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每日推荐(10.12)

2004-10-12 10:59:39   来自: 雪中放烟花 (北京)
  黑暗中的舞者
  一部别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具有深渊一样的穿透力
  一部同现实激烈碰撞的质朴而伟大的音乐剧
  一首关于执着和信念的赞美诗
  2000年出品
  导 演:
   拉尔斯·冯·特里厄
  主 演:比约克 
   凯瑟琳·德诺芙 
  戴维·莫尔斯
  
  ·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最佳女演员奖
  ·第十三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
  《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麦杰出导演拉尔斯继《破浪而出》、《白痴》后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据说拍摄这三部曲的灵感,来自一则他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一个小女孩去森林中游玩,她手里有面包,口袋里有玩具,但一路上她愉快地把所有的东西一件件给予周围的人,最后她什么也没剩下,一贫如洗。可她说:"我一切都会顺心如意,一切都将完好如初。"拉尔斯以这个自我牺牲奉献的角色当范本,塑造了《黑暗中的舞者》里坚强而乐观的塞尔玛的形象。影片上演了一幕属于美国60年代的悲剧,或许只有在这个时代才会发生种种的不公平和无知,塞尔玛如同战场上的孩子,左躲右闪着每天的不幸,但生活并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出现奇迹,黑暗的世界最终埋没了她倔强的身姿。
  
  这是一部赚人眼泪的歌舞片,在拉尔斯的眼中,世界同舞蹈与音乐是一体的,在轰鸣的机器节奏中起舞,在火车的奔驰中起舞,在庄严的法庭中起舞,在无情的断头台上起舞……起舞是自由的符号,是对命运压迫的反抗,正像它的电影海报中向人们诉说的那样:在这个世界的阴影里,她凭着舞蹈找到了冥冥中的生命之光。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别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点浪漫,也有一点灰色,但是却充满力量。它向100多年来经典电影里所有爱的深处走去,既有琉璃的色彩,又有深渊一样的穿透力。
  --法国著名影评人 拉尔夫·里舍  
  有着"冰岛女神"美誉的歌手比约克在影片中的表演令人感叹,虽然她此前从未出演过电影,但我们还是被她的演技所折服。她的音乐向来轻灵任性,像一座现代派的艺术冰雕,乍听之下有些随意妄为,再听就发现韵味无穷自然天成,加上她举世无双的"鬼声",无法不独树一帜、鹤立鸡群。
  --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  
  《黑暗中的舞者》和我们以往看过的影片并不一样,它是一部绝美的音乐片,它带给了人们无法言传的力量--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在纷乱的世界里跌跌撞撞,但却坚持着不让自己倒下去--这类主题始终具有高度风格化的凌空翱翔的意味。
  --好莱坞著名影评人 詹姆斯·霍克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电影,它的情节简单却能够在狠狠撕破你心灵厚茧的同时让你对电影的固有看法一扫而空。它是那种所谓的"另类",从头到脚都是。
  --影评人 刘 勇  
  影片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塞尔玛是来自捷克的移民,是一个单亲母亲,她在一个乡村工厂工作,靠着一点点微薄的工资和她的小儿子吉恩艰难度日。
  塞尔玛有一个令她心痛的秘密:由于遗传因素,她的视力正慢慢地衰退,只能靠着高度近视镜才能维持微弱的视力,她发现儿子吉恩也有同样的疾病,如果她不能挣到足够的钱支付动手术的费用,吉恩也难以逃脱变瞎的命运。为了给儿子凑钱动手术,塞尔玛开始日夜不停地加班,将辛苦赚来的每分每毫都装在一个小铁皮盒里。
  
