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冷冽疏离下的爱欲纠缠
记得有人说过,“每个人都有权利,拒绝别人加诸在自己身上任何违反自己意愿的事”,也记得有人说过,“爱只不过是两个人之间权力互动的关系”。个人以为,《钢琴教师》(La Pianiste)便充分地表现这种权力极度不对等关系下对人心灵的戕害。
爱莉卡(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是一位严峻不阿的钢琴教师。年近四十仍与占有欲强的母亲住在一起,和母亲互相敌视却互相依赖的情结压迫着她的生活。外表上她仍然是一位道貌岸然的钢琴教师,但在心灵没有出路的她却以观赏色情录影带与偷窥作为发泄。长久被禁锢的欲望,却被一个年轻帅气的男学生华特(贝诺特·马吉梅尔Benoit Maqimel饰)掀开。在男主角猛烈天真的追求下,爱莉卡却无法以一般人的爱情示人,于是与男学生展开了连串病态暴力的性冒险。
对于坐在电影院的影迷来说,《钢琴教师》最令人惊慑的莫过于爱莉卡种种变态的性狂想。关于这部分,似乎可以与电影《罗曼史》(Romance X)和《鹅毛笔》(Quills)相互对照。大众最容易误解或不解的是在玩虐双方之间的权力关系,事实上施虐者不见得是主导享乐的一方,受虐者也不见得是受支配的一方。
爱莉卡的生命全为母亲掌控,天生注定的权力不对等关系带来的是一个永远逃不出的牢笼,无法承受母亲过多的爱,却无力逃离大胆飞去,只好丧失了爱人与被爱的能力。于是,性变态的狂想成了心理逃避与解放的管道。性变态的理论为:性压抑所造成的羞耻、痛苦、厌恶等感情,在性变态活动中反而被转化为积极的快感,因而克服了性压抑,而达到更愉悦的性。也因此,玩虐需要藉由极端的感官刺激才能达到极端的性高潮快感。
玩虐带来的性高潮代表的是一种全然的自由及对权力压迫的一种反抗,这是《罗曼史》与《鹅毛笔》所要探讨的命题。而《钢琴教师》触及的是更赤裸裸的爱欲宰制。在女生厕所中,爱莉卡只许替华特自慰,不许华特发泄,正是企图以性与爱对华特进行绝对控制,与她刚正严厉的教师形象相似,她要求的是属于她个人的性爱方式。因此爱莉卡郑而重之地把信交给华特,其实是她把自己最私密的性幻想暴露给她认定的男人,这是她自己“爱”的表现。然而犹如仪式般的性虐待狂想被自己的男人狠狠地唾弃鄙夷,就像恋人们失败的第一次,之后一切开始走调。爱莉卡从先前期望的主控地位委曲求全契合华特的性爱要求,但在爱情满目疮痍的她已经不能够享有一般人的性爱,于是再次遭受挫败。但屡次被刺激的华特无法克制自己的性冲动,冲进爱莉卡的家强暴了她!权力关系完全翻转,爱情也被消磨殆尽,从容自由的性幻想被还原成心灵的苦痛与肉体的创伤。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一向善于以过于冷冽疏离的立场冲击观众的视觉神经与精神负荷。《钢琴教师》中他完整精确地塑造这么一个极具冲突偏执的角色爱莉卡。我个人没有学过钢琴,却也知道古典乐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严谨与专注;加上有能力培养孩子学习古典乐器的家庭多半居于中产阶级以上,对于孩子的教育通常格外期待重视。选择“钢琴教师”这样的背景自然有其先天的优势。导演显然将爱莉卡极端的性格归咎于母亲高压的控制与过分的期望,也因此爱莉卡对于那位资质聪颖的女学生,心里赏识,但口头上仍以贬抑辱骂的方式教导,最后竟因妒火燃烧毁灭其钢琴生命;这种对下一代兼具认同与嫉妒的微妙情结,亦为角色深度的来源。
在场面调度上,更是导演与演员完美结合下的杰作。白色为布景基调充分象征女主角内心世界的荒芜与苍凉,也对比出在圣洁的形象隐藏着狂乱荒唐的畸想。除了爱莉卡的家中,诸如琴室、演奏厅,皆以镜头创造出空旷的景深,布景也力求俭约,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构图式的景框设计尤为一绝,中景或全景的平视镜头固定不动,在同一个镜头里面,无论距离镜头深浅每个人的表情反应都充满叙事张力。导演充分给予演员发挥的空间,两位分别得到戛纳影帝影后的演员也达到极为成功的效果。特别是伊莎贝尔·于佩尔震慑人心的演技,整部片其实就摆着那不哭不笑的一号表情,但几乎全场观众都能感受到在那平板表情下心情的剧烈起伏,这种极端内敛的爆发力成了这种含蓄演技的最佳示范!
