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心心》与盛志民
2003-03-18 10:01:01 来自:
苏七七
(北京海淀)
《心心》与盛志民
苏七七
电影
因为拿到的是《心心》的录像带,我到现象工作室的看片室去看,四处堆叠着光盘与盒带,——这真是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坐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不由地要生起一点形而上的疑问:我们的个人影像创作有多大的意义呢?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里,一点声音几乎如同河海中的水沫,转瞬而逝。个人的热情与努力,可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反映、沟通乃至于改变的作用?——念头也是即起即逝的,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声音,这个叫做《心心》的影片,从2001年春节开始。
1、人物与剧情
一个女孩叫心心。一个女孩叫婷婷。80年代生。十六七岁。
心心要去加拿大读书,她将机票延期了两个星期,去找男友吴赞。然后一个老故事发生了:好友跟男友搅在一起。虽然是老故事,新新人类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两个女孩在脏乱的小饭馆说这事,桌上满堆的啤酒瓶子,说就说嘛,干嘛不说,操。——琼瑶亦舒的时代过去了。用不着轻愁重恨哭天抹泪。在意吗?不在意吗?感情与身体算是怎么回事?心心在吴赞的家门外按门铃跟他爸爸对话时,语声倒还是茫然的乖巧。临走前,她不能什么也不做。没个交待。她做了。给吴赞发电邮:“我做不成你女朋友,做了你妈。”
婷婷是四川来的。一个色情声讯台的接线员,寒潮的小屋里,几台电话,一台电脑,是她全部的生活。她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叫“博士”的男孩,去见了个面,还在网上认识了头像是男孩的“海”。过年了,她要回四川去,得等着老板把拖欠的工资结清。故事临到结尾。心心与婷婷见面了。在中华民族园的门口,婷婷看着应约而来的“海”,没有去打招呼,而心心看看四周,进了的士,走了。
这个影片,将时空的坐标系设置在这个新世纪的新年,北京。一个要离开的女孩与一个要回家的女孩,两种生活浅淡的勾勒,彼此有隐隐的呼应,对比与交织。虽然片子的情节十分“新潮另类”,可是风格却是和缓甚至安静的。片子中无数的粗口很奇怪地没有破坏一种迷茫忧伤的气氛,这些女孩的生活,让人讶异,却很难说反感。——她们象是身不由己地被抛到浪尖上去了,也不害怕,只是晃晃悠悠,倒让看的人担心。
这些80年代出生的孩子,身与心都被时代催熟,对于性她们不害怕也不回避,对于情感好象也不太在意。——心心在包厢看到爸爸和小姐,倒是让小姐少收她爸二百块钱。但她们却还是处在成人社会的边缘,再要无所谓,也还带着青春的清澈眼神,是自己意想出来的无所谓,不是真正经历磨练出来的无所谓。
影片结尾在中华民族园的门口,让人回头去想片头的春节联欢会。在宏大的主流叙事的背后,新的一代在成长起来。街头两个擦肩而过的女孩,有谁知道与关心她们的生活与情感?这些事情,说起来好象骇人听闻,可是又如此,微不足道。
