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字,“佩服”。
[原创]《三峡好人》行走在现实和超现实之间
2006-12-22 11:50:39 dx413
2007-02-09 00:18:12 雨不亭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无尚光荣在 2007/02/08 10:45pm 发表的内容:
雨啊,贾爸爸是你奶奶,穆勒是你爷爷,穆勒他老婆是你的征婚经纪人,行了吧?
[/quote]
无尚光荣者
继续骂呀,再恶毒点!
哈哈!
让你的真实嘴脸继续显现!
雨啊,贾爸爸是你奶奶,穆勒是你爷爷,穆勒他老婆是你的征婚经纪人,行了吧?
[/quote]
无尚光荣者
继续骂呀,再恶毒点!
哈哈!
让你的真实嘴脸继续显现!
2007-02-09 02:22:33 无尚光荣
雨不亭:“看完《三峡好人》我对自己说:你的判断是对的!”
哇!好真挚的情感啊!
建议配上小提琴曲《沉思》就是散文了啊!
对不起,看了这个我才知道你是小山的饭店老板,还喜欢文学啊!
哇!好真挚的情感啊!
建议配上小提琴曲《沉思》就是散文了啊!
对不起,看了这个我才知道你是小山的饭店老板,还喜欢文学啊!
题记:在《世界》被很多人诟病的时候我说这个片子的深度某些人需要若干年后回头再看才能理解或者一生都理解不了的,我说“贾樟柯还有很多话要说,他依然值得我们期待”;看完《三峡好人》我对自己说:你的判断是对的!
人物谱:
韩三明:
生命特征:男,40岁左右,长期重体力劳动锻造结实身板,几十年艰辛生活印刻在脸上,是生来就不被关注、没有话语权的沉默者。
韩三明是个真实的人物;姓名真实,是贾樟柯的亲表弟;身份真实,他是个地道的煤矿工人;行为式真实,他勤劳、沉默、善良、坚持、忍受一切生活磨难。
这样一个真实的人物是现实中国坚守在土地上的大多数劳动者的典型代表,是从不曾被影视作品阳光关照的人,他们仿佛生来就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不曾被注视到;从贾樟柯开始,韩三明们开始浮现在所谓的主流人群眼中,主流媒体版面上;这个浮现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贾樟柯用了十年时间从《站台》开始,经过《世界》的再注视,到《三峡好人》的全面关注,完成了对韩三明式沉默的大多数致敬仪式!
赵涛:
生命特征:女,35岁左右,小城市普通女职员,有过曾经美好的爱情婚姻生活,最后又失去这一切。
赵涛在《三峡好人》里是个虚拟的人物,和现实生活里赵涛的角色不符,所以赵涛在表演上无法达到韩三明那样从外在行为到内心情绪的高度统一,她是个符号化的人物,是中国式离婚中被遗忘被抛弃的女性代表。
小马哥:
生命特征:男,17岁左右,小城市无业叛逆青年,争强斗狠,恪守义气,最后把天不怕地不怕的热血洒在虚妄的江湖里。
小马哥在《三峡好人》里是贾樟柯刻意安插进去的一个更符号化的人物,贾樟柯通过小马哥的口表达了一种当下中国人普遍具有的精神失落,一种怀旧情感。
小马哥这样的角色和周润发的“小马哥”一样都不适应现实世界,他们应该生活在金庸武侠世界的江湖里,他是这个世界反抗着的代表,但最终都是悲惨结局。
夭妹子:
生命特征:女,40岁左右,一个没有经过文化教化的重体力劳动者,生活遭遇让她变的木呆,她也曾经反抗过,最后她默默接受了来自生活的一切重压,在内心里她后悔了当初的反抗。
她是没有任何资力反抗来自社会的任何伤害的,是比韩三明更无助,被现实损害的更深的劳动女性代表。
斌斌:
生命特征:男,40岁左右,军人出生,不甘平庸,他同样相信暴力可以改变生活,但是他成熟、世故、与时俱进的变化并成功的分享了改革开放造就的大蛋糕中的一点点甜头;他相信自己的变是对的,不变的人是傻的,所以当赵涛说出自己的变化“我喜欢上别的男人了”,他立即不假思索的说:很好呀。
他是变革社会中获得利益者的代表。
何老板:
生命特征:男,70岁左右,他直接来自记录片《淹没》,所以身份上他是个抗美援朝的老军人,关于他的分析这里不说了,有意者可参考我的另一个文章:被《淹没》的浪漫和现实。
情感线:
《三峡好人》始终以两条情感线索控制影片走向。
