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还看今朝

2007-11-22 14:29:41   来自: 唱诗
  《色戒》是不错的情节剧,可惜信息量太单一,剧情叙述过于直白。李安与很多导演一样,还在辛苦地按照用演员脸上的表情来表达意思的过时方法。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场景的气氛不错,妙在一个“心误照而不宣”上。看完觉得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如果知道他得过金狮奖,就会伤心起来。
  《盲山》让我极其期待,我想和众人一样,我们都是《盲井》的超级影迷,等待李扬的再度出山,我们已经用了太长的时间。《盲山》从一开始就让人心叫不好,战战兢兢下来,便放心地失望起来。如果说李扬是中国电影的异数,实在是因为他把戏剧性和逼真性结合的太好,而从《盲山》的第一句台词开始,就让人觉得生硬,没有了《盲井》里的语言的犀利精彩,也没有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杀伤力。情节上,叙事按部就班,几乎每到一处可以猜到下面的发展,同样,与《盲井》极端的戏剧性比起来,确实让《盲井》的影迷心下凄凄。看《盲井》时,每一秒钟我都能清晰地听见血液在身体里汩汩作响的声音,而《盲山》,那些血液如同被人关了火的一壶水,就那么凉了下来。
  看完《盲山》,便自然地想起一个导演,当年的《安阳婴儿》出世,寒光闪过,让多少人心头一凛。后来的《日日夜夜》《江城夏日》,味同嚼蜡,懒得再去温习,看导演采访时煞有介事地谈论《日夜》的哲学意义,自热就会忍俊不禁。
  李扬王超走向主流,第六代吼过一声之后多数人已经威武不再,多数人电影的品质也与地下状态时相差太远。大家都在被“雅俗共赏”这个危险狡猾的敌人引诱。每次电影结尾的字幕,那一个个人的名字如蚂蚁般越来越多,越来越响亮,我便悲从中来,他们慢慢有了钱,有了设备,有了人,有了资源,却没有了创作能力。
  每看完一次中国电影,就激动一次,就对前途又兴奋一次,就会再看到希望一次。我想,在中国导演们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如此枯竭的时候,在他们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的时候,我们这些满腔抱负的新人还不努力出来,就恐怕再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HBVfziAcSaxTvjGE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