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片手记:铁皮鼓
(2001-09-24 13:18:48)
作者: 绿 茶
提起《铁皮鼓》,人们首先会想到德国大作家君特.格拉斯,毕竟人家凭这部作品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名著的光环下改编的电影一般不会被看好,然而"新德国电影"运动主将沃尔克.施隆多夫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成功地把《铁皮鼓》搬上影幕,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精品,并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 电影故事
主人公奥斯卡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外祖母安娜还未婚的时候,一个叫约瑟夫年轻人为了逃避追捕钻进她的大裙子下,而成为了我的外祖父。母亲阿格内斯和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爱,但由于近亲不能结婚,只好嫁给商人阿尔弗莱德。奥斯卡出生了,但他真正的父亲是谁也许只有母亲阿格内斯知道。
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一个"铁皮鼓"作礼物,他高兴的整天挂着它。他在桌子底下玩,发现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妈妈的私情,他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着邪恶和虚伪,他决定不再长大。他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他真的就不再长高,停留在三岁的高度。一次,爸爸抢他的鼓,他大声的尖叫,结果发现,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从此没有敢再抢他的鼓。
希特勒上台后,父亲加入了纳粹党。母亲还是频频和舅舅幽会,母亲发现自己怀孕了,没完没了的吃起了鱼,结果由于过量而死去。母亲死后不久,舅舅也被纳粹杀害了。外祖母带了一个女仆玛利亚回来,奥斯卡和父亲都占有了她的身体,并且生了一个孩子。奥斯卡认为孩子是他的,但玛利亚成为了自己的"母亲",孩子成为了自己的"弟弟"。1945年,苏军攻占了但泽,父亲被杀害,他埋葬了父亲,也埋了伴随20年的鼓。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头砸了他脑袋,这时候发现,奥斯卡恢复了生长。。。
2、 拒绝成长
奥斯卡是一个讽刺意味的角色,他用拒绝成长逃避黑暗的世界,用手中的铁皮鼓宣泄自己对世俗的愤怒,用能震碎玻璃尖叫声来表达自己的反抗。《铁皮鼓》不是一部情节电影,他具有强烈的批判和反思倾向,利用荒诞而非理性的手法,使观众感受到影片深层的理性思考,从中找到生活的某种哲理,开掘出生活的深层结构。他似乎是黑暗世界里唯一保持清醒和敏锐的叛逆孩子,他的自私拯救了自己。他的"世界"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他能完整的看见自己的出生过程,并能如愿的使自己停止生长,逃过了战争年代的黑暗和残酷。
3、 关键字描述
鼓---三岁时,奥斯卡拥有了一个铁皮鼓,从此他每天挂着它,敲着它,成为了他的第二生命,鼓声有着非凡的穿透力和震撼力。直到20岁时,鼓被他和父亲一同埋葬。
尖叫---一次偶然,奥斯卡发现自己的尖叫能震碎玻璃,从此,尖叫成为了他的秘密武器,浓缩了他生命力的迸发,作为一种抗议的"话语"。
父亲---奥斯卡一直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舅舅和父亲,到底谁是真正的父亲也许只有母亲知道。一个是纳粹党徒,一个是被镇压的对象。一个是丈夫,一个是情人。当玛利亚生了小孩后,奥斯卡成为了"父亲",但他只能和自己的"儿子"成为"兄弟"。
母亲---母亲生活在两个男人之间,玛利亚也生活在两个男人中间。她们都成为了母亲,但孩子是谁的只有这两位母亲知道。
雨---雨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是对但泽自然环境的交代,也是渲染那个时代的阴湿和寒冷。
纸牌---在牌桌下,奥斯卡目睹了母亲和舅舅的私情。纳粹攻入但泽后,布朗斯基还和奥斯卡坐在地上玩纸牌。当布朗斯基被纳粹枪毙的那一刻,手里还拿着一张纸牌给奥斯卡看,纸牌是他们之间最深刻的联系。
鱼---奥斯卡监视母亲的隐情时碰倒了路上一个人,地上倒了一地的鱼;沙滩上,母亲看着父亲从死养头上捞出来的馒鱼,恶心的直吐;父亲要求母亲吃馒鱼,母亲和父亲大吵;最后,母亲疯狂的吃起了各种鱼,直至最后被鱼噎死。鱼在影片中始终扮演着一种消极和被诅咒。
性---本片性的描写有很多处,从一开始,青年钻进外祖母的裙子开始,性一直伴随影片发展。母亲和舅舅频频的私情,奥斯卡和玛利亚的性关系,父亲和玛利亚的性关系,奥斯卡和侏儒姑娘的关系等等,性被歪曲成各种"非正常",预示着社会的丑陋。
年龄---奥斯卡的身体一直没长高,但影片频频的交代了他年龄的长大,5岁,母亲带着他看医生,12岁,碰见侏儒表演艺术团,16岁,和玛利亚有了性关系,20岁,埋葬父亲并一同埋葬铁皮鼓。年龄的增长表达了奥斯卡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
施隆多夫对布景、道具、场面、寓意、象征等方面的精彩运用,赋予了影片的深刻内涵。也为现代电影提供了新的视点和思考方式。
(绿 茶)
每日推荐(10.14)
2004-10-14 19:53:33 雪中放烟花 (北京)
2004-10-16 00:00:38 朵朵 (北京)
《铁皮鼓》真是不错 人性畸变刚刚好
只是我很担忧 也许是瞎操心
你们说 演奥斯卡的小演员
在他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这个角色对他的影响会有多大