——而也许,正是在这里的,导演的一种关心打动了我。他奇怪地不是从自己的生活去找表达的可行性,而是将目光投放在这些孩子们的身上。——这些孩子们,还没有自己的表达权。主流与地下的诸种媒介与方式,都还不是他们所能够占有与利用的。在一个成人的社会里,孩子同样是无语的族群。《站台》陈述的是一个过去时的故事,影片中的那代人,现在可以稍稍沉静在影像面前回顾与追索,而《心心》陈述的是一个现在时的故事,导演、人物与观众之间,都存在着种种错位与表达交流的困难。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心心》不能说是一部相当完善的作品,它过于平淡了一些,不够有力量,在感受与理解的细节上,还觉得导演与生活有些“隔”。但是这种隔着的表述,让我觉得有难得的地方:它不是自述体,是代言体,这种代言里头,固然有一点好奇,却让人体会得到,导演的宽和。隔了十几年的巨大的裂缝,纵然这种理解与表达不完全,这种关心却还是让人体会到一种可能的沟通与互相的了解。
《心心》提供的是一个与《十六岁的花季》完全不同的文本,而我认为,任何单一的文本,总是有它的边界。尤其在这样一个多质化的社会中,我们很难要求哪个文本进行全面的表述了,如果他还将目光投向了哪个原本未被照亮的角度,提供了多一角度多一层面的认识,或者,其中就有了意义。视域的逼仄与视角的偏狭不是致命伤,而盛志民的问题,在于他的角度,是一个过于要求戏剧性的观察者,他对他的故事与影像,没有足够的洞察。因此,在感受与思想的表层擦过去了,也许呈现出刮痕,但没有深入内里。
2、影像与声音
我在电视上看这个16:9格式的片子,画面被拉得有些变长。只能想象在宽银幕上,这个片子的影像会有一种更平静的气质。——是的,这是一个动荡与平静结合得有些奇怪的片子。尤其是关于婷婷的那个部分。
这个女孩一个人住在一间小平房里,屋里简陋清冷,她用以谋生的叫床声在这个环境里听上去非常疏离,连幽默感都没有,只是空旷的怪异。电话与网络好象连通起外面的世界,但却一样的虚无。于是当镜头固定地对着她,或者从她的环境里平静地移过去时,这些画面有了静物画的美——因为陈设简单,画面一点也不噪,象是上个世纪的风格,贫乏的安定。但电话铃声与QQ呼叫声不停地打破这个格局,也将内在的张力外化了。
片子里有一个这样的镜头:婷婷站在窗前,看出去,外面好象是个小学校,篮球场,篮球架,一个装蓝衣服的老人走过去,唱着戏文。这个镜头是与主题无关的,但拍得很好看。非常寂莫与变形的青春,在与一种安静平和的画面的映照对比中,不由得人要生出怜惜。而一旦走出去,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充斥你的耳朵。婷婷去与博士见面。坐一辆小巴走,小巴上呱噪的歌曲一遍又一遍地放,有多少地方能安置得下较为诚实、细腻、优美的情感呢?公共场所无处不在的声音被实录下来,记载着喧哗中的麻木。
婷婷的这一部分,是拍得比心心要特别一些的。——只是我也怀疑真的色情声讯台是这样营运的吗?心心那条线索可能是更真实的,而婷婷这条线索,她的困窘与希望,都更有打动人的质感。也许更深入一些,质地更结实一些,能不象这样过于轻茫。
是的,这个片子有一种“轻茫”的气息。如果流行元素更多些,拍得更流丽些,几乎可以向岩井俊二靠拢,只是盛志民的故事与影像还是老老实实的,有始有终编织得平整。我见过他几次,——前两次是在电影播映完,坐在台上与观众交流,很严肃认真的样子,后一次在梦旅人咖啡馆,现象组织了一次电影爱好者的网友聚会,他和王兵来了,AA制,两个人都掏了三十块钱。坐在那里跟一个女孩子争这种地下电影的意义,还是严肃认真。他69年生,个子算高大,经历也多,可是还是哪里有一股子认真天真之气。
我收到快递公司的《心心》的录像带,上面他的字迹偏小,且略略牵连,心想可不象他人。看完了片子,觉得还是象的。他是个容易受感动的人,而且,还有理想。真不容易。
对话
那天晚上看完了片子,回到学校,再整理出采访提纲,已经是十一点半了。想着艺术工作者多半都睡得迟,而且多半是越迟头脑越清醒。就打电话过去给他,他果然笑说:“没休息,还早呢。”于是聊到十二点半。
问:在你开始做与电影相关的工作之前,你先做的是与戏剧相关的工作——是孟京辉几部戏的导演助理与宣传策划,请问你后来为什么选择作电影呢?这段与戏剧相关的工作与生活经历,对你后来的电影创作有什么影响?
