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赵本山小品中经典的<<卖拐>>,形神毕现的塑造出一名“骗子”,一夜间,“大忽悠”的形象红遍大江南北。同样是揭露人的劣根性,鲁迅从阿Q 身上揭示出国民麻木, 愚昧的灵魂, 并将矛头指向产生阿Q 的社会环境。而赵本山似乎连这种意识都没有。鲁迅犀利的批判, 是为了“疗救”, 赵本山的表演简直是出于认同。
-----------------------------------------------------------------------------
“形神毕现”一词本身就肯定了赵的表演天分。
至于没有揭示国民劣根性,只是小品剧本作者写剧本时没有表现到,与本山无关。而且不必要要求什么作品都上冈上线。
其实“赵本山的表演简直是出于认同”这句话也真正的表现了这个国家的社会环境,那就是这个国家里很多人已经默认并认可甚至开始羡慕那些依靠贪污、受贿、坑、蒙、拐、骗、盗、抢等手段获得的财富和利益。
这句话是对赵表演上的一种肯定啊!
炮轰赵本山
2004-02-06 17:44:13 雨不亭 (北京海淀)
2004-10-31 05:51:22 qq0117 (天津河西)
炮轰xxxxx
是无聊的人做的最无聊的事
你去看吧
被炮轰的都是有点成就的人
炮轰他其实没什么用
唯一的好处就是炮轰的始作俑者被人关注了
借炮轰别人抬高自己
最恶心这种人了
你不喜欢就不喜欢
凭什么也要别人不喜欢啊
炮轰?
吃饱撑的没事干啊
有本事你让自己比别人更有名
别睬在人家肩膀上还说炮轰
好象自己多牛比似的
是无聊的人做的最无聊的事
你去看吧
被炮轰的都是有点成就的人
炮轰他其实没什么用
唯一的好处就是炮轰的始作俑者被人关注了
借炮轰别人抬高自己
最恶心这种人了
你不喜欢就不喜欢
凭什么也要别人不喜欢啊
炮轰?
吃饱撑的没事干啊
有本事你让自己比别人更有名
别睬在人家肩膀上还说炮轰
好象自己多牛比似的
文:魏新
赵本山火了,而且早就火了,而今更是火的一塌糊涂。小品《送水工》春节晚会压轴;电视剧《马大帅》黄金时间展播;他敢在央视现场直播的晚会直抒对中央台的不满,他开办学院,宣扬要为中国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他究竟有多高的演技?多深的学识?多过人的才华?多强烈的责任心?
到底是什么令媒体对他趋之若骛?又是什么让观众对他满怀期待?
当中国文化娱乐这艘巨轮在吃水线很深却依然慢慢航行的时候,赵本山所扮演的角色是大力水手?还是跳梁小丑?
一、赵本山根本不是“艺术家”
近日《马大帅》的热播可谓是赵本山再次掀起的一阵收视狂潮,“本山艺术学院”、“本山艺术公司”、“‘赵本山’杯小品大赛”让赵本山越来越象一个商业品牌。如此看来,赵本山的确功成名就了,已经很少有人再去注意那些名利下的虚实、浮华后的苍白。
刚刚挂牌成立的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由赵本山担任院长,据说还要请余秋雨来客座教授,早在十几年前余秋雨便对赵本山的小品表演给予充分肯定,十几年后在铁岭,全国第二次赵本山小品艺术研讨会上,余秋雨又说:“赵本山的确是个大艺术家,今天他的表演更加炉火纯青。12年前被我们惊叹的艺术家,12年后成为被全国人民惊叹的艺术家。”
做为著名学者、戏剧理论专家,余秋雨这这番话里先是吹嘘了自己的眼力,又把赵本山定在了“艺术家”的位置上。
当然,这虽然只是出自余秋雨的一家之言,赵本山到底是不是“艺术家”先不说,可见“艺术家”对赵本山这样已经声名显赫的明星来说,已经成为衡量是否升华至“成功”的重要标准。
从小品《摔三弦》出道,《相亲》引爆春晚,一直到最近的《送水工》,赵本山所塑造的角色缺少变化,连造型上也大同小异,个别小品的变化也仅仅是表面上的,这不由让人怀疑,赵本山小品演技上的“炉火纯青”也不过是在对个别性格极其类似的典型人物的演绎驾轻就熟。多年的演艺经验让他形成的表演程式,不过是象庖丁解牛或者卖油翁那样:“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在小品演员中,赵本山算是“触电”早的,很早就和巩汉林等人主演过一部关于骗子的喜剧电影,反响不大(笔者当时曾看过,但如今怎么努力也想不起片名和情节)。近些年来,他主演的电影<<男妇女主任>>、电视剧<<一乡之长>>基本上延续了小品表演的风格,也正是这种一成不变的小品化风格,如同一块巨石,阻碍了赵本山本来还可以前进的艺术长路。
陈凯歌导演的<<荆柯刺秦王>>中,赵本山所饰演的高渐离和潘长江饰演的小吏一样成为电影中的败笔。有网友评论说:“想不到高渐离竟然说东北味的普通话,用二人转的曲调唱‘风萧萧兮易水寒’......”
