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不断延长的“90年代纪录片大事年表”
2003-08-07 04:28:23 来自:
活着还
(北京)
不断延长的“90年代纪录片大事年表”
王宝民
--------------------------------------------------------------------------------
这个大事年表本来是一种迁就的产物,是为了迎合《南方周末》的一期“新文化”而临时作为背景材料的,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很仔细地翻阅有关材料,仅凭印象列举了一批片目,再加以核实年份、作者、奖项等,更多渗入了个人的判断口味。但是选定标准还是明确的:考虑到纪录片群体和阶层的复杂性,我有意识地将官方电视台出品、民间出品和商业出品做了平衡,这个平衡仅从数量上已经大大地突出民间了(实际上,这个表几乎已经对民间有影响的作品全盘收录)。同时,为了不唯奖是从(特别是大大小小的国际纪录片奖),我又根据自己的判断列入了一些未获任何奖的作品。稿子发过去后,编辑又根据他个人的判断增添了一些片目(很大程度上似乎是由于吴文光的参与,所增添的都是地下作品);发表后,被很多人在网上不断转载,在这过程中,又有热心的网友或编辑增添一、二,使之更为丰富。这样无疑弥补了我个人的偏颇,但是很遗憾也失去了一种个人角度。尤其是将那些未经沉淀的学生作品或业余纪录片作者的作品列入,我持保留态度。比如《北京的风很大》,如果作为一种民间纪录片,还可以,但是模仿法国真实电影的痕迹如此严重,根本就称不上独立的作品,算作业还可以。而雎安奇本人也再没拍出过其他作品。再如,将刚刚拍摄完成的张元的《金星小姐》列入,也缺乏一种“大事”观。这个表越来越成为小圈子(特别是北京小圈子)的活动记录,从“大事年表”变成了“纪录片编导”的作品目录;另一方面,各地电视台和各地作者的努力在最初的版本中还有充分的反映,但是到后来,表中所体现出来的意思似乎是他们做的已经不是什么“大事”,而是常规节目流程;而少数几位名牌纪录片导演们的动作却下意识地进入媒体记者的“大事”观,似乎关注他们的行动就可以完全把握中国纪录片的走向了。这是狭隘的,也是无知的,更是迎合潮流的(甚至是无原则炒做的)。这里涉及到话语权的问题。由此反省当初《南方周末》的约稿,幸亏稍微严肃了点,要不然,会更大地误导读者。
因此,我声明:这个纪录片大事年表并非严格的学术研究产物,而仅仅是一时、一报的文章。更严格的“大事年表”还有待时间来沉淀和筛选。所以,这个表还不如称为“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的一份私人报表”,这样,网友的任何增添都有了合理性,也就不会产生“权力”痕迹。
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大事年表
1990年
《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编导吴文光。他的作品还有《1966:我的红卫兵时代》、《四海为家》;
1991年
《望长城》,总编导刘效礼,纪录片和专题片分家;
《藏北人家》,编导王海兵,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
《沙与海》,编导康健宁、高国栋,获28届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奖;重编更名为《生活》,入展95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1993年
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开播,代表作有:《摩梭人》、《德兴坊》、《茅岩河船夫》、《远去的村庄》、《毛毛告状》、《不平常的心》等;
《生活空间》开电视纪录片每日定期栏目先河;
《最后的山神》,编导孙曾田,获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大奖;
《两个孤儿的故事》,编导高国栋,获日本福冈亚洲电影电视节纪录大奖;
《远在北京的家》,编导陈晓卿;
《人·鬼·人》,编导高国栋,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纪录片”大奖;
《茅岩河船夫》,编导宋继昌,获第5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短片大奖;
《深山船家》,编导王海兵,获93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
1994年
《甫吉和他的情人们》,编导王海兵,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瑞典第15届北欧影视人类学年会暨国际民族学电影节、94英国皇家人类学协会电影节、葡萄牙第7届国际民族学纪录片电影节参展作品;
1995年
《峨嵋女尼》、《二娘》、《马班邮路》,编导梁碧波,获第2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
《回家》,编导赫跃俊,获95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入围法国戛纳国际影视节、98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获99中国“彩虹奖”纪录片类一等奖;
《圆明园的画家生活》,编导胡杰;
1996年
《远去的村庄》,编导王小平,获上海国际电视节大奖,法国第10届国际电视节唯一获提名的亚洲纪录片,片比达110∶1;
《冬天》,编导梁碧波,获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短纪录片奖、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摄影奖、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最佳摄影奖;
《山洞里的村庄》,编导赫跃俊,获法国第九届戛纳影视节评委会特别提名奖、第17届NAFA国际民族学电视节、德国哥廷根96国际民族学电影节展映;
《八廓南街16号》,编导段锦川,获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1997年 《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编导孙曾田,获爱沙尼亚国际影视人类学电影节大奖;
《三节草》,编导梁碧波,获第20届法国国际真实电影节特别奖、入围98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入围98爱沙尼亚国际电影节、入围第40届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电影节,获第4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第7届中国电视骏马奖;