  尽管现实是如此残酷,塞尔玛还是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她的精神支柱是对音乐的激情,特别是对充满着歌唱、舞蹈的好莱坞音乐剧感兴趣。在工厂的歌舞团里,塞尔玛经常和工友们排练《音乐之声》,她把自己想像成剧中的主角,以此给予自己疲惫的心灵以抚慰,并自我沉醉。同时,她还有两个很好的朋友--车间里的女工头凯茜和暗恋她的司机杰夫,有这些好心人关爱她,即使生活困苦,塞尔玛也觉得其乐融融。
  
  塞尔玛的房东比尔是个警察,他有个整日无所事事却又崇尚享乐的妻子,她把家里的财产全挥霍光了。比尔破产了,但他很爱妻子,没有勇气把真相告诉她,更没有勇气自杀。他知道塞尔玛有一些积蓄,于是找到了她,向她诉说现实的压力与内心的窘迫。善良的塞尔玛体谅比尔的难堪,并告诉他自己业已失明并一直在为儿子存钱的秘密。无意间,比尔发现了塞尔玛装钱的铁皮盒子……
  由于视力的不断下降,塞尔玛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尽管凯茜百般为她说情,她还是被工厂解雇了。
  
  没了工作的塞尔玛非常痛苦,她又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被偷走了,她想到刚刚向她借过钱的比尔,于是去找他。比尔承认自己拿了塞尔玛的钱,在争执中,比尔绝望地掏出手枪,要塞尔玛帮助自己结束生命,并恳求塞尔玛为自己保住秘密,塞尔玛扣动了扳机。
  警察在工厂的歌舞团里逮捕了塞尔玛,这时她已经用那笔钱为吉恩交了手术费。在法庭上,为了维护死去的比尔的尊严,塞尔玛没有说出实情,同时她谎称把钱寄给了父亲洛维,实际上塞尔玛并不认识他,他只是一个塞尔玛所崇拜的音乐剧明星。洛维被请到法庭上来作证,塞尔玛无话可说了。
  
  不幸的塞尔玛被判处绞刑,但当她得知吉恩做了手术后,她已经了无牵挂,临刑之前她也没忘记放声歌唱。
  关于生命的执着与信念
  就故事本身而言,《黑暗中的舞者》并不具备离奇的情节,不过是社会底层的人们基于某种时空的巧合遭遇的种种幸与不幸。但这个单薄的故事却足以撕破现代人心灵的厚茧,让你不得不佩服导演"讲述"的能力--他在简单中包含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最温柔的情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塞尔玛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她有条不紊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为儿子攒钱,精心地藏钱,联系医生,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当苦涩艰难的日子降临时,她的脸上呈现出的是一如既往的似笑非笑的安详神态,平凡的她总是那样安然地面对生活。但残酷的命运似乎连这一点点安宁都不给她,从口袋里预先写下的视力表,从上下班放弃骑自行车而沿着铁轨步行,都可以得知她的眼疾在不断恶化。从凯茜的手指在她的手掌上模拟电影中舞蹈演员的舞步,从社区导演力排众议让她扮演音乐剧中的女主角,都可以看到他人眼里柔弱的塞尔玛。从杰夫在茫茫大雪中为她寻找洗冤的证据,从凯茜在法庭判刑后仍坚信她的清白,可以明白她的善良。
  
  即使在被判绞刑的法庭上,塞尔玛也没有说出事实的真相为自己辩护,她依旧信守与比尔共同许下的"沉默是金"的诺言。在完成给儿子治病的夙愿之后,塞尔玛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捍卫死去的比尔的尊严。面对死亡时,她也会因害怕哭得一塌糊涂,哭得异常丑陋。当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儿子的眼科手术为代价时,她还是固执地让人绞死了。当纯真与粗鄙的生活遭遇时,总是特别容易破碎。
  
