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贴个影评,请大家给点意见
2007-04-16 07:54:57 来自:
第五代
传统文化的一次探讨
评析《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是李安导演继《推手》、<喜宴<之后推出的第三部作品,是他”父亲”三部曲的终结篇。所不同的是故事的发生背景从美国回归的到本土,影片讲述的重点也从东西文化差异、碰撞转移到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审视。
影片围绕一个家庭中父亲及三个女儿各自的故事展开。又通过这个家,通过他们每个周末在家聚餐维系着彼此的沟通及亲情。因为朱爸是大厨的,每个周末在准备这桌饭时都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功夫。开篇一系列烧菜的展示可见一般。可毕竟厨艺精湛不等于在子女婚姻大事上给予帮助。
首先老大家珍就是横亘在他面前的一个难题。因为九年前的一次感情挫折,家珍便信奉了基督教,除了教书之外她便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在她看来,这个家、父亲迟早要自己来照顾。此刻她在扮演了去世的母亲的角色。但当周明道的出现,一切随之改变。她心中那世俗男欢女爱的情感之火又被点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家珍最后与明道结婚,违背了她之前的诺言留在家中。但她的救赎并不是来自自身而是外部环境、力量作用的结果,当窗外人们互唱情歌及猫发情时喊出的怪异声响被认为是不可忍受时,尤其当一封封匿名求爱信飞往她的办公桌时,原本无动于衷的她终于发起了反击。岂料求爱信事件不过是学生的恶作剧而已。她哭了,此刻她的哭泣并不是喜极而泣。而是一种失望,因为她原本以为求爱信会是周明道写的。好在明道的适时出现挽救了她。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后来知道家珍九年前的那个感情挫折只不过是家珍编造出来的谎言。她编造的原因只不过想来照顾这个家,她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家的“上帝”。她的信仰跟她的生活被混淆了。这种做法跟我们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入世的态度正好相反。从拯救到被拯救者的位置的转变看似巧合实则必然。
其次便是二女儿家倩的问题。由温伯伯之口我们得知家倩从小就喜欢呆在厨房里,烧得一手的好菜。本应是父亲的理想接班人。可在做父亲的看来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况且一个女子坐上了自己位置不是让一群大老爷们难堪。虽然家倩按照父亲的意愿读书,并成了企业的高管,但至今仍有不满,毕竟自己的爱好并不在此。她总是在挑战着父亲的权威,不过这种挑战不是直接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比如她要搬出去住,不让在家做菜到情人家做菜。这一切当她在看到温伯伯住进医院并无意看到父亲在医院做检查而有所变化。此刻她由对抗到融合理解。当家中两个姐妹都搬出家时,原本最先提出离家的家倩却留了下来。而最后父亲也默许了。“老二”这个称谓,家珍最后在厨房烧菜便是最好的证明。父亲味觉缺失而又失而复得的用意便在于此。影片中也涉及了家倩的感情生活。她之前的爱情观只是一种生理上的。当她得知姐姐杜撰的爱情挫折后,当她看到雷恩已有归宿仍想与之保持身体上的关系后她才醒悟过来。
本片中父亲这个角色沿续了前两部作用中的形象探讨。具体表现在外部便是走路时的风风火火、干练。在自己的擅长的大厨岗位是游刃有余。当接到电话说后厨出现状况时,他出现后果断的做出了决策,才不至于砸了饭店的招牌。可私下里面对子女的问题,自己身为人父时的一些酸甜苦辣只能向温伯倾诉。回到家后仍旧保持自己的威严。影片中有个细节充分说明这一点:独自洗碗时露出疲态,当家倩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立刻强装精神。影片的后半部分当子女们一个一个要搬走时,当自己为自己的感情之事不知如何吐露时,澡堂成了他缓解压力的最佳去处,只见老朱的面容是那么的憔悴。这个父亲的形象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千千万万个父亲的一个缩影。影片对父亲的形象的探讨未就此止步。如果说《喜宴》中父亲对儿子婚姻选择作了一次妥协的话,那么本片中作者对父亲形象作了适时的修正。父亲不仅为儿女们的归宿操心。最后他也收获了爱情。影片中并没有用许多篇幅来描写他跟锦荣之间的爱情发展。只是做一些小小的暗示,而且编剧们在剧本情节的构思上还使用了一些混淆视听的做法。例如父亲去医院体检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很健康完全可以和锦荣生活在一起。他承包了珊珊的学校午餐也只是对小孩的一种关爱。只是当父亲最后在餐桌上表白自己的感情时我们才恍然大悟。
影片的主题一方面正是通过上面几个主要人物及其关系揭示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导演借助于形式上包装比如音乐运用及场景的选择还有中华饮食。本片中配乐使用了民族的乐器来演奏,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而且风格欢快诙谐配合着剧情的发展。为了体现中国特色,影片选取最重要的场景便是家及其厨房,这时家不仅是作为背景环境更作为家庭成员保持亲情,彼此沟通的载体出现。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EAaAPSGmuroE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评析《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是李安导演继《推手》、<喜宴<之后推出的第三部作品,是他”父亲”三部曲的终结篇。所不同的是故事的发生背景从美国回归的到本土,影片讲述的重点也从东西文化差异、碰撞转移到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审视。