《阴阳》,编导康健宁;
《钉子户》,编导张元,获日本HBF第3届“今日亚洲”录像纪录片大赛头奖;
《生产》、《茶馆》,编导汪建伟,第10届各国卡塞尔文献展、日本山形纪录片参展作品;
《今晚我们相识》,编导乌尔善;第11届柏林录象节、第16届阿姆斯特丹国际录象节、99澳门录象节参展作品;
《贡布的幸福生活》、《去天国的路上》,编导季丹;
1998年
《费杰日记》,编导张治,北京有线台《第三只眼睛》出品;
《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编导王海兵,入围98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
《丽江神韵》,编导黄群学;
《楚布寺》,编导唐丹鸿;
1999年
《好大一个家》,沈阳电视台出品,获第20届东京电影电视节最高奖;
《海选》,编导胡劲草,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制作,获蒙特卡罗国际电视节银奖;
《婚事》,编导梁碧波,入围99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第40届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电影节、第13届法国国际音像节、2000匈牙利国际视觉艺术节、第15届德国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提名,获第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
《江湖》,编导吴文光;
《疯狂英语》,编导张元,获意大利米兰电影制作人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老头》,编导杨荔钠,获日本山形电影节优秀奖、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
《北京的风很大》,编导睢安奇,片比1:1;第50届〈2000〉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正式作品
《食指》,编导蒋志;获由CCAA评审的中国当代艺术奖。
《斥力》、《游戏》,编导冯晓颖;香港第5届短片录象节参赛作品;
《进化爵士》,编导乌尔善;
《扎溪卡》、《降神者尼玛》、《在轮回之门--藏族人的丧葬习俗》、《漫步在云端》,编导唐丹鸿;
《九位中国艺术家》、《王迈的春节联欢会》,编导胡择,《王迈的春节联欢会》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参展作品;
2000年
《别担心会好起来的》、《风来了》;编导杨福东;德国汉诺威电影节参展作品;
《夜莺不是唯一的歌喉》、《顶级探险---98雅鲁藏布江漂流探险》,编导唐丹鸿;
《街头的草地》,编导蒋志;
《北京弹匠》,作者朱传明,获山形国际纪录片节亚洲新人奖
《铁路沿线》,作者杜海滨,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参赛
《不快乐的不止一个》,作者王芬,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参展,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参赛
《纸飞机》赵亮
《金星小姐》张元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3-08-07 22:46:03
房囚
(北京海淀)
都没看:(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王宝民
--------------------------------------------------------------------------------
这个大事年表本来是一种迁就的产物,是为了迎合《南方周末》的一期“新文化”而临时作为背景材料的,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很仔细地翻阅有关材料,仅凭印象列举了一批片目,再加以核实年份、作者、奖项等,更多渗入了个人的判断口味。但是选定标准还是明确的:考虑到纪录片群体和阶层的复杂性,我有意识地将官方电视台出品、民间出品和商业出品做了平衡,这个平衡仅从数量上已经大大地突出民间了(实际上,这个表几乎已经对民间有影响的作品全盘收录)。同时,为了不唯奖是从(特别是大大小小的国际纪录片奖),我又根据自己的判断列入了一些未获任何奖的作品。稿子发过去后,编辑又根据他个人的判断增添了一些片目(很大程度上似乎是由于吴文光的参与,所增添的都是地下作品);发表后,被很多人在网上不断转载,在这过程中,又有热心的网友或编辑增添一、二,使之更为丰富。这样无疑弥补了我个人的偏颇,但是很遗憾也失去了一种个人角度。尤其是将那些未经沉淀的学生作品或业余纪录片作者的作品列入,我持保留态度。比如《北京的风很大》,如果作为一种民间纪录片,还可以,但是模仿法国真实电影的痕迹如此严重,根本就称不上独立的作品,算作业还可以。而雎安奇本人也再没拍出过其他作品。再如,将刚刚拍摄完成的张元的《金星小姐》列入,也缺乏一种“大事”观。这个表越来越成为小圈子(特别是北京小圈子)的活动记录,从“大事年表”变成了“纪录片编导”的作品目录;另一方面,各地电视台和各地作者的努力在最初的版本中还有充分的反映,但是到后来,表中所体现出来的意思似乎是他们做的已经不是什么“大事”,而是常规节目流程;而少数几位名牌纪录片导演们的动作却下意识地进入媒体记者的“大事”观,似乎关注他们的行动就可以完全把握中国纪录片的走向了。这是狭隘的,也是无知的,更是迎合潮流的(甚至是无原则炒做的)。这里涉及到话语权的问题。由此反省当初《南方周末》的约稿,幸亏稍微严肃了点,要不然,会更大地误导读者。
因此,我声明:这个纪录片大事年表并非严格的学术研究产物,而仅仅是一时、一报的文章。更严格的“大事年表”还有待时间来沉淀和筛选。所以,这个表还不如称为“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的一份私人报表”,这样,网友的任何增添都有了合理性,也就不会产生“权力”痕迹。
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大事年表
1990年
《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编导吴文光。他的作品还有《1966:我的红卫兵时代》、《四海为家》;
1991年
《望长城》,总编导刘效礼,纪录片和专题片分家;
《藏北人家》,编导王海兵,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
《沙与海》,编导康健宁、高国栋,获28届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奖;重编更名为《生活》,入展95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1993年
