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转帖]《惊蛰》在柏林电影节

2004-02-12 10:01:57   来自: Neveronline (戰國)
  《惊蛰》亮相柏林 导演王全安谈中国电影(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2月12日13:18 新浪娱乐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寥寥
   《惊蛰》最终未能给今年柏林电影节上“饱受冷落”的中国电影带来惊喜。于当地时间2月1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记者寥寥,场面颇为冷清,稍后在动物园广场电影院举行的首映式观众倒不少,但也未产生预计的轰动,这也给其竞争“全景单元”的大奖带来不小难度。导演王全安在柏林接受晨报记者访问时并未表示出遗憾和尴尬:“常参加各种影展的人面对这样的问题都不会很遗憾,因为在世界环境中,就算很大的制作,都会遭遇理解和认同上的误差。目前的中国电影正在经历‘成长的阵痛’。”
  
   《惊蛰》是一部投资只有200万元的小成本电影,剧情讲述农村女青年二妹为逃婚出外打工,由于不适应城市的生活,又回到家乡嫁人,但都市的生活经历已经使她的思想悄然发生变化,她沉睡的内心也被深深触动。影片以高度即兴的拍摄手法和对生活常态的细腻捕捉获得极高评价。用王全安的话来说,《惊蛰》是一部可以让你了解在中国的剧烈变革中,十多亿中国农民生存状态和生存境遇的电影。
   应该讲,这样的片子具有影展喜欢的各种元素,而且影片的摄影卢茨是德国非常有名的摄影师,王全安的处女作《月蚀》则参加过柏林论坛单元,主演余男更是去年刚跟随法国电影《狂怒》露面柏林。但没想于下午16:00左右开始的新闻发布会记者只有10个不到,其中五分之四都是中国记者,当影片主创进入发布会现场时,未免也有不小吃惊。而在发布会中,没有任何国外记者提问,绝大部分时间成了主创的脱口秀。过程中,还不断有记者退场,到最后成了几个中国记者的专访。不过造成西方记者“集体失踪”的主要原因还是他们来不及或者根本不选择看片。在晚上举行的首映式上,记者发现,观众仍然不少,而且他们对影片所呈现出的当下中国面貌很感兴趣,特别是对金鸡影后余男的表现交口称赞。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当专业人士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减弱时,普通柏林观众仍然迫切希望通过影像了解中国的现状。
   王全安曾说《惊蛰》本来有机会入围金熊奖竞争的,但在资金运作方面出现了问题,以至当时给柏林评委看的样片连声音、画面都没合成好,最终才被拉到全景单元。不过这可能是一方面原因,影片本身的问题以及柏林的兴趣也是主导该片命运的因素。王全安毫不讳言:电影这东西本身像是个轮回似的,人们对一种电影喜欢了一段时间,就要调换方向。另外他们原来知道的中国是只有农村的,而现在出现了城市或别的什么,需要时间来适应。从自身来说,中国电影正处在商业化和其他的转型期,本身很困惑。成熟的导演全部转向商业化,而年轻的导演尚未建立起国际影响,所以变得很尴尬,很低潮。
   不过,王全安也未失去信心,他说,“中国电影正在酝酿辉煌,但我们要对国际电影节表示出自己的独立性,独立的表达你所认为的有价值的东西,靠别人施舍或者投其所好都是行不通的。
   回过头想,王全安道,“这也许反倒是好事,过去像我这样的电影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然后再在国内产生影响,“这就有点投机的感觉。我特别希望《惊蛰》四月份国内放映时可以靠电影本身说话。” (黄斌 柏林)
  

2004-02-12 23:01:02  房囚 (北京海淀)

  遗憾,本以为王全安会创造奇迹的
  

2004-02-13 11:33:28  雨不亭 (北京海淀)

  还不如到现象来首映呢!人肯定比这多!
  :)
  

2004-02-13 11:35:06  房囚 (北京海淀)

  哈哈,真会说话,不枉我昨天请你吃饭
  

2004-02-13 11:56:00  范坡坡 (北京东城)

  整天吃饭——俩猴似的人儿早晚吃成猪!
  

2004-02-14 11:42:01  左镜右 ([酒篓子])

  谢谢~~```/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