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落花---评电影《小城之春》
娜斯
【小城之春】,1949,导演:费穆
《小城之春》,早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解冻年代听父母提起。那时,看什么都是好的,好莱坞的,欧洲的,旧上海的。不过《小城之春》仍不为大众所识,那时大众在看的上海老电影多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则是很多年后,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中国早期电影回顾展上看到此片的。看罢,发现了《大红灯笼》的某种出处,也更加怀念曾与我提到此片的母亲。当年年纪太小,即使看到此片恐怕也不会有太多感受;现在有所感悟,母亲却已不在,无从讨论了。影片的感怀,我个人的感怀,和着纽约细雨沥沥,想提笔作文竞不能,转眼,又是数度光阴过去。
《小城之春》最让我惊讶的,是它在如此“中国古典味道”的同时,在当时的中国(即使现在),又是如此先锋的一部电影。它让我想起法国“新浪潮”,而法国“新浪潮”那时还未诞生。
战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老园中一派段墙残桓之景。镜头随压抑的女人、伤春的女人徘徊旧园,徘徊古城墙。多病的丈夫则长卧病榻。此时,一个来客走入画面,打破了平静,带来了紧张。当然,她是女人曾经的情人,然而他也是男主人公少时的莫逆。兄弟情谊,两性情欲,家国之思,文明之虑。最后是小城春梦了无痕,丈夫未死,女人未离,来客挥手自辞去。缘何至此,就是故事的缓缓道来所在。
少时,常看西方影展,《小城之春》让我想起那时看过的一部电影,《LeBeauSerge》(漂亮的赛日)。彼时,对电影史,西方电影,都不甚了解,现场翻译的水准又基本上是说五句译一句还是“你好吗”“我去了”之类,真让人有种做梦的感觉,倒也让我对影像而非情节印象更深。
孤寂外省小镇,游子患病返乡,留在故乡的好友精神上已经沦落。他想帮忙,却不过是为好友的妹妹纠缠。故乡,象是下陷的泥潭,将所有人往下拽……后来知道,那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这情节也是我后来找来录像带再看时才搞清楚的,在此之前的记忆,只是那星拉芳的性感风情,和镜头随三个角色漫走的画面。这画面不知为何对我印象至深。
所以你可以理解我为什么说《小城之春》让我想起“新浪潮”。不光是说这里也有几个人在小城的荒芜中漫走,而是其电影空间的气质相似。个人化,私密性,微妙的情感,作者的主观投入。在此之前的中国电影,少见这样的“作者电影”;在此之后,在大陆,是革命电影,在港台,是商业电影。就在这大时代交替的关坎上,浮现一部知识分子的、个人化的《小城之春》,注定是天鹅绝唱。
旧上海中国电影发展基本上是好莱坞模式,无论左翼还是右翼。我们现在看孙渝的电影,常要为其中并不高明的商业片手段,自以为是却又洋泾浜的西化情调,夸张高调的左派文艺腔的离奇混杂而咳笑不已(古根海姆同时也放映了孙渝的《火山情血》和《野玫瑰》)———当然那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好材料,制片场制度,明星制度,都学得有模有样。当时的中国影人中,吴永刚、费穆等则受欧洲电影和苏联二十年代电影的影响较多——吴永刚导演,阮玲玉主演的《神女》,就让我想到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费穆有受欧洲电影、又有中国古典文化塑造至深的一面,于是有《小城之春》——这结合最古典的中国语言与五四以降知识分子现代性语言(这里是电影)的作品。
然而时代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中国电影并没有象日本电影那样,在战后达到一个形成自身风格的成熟期,如果是那样,费穆就有可能是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那样电影史上的大师。《小城之春》中,他找到一种用摄影机表现古典情怀的语言,多少年后,陈凯歌也用摄影机扑捉庭院深深,确未必更见突出。