“冷”是我对《钢琴教师》最深刻的印象:迈克尔·哈内克对题材对拍摄手法的“冷”、爱莉卡对情人对母亲对学生对自己的“冷”、伊莎贝尔·于佩尔演技的“冷”。冷透了人心,让人不知应该给予怜悯还是给予鄙夷。
转自星光影评
每日推荐(10.6)
2004-10-06 16:17:44 雪中放烟花 (北京)
2004-10-06 16:20:28 雪中放烟花 (北京)
《钢琴教师》:凛冽绝望的爱之幻象
她看着他轻快的背影远去,把长长的餐刀插入自己的身体,毅然决然。
不,不是殉情寻死,是想给此时的痛苦切开一个明晰的出口,让肉体的疼痛暂时覆盖精神的绝望。
她收好刀子,走出剧场的大门,顺着任何方向。
字幕升起,没有音乐,静默的黑暗重重压在我心上。
她40岁,面庞不是漂亮,而是料峭的孤独和清澈的钢琴曲锻造出的那样一种美丽,凛冽,冰冷,傲慢,还有无法限量的被集聚和暗藏的幽深的热情。
他则是任何意义上的英俊。年轻,明亮,生猛,诙谐,温柔。学习工科的他对钢琴有一种说不清的天赋和亲和力。
他们的爱情来的有些突兀,一闻一见下的钟情。毅然决然势不可挡。
没有强调年龄的巨大差距,爱情面前,灵魂的煎熬是平等的。
仿佛一场战斗。
她一边极端轻蔑的拒绝他,一边因为爱的妒忌毁掉一个女孩弹琴的手。
这样残忍的示爱让人触目惊心。
亲情也同样针针见血。相依为命的母亲对40岁的她像对小学生一样的看管,无处不在的电话追踪简直令任何一个正常的人疯狂。她的忍耐终于崩溃,她们对打对骂然后哭泣相拥。
相爱就是要彼此伤害吗?
或许,也只有相爱的人才能伤害到彼此。
她说他已经等待他很久。我疑惑了这算不算爱情。还是一个困于井底的人,等待有人路过扔下一根绳子。
她以她惯常的傲慢和冰冷企图控制他。她认为爱是无条件的满足对方。
她的若即若离和病态索求让他愤怒的后退,他说她有病,让人恶心。但是他仍说爱她,自以为爱她。
童话中的爱丽斯掉进了树洞,下面的地道是如此之长,她向着地心坠落,手舞足蹈但没有任何东西抓的着,她想说话没有人听得见,她的脑海里开始出现种种奇思妙想,如果并没有奇境中的草地等待接住她,当这样的坠落持续下去,当阳光的画面不注闪现又消失,爱丽斯一定会感到绝望。甚至尝试企图抱住空气。
深夜她哭泣着压住母亲的身体,狂乱的抚摸。
你疯了,疯了。母亲惊恐的喊叫。
我知道其实她心里想的是谁,这并不是绝望。
现在还觉得心被撕裂,当看到之前她坐在浴室里,用锋利的刀片划伤自己最柔嫩的地方寻求快感。那种熟练到程式化的动作和若无其事的姿态与肆意流下的鲜血形成了极为惨烈的撞击。绝望的气息由此弥漫。
而此刻,她终于忍受不了孤独和自我的煎熬,正视自己的欲望。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如此渴求需要另一个人。
对于她的病态,我更愿意理解成某种纯粹的极端的表现。就像曾经一度为之着迷的suede的音乐,迷离颓废略带病态的歌声里有一种单纯干净的东西。她也是。所以请别因为表面的病态扭过头去,做出鄙夷的样子。许 多东西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深层次的动因是相通的。
就像对幸福的标准不同,对幸福的渴望和感受确是人所共有。在我眼里,她是单纯洁净的。
她渴望受虐,痛楚让人如此清醒的感知自己的存在,那是任何生命事物与外界发生关系中最强硬深刻的一种。她期望有人用此把她从平静到濒临窒息的孤独中拯救出来。
他深夜闯进她的家,终于嫌恶的,狠狠的给了她一拳,又一拳。鲜血淋漓。
你要的是这个吗?这感觉对吗?啊?!
她瘫坐在墙角,哭泣,摇头。
然后,
他终于占有了她,不是拥有。
她被她期待并深爱的人强奸。
肉体扭曲愉悦的时候,灵魂被搁置何处?