就连张艺谋的<<幸福时光>>男一号这样的角色赵本山都没能把握好,不过,这也是赵本山在影视表演上最出彩的一次,却直接导致了<<幸福时光>>成为张艺谋最不出彩的一部电影。本来李雪健想演赵本山这个角色,结果最后只能演配角,戏剧性的是,李雪健把那个配角“李师傅”塑造的入木三分,成为电影中最闪光的部分。
赵本山自导自演的电视剧<<刘老根>>系列、<<马大帅>>抓的是农村题材和民工题材,这本是很有挖掘性,很有“戏”可做的,然而赵本山过多的停留在了“农民”和“民工”的生活表层,沉溺在情节编造的浮光掠影上,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也缺乏真实可信度。很多每集必看的观众都认为,赵本山对“刘老根”和“马大帅”的人物塑造还不如范伟对“药坛子”、“范德彪”的人物塑造更生动传神。
在众多华丽的称号都渐渐变成一只只草帽的年代,“艺术家”依然是一顶桂冠,这顶桂冠绝不应是赵本山头上那顶常年戴着的破帽子。
二、什么“成就”赵本山?
那么多人边看春节晚会边盼望赵本山的小品。
那么多人在电视机前看着<<刘老根>>、<<马大帅>>聚精会神。
甚至在今年1月31日的哈尔滨,因为和妻子争看<<马大帅>>,丈夫竟怄气自杀,险些丢掉性命。
看来真正“成就”赵本山的并不是他身边超强创作集体;也不是最初“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甚至也不是每年“春晚”给他提供的最佳平台......赵本山的“火”根本来源于喜剧艺术创作的集体贫血,和有待提高欣赏水平的观众群体。
早在<<刘老根>>热映的时候,作家余杰就针对该剧提出了严厉批评:“赵本山的表演只是滑稽,而不是幽默,毫无艺术价值,真正的幽默艺术是卓别林那样的,而《刘老根》只是一堆‘文化垃圾’。”
这样的“文化垃圾”可以盛行天下,证明我们的时代文化艺术是多么贫乏。就象余杰的代表作<<火与冰>>的扉页上写的:“有歌唱权力的往往并非夜莺,而是喜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喜鹊也成了我们心目中的夜莺。”
中国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喜剧电影?除了冯小刚还在苦苦为“贺岁”折腾,真正的喜剧片寥寥无几,更别说稀如牛毛的喜剧电视剧了,赵本山正好钻了这么一个空子。
余秋雨从“接受美学”的观点谈起赵本山现象,说:“赵本山现象处于一个非常宏大的接受状态,全国几亿人、长达十余年地需要和喜欢赵本山小品,如果漠视这一点的话,是对审美现实的拒绝,那就很难研究美学和艺术了。”
的确,民众需要赵本山所带来的欢乐,但是,更需要对欢乐的正确引导,正如契柯夫所说:“不能把果戈理降低到民众的欣赏水平,而是应该把民众引导至果戈理的水平。”诚然,他说的第二点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赵本山的小品还是电视都缺乏对民众审美情趣健康积极引导,而几乎是一味迎合,甚至是向着一些低级趣味的部分迎合。比如最新的<<送水工>>,里面“绿帽子”这样的包袱是否在除夕夜有伤大雅?