答:我最早做的也不是戏剧,是摇滚乐。94年大学毕业,虽然在大学里学的是建筑结构,但我非常排斥循规蹈矩的生活,就开始组织摇滚乐演出——因为我认为音乐是有力量的,而摇滚乐的创作方式,生活方式,也是有力量的。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就认识了孟京辉、张扬等中戏的朋友。到了93年,滚石签下了唐朝黑豹,摇滚的形势变化了,而孟京辉开始了他的第一个戏《阳台》,需要人帮忙,我开始和他一起工作,从《阳台》到《我爱***》《阿Q正传》,一直就到了97年。戏剧有着它非常大的魅力,在排练场里你想要的东西慢慢呈现出来的那个过程,是非常吸引人的。
而中戏的所有人都有自己拍一个电影的梦想,我开始接触电影是因为张扬拍《爱情麻辣烫》,去做副导演。拍完这个戏,有天说是嘉禾公司找演员,我就带叠美女照片去了,在那里遇到一个香港的策划。那时我刚听说香港有个人用70万就拍了个电影,就向他打听这事,他说:就是我拍的,我叫陈果。当时《香港制造》还没有在国际上拿奖。之后我就参加陈果与贾樟柯的工作,开始向这一行越走越深了。
至于说在戏剧与电影之间,我并没有太想去做什么选择,只是生活就推着你往前走了,工作一项一项地接下来,对电影渐渐更加熟悉,不会再去回头做戏剧——但当时,它让我一个学理工出身的人,感受到了那种艺术的力量。
问:在独立拍片之前,你给众多著名导演工作过,比如说是《爱情麻辣烫》的副导演,陈果《榴连飘飘》与贾樟柯《站台》的制片主任,请问这些导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们对你的创作有影响吗?
答: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是非常执着的。比如孟京辉,他对他的舞台梦的执着,很深刻地影响了我。而张扬也有着对电影的热爱,坚持着在体制内的生存方式,需要很大的力量与耐心。而陈果让我觉得电影不再神秘,不再遥不可及,不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梦。他在一个工业体系中跳出来做自己的事,证明几个人在一起,也可以圆一个梦。而和贾樟柯一起在山西拍《站台》的这段时间,使我对中国有了深入的认识。贾樟柯对他所要表达的东西的真挚情感,对他的拍摄对象的态度,都影响了我的态度。——而从作品上说,潜移默化会有影响的,但具体到影像啊风格啊就就说不上。
问:你有一个相当开放的工作背景,内地、香港、美国、体制内外的片子拍摄你都参与过,可以谈谈对各种不同的工作方式的看法吗?
答:这个很难清楚地区别——拍电影时我作为工作人员,只从电影的角度看。不过感受起来,陈果的现场更灵活,贾樟柯对他要表达的东西的挚爱非常突出,而美国的工业化程度更高,按部就班地来。
有时候独立制片、地下电影会给人一些误解:好象是粗糙的代名词。但实际上,贾樟柯拍片子完全是按电影规律来规划生产和工作的,没有因为地下之类降低标准。而陈果的那一套工作班子都是从业数十年的,非常了解将会遇到的问题,是电影工业的经验使他们有可能用这么少人做出好片子来。都是精兵强将。
问:《心心》的制作采取的是DV拍摄,后期转胶的方式,你为什么采取这种方式呢?虽然是拍DV,但你用的是DV790,还动用了摄制车,被崔老师称为“奢侈的DV”,你是怎么看待这种说法的?对DV这种新设备新技术普及化,人人都可创作DV作品的状态你有什么看法?
答:先拍DV再转胶完全是因为钱的问题。我得尽可能地保持影像素质,并为后期转胶作准备,所以用的是数字BETA机拍。——我是把《心心》当成一个电影拍的,和现在的DV概念关系不大。看到陈果《人民公厕》的转胶效果不错所以我采取这种方式的。前期现在投入了十五六万吧,后期非常不一样,最便宜也要二十万。转胶的目的是为了发行,发行意味着市场,市场接纳了,才进入资金流动的渠道,可以循环运作下去。
而关于大家都来拍DV,我的看法是创作者要分清楚,你想的只是个人表达还是想能进入商业流通渠道——这是非常不同的。
问:拍摄《心心》之前,你已经做过一个剧组里的绝大多数工种了,在这个片子里,你扮演了几个角色呢?你的工作经验是不是保证了这个片子的顺利拍摄?
