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假如“大王”周润发客串《三峡好人》
2007-02-09 16:50:25 来自:
ly884
[watermark]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在评论中所遭遇的问题,其实与之前李安的《断背山》很类似。都是在国际上得到了大奖,于是乎很多评论都试图解读这种“成功”背后的含义。相对于《断背山》中云淡风轻的同志情谊,要在《三峡好人》中找到详细解读的切入点似乎更为容易。三峡工程,好人爱情,“黄金”时代,随便在这几个关键词处发挥一下就可完稿。
故事本身很老套,一个男人寻找自己买而复失的老婆,想复婚,一个女人寻找自己嫁而复失的老公,想离婚。失去与“寻找”,不需要伟大的想象力,也能跟三峡工程的拆迁扯上某种关系,但问题是,除了这立马能在观众脑袋里迸出的联系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贾樟柯在影片中似乎也无意提供 “额外”的联系。故事的表达方式也很老套,跟纪录片之间的分别也在一念之间。长镜头自然是贾樟柯作品不可舍弃的标志,在我的印象中,喜欢运用这种镜头的导演无非两种创作心态,一是觉得不用则无法体现创作意图,二是经费技术所限只能用之。贾樟柯无疑是包揽了这两种心态,而且并不需要为前者做太多影像之外的解释。
我很少提到“艺术”这个字眼,因为感觉这和其它很多词汇一样,经过久远变迁与沉淀,已很难识别出它的真定义与面目来了。《三峡好人》在绝大多数场合都被冠以“艺术电影”的称号,得了“金狮”后似乎更能被盖棺定论了。但“艺术电影”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贾樟柯至少没有给出清晰的表达。近一段时间来,他做的更多的是同“商业电影”进行仪式上的对抗,试图丰富“艺术电影”的外延,和内涵。
《三峡好人》确实不好看。
老实说,我不认为“冷静”的镜头与“朴实”的表演就是“艺术”,这对于国外的人可能是,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应该不是。同样的题材与角色,你一样能在对白,情节上做一些“艺术化”的加工与处理,我不认为这种“非纪录”式的介入,会对一部“艺术剧情片”造成什么毁灭性的破坏。
三峡的好人们,看来在影像中过着与现实中一致的生活,他们有对话,动作,也有眼神,当然还有影片中不太直接描绘的精神世界。观众最大的共鸣点被尴尬的放在了小马哥,《两只蝴蝶》,以及飞碟,走钢丝上。我更愿意相信,这绝非贾樟柯加入这些元素的本意。
三峡的“浪奔浪流”,“好人本色”的钞票点烟,都提醒我们在观影过程中想起“周润发”来。既然导演都能在如此氛围的影片中加入科幻升空的奇思妙想,我也不妨一试,如果《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饰演大王的周润发来《三峡好人》剧组客串,会是怎么样一个场面?当然他不会像在《独自等待》中询问是否有自己的内裤卖,那样太过随性,他可能适合演赵涛那个待离的老公,也就是片中“小马哥”的老板,擅于投机逢迎的暴发户,两个职业演员来对手戏或许更为妥当。要不稍事化妆演那个肥嘟嘟的房东,很低调,但在看到“小马哥”模仿钞票点烟时,突然夸张的蹦上去把火弄灭“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或者可以在“小马哥”被杀,韩三明去呼救时,老周以一个陌生的背影出现,顺手牵羊的拿走了“浪奔浪流”的手机,当影片结尾时他又出现,但手机的铃声已经换成了“菊花台”……
[/watermark]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7-02-11 03:21:55
帮主
你和老贾一个毛病——试图尝试大片的腥味儿。贪婪的思维让有些好一点的开端最后也坠入了金光闪闪的茅坑里。
2007-02-11 20:22:17
帮主
告诉你,老贾的《东》三峡部分拍得很好,你看不出来吧?你没有拍摄实践你哪里懂啊。闭门造片是不行地,李翼同志。
2007-02-12 00:12:38
ly884
好在哪呢,也没听你说过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故事本身很老套,一个男人寻找自己买而复失的老婆,想复婚,一个女人寻找自己嫁而复失的老公,想离婚。失去与“寻找”,不需要伟大的想象力,也能跟三峡工程的拆迁扯上某种关系,但问题是,除了这立马能在观众脑袋里迸出的联系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贾樟柯在影片中似乎也无意提供 “额外”的联系。故事的表达方式也很老套,跟纪录片之间的分别也在一念之间。长镜头自然是贾樟柯作品不可舍弃的标志,在我的印象中,喜欢运用这种镜头的导演无非两种创作心态,一是觉得不用则无法体现创作意图,二是经费技术所限只能用之。贾樟柯无疑是包揽了这两种心态,而且并不需要为前者做太多影像之外的解释。
我很少提到“艺术”这个字眼,因为感觉这和其它很多词汇一样,经过久远变迁与沉淀,已很难识别出它的真定义与面目来了。《三峡好人》在绝大多数场合都被冠以“艺术电影”的称号,得了“金狮”后似乎更能被盖棺定论了。但“艺术电影”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贾樟柯至少没有给出清晰的表达。近一段时间来,他做的更多的是同“商业电影”进行仪式上的对抗,试图丰富“艺术电影”的外延,和内涵。
《三峡好人》确实不好看。
老实说,我不认为“冷静”的镜头与“朴实”的表演就是“艺术”,这对于国外的人可能是,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应该不是。同样的题材与角色,你一样能在对白,情节上做一些“艺术化”的加工与处理,我不认为这种“非纪录”式的介入,会对一部“艺术剧情片”造成什么毁灭性的破坏。
三峡的好人们,看来在影像中过着与现实中一致的生活,他们有对话,动作,也有眼神,当然还有影片中不太直接描绘的精神世界。观众最大的共鸣点被尴尬的放在了小马哥,《两只蝴蝶》,以及飞碟,走钢丝上。我更愿意相信,这绝非贾樟柯加入这些元素的本意。
三峡的“浪奔浪流”,“好人本色”的钞票点烟,都提醒我们在观影过程中想起“周润发”来。既然导演都能在如此氛围的影片中加入科幻升空的奇思妙想,我也不妨一试,如果《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饰演大王的周润发来《三峡好人》剧组客串,会是怎么样一个场面?当然他不会像在《独自等待》中询问是否有自己的内裤卖,那样太过随性,他可能适合演赵涛那个待离的老公,也就是片中“小马哥”的老板,擅于投机逢迎的暴发户,两个职业演员来对手戏或许更为妥当。要不稍事化妆演那个肥嘟嘟的房东,很低调,但在看到“小马哥”模仿钞票点烟时,突然夸张的蹦上去把火弄灭“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或者可以在“小马哥”被杀,韩三明去呼救时,老周以一个陌生的背影出现,顺手牵羊的拿走了“浪奔浪流”的手机,当影片结尾时他又出现,但手机的铃声已经换成了“菊花台”……
[/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