再比如赵本山小品中经典的<<卖拐>>,形神毕现的塑造出一名“骗子”,一夜间,“大忽悠”的形象红遍大江南北。同样是揭露人的劣根性,鲁迅从阿Q 身上揭示出国民麻木, 愚昧的灵魂, 并将矛头指向产生阿Q 的社会环境。而赵本山似乎连这种意识都没有。鲁迅犀利的批判, 是为了“疗救”, 赵本山的表演简直是出于认同。
赵本山成为老百姓的娱乐主旋律,这是娱乐的悲哀还是老百姓的悲哀?
三、赵本山有多大影响力?
“你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走两步,没事走两步。”
“拔凉拔凉的。”
这些来自赵本山小品中的语言总是或多或少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赵本山现象”正在慢慢渗透,但是就这种“俗文化”本身,他的渗透力是极其有限的。
不少人把赵本山称之为“中国的卓别林”,事实上别说和卓别林这样“根正苗红”的大师,就是和周星驰相比,赵本山的影响力也只能望其项背。
周星驰的确是开“无厘头”先河的人物,他电影中的许多台词几乎影响了一代人的语言习惯:比如和朋友分手说“走先”;早晨照镜子说“猪啊”;朋友换了新女朋友说“帮主,品位太差了吧”。“新新人类”的迅速成熟和网络的四通八达更加速了“无厘头”的传播,巩固了“无厘头”的地位。
而赵本山的忠诚受众群体年龄普遍偏大,他的那些“包袱”在年轻人咀嚼来颇有些陈词滥调的味道。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渐渐成长的同时,赵本山也在毋庸置疑的逐步衰老,他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小,直至完全消失。
和相声大师侯宝林、马三立,“无厘头”鼻祖周星驰这些将会载入史册的人相比,赵本山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本山艺术学院”虽然设了二人转的本科,但二人转这种地方民间艺术形式要象走进艺术圣殿,还需要很多台阶,每一步台阶都很有可能落空,掉进博物馆的角落。
四、赵本山还能火多久?
相对相声艺术来说,小品这种艺术形式以它独特的优势更适合于电视,能够更直接有效的娱乐大众,但近些年相声的急剧衰落其实早就敲响了小品的警钟,“春晚”小品一年不如一年是被很多观众叹息的事实,全国戏剧小品大赛也没有新人佳作脱颖而出是令很多专家遗憾的阴影,一旦小品也象相声那样没落,赵本山便失去他旱涝保收的“自留地”,没有赵本山小品的支撑,赵本山电影、赵本山电视剧就难创辉煌。
走在他前面的陈佩斯就是一个例证。当年小品《吃面条》、《羊肉串》、《主角与配角》、《警察和小偷》的成功,让陈佩斯的电影“父子系列”同样叫好叫座,但随着陈佩斯在小品舞台的淡出,影视上也没有动静了,要不是时常玩一把话剧,这颗“几千年才出一个的脑袋”早就被观众遗忘了。
赵本山在小品上赢得的成果并不一定多过比当年陈佩斯,对影视的把握能力比陈佩斯更是稍逊一筹,并且陈佩斯的小品剧本多数都是本人直接创作的,而赵本山的小品则更多的依赖崔凯、何庆魁、张惠中这些背后的创作班子,这说明他的综合艺术素养还需要锤炼、提升。就拿歌星来说,自己不能创作的歌星往往如昙花一现,而象罗大佑、李宗盛这些歌坛常青树都是靠创作出身,否则顶多是“各领风骚三五年”。
小品已经是强弩之末,而赵本山却不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喜新厌旧的观众越来越多,娱乐圈也会“江山代有人才出”,照此发展,赵本山在观众心目中的位置终会“下岗”。
关键是:这一天,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