  黑暗(暗指生活)、舞蹈(暗指理想)的对立统一是整部电影的主题,导演在其中呈现了真实和虚假的碰撞、人情味和抽象的碰撞、真情实感和虚情假意的碰撞。塞尔玛一直纯真地活在自己臆造的音乐剧世界里,在那里她是踢踏舞大师的女儿,裙裾飞扬,歌声欢畅。在音乐剧的奇妙世界里她忘却现实生活中工作的劳顿、失业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监狱中的孤寂、临刑前的恐惧,在音乐中她化解了一切现实中的磨难,享受着自己的理想世界。甚至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塞尔玛套着绳索被绑在绞刑支架上时,当知道儿子手术成功时她摆脱恐惧再一次高歌:"我从不孤单,这不是最后一首歌……"当歌声戛然而止时,生命如风飘逝。
  
  影片着重突出的是一种纪实的风格,它潜移默化地向人们诉说着人生就是如此,平实而凄惨,没有一丝暴躁黑色的影像风格,却足以令观者动容。
  《黑暗中的舞者》的片头出现的不是片名而是一幅长达3分多钟的"画布",白色的画布中点点斑驳跃然其上,悠悠长号悄然响起,当观众还在依着画面的情景想像这画是什么时,色彩渐渐地变了,画中的形态也变了。从茫茫雪原上萌发的点点绿意,到变形的眼镜,阳光下的水面上金色的波纹,玫瑰的花瓣,黄色的向日葵,白雪皑皑的山峦,路边飘落的黄叶……其实它一直都在变,你发现了也好,没发现也好,它不停地变化着,几乎所有的色彩都在这一画布上出现过。如同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计划中的与预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与扭转乾坤的,不关痛痒的与生死攸关的……都在一刻不停地发生着。不管你接受还是拒绝,欢迎还是规避,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有机会出现。也许会有人认为在无尽的黑夜里等待虚幻的黎明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但这就是人类关于生命的执着和立于生活的信念。(佚 名)
  ☆曾受到鲁迅先生热烈赞誉的电影《城市之光》是著名电影大师查理·卓别林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人类电影史上的珍品。在影片中,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身无分文却古道热肠地竭力想帮卖花女重见光明。一日,他搭救了一个富翁,被请回家并奉为上宾,但次日富翁醒来却不认识他了。流浪汉为帮盲女复明,参加了拳赛却功败垂成,徘徊街头又巧遇富翁,两人尽释前嫌,富翁给流浪汉1000元资助盲女,不料他们却遭遇了强盗,富翁受了伤,流浪汉舍命保钱,送盲女就医,自己却被警方误会而被捕入狱。
  《城市之光》从另一个侧面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悲剧,它以喜剧为表演手段,展示了美国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表达了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情怀。
  
  ☆澳大利亚影片《艾美的世界》讲述的是关于一个30岁的单身母亲带着她的小女儿在当今社会的冷酷下如何去承受忧伤的故事。小主人公艾美8岁了,由于她在4年前亲眼目睹了做摇滚歌手的父亲的死亡,因而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从此她陷入了无声的世界,不能说话,也听不见声音,与外界隔绝了。
  为了寻求更好的医疗条件,母亲带着她搬离偏僻的内地,来到了都市。在新的环境中,艾美依然孤立自己,母亲带着她四处求医,最后在一位热爱摇滚乐的音乐家的影响下,艾美原本自闭的心灵开启了。艾美有了声音,透过歌声,她开始接触外界,但离开了歌声,她仍然无法说话。于是屏幕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歌声,每个想要和艾美说话的人都大声地唱歌,邻居、警察、心理学家们用优美程度大相径庭的歌唱和小女孩对话……最后,艾美终于开口说话了,她的声音很甜,她打破了内心的桎梏。
  
  影片在嘲喻的幽默中,凸显出人性的纯真及温暖。它向人们表明:生命就像是连续的事件,快乐和痛苦往往是相随而至,但无论如何,你都应抱有一种希望,因为那是你突破现状、创造、改变的力量。
  

2004-10-12 19:00:37  雪中放烟花 (北京)

