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色•戒》:道德的虚无主义
2007-11-16 10:12:23 来自:
独鹤与飞
《色•戒》:道德的虚无主义
终于还是进影院看了被阉割的、李安挥刀自宫的《色•戒》。
能说什么呢?国家机器依着它强大的足以碾碎一切障碍物的前行的惯性,阉割一件文艺作品,算得了什么。也许当事人都会辩解说,我也没办法啊,国情使然嘛。这就是当下的现状,谁心里都明白,可谁都在犬儒地合作着、生活着。我当然也是合作者之一,要不可以不进影院、不工作、不吃饭、不活着的。真不知李安自宫时心情如何?他可以为艺术的自尊,在美国不向商业妥协,却不得不在中国向政治低下高贵的头颅,烈士般地忍痛割掉《色•戒》的“命根子”(那真是命根子,没了这十几分钟,最后的放人是不成立的)。而且还怕别人割,割得不是地方,或割得不彻底,亲自动手操刀了。这是何等的敬业精神!是何等的卖×求荣啊!怕是胡兰成或易先生也不及了。
然而转念一想,李安是懂得甚至默认“汪精卫手下第一才子”胡兰成的行为的,正所谓“不要今身要何身?不生今世生何世?”(胡语)。
看完《色•戒》后,心情是复杂的,并非通常观影后单纯的或喜或忧。这是因为我看过李安的所有的电影;我看过张爱玲的所有小说;我看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禅是一枝花》;我看过多种有关“汪精卫政权”的历史书籍。我突然发现我的心和他(她)们是相通的,由此而产生的混乱与畏惧久久难以平复。
李安触到了暴力与色情的底线,因而被阉割。然而,李安借张爱玲借王佳芝大胆地触碰“爱国”的底线,却成功脱逃。那么,“爱国”的底线就不能碰吗?其实,老舍在话剧《茶馆》里就碰了,他借人物之口说:我爱大清国啊,可谁爱我呀!还有早年被批判的白桦的电影《苦恋》,在主人公大吐爱国的苦水之后,最后的镜头是雪地上脚印踩出的大大的问号。《茶馆》与《苦恋》可谓异曲同工。
而李安是用人性来挑战“爱国”的。李安说,他一直希望有人能从表演这个层次来看《色•戒》,不只是“戏假情真”这个层次。而且进入到演员从投入到着迷的历程中,检视演员人生的“真与假”、“实与虚”。他似乎在回避,在躲闪。和胡兰成一样,用一句“我是政治的事亦像桃花运的糊涂”就解脱了。
历史是残酷的,历史不问动机只问结果。汪精卫从来就认为自己的动机是爱国的,他是因为对战事的彻底悲观才想以“和平运动”来曲线救国。假使日本践行诺言,撤出中国,那汪精卫、丁默邨、易先生就真成了爱国英雄了。然而历史没有假使,汪精卫之流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人性可以用大是大非来划分吗?我看不行。所以人性是复杂的、暧昧的、多变的。张爱玲为什么爱上了胡兰成?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王佳芝为什么爱上易先生?张爱玲简单地或者故意简单地说:“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李安为什么爱上张爱玲?套用影片中王佳芝的话就是:“他定要逼到我哭逼到我喊,逼到我用尽全力去投入,他是这样往我身体里钻,他才能信。黑暗中他知道是真的。”李安说他在拍片时哭了两次,一次是床戏。应该是为王佳芝哭。还有一次结尾易先生独自伤心。应该是为易先生哭。哭来哭去,其实都是为张爱玲哭。因为小说《色•戒》是张爱玲写了近三十年的自传啊。
三十年啊!可想而知张爱玲爱得有多深,伤得又有多残。
张爱玲在她送给胡兰成的相片背面写到: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即便是我们惊为天人的张爱玲也还是脱不掉女人的本性,因崇拜而快乐。
而在分手信上,张爱玲绝望地写到:亦不能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只是萎谢。那么王佳芝却是生命的萎谢与人性的开放同时进行的了。真是由衷地钦佩李安的电影手法,在王佳芝感觉到爱情而放走易先生后。那镜头的组接与场景的调度居然可以用“心的飞扬”来形容。这是王佳芝的“撒手”,决绝地“撒手”——既对生命也对道德。而“飞扬”竟是快乐的,难道是爱的觉悟后的快乐吗?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快乐吗?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相处时的“欲仙欲死”的快乐吗?还是卸去一切负重后,生死何干的快乐?
