙头》和《指望》这样记录金色童年和青春光热的华人电影?我只知道直到现在,国内青少年题材的电影还是他妈严禁“爱情”的!
  

2005-05-29 22:44:55  雪中放烟花 (北京)

  台湾新电影兴起(上):1982年杨德昌、柯一正、陶德辰、张毅拍摄《光阴的故事》
   在新电影运动出现之前,台湾电影已经到了所谓的“国片死亡”境地,而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成功出现,给台湾的电影业和当时默默无闻的一群年轻电影人带来了曙光。台湾新电影运动,就如同电影史上其他的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法国新浪潮、德国新电影一样,在主题、形式各方面,发展出另一种可能性。
   1982年由台湾“中影”出品的、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联合执导的集锦式电影《光阴的故事》拉开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序幕,台湾电影史的一片灿烂就此孕育而出。
  
   《光阴的故事》四位导演的合影:从左至右张毅、柯一正、陶德辰和杨德昌。
   背景:80年代初期台湾影业低迷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影片市场仅有少数几种类型影片上映,琼瑶电影也失去了文艺片宗主的地位,电影已走入困境,三家公营制片厂配合当局政策摄制的《辛亥双十》、《大湖英烈》、《战争前夕》等片,耗费巨资,财务亏空严重。《大湖英烈》耗资四千万元,卖座不到五百万元,而另外一部耗资五千万、宣称要囊括金马奖的《苦恋》惨败,连广告费都没收回。
   到了1982、1983年台产电影票房逐渐陷入谷底,业界几陷半休业状态。银幕上不是老套的爱情文艺片便是流于教条的军教片,再或是假社会写实片,在这种情况下,“中影”打破按资排辈的旧片场制,起用年轻作家小野、吴念真组成“二人小组”负责选报题材,并审核或参与别人创作的题材,这是战后成长的一代第一次有机会进入电影体制的决策层,对新电影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982年夏,杨德昌、张毅、柯一正、陶德辰各执导一段,共同拍摄了四段式影片《光阴的故事》。当时,杨德昌、柯一正、陶德辰都是从美国留学归来,张毅从事小说创作,这四个人都是从未拍过商业剧情片的新手,低成本拍摄从而减少商业回收压力、在题材上开掘了“成长与历史”的主题以及清新的纪实影像都是这部影片带来的开拓性意义。
   内容:《光阴的故事》分段表现成长四阶段
   这部集锦式电影由《小龙头》、《指望》、《跳蛙》和《报上名来》四段构成,影片时代背景是渐进的,分别表现了“童年”、“少年”、“青年”、“成年”这成长的四个阶段,四位年轻导演描写出各自对周围世界的感觉。杨德昌执导的《指望》是全片中技巧最成熟、艺术造诣最高的一段。13岁的少女小芬暗恋房客大学生,满怀美好幻想的时候无意撞见姐姐和大学生之间的恋情,单恋只留在她心间伴她成长。《指望》将少女对于异性的梦想描述得格外真诚而细致。
   陶德辰导演的《小龙头》描写一个乏人关心的孩子小毛终日沉迷于幻想世界。导演拍出了童真情趣,同时也写出了父母与儿女的隔膜。《跳蛙》由柯一正执导,影片以大学生为主题,以自由、奔放的笔调描写一个大学生想干件轰轰烈烈的大事,结果像青蛙一样不安闲、不停地跳动,却找不到自己确定的目标。影片还借此批判了现代生活中许多荒谬的现象。《报上名来》由张毅导演,讲迁到新居后的一个早晨,年轻夫妻大卫和芬兰上班时遇到的夸张故事,在描述成年的无奈的同时也指出了台北日趋繁华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环境:香港、台湾、内地新电影“三环交会”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电影”的潮汐不约而同生发于两岸三地的电影界。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著名电影评论家黄式宪解释,“‘新电影’形成三‘环’交会的状况。首先是1979年后‘香港电影新浪潮’扮演了前卫的角色,这次温和的、改良式的‘电影革命’为内地和台湾电影向现代转型提供了实践参照。”
   “台湾新电影”与“香港新电影”是不同的两种气质。黄式宪认为“以电影与民族文化根脉传承而言,香港属于无根飘萍,而台湾则根基深厚、传统扎实。台湾工业体制也与香港不同,承担文宣使命的剧情片为龙头,商业片为主流,兼及一些艺术片,‘新电影’主要着力于电影文化品格的提升。以侯孝贤、杨德昌为旗手的新一代电影,是对李行、白景瑞‘健康写实’的告别,也是对沉溺功夫和爱情的商业类型的决裂“。
   稍晚于港台的内地“第五代”群体出现在1984年后,黄式宪认为,“有意思的是侯孝贤、陈凯歌等同代电影,通过不同方式沿着不同弧线实现了‘殊途同归’,产生出一种一拍即合的文化整合力。”
  