答:编剧,导演,剪辑,监制。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的确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了解面临的问题,想出解决的办法,把握住一个剧组工作的节奏。香港的许多好导演,陈果,王家卫,都是从片场做出来的。
问:你生于69年,但第一个片子却拍的是一群8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故事,而且是两个女孩的戏,请问在题材选择上你是怎样考虑的?
答: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社会变化的集中体现。——行动与思维方式,都给我很大的触动。在他们成长的二十年中,没有背负历史,道德价值与心理逻辑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而女孩子,可能更敏感更成熟一些吧。
问:你是怎样安排这个片子的影像风格的?
答:根据人物和故事吧。婷婷的那条线索,我突出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用封闭空间来展示人的承受力,心心那条线由于与社会关系密切,大体按正常的分镜头走。我也没有想在影像上做更大的区别,想保留自己一种观察的态度。在相对平和的镜头下,我希望有一种时间的压力,保持紧张的内部节奏。
问:这个影片中有许多音乐电视的声音,显得有些嘈杂,你又是如何安排的?
答:片子的声音基本是跟着声源走的。没有非常刻意的安排,但是生活本身有时会有强烈的戏剧性,比如最后在中华民族园外拍,这个假民俗外就响着假民族音乐,合拍得不行。
问:你为什么从央视的联欢晚会开始这两个女孩的故事呢?
答:这个片子原来还想叫《从初一到十五》,心心把机票延了两周,正好过年。原来的剧本规划里,就是万家闪烁着同样的电视机频率,而个人面对着个体的问题。——讲普天同庆中个人小故事。渐渐地,过年的感受也越来越淡了。
问:你平时喜欢看哪些书和电影呢?
答:最近我看国学的书多些,看民国初到三十年代的作品,沈从文,胡适等等,电影我还是喜欢侯孝贤、安东尼奥尼、布列松这一类的。
问:前些日子,你去参加了柏林电影节,《心心》也参加青年论坛单元的参映,有些什么体会?
答:电影节期间的柏林,每天一百多个电影啊,有一种非常宽容的气氛。在青年论坛电影映完之后要与观众交流,我发现这种面对社会的迷茫,是年青人的共通情绪。我问他们:“你们的感受有区别吗?”他们说:“没有。”
问:最后一个问题,是个常规问题——关于你的下一部电影了。
答:下一部打算拍一个关于中年人的片子。不过,我最想拍的是《竹林七贤》啊。那个时代,那些人,多么有意思!
说到《竹林七贤》,我听到电话的那一端,盛志民的声音都不一样了,他象个小男孩说到心中的理想与英雄一样,有着遮掩不住的期待,向往与快乐。我们说了一会儿阮籍嵇康刘伶,半夜里的,简直象是在说美好的梦话。——明天,他还得去拍广告,拍MTV,来圆他的电影梦啊。
但是有梦,才有未来。
导演
生于1969年3月17日
1992年 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电力分院
1993年 排演戏剧《阳台》 导演助理 宣传策划 导演:孟京辉
1994年 排演戏剧《我爱XXX》导演助理 导演:孟京辉
赴日参加戏剧节
1995年 排演戏剧《阿Q同志》 制作人 导演:孟京辉
1996年 电影《爱情麻辣烫》 副导演 导演:张扬
电影《独步天下》 副导演
1998年 香港电影《去年烟花特别多》 国内制片 导演:陈果
香港电视剧《龙堂》 执行统筹 导演:钱永强
1999年 美国电影《漓江传奇》 执行统筹 导演:Ron Kay
电影《相约2000年》 编剧 导演:钱永强
香港电影《榴莲飘飘》 故事 导演:陈果
香港电影《榴莲飘飘》 制片主任 导演:陈果
电影《站台》 制片主任 导演:贾章柯
1999 年 拍摄MTV〈伤口〉 瘦人乐队 导演:盛志民
〈最美〉羽 泉
〈你是我的〉 陈震东
2000年-2001年 香港电影《人民公厕》国内制片 导演:陈果