  全片表现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但疯狂的是电影全在瑞典某个工作室搭景拍摄,而且完美无缺。至美纯朴如美国风情画的小镇风光加上60年代西方社会的精神面貌,使人不得不佩服这位永远给人意外与惊讶的导演,而他以全新的精神和方法再度探触死亡已久的歌舞片,不仅是出于对美国五、六十年代歌舞片全盛时期的极度崇拜,选择比约克作为女主角更符合了导演脑海中富有想像力和充满革命性的形象。事实证明,比约克的演技不仅细腻而感人,更为歌舞在电影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影片一开始,排练《音乐之声》的一段戏,也成就了导演某种程度上的调皮心态。《音乐之声》是宣告歌舞片年代结束的标志,事隔多年, 凡.蒂尔旧事重提,是讽刺,更是牛B的表现。
   毫无疑问,除了故事主线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赚人眼泪外,整个影片的亮点,均在导演对歌舞真实定义的重新延续。在导演眼中,世界与舞蹈与音乐是一体的,在轰鸣的机器节奏中起舞;在火车的奔驰中起舞,在庄严的法庭中起舞,在无情的断头台上起舞,在快乐中起舞,在绝望中起舞,在黑暗与光明中起舞。起舞是自由的符号,是对命运压迫的反抗。而绝不是少部分贵族欣赏的《天鹅湖》。
   混合形式与写实主义是凡.蒂尔最忠于的风格,歌曲全由莎玛的脑中孕育而出,而凌驾这一切之上的是她人道主义的胸怀,她欣赏的话题和事物都是老久以来早被人们淡忘了的价值——噪音、喧嚣和人的残弱。而这些藉由脑子的运作,被转化成音乐与舞蹈。我们怎么可能忘记在枯燥、无趣的流水线上莎玛把工作回归成一种最原始的乐趣,有些共产主义的味道。
   而在火车道旁的一段,不仅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更是纯洁爱情的绝唱,当莎玛把眼镜扔下河中唱到:我都看过了,我看过树林,看过柳枝在春风中摇曳,看过一个男子被他的好友杀死,人生还没过完就提前结束,看过我的过去也知道我的未来,我都看过了,没有什么可看了……
   她的爱人接着她的歌声唱起,特别是唱到:“你没去过中国,没看过万里长城……”令人倍感亲切之余更领悟到爱情的广大。但这一切在几分钟后都将结束,这样如刘三姐对歌般透着浓浓的爱尔兰风情的幸福场面都是莎玛的幻想。导演一再用这种幻想对比现实世界的冰冷,眼镜并没有丢掉,它还在手中紧握,笑容在疲倦的脸上凝固。
   接下来凡.蒂尔再次示范了一个女人生命中所能承受之极限。莎玛被捕时偏偏选在她最留恋的排舞室内,法庭上由她最爱的电影偶像亲自指证她。但这一切都不足以令莎玛绝望,在与偶像的一场踢踏舞幻想后,一切都显得如此从容。
  最终的结局还是要从钱说起,2056元1角与107步死亡路如果可以划上等号,那么对于莎玛这至少是幸福的,她用这笔钱给儿子治好了眼睛,而这2056元完全可以让那个该死的贪财律师心动。孩子需要光明,但更需要母亲,但杀死母亲的是谁?是谁逼她放弃生命?我们该诅咒谁?
   也许生命该像罗拉一样不断奔跑寻找不同的结局,也许该像莎玛一样做好一生唯一的事。她们都没错,活着,要么奔跑,要么歌唱,但不是蒙住自己的头,那样就无法呼吸,因为我们生来自由。
   突然想起影片的开场镜头,色彩鲜艳的图案一个接一个出现,像我们儿时看过的万花筒,红的、绿的、黄的……不断变化不断组合,里面有我的少年、我的家,我的未来、我的妻,我的浪漫颓废,我或轻或重的呼吸,还有在黑暗中的舞动的倔强身姿。
  