第一种情感线索是片中好人们自我的朴素的情感,即寻找回来失落的爱情。
韩三明对夭妹子的爱情观众可能会怀疑,其实根本不容怀疑,当初他买回夭妹子的时候就是要找个女人和自己一辈子塌实过日子,这如同古代男女结婚当天才见面,然后一身厮守是一个道理的。
贾樟柯安排他们在十六年后再度复合是对那种古典情感的认可。
赵涛寻找丈夫斌斌是希望挽回自己的家庭,最后见到丈夫后他放弃了,她聪明的知道一切都挽回不了,主动放弃是挽回自尊抚慰受伤害的心灵的唯一方式,在失去爱情很婚姻后,挽回那一点自尊才是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贾樟柯安排他们彻底分开是对这种情感的不认可。
第二种情感线索是贾樟柯本人长期监守的那种对苦难的同情和抚慰的崇高情怀,这种情怀在他此前的电影里都一再流露,
到了《世界》里这种情怀开始扩大,而在《三峡好人》里成了一种普渡的情怀,镜头一开始就扫描在那些雕塑般没有表情
的讨活命的人身上,那是是朴实劳动者的群像,他把这个镜头放在电影开头很明确的告诉观众自己关注的是什么,社会需要
关注的是什么!
当你跟着镜头发现这些人的存在的时候,他再用三明这样一个个体命运来展示他们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他让主流跟着自己去看,去体会,去做主流们该做的事!
影片结尾,那些讨活命的人跟着三明去挖煤,走上那条随时被淹没的道路,或许有一天,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会成为在电视新闻播报中“某某矿难发现72具尸体”中的一员,他们其实是被生活淹没!
贾樟柯没有忘记发出责问,为什么会是这样?
现实景:
现实中国是躁动的,这个时代发生的故事比电影更戏剧。
现实中国是个大工地,建城和拆城交叉进行。
现实中国是漂流欲室,漂流的人,漂流的欲望,沸腾交织。
现实中国里总能找到韩三明、赵涛、斌斌、夭妹子、小马哥、丁亚铃这样具有高度标签式的角色。
贾樟柯讨巧的把故事建置在奉节这样一个被全部拆迁的古城,这是中国所普遍呈现的外在形态;同时他又聪明的把那些标签式人物以及他们概念化人生柔和到背景里,于是一个外在和内在俱显的真实中国呈现在眼前,那正是观众熟悉的中国,那正是从未有人去表现的中国。
超现实:
影片中加了两处超现实的表现方式,观众看的时候或许会觉得莫名其妙,会有种不可言状或者无法理解的感受,其实这种感受正是当下中国很多事情带给大家的反应。
韩三明和赵涛同时看见飞碟,他们都没有表情,不惊奇,不呼喊,因为这对他们不重要,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
飞碟如同国家大事,比如:三峡大坝的建设,十六大的召开,上海市长被抓,奥运会等等都和他们没有关系,眼前他们最重要的是找回自己的爱人,过平凡人的生活,那些大事或许曾经给了他们惊奇的表情,给了他们呼喊的动作,但从没有给他们任何实质的帮助,所以他们会无视这些惊奇,即便是飞碟。
超现实部分的处理是贾樟柯对现实生活的怀疑和不信任,这部分的处理和余华的《兄弟》后半部的处理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被一些人诟病的,也正是我喜欢的部分。
我看《兄弟》后半部有种强烈的荒诞、超现实感,但这种感觉又那么真实,不曾脱离中国;这是种高度的抽象形式,我非常喜欢,我坚持认为这部分的处理是影片获得金狮奖的重要原因。
这也是贾樟柯超越自我的具体体现。
有此处理,获得金狮奖不足为奇。
变与不变的主题延续:
《三峡好人》延续了贾樟柯电影的一贯主题,即展示巨变的中国现状下变化与不变的人,揭示变化的中国里谁是获得利益的人,谁是被损害的人;进而对中国社会、制度、变化发出疑问甚至责问!
以《三峡好人》为结,十年来他的系列作品完成了对劳动者的致敬,对现实的责问。
此后他的《刺青时代》、《双雄会》即将展开对对逝去者致敬,对历史责问!
我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会一如既往的期待和支持贾樟柯的电影!
2002.12.13
[/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