《釜山的故事》编剧(该计划获釜山电影节PPP单元金奖)
2002年 拍摄《心·心》导演、编剧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3-03-19 12:46:57
echo
(北京)
我倒觉得这种'代言'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是略带着俯视的,而且心里是有杂念的,心里有了杂念,表达自然就不能全然的客观,也许同样的内容交给一个更年青的、和这样的年龄层靠的更近的导演来做,可能会更张扬一些,更有力一些了,交谈的话题和现象放映的哪一期现场对话也有很多相同,:)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苏七七
电影
因为拿到的是《心心》的录像带,我到现象工作室的看片室去看,四处堆叠着光盘与盒带,——这真是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坐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不由地要生起一点形而上的疑问:我们的个人影像创作有多大的意义呢?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里,一点声音几乎如同河海中的水沫,转瞬而逝。个人的热情与努力,可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反映、沟通乃至于改变的作用?——念头也是即起即逝的,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声音,这个叫做《心心》的影片,从2001年春节开始。
1、人物与剧情
一个女孩叫心心。一个女孩叫婷婷。80年代生。十六七岁。
心心要去加拿大读书,她将机票延期了两个星期,去找男友吴赞。然后一个老故事发生了:好友跟男友搅在一起。虽然是老故事,新新人类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两个女孩在脏乱的小饭馆说这事,桌上满堆的啤酒瓶子,说就说嘛,干嘛不说,操。——琼瑶亦舒的时代过去了。用不着轻愁重恨哭天抹泪。在意吗?不在意吗?感情与身体算是怎么回事?心心在吴赞的家门外按门铃跟他爸爸对话时,语声倒还是茫然的乖巧。临走前,她不能什么也不做。没个交待。她做了。给吴赞发电邮:“我做不成你女朋友,做了你妈。”
婷婷是四川来的。一个色情声讯台的接线员,寒潮的小屋里,几台电话,一台电脑,是她全部的生活。她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叫“博士”的男孩,去见了个面,还在网上认识了头像是男孩的“海”。过年了,她要回四川去,得等着老板把拖欠的工资结清。故事临到结尾。心心与婷婷见面了。在中华民族园的门口,婷婷看着应约而来的“海”,没有去打招呼,而心心看看四周,进了的士,走了。
这个影片,将时空的坐标系设置在这个新世纪的新年,北京。一个要离开的女孩与一个要回家的女孩,两种生活浅淡的勾勒,彼此有隐隐的呼应,对比与交织。虽然片子的情节十分“新潮另类”,可是风格却是和缓甚至安静的。片子中无数的粗口很奇怪地没有破坏一种迷茫忧伤的气氛,这些女孩的生活,让人讶异,却很难说反感。——她们象是身不由己地被抛到浪尖上去了,也不害怕,只是晃晃悠悠,倒让看的人担心。
这些80年代出生的孩子,身与心都被时代催熟,对于性她们不害怕也不回避,对于情感好象也不太在意。——心心在包厢看到爸爸和小姐,倒是让小姐少收她爸二百块钱。但她们却还是处在成人社会的边缘,再要无所谓,也还带着青春的清澈眼神,是自己意想出来的无所谓,不是真正经历磨练出来的无所谓。
影片结尾在中华民族园的门口,让人回头去想片头的春节联欢会。在宏大的主流叙事的背后,新的一代在成长起来。街头两个擦肩而过的女孩,有谁知道与关心她们的生活与情感?这些事情,说起来好象骇人听闻,可是又如此,微不足道。
