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忆秦娥·三峡好人

2007-01-04 15:32:49   来自: 小乔瑾瑜
  [watermark]《三峡好人》
  ——批判现实主义绝句
  
  故事.古诗
  假设《三峡好人》是在讲一个故事,看看能不能讲得通?
  三峡是故事中的元社会,一项水利工程——三峡大坝,用暴力手段把河流拦腰截断,是对元社会的一个破坏性力量。这个对峙倒是足够强烈了,只不过对峙的双方没有由具体的人来承担,而是环境(三峡)和意识形态(三峡工程),其空白之处,有一些具体的人在那里作填充。
  两段剧情两组人物的设计并不稀罕,两组人物互不相干与两段剧情的互相被中断和被插入,也不稀罕。问题在于,它们是否阐释故事?两段剧情都关于寻找,都存在于这个被破坏着的元社会中,结局相反,一组分离,一组复合,两段剧情彼此遥望,互相解释着对方。
  两组剧情各自都是完整的,有开始和结束,但都非常简单,他们的内部又有着很多剧情之外的东西。比如流行歌曲,唱流行歌曲的人与剧中人没有关系,他是谁,不知道。大量关于废墟的篇幅,这些都不解释剧情吧,而是对由两段剧情所构成的那个更大的文本范畴的解释,但是这个大的文本却根本没有结局,没有转折,没有递进,没有发展,更无从谈什么起承转合,那就可以怀疑它不是个故事的脉络?作为构成对峙的双方,即没有其中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也没有同归于尽,也没有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没有任何的交待。
  所以,好象《三峡好人》也并不是作为一个故事在存在。
  假设《三峡好人》不是在讲故事,它能是什么?
  三峡,除了是一个空间概念之外,还是一个时间概念。如果不是机械的轮船代替了古时的一叶轻舟,如果不是岸边那个满目疮痍的县城,今天的长江水、巫山云和一千年前的三峡原貌没有任何不同。就像农田里的一个农民和水牛一起犁地的耕种场景,如果不从老农的服装上面判断的话,根本就分不清楚这是现在还是三千年前。
  三峡,自古就有,是长江上的奇观。自古就有无数文人骚客为它留下墨迹。中国文人喜欢借景抒情,挡也挡不住,倒也都还稍逊风骚,不过数风流人物,还要看今朝。《三峡好人》的文本,如果不是因为他用了电影胶片的材质的话,在体裁上,它与《早发白帝城》没有任何不同,它是一首用影像书写的古体诗词。所以它如果不是讲故事的话,可能是故事的变奏,是诗歌,其语义单位是感觉。
  
  批判
  语文课本里面常说,诗人触景生情,而写了某首诗,景——风景,景色,是感觉的一种,在作品中,出于客体位置。借景咏物,借景言志,常常某一首诗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可见,写景不是目的,写景只是个由头,抒情才更重要,总要有一些主义。
  《三峡好人》讲的是中国当下,里面的主义,是批判现实的。在写景之上实现的是坚定的批判的立场。但是批判的声音非常地微弱。因为,在当下的中国,不管发生了任何事情,《三峡好人》都是一部大部分人都不会看到的电影,大部分的“三峡好人”们对这部电影甚至听都不会听说过,“三峡好人”们看的是《英雄本色》和《上海滩》。看《三峡好人》的人,大部分是知识分子,社会精英,艺术家抑或是学生,等等吧。他们都不是“三峡好人”,当下的中国是由“三峡好人”们和看《三峡好人》的人们共同组成的。
  如果同样是当下,把中国换成美国,在电影中批判现实的话,可能声音会大一点,那个地方的电影作为产业影响GDP,动辄就按百分比说话,但是在中国,就算没有人看电影,或者看电影的人再比现在翻一翻,对于GDP也毫发未伤。所以批判的声音就这么微弱,批判的立场在于,即使声音这么微弱,该批的时候仍然要批,不惜代价。
  有些东西过分漂亮,根本没有办法把它拍难看,就像有些东西本身就那德行,你还能把它拍成什么样子?在一个到处都是废墟和烂尾楼和处于淹没状态中的环境里,三峡的风景实在是有点太好看了,过分漂亮,漂亮得跟假的似的。不是因为JZK拍了它,它才是那个样子,而是它本身就那么漂亮。作为一个感觉(一个单位的感觉)被放到了电影(诗歌)里面去。当然一首诗歌里面不能只有一个语义单位,还有更多同样固定单位的感觉。比如废墟,满目疮痍的县城,在现实中就是这个样子,不是因为拍电影的人拍了它,它才成了这个样子。三峡的废墟不是JZK造出来的,JZK没有丑化它,就像他丝毫没有美化三峡的风景一样,而是现实经过感觉,被放到电影里面去之后,便显得被放大了。被放大了,是观众的错觉  ——奇观。同样在这个现实中,还遍布着更多的感觉,不独是三峡的风景和废墟。
  比如,突然间从废墟的背后出现的戴着面具的穿着防护服的消毒人员,人民币上的三门峡和壶口瀑布,手机铃声,包括那个朋友的家里,那根绳上挂着的许多块表,突然断掉的电闸……尤其大坝前的那一支舞蹈,不是在电影中表演,而是作为一个既有的感觉被放进电影里去。作为感觉的语义单位,没有大小之分。
  