会不会对他自己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呢
想象大胆点 应该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啊
只是我很担忧 也许是瞎操心
你们说 演奥斯卡的小演员
在他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这个角色对他的影响会有多大
会不会对他自己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呢
想象大胆点 应该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啊
2004-10-16 23:15:17 vanillaRR (北京)
电影里有童星表演我就特爱看~~
前两天进了一个专门以小haley为主题的论坛,可好了
论坛里所有的人都喜欢haley喜欢的不得了,
他们的口号是:世界自从有了haley,从此改变了……
地址:http://www.haleyclub.com/cgi-bin/bbs/leobbs.cgi
喜欢童星的大家可以去看看~~
不过我觉得haley现在没小时候好看了
前两天进了一个专门以小haley为主题的论坛,可好了
论坛里所有的人都喜欢haley喜欢的不得了,
他们的口号是:世界自从有了haley,从此改变了……
地址:http://www.haleyclub.com/cgi-bin/bbs/leobbs.cgi
喜欢童星的大家可以去看看~~
不过我觉得haley现在没小时候好看了
1979年德国出品
导演:福尔克·施隆多夫
主演:马里奥·阿多夫
片长:144分钟
荣获1979年第32届CANNES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荣获1980年第5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作为德国新电影的重要导演之一,施隆多夫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他的作品有《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1971年)、《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1975年)、《伪造》(1981年)、《斯万的爱情》(1983年)、《一个保姆的故事》(1989年)、《玻璃玫瑰》(1991)等。《铁皮鼓》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铁皮鼓》是伦勃朗式的田野风景、以及典型的德国街道、人员吵闹的家庭背景下构建的个人反抗史。小奥斯卡三岁时目睹成年人世界的丑恶,决心拒绝长大,他反抗他的父母、纳粹、舅舅、情人等等。他的反抗是内心式的,于是在他那侏儒的身材上扛着一架铁皮鼓,整日梆梆的敲着。他不仅具有可以左右自己成长的能力,还可以用他的叫声击碎玻璃。第一次是他的父母要取下他的铁皮鼓,他尖叫着,家中的钟表破碎了。这种能力开始成为他自我保护的方法,后来还用叫声在玻璃杯上刻了个心形,送给他的情人。
当然他还和他的同伴们组建一个侏儒表演队,四处为军队慰问演出,直到二战结束。这时,他的这种能力成为他工作生活的手段。正是这种能力能够让他的反抗变为完全内心自省式的,让他成为一个拒绝进入那个罪恶的年代的目击者,一个可以逃避历史责任和危险的孤儿,一个拒绝和成年人游戏的局外人。这种内心式的反抗加强了原著和电影的寓言文本指向。
《铁皮鼓》的人物表演极端夸张,第一个特写镜头是小奥斯卡的外婆安娜坐在土豆地边,吃着滚烫的烤土豆,接着他的外公用卓别林式的步子跑到安娜的裙下躲起来。当着追捕的士兵,他外公在裙下和安娜做爱,并有了他的妈妈安妮。整个影片充满了类似的表演和情节。这种荒诞、夸张的表演和情节让影片显得极端丰富。
电影《铁皮鼓》大量省略了小说的许多情节,又保留了另外一些情节,甚至补充一些细节,正是这种删减和保留,让电影较为成功。这种改编原著的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成功的删减和保留。《铁皮鼓》做到了。
评论电影《铁皮鼓》的一个困难是与评论小说《铁皮鼓》的区别,这既是电影与小说的区别,也是施隆多夫与格拉斯的区别。这种困难是评论所有改编原著电影的困难。同时,这种困难还包括电影是否保留了原著的某些重要东西,电影本身是否在电影方面有所突破,电影有省略了什么,这种省略是出于何种原因。
电影《铁皮鼓》无疑集中在了小奥斯卡身上,必须要删掉原著中大量的其他人物线索。小奥斯卡这个人物如何既不费胶片又完整的表现出来,这就又要涉及省略部分原著并保留些什么。当然,其他人物在电影中也面临同样的删减和保留。即使只有几个镜头的人物,也要把他的人物个性突出出来。
例如侏儒表演队的小伙伴们,其中贝布拉无论声音、谈吐、举止都是温文而雅的,给人印象深刻。他的妈妈安妮周旋丈夫和布朗斯基之间,从讨厌吃鱼变为奢吃,最后吃鱼给吃死了。每个主要人物都是丰富的,具有表现力的,也都有着他的寓意。正因为如此,《铁皮鼓》是丰富的,它保留每个人物在电影中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依据电影的需要,而不是小说塑造的人物本身。
从影片来看,《铁皮鼓》类似一场荒诞的游戏。儿童有儿童的规则。成人有成人的规则。政治有政治的规则。战争有战争的规则。过程越是残酷,结局就越是显得荒诞。包括小奥斯卡父亲阿尔法德的死,是小奥斯卡把一个希特勒头像放到他手上,阿尔法德意图咽到肚里却被卡在喉咙里,挣扎中被苏军开枪打死。阿尔法德的死是战争结束的游戏牺牲品,充满了反讽。他的死显得可笑。但影片中所有人的死都显得可笑。一旦游戏结束了,小奥斯卡又开始长大了。于是,小奥斯卡拒绝身高的长大和重新成长,都不过是格拉斯和施隆多夫的游戏因素,象其他因素一样是荒诞的,也是直指人性、人生的,是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