——而也许,正是在这里的,导演的一种关心打动了我。他奇怪地不是从自己的生活去找表达的可行性,而是将目光投放在这些孩子们的身上。——这些孩子们,还没有自己的表达权。主流与地下的诸种媒介与方式,都还不是他们所能够占有与利用的。在一个成人的社会里,孩子同样是无语的族群。《站台》陈述的是一个过去时的故事,影片中的那代人,现在可以稍稍沉静在影像面前回顾与追索,而《心心》陈述的是一个现在时的故事,导演、人物与观众之间,都存在着种种错位与表达交流的困难。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心心》不能说是一部相当完善的作品,它过于平淡了一些,不够有力量,在感受与理解的细节上,还觉得导演与生活有些“隔”。但是这种隔着的表述,让我觉得有难得的地方:它不是自述体,是代言体,这种代言里头,固然有一点好奇,却让人体会得到,导演的宽和。隔了十几年的巨大的裂缝,纵然这种理解与表达不完全,这种关心却还是让人体会到一种可能的沟通与互相的了解。
《心心》提供的是一个与《十六岁的花季》完全不同的文本,而我认为,任何单一的文本,总是有它的边界。尤其在这样一个多质化的社会中,我们很难要求哪个文本进行全面的表述了,如果他还将目光投向了哪个原本未被照亮的角度,提供了多一角度多一层面的认识,或者,其中就有了意义。视域的逼仄与视角的偏狭不是致命伤,而盛志民的问题,在于他的角度,是一个过于要求戏剧性的观察者,他对他的故事与影像,没有足够的洞察。因此,在感受与思想的表层擦过去了,也许呈现出刮痕,但没有深入内里。
2、影像与声音
我在电视上看这个16:9格式的片子,画面被拉得有些变长。只能想象在宽银幕上,这个片子的影像会有一种更平静的气质。——是的,这是一个动荡与平静结合得有些奇怪的片子。尤其是关于婷婷的那个部分。
这个女孩一个人住在一间小平房里,屋里简陋清冷,她用以谋生的叫床声在这个环境里听上去非常疏离,连幽默感都没有,只是空旷的怪异。电话与网络好象连通起外面的世界,但却一样的虚无。于是当镜头固定地对着她,或者从她的环境里平静地移过去时,这些画面有了静物画的美——因为陈设简单,画面一点也不噪,象是上个世纪的风格,贫乏的安定。但电话铃声与QQ呼叫声不停地打破这个格局,也将内在的张力外化了。
片子里有一个这样的镜头:婷婷站在窗前,看出去,外面好象是个小学校,篮球场,篮球架,一个装蓝衣服的老人走过去,唱着戏文。这个镜头是与主题无关的,但拍得很好看。非常寂莫与变形的青春,在与一种安静平和的画面的映照对比中,不由得人要生出怜惜。而一旦走出去,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充斥你的耳朵。婷婷去与博士见面。坐一辆小巴走,小巴上呱噪的歌曲一遍又一遍地放,有多少地方能安置得下较为诚实、细腻、优美的情感呢?公共场所无处不在的声音被实录下来,记载着喧哗中的麻木。
婷婷的这一部分,是拍得比心心要特别一些的。——只是我也怀疑真的色情声讯台是这样营运的吗?心心那条线索可能是更真实的,而婷婷这条线索,她的困窘与希望,都更有打动人的质感。也许更深入一些,质地更结实一些,能不象这样过于轻茫。
是的,这个片子有一种“轻茫”的气息。如果流行元素更多些,拍得更流丽些,几乎可以向岩井俊二靠拢,只是盛志民的故事与影像还是老老实实的,有始有终编织得平整。我见过他几次,——前两次是在电影播映完,坐在台上与观众交流,很严肃认真的样子,后一次在梦旅人咖啡馆,现象组织了一次电影爱好者的网友聚会,他和王兵来了,AA制,两个人都掏了三十块钱。坐在那里跟一个女孩子争这种地下电影的意义,还是严肃认真。他69年生,个子算高大,经历也多,可是还是哪里有一股子认真天真之气。
我收到快递公司的《心心》的录像带,上面他的字迹偏小,且略略牵连,心想可不象他人。看完了片子,觉得还是象的。他是个容易受感动的人,而且,还有理想。真不容易。
对话
那天晚上看完了片子,回到学校,再整理出采访提纲,已经是十一点半了。想着艺术工作者多半都睡得迟,而且多半是越迟头脑越清醒。就打电话过去给他,他果然笑说:“没休息,还早呢。”于是聊到十二点半。
问:在你开始做与电影相关的工作之前,你先做的是与戏剧相关的工作——是孟京辉几部戏的导演助理与宣传策划,请问你后来为什么选择作电影呢?这段与戏剧相关的工作与生活经历,对你后来的电影创作有什么影响?