  格律
  没有进入电影之前,那个东西是现实,被放到电影里之后,它是感觉,感觉是从作者的层面来讲的,感觉通过传播,在观众的层面上形成奇观。
  《三峡好人》是这样的一堆感觉的集合,是对感觉的整理,感觉不是理性的,但整理感觉应该就是了吧。感觉是简单的,整理感觉是复杂的。感觉是生产资料,整理感觉是抽象劳动,最终的作品是劳动产品。
  整理感觉是因为诗的体裁总需要有个诗的规矩,比如格律、押韵和平仄。灵感是作品中的奇观,被看见的东西;格律、押韵和平仄是理性思考,大部分读诗的人是不会首先就看见押韵和平仄的,只有当它们没有被遵守的时候,才可能会发现诗出毛病了。因此作为这一种体裁,古诗就得有个古诗的格律。
  比如影片中“烟酒茶糖”的指涉,并不是内容上的标题,而是诗作的结构和格律,是绝句的四个句子。其中,前面的两个句子,烟和酒,属于一段剧情,第三个句子,茶,属于另一段剧情,第四个句子,糖,又回到了第一段剧情。这是唐诗的押韵规则,即,第一、二、四句要押韵,而第三句可以有不同的韵脚。所以两段剧情的安排不从叙事和故事的角度上来解释的话,它便是对于格律的解释。所以,女演员在电影里不停地喝水是否可以理解为句子中的平仄?
  凡是诗,都是朦胧诗,朦胧靠修辞实现,古诗靠修辞而生存。修辞的手法:夸张,拟人,比喻,双关,排比……比如“白发三千丈”的抒愤,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显现的空间对比度,比如《三峡好人》中那个奇怪的建筑变成火箭升上了天空的自由联想,比如桌旁突然出现了古装戏曲人物在玩游戏机的超现实,比如结尾处走钢丝的人。
  修辞是感觉的变奏,也最终形成奇观。
  生活在当下中国的人,对《三峡好人》中的任何一个奇观都不会陌生。看《三峡好人》——看别的电影读别的诗也是这个样子,只需要有对于感觉的会意就行了,并不需要整理感觉。但如果看完之后还要写篇影评什么的大概就需要整理感觉了吧。
  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因为见过用电影写诗的,没见过如此严格地遵照格律来用电影写诗的。所以《三峡好人》可以是《水调歌头.三峡好人》,或者《忆秦娥.三峡好人》亦或是《沁园春.三峡好人》。
  