她躺在他身下,无声哭泣,不再作任何反抗。
爱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满足的喘息着说。
我曾经那样期待看到,他用年轻的身体炽热明丽的情感救她与无望的坠落中。而当他压在她身上气喘吁吁的说出这句话,我的心凉透了,闭上眼睛。不忍看到她的表情。
爱丽斯继续向下坠落,不再思考和企盼。把自己的身体交给虚无。
都是索取,忘记了给予。
母亲索取女儿的青春填补自己的孤独。
她单纯的索取他的爱和牺牲满足自己。
而他自以为是的爱情很快就变成了占有她的身体以挽回自己被拒绝伤害的自尊。
同样是绝望,《离开拉斯维加斯》尚有真诚的互相温暖,可以清楚的感知爱情的质地。
而这里的爱情似乎只是一种幻象。
对于她,也许更是溺水的人乞求的一根稻草?
对于他,吸引或厌恶都发生在顷刻。爱终结于性,忘却比弹响一个音符更轻松。
每个人都丑恶,每个人又都显得那么真诚。
那些赤裸裸的欲望借助爱的光环在阳光下招摇;那些生动而痛苦的灵魂在夜幕低垂时挣扎于绝望的边缘。
展现生活的极至是超越美丑。说不清他和她以及她的母亲是美,是丑,我只知道他们都残缺,渴望爱又不知爱为何物,绝望而真实。
我看到了我们自己。
看到了无数灵魂共有的那一个。
这是一部强劲的电影。力量的散发有内而外,心里的一根弦始终被绷得紧紧的。它把情感与欲望纯粹到残忍的一面表露彻底。炽热而凛冽,冷静并绝望。导演的沉着,演员的表演都无可挑剔。
(转自网易,作者:疾走考拉)
她看着他轻快的背影远去,把长长的餐刀插入自己的身体,毅然决然。
不,不是殉情寻死,是想给此时的痛苦切开一个明晰的出口,让肉体的疼痛暂时覆盖精神的绝望。
她收好刀子,走出剧场的大门,顺着任何方向。
字幕升起,没有音乐,静默的黑暗重重压在我心上。
她40岁,面庞不是漂亮,而是料峭的孤独和清澈的钢琴曲锻造出的那样一种美丽,凛冽,冰冷,傲慢,还有无法限量的被集聚和暗藏的幽深的热情。
他则是任何意义上的英俊。年轻,明亮,生猛,诙谐,温柔。学习工科的他对钢琴有一种说不清的天赋和亲和力。
他们的爱情来的有些突兀,一闻一见下的钟情。毅然决然势不可挡。
没有强调年龄的巨大差距,爱情面前,灵魂的煎熬是平等的。
仿佛一场战斗。
她一边极端轻蔑的拒绝他,一边因为爱的妒忌毁掉一个女孩弹琴的手。
这样残忍的示爱让人触目惊心。
亲情也同样针针见血。相依为命的母亲对40岁的她像对小学生一样的看管,无处不在的电话追踪简直令任何一个正常的人疯狂。她的忍耐终于崩溃,她们对打对骂然后哭泣相拥。
相爱就是要彼此伤害吗?
或许,也只有相爱的人才能伤害到彼此。
她说他已经等待他很久。我疑惑了这算不算爱情。还是一个困于井底的人,等待有人路过扔下一根绳子。
她以她惯常的傲慢和冰冷企图控制他。她认为爱是无条件的满足对方。
她的若即若离和病态索求让他愤怒的后退,他说她有病,让人恶心。但是他仍说爱她,自以为爱她。
童话中的爱丽斯掉进了树洞,下面的地道是如此之长,她向着地心坠落,手舞足蹈但没有任何东西抓的着,她想说话没有人听得见,她的脑海里开始出现种种奇思妙想,如果并没有奇境中的草地等待接住她,当这样的坠落持续下去,当阳光的画面不注闪现又消失,爱丽斯一定会感到绝望。甚至尝试企图抱住空气。
深夜她哭泣着压住母亲的身体,狂乱的抚摸。
你疯了,疯了。母亲惊恐的喊叫。
我知道其实她心里想的是谁,这并不是绝望。
现在还觉得心被撕裂,当看到之前她坐在浴室里,用锋利的刀片划伤自己最柔嫩的地方寻求快感。那种熟练到程式化的动作和若无其事的姿态与肆意流下的鲜血形成了极为惨烈的撞击。绝望的气息由此弥漫。
而此刻,她终于忍受不了孤独和自我的煎熬,正视自己的欲望。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如此渴求需要另一个人。
对于她的病态,我更愿意理解成某种纯粹的极端的表现。就像曾经一度为之着迷的suede的音乐,迷离颓废略带病态的歌声里有一种单纯干净的东西。她也是。所以请别因为表面的病态扭过头去,做出鄙夷的样子。许 多东西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深层次的动因是相通的。
就像对幸福的标准不同,对幸福的渴望和感受确是人所共有。在我眼里,她是单纯洁净的。
她渴望受虐,痛楚让人如此清醒的感知自己的存在,那是任何生命事物与外界发生关系中最强硬深刻的一种。她期望有人用此把她从平静到濒临窒息的孤独中拯救出来。
他深夜闯进她的家,终于嫌恶的,狠狠的给了她一拳,又一拳。鲜血淋漓。
你要的是这个吗?这感觉对吗?啊?!