答:我最早做的也不是戏剧,是摇滚乐。94年大学毕业,虽然在大学里学的是建筑结构,但我非常排斥循规蹈矩的生活,就开始组织摇滚乐演出——因为我认为音乐是有力量的,而摇滚乐的创作方式,生活方式,也是有力量的。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就认识了孟京辉、张扬等中戏的朋友。到了93年,滚石签下了唐朝黑豹,摇滚的形势变化了,而孟京辉开始了他的第一个戏《阳台》,需要人帮忙,我开始和他一起工作,从《阳台》到《我爱***》《阿Q正传》,一直就到了97年。戏剧有着它非常大的魅力,在排练场里你想要的东西慢慢呈现出来的那个过程,是非常吸引人的。
而中戏的所有人都有自己拍一个电影的梦想,我开始接触电影是因为张扬拍《爱情麻辣烫》,去做副导演。拍完这个戏,有天说是嘉禾公司找演员,我就带叠美女照片去了,在那里遇到一个香港的策划。那时我刚听说香港有个人用70万就拍了个电影,就向他打听这事,他说:就是我拍的,我叫陈果。当时《香港制造》还没有在国际上拿奖。之后我就参加陈果与贾樟柯的工作,开始向这一行越走越深了。
至于说在戏剧与电影之间,我并没有太想去做什么选择,只是生活就推着你往前走了,工作一项一项地接下来,对电影渐渐更加熟悉,不会再去回头做戏剧——但当时,它让我一个学理工出身的人,感受到了那种艺术的力量。
问:在独立拍片之前,你给众多著名导演工作过,比如说是《爱情麻辣烫》的副导演,陈果《榴连飘飘》与贾樟柯《站台》的制片主任,请问这些导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们对你的创作有影响吗?
答: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是非常执着的。比如孟京辉,他对他的舞台梦的执着,很深刻地影响了我。而张扬也有着对电影的热爱,坚持着在体制内的生存方式,需要很大的力量与耐心。而陈果让我觉得电影不再神秘,不再遥不可及,不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梦。他在一个工业体系中跳出来做自己的事,证明几个人在一起,也可以圆一个梦。而和贾樟柯一起在山西拍《站台》的这段时间,使我对中国有了深入的认识。贾樟柯对他所要表达的东西的真挚情感,对他的拍摄对象的态度,都影响了我的态度。——而从作品上说,潜移默化会有影响的,但具体到影像啊风格啊就就说不上。
问:你有一个相当开放的工作背景,内地、香港、美国、体制内外的片子拍摄你都参与过,可以谈谈对各种不同的工作方式的看法吗?
答:这个很难清楚地区别——拍电影时我作为工作人员,只从电影的角度看。不过感受起来,陈果的现场更灵活,贾樟柯对他要表达的东西的挚爱非常突出,而美国的工业化程度更高,按部就班地来。
有时候独立制片、地下电影会给人一些误解:好象是粗糙的代名词。但实际上,贾樟柯拍片子完全是按电影规律来规划生产和工作的,没有因为地下之类降低标准。而陈果的那一套工作班子都是从业数十年的,非常了解将会遇到的问题,是电影工业的经验使他们有可能用这么少人做出好片子来。都是精兵强将。
问:《心心》的制作采取的是DV拍摄,后期转胶的方式,你为什么采取这种方式呢?虽然是拍DV,但你用的是DV790,还动用了摄制车,被崔老师称为“奢侈的DV”,你是怎么看待这种说法的?对DV这种新设备新技术普及化,人人都可创作DV作品的状态你有什么看法?
答:先拍DV再转胶完全是因为钱的问题。我得尽可能地保持影像素质,并为后期转胶作准备,所以用的是数字BETA机拍。——我是把《心心》当成一个电影拍的,和现在的DV概念关系不大。看到陈果《人民公厕》的转胶效果不错所以我采取这种方式的。前期现在投入了十五六万吧,后期非常不一样,最便宜也要二十万。转胶的目的是为了发行,发行意味着市场,市场接纳了,才进入资金流动的渠道,可以循环运作下去。
而关于大家都来拍DV,我的看法是创作者要分清楚,你想的只是个人表达还是想能进入商业流通渠道——这是非常不同的。
问:拍摄《心心》之前,你已经做过一个剧组里的绝大多数工种了,在这个片子里,你扮演了几个角色呢?你的工作经验是不是保证了这个片子的顺利拍摄?