这就是《色•戒》的要害之处,不在色情与暴力,而在暧昧地默许道德的虚无主义。就如同胡兰成默许自己在政治与女人两头的用情不专。虚无之后,你才可以如同易先生一样心安理得地享用:此时语笑得人意,此时歌舞动人情。你才可以用中国人特有的禅的方式,去爱不同的女人,并且拈花微笑: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错过就是罪过啊。你才可以在女人伤心离去后,学胡兰成的洒脱:从来是仙境,不可以有悲哀。
唉,我终于明白姜文面对人类灾难的“文革”的回忆,为什么那么快乐了?我终于明白我为什么会那么喜欢汪峰的一首叫《觉醒》的歌曲了:
这如刀的现实将我切碎在路上
理想算个屁呀 爱情算什么东西
时代总是在变 有些不知所措
我们在纷乱的街道上失声歌唱
唱着那美丽而不如人意的生命
自由算个屁呀 永恒算什么东西
真理总是在变 我注定迷惘
……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cPEetziwbBiXGaO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终于还是进影院看了被阉割的、李安挥刀自宫的《色•戒》。
能说什么呢?国家机器依着它强大的足以碾碎一切障碍物的前行的惯性,阉割一件文艺作品,算得了什么。也许当事人都会辩解说,我也没办法啊,国情使然嘛。这就是当下的现状,谁心里都明白,可谁都在犬儒地合作着、生活着。我当然也是合作者之一,要不可以不进影院、不工作、不吃饭、不活着的。真不知李安自宫时心情如何?他可以为艺术的自尊,在美国不向商业妥协,却不得不在中国向政治低下高贵的头颅,烈士般地忍痛割掉《色•戒》的“命根子”(那真是命根子,没了这十几分钟,最后的放人是不成立的)。而且还怕别人割,割得不是地方,或割得不彻底,亲自动手操刀了。这是何等的敬业精神!是何等的卖×求荣啊!怕是胡兰成或易先生也不及了。
然而转念一想,李安是懂得甚至默认“汪精卫手下第一才子”胡兰成的行为的,正所谓“不要今身要何身?不生今世生何世?”(胡语)。
看完《色•戒》后,心情是复杂的,并非通常观影后单纯的或喜或忧。这是因为我看过李安的所有的电影;我看过张爱玲的所有小说;我看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禅是一枝花》;我看过多种有关“汪精卫政权”的历史书籍。我突然发现我的心和他(她)们是相通的,由此而产生的混乱与畏惧久久难以平复。
李安触到了暴力与色情的底线,因而被阉割。然而,李安借张爱玲借王佳芝大胆地触碰“爱国”的底线,却成功脱逃。那么,“爱国”的底线就不能碰吗?其实,老舍在话剧《茶馆》里就碰了,他借人物之口说:我爱大清国啊,可谁爱我呀!还有早年被批判的白桦的电影《苦恋》,在主人公大吐爱国的苦水之后,最后的镜头是雪地上脚印踩出的大大的问号。《茶馆》与《苦恋》可谓异曲同工。
而李安是用人性来挑战“爱国”的。李安说,他一直希望有人能从表演这个层次来看《色•戒》,不只是“戏假情真”这个层次。而且进入到演员从投入到着迷的历程中,检视演员人生的“真与假”、“实与虚”。他似乎在回避,在躲闪。和胡兰成一样,用一句“我是政治的事亦像桃花运的糊涂”就解脱了。
历史是残酷的,历史不问动机只问结果。汪精卫从来就认为自己的动机是爱国的,他是因为对战事的彻底悲观才想以“和平运动”来曲线救国。假使日本践行诺言,撤出中国,那汪精卫、丁默邨、易先生就真成了爱国英雄了。然而历史没有假使,汪精卫之流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人性可以用大是大非来划分吗?我看不行。所以人性是复杂的、暧昧的、多变的。张爱玲为什么爱上了胡兰成?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王佳芝为什么爱上易先生?张爱玲简单地或者故意简单地说:“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李安为什么爱上张爱玲?套用影片中王佳芝的话就是:“他定要逼到我哭逼到我喊,逼到我用尽全力去投入,他是这样往我身体里钻,他才能信。黑暗中他知道是真的。”李安说他在拍片时哭了两次,一次是床戏。应该是为王佳芝哭。还有一次结尾易先生独自伤心。应该是为易先生哭。哭来哭去,其实都是为张爱玲哭。因为小说《色•戒》是张爱玲写了近三十年的自传啊。
三十年啊!可想而知张爱玲爱得有多深,伤得又有多残。
张爱玲在她送给胡兰成的相片背面写到: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即便是我们惊为天人的张爱玲也还是脱不掉女人的本性,因崇拜而快乐。
而在分手信上,张爱玲绝望地写到:亦不能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只是萎谢。那么王佳芝却是生命的萎谢与人性的开放同时进行的了。真是由衷地钦佩李安的电影手法,在王佳芝感觉到爱情而放走易先生后。那镜头的组接与场景的调度居然可以用“心的飞扬”来形容。这是王佳芝的“撒手”,决绝地“撒手”——既对生命也对道德。而“飞扬”竟是快乐的,难道是爱的觉悟后的快乐吗?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快乐吗?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相处时的“欲仙欲死”的快乐吗?还是卸去一切负重后,生死何干的快乐?
这就是《色•戒》的要害之处,不在色情与暴力,而在暧昧地默许道德的虚无主义。就如同胡兰成默许自己在政治与女人两头的用情不专。虚无之后,你才可以如同易先生一样心安理得地享用:此时语笑得人意,此时歌舞动人情。你才可以用中国人特有的禅的方式,去爱不同的女人,并且拈花微笑: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错过就是罪过啊。你才可以在女人伤心离去后,学胡兰成的洒脱:从来是仙境,不可以有悲哀。
唉,我终于明白姜文面对人类灾难的“文革”的回忆,为什么那么快乐了?我终于明白我为什么会那么喜欢汪峰的一首叫《觉醒》的歌曲了:
这如刀的现实将我切碎在路上
理想算个屁呀 爱情算什么东西
时代总是在变 有些不知所措
我们在纷乱的街道上失声歌唱
唱着那美丽而不如人意的生命
自由算个屁呀 永恒算什么东西
真理总是在变 我注定迷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