她瘫坐在墙角,哭泣,摇头。
然后,
他终于占有了她,不是拥有。
她被她期待并深爱的人强奸。
肉体扭曲愉悦的时候,灵魂被搁置何处?
她躺在他身下,无声哭泣,不再作任何反抗。
爱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满足的喘息着说。
我曾经那样期待看到,他用年轻的身体炽热明丽的情感救她与无望的坠落中。而当他压在她身上气喘吁吁的说出这句话,我的心凉透了,闭上眼睛。不忍看到她的表情。
爱丽斯继续向下坠落,不再思考和企盼。把自己的身体交给虚无。
都是索取,忘记了给予。
母亲索取女儿的青春填补自己的孤独。
她单纯的索取他的爱和牺牲满足自己。
而他自以为是的爱情很快就变成了占有她的身体以挽回自己被拒绝伤害的自尊。
同样是绝望,《离开拉斯维加斯》尚有真诚的互相温暖,可以清楚的感知爱情的质地。
而这里的爱情似乎只是一种幻象。
对于她,也许更是溺水的人乞求的一根稻草?
对于他,吸引或厌恶都发生在顷刻。爱终结于性,忘却比弹响一个音符更轻松。
每个人都丑恶,每个人又都显得那么真诚。
那些赤裸裸的欲望借助爱的光环在阳光下招摇;那些生动而痛苦的灵魂在夜幕低垂时挣扎于绝望的边缘。
展现生活的极至是超越美丑。说不清他和她以及她的母亲是美,是丑,我只知道他们都残缺,渴望爱又不知爱为何物,绝望而真实。
我看到了我们自己。
看到了无数灵魂共有的那一个。
这是一部强劲的电影。力量的散发有内而外,心里的一根弦始终被绷得紧紧的。它把情感与欲望纯粹到残忍的一面表露彻底。炽热而凛冽,冷静并绝望。导演的沉着,演员的表演都无可挑剔。
(转自网易,作者:疾走考拉)
2004-10-14 19:13:32 雪中放烟花 (北京)
[quote]下面引用由vanillaRR在 2004/10/14 01:06pm 发表的内容:
真看不过来了,家里还一大推碟没看呢,,,,疯了。。。。
每日推荐实在是太厉害了。。。。彻底粉碎了我纵览全球电影的美好梦想。。。
[/quote]
慢慢来吧!
真看不过来了,家里还一大推碟没看呢,,,,疯了。。。。
每日推荐实在是太厉害了。。。。彻底粉碎了我纵览全球电影的美好梦想。。。
[/quote]
慢慢来吧!
译名:钢琴教师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
主演:安妮·吉拉多特Annie Girardot
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
贝诺特·马吉梅尔Benoit Magimel
类型:剧情
片长:130分钟
国家:奥地利/法国
首映日期:2001年5月14日戛纳电影节
获奖情况:获第54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最佳男女主角三项大奖
剧情简介:
年届四十的女钢琴教师艾丽卡在维也纳音乐学校任教,她与专横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这个封闭保守、几乎与世隔绝的残缺家庭中,没有男人的位置。艾丽卡感到压抑苦闷,这种畸形的环境导致了她不得不依靠偷窥和自我虐待来发泄性欲望。她的人生因为一个学生的引诱而改变了……
幕后: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早年曾在维也纳学习过哲学、心理学和戏剧。这样的学习经历对他后来的电影生涯影响很大。他创作了一系列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其中包括根据卡夫卡同名小说改编的《城堡》。他的其他的作品基本都可以算是心理分析剧。去年他凭借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未知密码》(Code Unknown)入选戛纳电影节。
影片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Elfriede Jelinek的小说改编,对于她的女主角,原作者曾经说过:“她那遭受压制的性欲在偷窥中得到发泄,她只是一个不能正常享受生命和欲望的女人。甚至连偷窥也是男人的特权:女人总是只能成为被看的对象,从来就不是主动观看的人。”当问及为什么选择这部十年前问世的小说时,哈内克回答:“首先因为有人向我推荐了它。其次,因为这部作品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包含着极其丰富复杂的社会思辨和批判意识,已经超出了私人关系范畴。它能够引起如此多的联想,已绝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第三,因为这里有三个很有趣的人物。”影片大胆而疯狂的性描写无疑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是法国著名女演员,而贝诺特·马吉梅尔则曾与朱丽叶·比诺什共同主演《世纪孤儿》(Les Enfants du siècle)。
影片看上去与曾得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瑞典电影《教室别恋》有些相似。只是那部是从少年的青春冲动的角度出发,而后者则侧重于表现女性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