   ■关键词
   台湾新电影
   按一般的认定,台湾新电影是指发生在1982年到1987年左右、全面提升台湾电影文化品格、使台湾电影获得世界影坛认可的一场电影运动。
   这场电影运动以《光阴的故事》为开端,四位年轻导演得到机会,拍出区别于当时“政宣”和“言情”主流的作品。此后,一批锐意创新的导演先后推出《儿子的大玩偶》、《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油麻菜籽》、《冬冬的假期》、《玉卿嫂》等片,一股新鲜空气带来巨大的冲击,逐渐形成“革新”的潮流。“新电影”的导演主要有杨德昌、侯孝贤、柯一正、万仁、陈坤厚、张毅、万仁、林青介等,编剧主要包括吴念真、小野、朱天文等。
  
   ■人物
   杨德昌和他的三个阶段
   杨德昌生于1947年,上大学期间学习控制工程,后到美国学习电脑获得硕士学位。1981年回到台湾,1982年张艾嘉受“香港新浪潮”影响筹拍电视剧《十一个女人》,其中杨德昌执导“浮萍”一段,同年执导《光阴的故事》中的《指望》。
   据北京电影学院陈山教授介绍,杨德昌的电影作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台北三部曲”《海滩的一天》(1983)、《青梅竹马》(1985)、《恐怖分子》(1986),相当于侯孝贤同步的“成长电影”;之后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它回到了“台北三部曲”的“前故事”,类似于“前传”,此片代表他进入了自己电影事业的高峰阶段;进入上世纪90年代,杨德昌尝试“新台北三部曲”,轨迹很清晰,《独立时代》(1994)和《一一》(2000),展示的是“白领阶层”、新城市人的游戏规则,中间的《麻将》(1996)是边缘化的新人类电影。
  
   ■电影笔记
   杨德昌的“指望”
   1982年对于台湾文艺界来说是一个几近划时代的年份。大龄青年杨德昌在美国身陷计算机行业焦头烂额十数年后,终于回台,参与拍摄了中央电影公司策划的四段式电影《光阴的故事》;正在努力奔三十的罗大佑折腾数年,终于借助搏命之作《之乎者也》,被台湾歌坛以至整整一代华人认同;侯孝贤业已拍完个人最后一部商业片《在那河畔青草青》,开始揣摩《儿子的大玩偶》的剧本,这部由黄春明同名原著改编的影片,即将同样由中央电影公司于一年后发行。
   而这场被二十年后的电影历史课本定义为台湾新电影的运动,都可以追溯到同一个时间原点。那就是杨德昌与陶德辰、柯一正、张毅合作拍摄的《光阴的故事》。罗大佑为《光阴的故事》作同名主题曲,并收入了他同年发行的首张专辑之中。中央电影公司也因此片票房与评论的双丰收,而下定决心继续投拍包括《儿子的大玩偶》、《童年往事》、《小毕的故事》、《恐怖分子》在内的一系列以新内容(刻画小人物心绪)新手法(更多的长镜头、画外音以及其他当时西方流行的光影技巧)为主要特征的电影,继而便是台湾本土电影的黄金十年。
   按照今天的眼光,《指望》在技巧和叙事上并不能算有多么出色,身后身前都有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描绘青春的光影闪现。而且似乎也和杨德昌之后的电影风格截然相反。自《恐怖分子》始,杨德昌便被评论安了一个道德说教狂的帽子,喋喋甚至恨不得把嘴凑到你耳边。可是在《光阴的故事》属于少年的这个段落里面,镜头只是默默注视着初潮少女和她眼中的大学男生,几无言语。
   却也有一些东西由此发轫,最后贯穿到他所有的电影里。杨德昌并不是一个刻意保持摄影机平视的导演,在国外以及电影圈外多年漂泊的经历,使得他太容易看到台北这个城市中所有的冷漠、世故和虚情假意。所以他才会在意那些纯粹而天真的东西,也愈加用力地去捅开那些伪善的面具。华语世界中,或许只有杨德昌可以和地球另一面的那个伍迪·艾伦相类比,对于一个城市的热爱和痛恨同时达到极致。他就这样冷冷地站在摄影机后面,低头看下去。
   杨德昌迄今只拍片八部,而且这个数字很可能再也不会改变。费里尼说,有些导演一生只在拍一部电影。杨德昌心怀热血和理想,追问了大半个电影生涯,却终于和整个台湾的电影业一起,无话可说。或者便是终于像小明一样明白了这个世界终究不会因谁改变的至高真理,不再想知道那些答案了。
  转自新京报
  

2005-05-30 22:01:17  浮尘

  行,值得一买
  

2005-06-02 18:18:49  婚姻等于卖淫

  不错的电影!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sOMxTAzYisn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