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我从同性恋中爬出来-《ein freund von mir》

2007-02-15 11:01:45   来自: 唱诗ma
  是我第一次进德国电影院看的片子。选择这部片子,是因为看到《我的一个朋友》这个名字,我判断这是一部不错的艺术片。在诺大舒适的影院里,片头的广告颇长,而我却无一不在享受.他们的广告,每一部都是优秀精致的短片.电影没有让我失望,甚至是惊喜.之前担心的语言也不是太大问题,实际上我也早就明白,电影如果苍白到广告语言来解释,我自然也不会爱上她.
  这个时代,原本就是一个庸俗的大众文化时代,同性恋题材风起云涌之际,自然纯粹的友谊也失去了光泽,同性之间过密的交往也仿佛成为一个让人望而却步的行为.我不由心生感激,看到了有人还在坚持,在还原,还原一个纯粹的东西.正是我看到的这部<我的一个朋友>.
  电影中有我一贯在德国电影中能感受到的温暖.这是一种德式的,浪漫的温暖,这两个词如此简单,我却羞于自己的表达能力,却也窃喜只有自己感受得到.两个男人一丝不挂的在高速行驶的porsch跑车里长啸.深秋的黄昏,男人手拿一杯咖啡,在华灯初上的车来车往里无声唏嘘.男人当着朋友的面用西班牙语对朋友的女朋友说"我爱上了你,每日每夜"并禁不住热吻,而朋友只是默默注视.这简直是浪漫中的浪漫,诗意中的诗意.我也悲伤,悲伤中国的导演中只有一个从"穷地方"出来的"土孩子"贾樟柯懂得浪漫.
  不由想起前日去路德维希博物馆,也有同样感受.在众多艺术品种,我发觉欧洲人的美学是直接的,抽象的,感性的,我听了旁边解说员的评论,也是庸俗的紧.艺术永远不是理论.有很多观众,他们也不解,也发笑,但他们却在耳濡目染中建立了一套下意识的审美.这不光是博物馆里陈列品的功劳.在欧洲,可以说举目皆是艺术品,那些涂鸦,图画,雕塑,建筑,废品艺术,服装穿著,行为艺术,极富想象力的图片广告和海报,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相信那绝对不是功利的,虚荣的.国内一位摄影教授曾感叹道:从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欧洲人,他们能不富于美感吗?
  我在大学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中文的"美"字是由"羊"字和"大"字组成,羊大为美,羊大了肉才多,也就是实用的东西才是美的.我不用嘲笑你也可以看出来,在美学概念匮乏的中国,人们以实用为美,虚华为美,以潮流为美,以大众为美.没有一个独立的,正确的审美观,那浪漫,诗意自然也就可望不可及了.
  电影当中出现了一个女人,恰到好处,清爽中带来些许甘甜,导演没有让甜透,,没有让甜搅乱了整个影片的味道,一丝,已经足够.我还是坚信,现代电影的发展,绝对是越来越走向简洁.
  我们早就是这样,在自我感觉个性独特的时候其实早已经大众了,我从一堆同性恋里费力的爬出来,四处寻找,便看到了这部<我的一个朋友>.
  

2007-02-26 20:21:57  程程 (罗马)

  中国人不是不懂浪漫,整天被迫扎在钱堆里当然不懂得浪漫了,有空到欧洲生活几年自然就懂了.可惜一堆连英语都不懂的愤青在那里乱喊对于费里尼和戈达尔的崇敬.
  杀死中国人的不是中国人的孔子,而是美国人披着孔子人皮的消费主义.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