答:编剧,导演,剪辑,监制。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的确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了解面临的问题,想出解决的办法,把握住一个剧组工作的节奏。香港的许多好导演,陈果,王家卫,都是从片场做出来的。
问:你生于69年,但第一个片子却拍的是一群8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故事,而且是两个女孩的戏,请问在题材选择上你是怎样考虑的?
答: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社会变化的集中体现。——行动与思维方式,都给我很大的触动。在他们成长的二十年中,没有背负历史,道德价值与心理逻辑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而女孩子,可能更敏感更成熟一些吧。
问:你是怎样安排这个片子的影像风格的?
答:根据人物和故事吧。婷婷的那条线索,我突出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用封闭空间来展示人的承受力,心心那条线由于与社会关系密切,大体按正常的分镜头走。我也没有想在影像上做更大的区别,想保留自己一种观察的态度。在相对平和的镜头下,我希望有一种时间的压力,保持紧张的内部节奏。
问:这个影片中有许多音乐电视的声音,显得有些嘈杂,你又是如何安排的?
答:片子的声音基本是跟着声源走的。没有非常刻意的安排,但是生活本身有时会有强烈的戏剧性,比如最后在中华民族园外拍,这个假民俗外就响着假民族音乐,合拍得不行。
问:你为什么从央视的联欢晚会开始这两个女孩的故事呢?
答:这个片子原来还想叫《从初一到十五》,心心把机票延了两周,正好过年。原来的剧本规划里,就是万家闪烁着同样的电视机频率,而个人面对着个体的问题。——讲普天同庆中个人小故事。渐渐地,过年的感受也越来越淡了。
问:你平时喜欢看哪些书和电影呢?
答:最近我看国学的书多些,看民国初到三十年代的作品,沈从文,胡适等等,电影我还是喜欢侯孝贤、安东尼奥尼、布列松这一类的。
问:前些日子,你去参加了柏林电影节,《心心》也参加青年论坛单元的参映,有些什么体会?
答:电影节期间的柏林,每天一百多个电影啊,有一种非常宽容的气氛。在青年论坛电影映完之后要与观众交流,我发现这种面对社会的迷茫,是年青人的共通情绪。我问他们:“你们的感受有区别吗?”他们说:“没有。”
问:最后一个问题,是个常规问题——关于你的下一部电影了。
答:下一部打算拍一个关于中年人的片子。不过,我最想拍的是《竹林七贤》啊。那个时代,那些人,多么有意思!
说到《竹林七贤》,我听到电话的那一端,盛志民的声音都不一样了,他象个小男孩说到心中的理想与英雄一样,有着遮掩不住的期待,向往与快乐。我们说了一会儿阮籍嵇康刘伶,半夜里的,简直象是在说美好的梦话。——明天,他还得去拍广告,拍MTV,来圆他的电影梦啊。
但是有梦,才有未来。
导演
生于1969年3月17日
1992年 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电力分院
1993年 排演戏剧《阳台》 导演助理 宣传策划 导演:孟京辉
1994年 排演戏剧《我爱XXX》导演助理 导演:孟京辉
赴日参加戏剧节
1995年 排演戏剧《阿Q同志》 制作人 导演:孟京辉
1996年 电影《爱情麻辣烫》 副导演 导演:张扬
电影《独步天下》 副导演
1998年 香港电影《去年烟花特别多》 国内制片 导演:陈果
香港电视剧《龙堂》 执行统筹 导演:钱永强
1999年 美国电影《漓江传奇》 执行统筹 导演:Ron Kay
电影《相约2000年》 编剧 导演:钱永强
香港电影《榴莲飘飘》 故事 导演:陈果
香港电影《榴莲飘飘》 制片主任 导演:陈果
电影《站台》 制片主任 导演:贾章柯
1999 年 拍摄MTV〈伤口〉 瘦人乐队 导演:盛志民
〈最美〉羽 泉
〈你是我的〉 陈震东
2000年-2001年 香港电影《人民公厕》国内制片 导演:陈果
《釜山的故事》编剧(该计划获釜山电影节PPP单元金奖)
2002年 拍摄《心·心》导演、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