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开播,代表作有:《摩梭人》、《德兴坊》、《茅岩河船夫》、《远去的村庄》、《毛毛告状》、《不平常的心》等;
《生活空间》开电视纪录片每日定期栏目先河;
《最后的山神》,编导孙曾田,获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大奖;
《两个孤儿的故事》,编导高国栋,获日本福冈亚洲电影电视节纪录大奖;
《远在北京的家》,编导陈晓卿;
《人·鬼·人》,编导高国栋,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纪录片”大奖;
《茅岩河船夫》,编导宋继昌,获第5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短片大奖;
《深山船家》,编导王海兵,获93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
1994年
《甫吉和他的情人们》,编导王海兵,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瑞典第15届北欧影视人类学年会暨国际民族学电影节、94英国皇家人类学协会电影节、葡萄牙第7届国际民族学纪录片电影节参展作品;
1995年
《峨嵋女尼》、《二娘》、《马班邮路》,编导梁碧波,获第2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
《回家》,编导赫跃俊,获95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入围法国戛纳国际影视节、98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获99中国“彩虹奖”纪录片类一等奖;
《圆明园的画家生活》,编导胡杰;
1996年
《远去的村庄》,编导王小平,获上海国际电视节大奖,法国第10届国际电视节唯一获提名的亚洲纪录片,片比达110∶1;
《冬天》,编导梁碧波,获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短纪录片奖、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摄影奖、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最佳摄影奖;
《山洞里的村庄》,编导赫跃俊,获法国第九届戛纳影视节评委会特别提名奖、第17届NAFA国际民族学电视节、德国哥廷根96国际民族学电影节展映;
《八廓南街16号》,编导段锦川,获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1997年 《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编导孙曾田,获爱沙尼亚国际影视人类学电影节大奖;
《三节草》,编导梁碧波,获第20届法国国际真实电影节特别奖、入围98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入围98爱沙尼亚国际电影节、入围第40届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电影节,获第4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第7届中国电视骏马奖;
《阴阳》,编导康健宁;
《钉子户》,编导张元,获日本HBF第3届“今日亚洲”录像纪录片大赛头奖;
《生产》、《茶馆》,编导汪建伟,第10届各国卡塞尔文献展、日本山形纪录片参展作品;
《今晚我们相识》,编导乌尔善;第11届柏林录象节、第16届阿姆斯特丹国际录象节、99澳门录象节参展作品;
《贡布的幸福生活》、《去天国的路上》,编导季丹;
1998年
《费杰日记》,编导张治,北京有线台《第三只眼睛》出品;
《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编导王海兵,入围98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
《丽江神韵》,编导黄群学;
《楚布寺》,编导唐丹鸿;
1999年
《好大一个家》,沈阳电视台出品,获第20届东京电影电视节最高奖;
《海选》,编导胡劲草,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制作,获蒙特卡罗国际电视节银奖;
《婚事》,编导梁碧波,入围99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第40届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电影节、第13届法国国际音像节、2000匈牙利国际视觉艺术节、第15届德国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提名,获第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
《江湖》,编导吴文光;
《疯狂英语》,编导张元,获意大利米兰电影制作人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老头》,编导杨荔钠,获日本山形电影节优秀奖、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
《北京的风很大》,编导睢安奇,片比1:1;第50届〈2000〉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正式作品
《食指》,编导蒋志;获由CCAA评审的中国当代艺术奖。
《斥力》、《游戏》,编导冯晓颖;香港第5届短片录象节参赛作品;
《进化爵士》,编导乌尔善;
《扎溪卡》、《降神者尼玛》、《在轮回之门--藏族人的丧葬习俗》、《漫步在云端》,编导唐丹鸿;
《九位中国艺术家》、《王迈的春节联欢会》,编导胡择,《王迈的春节联欢会》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参展作品;
2000年
《别担心会好起来的》、《风来了》;编导杨福东;德国汉诺威电影节参展作品;
《夜莺不是唯一的歌喉》、《顶级探险---98雅鲁藏布江漂流探险》,编导唐丹鸿;
《街头的草地》,编导蒋志;
《北京弹匠》,作者朱传明,获山形国际纪录片节亚洲新人奖
《铁路沿线》,作者杜海滨,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参赛
《不快乐的不止一个》,作者王芬,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参展,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参赛
《纸飞机》赵亮
《金星小姐》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