电影讲一个故事,却在多层面上有不同的意味,是很有意思的。《小城之春》虽是私人化的故事,却又不得不让人牵强到大的寓言。这部电影的影像处处浸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境,家国之思无可逃避。生病的丈夫是否暗示多灾多难的祖国,他恰恰是长袍马褂的传统造型。而旧友归来,西装革履,象代表着外来文化。女主人公——作者,或者就是此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化身,在这新与旧,道德与情欲,死气沉沉与生命活力之间作着艰难的内心挣扎。女主人公与来客本有旧缘,在1949年的时刻,这不禁让人想到五四的旧事。国家危亡使民族主义成为主流,旧日情缘终成往事如烟。然而,此刻,她可以有一次选择,是与来客出走呢,还是继续陪伴病夫?女人——或作者,选择了后者,为那大时代作下了意味深长的注脚或寓言。
走,还是留?不久,作者自己也要面临这样的选择。戏外的故事是,费穆虽然去了香港,仍然没有完全死心,特意北上见江青。据说,是这次会面让他彻底打消了回大陆的念头。但是在香港,他又有何作为呢?电影虽然感伤,作者仍然抱着温婉之心,他无法让女人无情地抛弃病夫。而最感人的场面,当然不是女人和来客之间的,而是丈夫自绝,女人与之面对的霎那。作者割舍不断这段姻缘,显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经过五四时代对传统的猛烈攻击,此时已回复到某种平和与温情的心态。一种风云跌荡之后的某种平衡,憧憬未来,又接受自我身证。然而,流水落花,时代没有选择温和的道路。
三十余年后,张艺谋拍《大红灯笼》,也是私人故事,却又处处为人引为民族寓言。病夫,庭院,挣扎的女主人公——然而与《《小城之春》》对传统和现代的细腻而复杂的心态不同,张艺谋的传统是绝对的黑暗,无情,与怪异。一方面,是八十年代中国知识界重返五四反传统母题的体现,一方面,却又是在原本的传统已经面目全非后带有神秘化色彩甚至心向往之的fantasy。不管你是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两者的古怪融合构成了影片的独特风味。六十一甲子,大红灯笼让人想起《狂人日记》,却又充满对传统的远距离的臆想与神秘化。《小城之春》的作者则并没有把传统视为他者,而是讲自己置身其中的故事,所以没有那么黑白分明,而是更带有人性的复杂。
也只有在本世纪的中叶,会有这样一部电影出现,会有这样一个春天的故事。转瞬即逝,流水落花。
摘自国风
每日推荐(8.25)
2004-08-25 14:57:15 雪中放烟花 (北京)
2004-08-25 14:57:42 雪中放烟花 (北京)
费穆谈《小城之春》
读完了《<小城之春>试评》,汗流浃背。《小城之春》的“本事”是我的亲笔写的,片子也是亲手剪的,并未遭受一寸一尺的检删,是我自己没有做到预期的效果,该向观众引咎。
主要的原因是:我为了传达古老中国的灰色情绪,用“长镜头”和“慢动作”构造我的戏(无技巧的),做了一个狂妄而大胆的尝试。结果片子是过份的沉闷了。有许多戏拍了,又不得不删掉。我得从头学习。影片和李天济先生原来的剧本和故事确是有些不同。我仅作技术上的修正(包括情节),但我仍愿担负全部责任。因为一位编剧者把剧本交给导演之后,等于把一个孩子交给别人扶养,好坏由人了。假如《小城之春》有好的地方,是剧作者之赐,弄糟它的,是我作为导演者之罪。
我原想补原作之不足,描写礼言这一人物成为地主阶层的人物,而预备提到“地租收不到,田地卖不去”之类的倒楣事。然而,这些倒楣事正是这些人物法定了的没落的命运,而且还是最幸运的倒楣——我觉得不必多赘,留给观众批判了吧。我和作者相约不失原意。作者的主张是:关于此一题材,不愿叫喊,不愿硬指出路。我同意了他;但,我发现在制作上远不如叫喊出来或指出一个出路来得容易而有力。
我确实无能,对于作者更为歉然。你的“试评”过份客气。这样一个作品,是会被观众的鸣鼓而攻的。有一事可以自己解嘲的是:我没敢卖弄技巧。我没敢利用技巧作烟幕。这一片在观众之前,尤其评论者之前,是赤裸裸的无可遁形的。
(本文原题为《导演、剧作者——写给杨纪》,摘自《诗人导演——费穆》)