2004-10-12 19:01:40  雪中放烟花 (北京)

  天真的背叛
  终于看了《黑暗中的舞者》。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我只看过《破浪》,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非常喜欢《破浪》,并因此一直等待着《黑暗中的舞者》。
  看完之后只是无言,走出屋子,让眼泪在夜晚风干。
  然后到论坛里寻找评论,意外地找到好几篇批评文章,也许这不奇怪,《时代》也把《黑暗中的舞者》评为2000年的年度最差电影。不过我也找到夸她的,没有细读,只是看到有人在夸她,抨击那些骂她的人,心里很安慰。
  我还是想絮絮叨叨地说我是多么喜爱的,就像当初看过《破浪》之后那样。不懂谈它的镜头如何晃动,如何DOGMA,如何利用并背叛了歌舞片,一个目光如豆的文学爱好者同一个见识广博的影评人不同,他只能也只想谈一些感想。
  看《破浪》时就想到,女主人公很像比约克,像个孩子,像个令人揪心的孩子。而比约克就接着演了《黑暗中的舞者》,完全的本色演出,塞尔玛跟比约克一样,都是令人揪心的孩子。她们在这个世界里跌跌撞撞,不可避免地惹人嘲笑,然后继续歌唱。
  在常识意义上,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指出她的荒谬,简直可以斥之为弱智,丢了钱可以报警嘛,为什么要杀人?在法庭上又为什么为那个警察保守秘密呢?一定有很多人会这么愤愤不平地想,然后认定这是导演在故意糟践主人公,好赚人眼泪。
  但也许塞尔玛在遵循着自己的逻辑。她为偷了她钱的警察保守秘密,是因为警察偷钱的行为也遵循着相同的逻辑。他们怀着相同的隐秘的爱,为了所爱的人抛弃了一切道德规条,他们也因此怀着相同的隐秘的痛苦。当警察恳求塞尔玛杀死自己,我相信塞尔玛完全理解他的需求。杀死警察一方面是为了拿回属于自己的钱,为了所爱抛开诫律的执着;一方面却也是一种安慰,一种深刻而疯狂的慈悲。
  同《破浪》一样,这仍然是一个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故事。《黑暗中的舞者》的塞尔玛和《破浪》的贝丝是同一类人,她们按着自己的逻辑恐惧与战栗,疯狂和死亡。这种逻辑是超越尘世的,所有追问的企图只会导致死结,它要求的是无条件的信仰。克尔恺郭尔设想过那个要杀死自己的儿子祭祀上帝的父亲会处于怎样的疯狂之中,那是人类在童年时期遵循的不容置疑的逻辑。拉斯·冯提尔在电影里恢复了这种逻辑。《黑暗中的舞者》里,塞尔玛被带到尘世的法庭,她选择了幻想与沉默,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心灵自恃与尊严。
  悲剧是必然的,因为人世就是苦难的海洋。而惟一重要的是信仰,尽管它不过是无边海洋中一根稻草。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悖论:让稻草成为救命稻草。关于拯救,塞尔玛在铁道中的歌舞中已经唱出,所有的美好她早已看见,充满天真谦卑的感恩和满足。
  可惜人类早已进入他的成年时期,再坚持童年时的天真便是白痴与疯狂。总记得《小王子》里那个忧伤地做星际旅行的小王子,只有孩子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而世界已经属于成人。塞尔玛,在天真地背叛了这个成人的世界之后,只有离开。 大豆
  

2004-10-14 10:16:12  爵色丽影 (零度时空)

  看过了:)听一个朋友说,她不开心时就会重看这部电影,尽管是流着泪但完,但看完了格外天晴。
  

2004-10-14 13:07:36  vanillaRR (北京)

  流泪啊。。。。
  那我得看看看看看看!!!!
  

2004-10-16 00:07:43  朵朵 (北京)

  喜欢比约克 是真的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IntisarMaderner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