影片围绕一个家庭中父亲及三个女儿各自的故事展开。又通过这个家,通过他们每个周末在家聚餐维系着彼此的沟通及亲情。因为朱爸是大厨的,每个周末在准备这桌饭时都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功夫。开篇一系列烧菜的展示可见一般。可毕竟厨艺精湛不等于在子女婚姻大事上给予帮助。
首先老大家珍就是横亘在他面前的一个难题。因为九年前的一次感情挫折,家珍便信奉了基督教,除了教书之外她便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在她看来,这个家、父亲迟早要自己来照顾。此刻她在扮演了去世的母亲的角色。但当周明道的出现,一切随之改变。她心中那世俗男欢女爱的情感之火又被点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家珍最后与明道结婚,违背了她之前的诺言留在家中。但她的救赎并不是来自自身而是外部环境、力量作用的结果,当窗外人们互唱情歌及猫发情时喊出的怪异声响被认为是不可忍受时,尤其当一封封匿名求爱信飞往她的办公桌时,原本无动于衷的她终于发起了反击。岂料求爱信事件不过是学生的恶作剧而已。她哭了,此刻她的哭泣并不是喜极而泣。而是一种失望,因为她原本以为求爱信会是周明道写的。好在明道的适时出现挽救了她。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后来知道家珍九年前的那个感情挫折只不过是家珍编造出来的谎言。她编造的原因只不过想来照顾这个家,她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家的“上帝”。她的信仰跟她的生活被混淆了。这种做法跟我们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入世的态度正好相反。从拯救到被拯救者的位置的转变看似巧合实则必然。
其次便是二女儿家倩的问题。由温伯伯之口我们得知家倩从小就喜欢呆在厨房里,烧得一手的好菜。本应是父亲的理想接班人。可在做父亲的看来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况且一个女子坐上了自己位置不是让一群大老爷们难堪。虽然家倩按照父亲的意愿读书,并成了企业的高管,但至今仍有不满,毕竟自己的爱好并不在此。她总是在挑战着父亲的权威,不过这种挑战不是直接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比如她要搬出去住,不让在家做菜到情人家做菜。这一切当她在看到温伯伯住进医院并无意看到父亲在医院做检查而有所变化。此刻她由对抗到融合理解。当家中两个姐妹都搬出家时,原本最先提出离家的家倩却留了下来。而最后父亲也默许了。“老二”这个称谓,家珍最后在厨房烧菜便是最好的证明。父亲味觉缺失而又失而复得的用意便在于此。影片中也涉及了家倩的感情生活。她之前的爱情观只是一种生理上的。当她得知姐姐杜撰的爱情挫折后,当她看到雷恩已有归宿仍想与之保持身体上的关系后她才醒悟过来。
本片中父亲这个角色沿续了前两部作用中的形象探讨。具体表现在外部便是走路时的风风火火、干练。在自己的擅长的大厨岗位是游刃有余。当接到电话说后厨出现状况时,他出现后果断的做出了决策,才不至于砸了饭店的招牌。可私下里面对子女的问题,自己身为人父时的一些酸甜苦辣只能向温伯倾诉。回到家后仍旧保持自己的威严。影片中有个细节充分说明这一点:独自洗碗时露出疲态,当家倩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立刻强装精神。影片的后半部分当子女们一个一个要搬走时,当自己为自己的感情之事不知如何吐露时,澡堂成了他缓解压力的最佳去处,只见老朱的面容是那么的憔悴。这个父亲的形象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千千万万个父亲的一个缩影。影片对父亲的形象的探讨未就此止步。如果说《喜宴》中父亲对儿子婚姻选择作了一次妥协的话,那么本片中作者对父亲形象作了适时的修正。父亲不仅为儿女们的归宿操心。最后他也收获了爱情。影片中并没有用许多篇幅来描写他跟锦荣之间的爱情发展。只是做一些小小的暗示,而且编剧们在剧本情节的构思上还使用了一些混淆视听的做法。例如父亲去医院体检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很健康完全可以和锦荣生活在一起。他承包了珊珊的学校午餐也只是对小孩的一种关爱。只是当父亲最后在餐桌上表白自己的感情时我们才恍然大悟。
影片的主题一方面正是通过上面几个主要人物及其关系揭示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导演借助于形式上包装比如音乐运用及场景的选择还有中华饮食。本片中配乐使用了民族的乐器来演奏,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而且风格欢快诙谐配合着剧情的发展。为了体现中国特色,影片选取最重要的场景便是家及其厨房,这时家不仅是作为背景环境更作为家庭成员保持亲情,彼此沟通的载体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