读完了《<小城之春>试评》,汗流浃背。《小城之春》的“本事”是我的亲笔写的,片子也是亲手剪的,并未遭受一寸一尺的检删,是我自己没有做到预期的效果,该向观众引咎。
主要的原因是:我为了传达古老中国的灰色情绪,用“长镜头”和“慢动作”构造我的戏(无技巧的),做了一个狂妄而大胆的尝试。结果片子是过份的沉闷了。有许多戏拍了,又不得不删掉。我得从头学习。影片和李天济先生原来的剧本和故事确是有些不同。我仅作技术上的修正(包括情节),但我仍愿担负全部责任。因为一位编剧者把剧本交给导演之后,等于把一个孩子交给别人扶养,好坏由人了。假如《小城之春》有好的地方,是剧作者之赐,弄糟它的,是我作为导演者之罪。
我原想补原作之不足,描写礼言这一人物成为地主阶层的人物,而预备提到“地租收不到,田地卖不去”之类的倒楣事。然而,这些倒楣事正是这些人物法定了的没落的命运,而且还是最幸运的倒楣——我觉得不必多赘,留给观众批判了吧。我和作者相约不失原意。作者的主张是:关于此一题材,不愿叫喊,不愿硬指出路。我同意了他;但,我发现在制作上远不如叫喊出来或指出一个出路来得容易而有力。
我确实无能,对于作者更为歉然。你的“试评”过份客气。这样一个作品,是会被观众的鸣鼓而攻的。有一事可以自己解嘲的是:我没敢卖弄技巧。我没敢利用技巧作烟幕。这一片在观众之前,尤其评论者之前,是赤裸裸的无可遁形的。
(本文原题为《导演、剧作者——写给杨纪》,摘自《诗人导演——费穆》)
2004-08-25 20:53:14 朵朵 (北京)
老是碰不到你 呵呵 想问你点事情的
对了 给我推荐几个好点的关于电影的网站吧
影评也好 咨询也好 论坛也好
总之是比较全面一点的 好吧
呵呵 谢谢了
对了 给我推荐几个好点的关于电影的网站吧
影评也好 咨询也好 论坛也好
总之是比较全面一点的 好吧
呵呵 谢谢了
2004-08-26 16:25:42 雪中放烟花 (北京)
[quote]下面引用由朵朵在 2004/08/25 08:53pm 发表的内容:
老是碰不到你 呵呵 想问你点事情的
对了 给我推荐几个好点的关于电影的网站吧
影评也好 咨询也好 论坛也好
总之是比较全面一点的 好吧
...
[/quote]
你什么时候在啊?
老是碰不到你 呵呵 想问你点事情的
对了 给我推荐几个好点的关于电影的网站吧
影评也好 咨询也好 论坛也好
总之是比较全面一点的 好吧
...
[/quote]
你什么时候在啊?
2004-08-26 23:39:23 朵朵 (北京)
比如 我每天晚上十一二点的时候肯定在
我今天去了你说的那个0808 人家给我开了门 我坐电梯上了8层 很可笑
我竟然没有找到808的门牌 绕来绕去的折腾的一阵子 悻悻的离开了
808在哪里啊???
我今天去了你说的那个0808 人家给我开了门 我坐电梯上了8层 很可笑
我竟然没有找到808的门牌 绕来绕去的折腾的一阵子 悻悻的离开了
808在哪里啊???
出品公司:上海文华影片公司
主要演员:韦伟、李纬、石羽
导演:费穆
编剧:李天济
摄影:李生伟
《小城之春》,黑白故事片,文华影业公司1948年摄制。
1983年香港艺术中心和香港电影文化中心合办“20至40年代中国电影回顾展”,《小城之春》被中国两岸三地的电影人重新发现,“放射出让人目眩心惊的光芒”。1984年香港艺术中心与香港中国电影学会合办的“探索的时代:早期中国电影展”,以及1985年第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亚洲大师作品钩沉”专题影展上,费穆的《小城之春》都是最受关注、最受欢迎的节目。“面对这部中国电影杰作中之杰作的挑战,香港著名的影评人石琪、罗卡和李焯桃等都写出了极为精彩详尽的品评文章,珠玉纷呈,一致推崇,可谓近十年来香港影评史上罕见的盛事。”
自此以后,《小城之春》成了中国电影界一致公认的经典性作品,海内外关于《小城之春》的评论文章不断问世,这部影片和它的导演成了海内外电影界中国电影评论、研究的一大热点。1995年,《小城之春》被推选为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10部经典作品之一,更被香港电影评论界推选为世界100年电影史上的10部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