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不是一次简单的心灵放逐
2006-12-08 04:23:46 来自:
ly884
[watermark]开场吴镇宇的手敲何超仪家的门,门在亮光下是绿色的,暗光下有点泛褐色,她家的窗,以及对面街上的墙,灯柱也是绿色的,而且是那种比较葱脆的绿,定下了本片的色调。如今的香港电影,光线都很足,颜色也够鲜艳,但很大程度上对氛围设置是减分的。吴镇宇与黄秋生关于放过张家辉的一问一答,很套路,甚至可以归到“寒暄”一类,因为问者与答者,都知道不会有结果。四人分两组,两坐两站,张耀扬与吴镇宇弹雪茄,致意的手势,用慢动作来表示,有点刻意。街道蛮整洁的,绿化也不错,让人感觉挺舒服的,而且微风徐徐,但片中六人,包括后到的张家辉,他们的情绪难道不应该是焦燥不安的吗?他们会感受到外景所表现出来的那么舒爽吗?对于这个场景设置,不太能理解。简单,透明,又很模式化。
张家辉的蓝色小货车开了进来,街的一边站着吹泡泡糖的林雪,另一边是站着的张与吴,黄坐着,拍张家辉开车,拍从他视觉角度看到的黄,吴是站在黄的后面,从前几个镜头里,黄的注意力一直是在开车的张家辉身上。但接下来突然接一个镜头,黄的中景,端坐着,墨镜凝视。接吴说“看你怎么做”。这时,你会意识到前一个镜头,黄应该是转过头来望吴的,但这个转头的动作并没有交待,只是一个静态的凝视,感觉有点做作。因为这一段,从“迎接”,到四人准备进屋,何超仪在窗口观望,黄秋生抬眼凝视,整个过程交待的非常琐碎,角度也切得够多,一路走来也如同走台步似的,但为什么刚才那个转头动作就不交待呢?难道杜琪峰导演只要凝固的瞬间及潇洒的台步吗?
三人由张家辉带路,上楼梯进入屋内。张家辉要从柜子最下面一层抽屉里,拿左轮枪装子弹,于是他的位置固定了,即在火炉的边上。有一个镜头,清楚的交待黄秋生的位置在抱着小孩的何超仪的门外,只隔一层门帘,也就是说,张向黄射出的子弹,很容易就打到妻儿。黄中弹后躲进了另一间屋里,翻转的门成了他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掩护工具。休战后,黄秋生耸耸肩这个动作,很好。马上接他们帮着搬小孩玩具,修补,做饭,感觉上连得太紧,而且又把很多镜头给了黄秋生。黄内心仍然是想完成任务的,即使中场休息,帮忙做家务,他也不应该表现的最为勤快吧。过分的勤快,刻意。这段其实如同《杀死比尔》里开场乌玛和黑妞打,黑妞的女儿回来,停手,恢复到一般家庭主妇的角色,但昆汀也只是点到为止。杜琪峰用明快的音乐与画面剪辑,表现社团成员独特的是非观,但缺乏与刚才枪战场面的对应,比如刚才在镜子里出现黄秋生,然后张家辉打碎镜子,那这次修补,也能以黄秋生在镜子里的画面开始,接他换镜子。吴镇宇拔那把刀的处理,比较好,但之前扔飞刀,再亮子弹夹的姿势,实在不敢恭维。众人对林雪的嘲笑,有点肤浅,与本应有的黑色幽默氛围不符。
点了蜡烛后,光线变暖了。杜琪峰其实很刻意将动作简化,形成一种所谓的风格,但在节奏上,我并不认为他有多强的掌控力。既然能在吴镇宇开第一枪后,夸大那个火药粉的效果,那为什么不能在后来吃饭时的热气,雪茄的烟雾镜头里,清晰的表现出那种对应的缭绕来,这种对应才会突显出影像风格,使得“刻意”也较能被人所接受。第二天清晨,他们乘着张的小货车出去,坐在后面的人看上去就像被关在牢里一样,车子又旧,有时还要靠推发动,发动后他们又急着进“牢笼”,这些喻意明显又陈旧,值得那样细致表现吗?