  翻译
  我们小时候学古诗,老师怕我们学不明白,常常把古诗翻译成白话来帮助理解,有了一定文言修养之后,我们觉得对诗的翻译是粗俗的,读《聊斋志异》就得读文言的。
  一首绝句,或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而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教材,唐诗鉴赏辞典里,其中的注释和说明,对它的解释性的文字常常洋洋洒洒一大篇,这些解释性的文字当然不是作者自己写的,而是那些读懂了诗意和了解些写作背景的人们所做的,因为大部分的人文化都不高,对于诗的意境理解起来有障碍,而这些解释说明和背景介绍假设有一定权威性,是绝对准确的且是唯一版本的。但保不齐,如果有人文言水平更高的话,对辞典和教材产生点质疑也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我现在写的这个东西,就是一个对于诗歌的粗俗翻译,试图解释和说明点什么,想着帮助那些念不懂诗的人来理解诗句和其意境。不过保不齐万一要是我会错了意,而且是彻底会错了意,那确实尴尬得很。对于文化水平低的人,还大体可以蒙一个算一个,不蒙白不蒙,万一要是碰上个较真的,站出来理论说这根本不是诗歌,而是个论文或者书信,或者作者本人冒出来告我个诽谤罪,说他从来没有写过什么诗,我才是在写诗,我就找个地洞赶紧钻进去。
  
  吴蕾蕾
  2006年12月31日
  於 江东花城
  [/watermark]
  

2007-01-05 00:09:46  hooxi (庄)

  写的好。不是文笔的好,而是思想的好。没有用一般的“电影理性”来套这个不一般的电影。我也认为它不是一个“故事”,但如果用“诗”来代替,似乎也不够准确;如果是“诗”的话,最多也只能是那种“以物观物”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007-01-05 00:31:11  老猪 (暫住中國)

  写的挺好。
  

2007-01-05 01:04:17  帮主

  [这个贴子最后由帮主在 2007/01/05 01:06am 第 1 次编辑]
  
  歌功颂德的文章从小就看, 写的不好我倒觉得很正常,写得好就反而恶心了。
  其实,老贾就是为三首歌做的这个片子,“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潮湿的心”,只不过通过是通过所谓哲理、深沉、疾苦来掩盖MV的隐含线索罢了。但是,他还是年轻的有颗童心,把一个小孩“认真地”(刻意的)唱歌串联起来,看起来实在是不舒服。
  想起《任逍遥 》最后说的那句话,让我们跟贾导说:“来,给劳动人民唱一首《潮湿的心》我们就放了你。”
  

2007-01-05 02:45:03  hooxi (庄)

  [这个贴子最后由hooxi在 2007/01/05 04:10am 第 1 次编辑]
  
  我认为这篇文字并不是简单地在“夸奖”,而是在试图“理解”贾樟柯电影的独特之处:假设《三峡好人》不是在讲故事,它能是什么? 作者认为是“格律诗”。它包含了一些很可贵的思考,值得认真读一读,比如:
  大部分读诗的人是不会首先就看见押韵和平仄的,只有当它们没有被遵守的时候,才可能会发现诗出毛病了。因此作为这一种体裁,古诗就得有个古诗的格律。——电影也是如此,所以,帮主发现其实《三峡好人》就是一MV,也可能是认为贾樟柯电影不符合“电影”的格律吧。可是现在很多基本符合电影“格律”的片子,难道真的那么“电影”吗?
  

2007-01-05 22:00:16  帮主

  不能因为现在片子的质量差,就降低了对贾导的要求吧?这是两码事情。
  说实话,老贾的最大弱点就是太注重当下庸俗歌曲,还包括舞蹈、舞台、台球的因素,也许是他过去的生活太乏味造就的。
  我想问,他不想学小津和蔡明亮吧,把一辈子的片子都在看女儿出嫁、看李康生做怪动作吧?
  

2007-01-14 15:14:16  suzie

  我去紫光影城看了《三峡好人》非常好 而且也非常好看 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非得把钱扔给张艺谋 让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占领我们的头脑 不过果然是导演说的垃圾时段 12:30 但是很舒服 整个放映厅只有我和朋友2个人 包场效果阿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