到杀手中间人那去,上楼时,林雪一进入镜头,就是向楼上一个妞在笑。那份媚态,让人感觉就像个猪八戒似的。想想,也有那么点意思,张家辉就如唐僧,发型类似的黄秋生和吴镇宇就像孙悟空的两面,而此片中异常文静的张耀扬就算沙僧吧。最后这一个买卖,又是为了张而去冒险的。张兆辉演的中间人,莫名其妙的神经质,他本人和导演杜琪峰在处理这类角色时,总是不行。我总觉得杜琪峰是缺乏幽默感的,可能他是要借这个角色,来表现一种怪异的幽默,但水准很差。
林家栋与任达华的传统式“谈判”,自然也不过是为爆粗口提供了机会。任又被张打中了一枪,如果是中在之前的同一腹部位,是否更有戏剧效果?几个人开枪的目的其实并不是很明确,张家辉是叫了一声“干掉大飞”,但之后就中枪了,吴镇宇说要收钱,但那个老家伙已经被干掉了,向谁去收。黄秋生会向谁开枪呢?看来林家栋是公认的最简单明了的靶子。除此之外,顶上的灯泡,和后赶来的帮手,成为这场枪战最理想的牺牲品。任与林最后的握手,何解?如果没有五人小组的加入,没有这场枪战,会有这一历史性的握手吗?攘外必先安内,还是安内必先攘外?许绍雄完全是来凑热闹的,杜琪峰在此片的节奏把握中,运用一些简单的设置,达到一种“刻意”的对比,然而在其它地方,又不厌其烦的大玩剪辑,比如在餐厅里,任林谈判,张黄吴在旁,任林每说几句话,就会依次给三人一个反应的镜头,但你叫他们当时,能做什么反应呢?与之相对应的,张耀扬似乎一提脚,就能找到一个可乐罐,那为什么这个动作的中间,不能补一些其他的镜头,比如从张主观视角,表现他在找,而不是这么直截了当。
深夜敲黑市医生的门,为什么不像开场镜头一样,先是门,然后这次是一只手,或是两只手急促的敲。反正已经到处是重复了。火药粉在这场枪战中,比之前的作用要大许多,因为它不仅是用来渲染气氛的,更是用来混淆视线的。一个局促空间里,又是一帮人在开枪,只见迷雾与枪火,过后,有名有姓的几乎都幸存了下来。此片不可避免的会被看成是《枪火》的升级版,但问题是过去由于条件所限,造成的精简与内敛,一定要保持下来,那又升级什么呢?我觉得,既然基调仍然定为压缩空间里的克制枪战,那不如干脆将精力放在,如何事先或即兴制定攻防战术与位置,尽可能交待每个人明确的位置,意图,每一颗子弹的轨迹,在全景镜头中也是如此。而在《放逐》中,如一扇门漫画式的翻来转去,一帮人乱射一通的场景,好是挺好看的,却是破坏了这种氛围。
“去哪?”这一次是张耀扬在问,又一次的冷场。几秒后,原先不在镜头里的张家辉,从后座里直起身子,满脸血色的他说了句“回家”,这应该是他本人,以及这部影片中最好的设计。幽默又感伤,但我认为应该在他说完后,就直接切入别的场景。当然,杜在这里拖,是要表现张说完后就死了,吴镇宇再来大声重复“回家”,悲凉的气氛是有了,但从画面的节奏上讲,绝不是好的选择。
又是敲门,何超仪发飙,吴黄仓皇逃窜,这一段没有用快动作表现,已经是很给面子了。风铃,脚铃,啼哭,这些声音在本片中意义非凡。又开始破坏家具了,那为什么只针对桌椅,不对开始时修补过的那扇曾出尽风头的门出气呢?反正是用来做柴火的。何超仪抱着孩子离家的镜头,如果要将某种颠覆做足的话,干脆来个她划火柴,往后一扔,背后熊熊烈火燃起,她悲伤,但义无反顾的抱着孩子走向镜头,这样的处理会使得此类曾经常出现在男性英雄身上的场面,看来有另一番滋味,不过正如我之前认为杜琪峰缺乏一种深遂的幽默感,所以他没有这么做。
“去哪?”“硬币”,不断的重复。这些人就像失去了唐僧和取经目标的徒弟一般。之后看到河,四人背影,伫立朝圣式的看着“观音山”,同时也是看着“金子”。看着运金车经过,猪八戒想拔枪,而之前最激进,想干掉唐僧的“一面”孙悟空,此时却选择随缘,以硬币来决定干与不干。猪头自问一吨爱与辛苦有多重,看似深意,其实毫无幽默感。任贤齐似乎可以和许绍雄相对应,他掉在地上的枪,如同许绍雄面前的可乐罐,不过任也同样是个识时务的人。
最后一场旅馆里的戏,四人大摇大摆的走进去,一改之前谨慎内敛的风格,“不用埋伏吧”一语中的。脚铃声,啼哭,终结了四人故作放荡的笑声,正如黄秋生的避弹衣一样屡试不爽。局促空间里的枪战,要么都没事,要么全玩完,杜琪峰给此类电影收场,一向简单明了,干净利落,还是屡试不爽。
[/watermark]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张家辉的蓝色小货车开了进来,街的一边站着吹泡泡糖的林雪,另一边是站着的张与吴,黄坐着,拍张家辉开车,拍从他视觉角度看到的黄,吴是站在黄的后面,从前几个镜头里,黄的注意力一直是在开车的张家辉身上。但接下来突然接一个镜头,黄的中景,端坐着,墨镜凝视。接吴说“看你怎么做”。这时,你会意识到前一个镜头,黄应该是转过头来望吴的,但这个转头的动作并没有交待,只是一个静态的凝视,感觉有点做作。因为这一段,从“迎接”,到四人准备进屋,何超仪在窗口观望,黄秋生抬眼凝视,整个过程交待的非常琐碎,角度也切得够多,一路走来也如同走台步似的,但为什么刚才那个转头动作就不交待呢?难道杜琪峰导演只要凝固的瞬间及潇洒的台步吗?
三人由张家辉带路,上楼梯进入屋内。张家辉要从柜子最下面一层抽屉里,拿左轮枪装子弹,于是他的位置固定了,即在火炉的边上。有一个镜头,清楚的交待黄秋生的位置在抱着小孩的何超仪的门外,只隔一层门帘,也就是说,张向黄射出的子弹,很容易就打到妻儿。黄中弹后躲进了另一间屋里,翻转的门成了他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掩护工具。休战后,黄秋生耸耸肩这个动作,很好。马上接他们帮着搬小孩玩具,修补,做饭,感觉上连得太紧,而且又把很多镜头给了黄秋生。黄内心仍然是想完成任务的,即使中场休息,帮忙做家务,他也不应该表现的最为勤快吧。过分的勤快,刻意。这段其实如同《杀死比尔》里开场乌玛和黑妞打,黑妞的女儿回来,停手,恢复到一般家庭主妇的角色,但昆汀也只是点到为止。杜琪峰用明快的音乐与画面剪辑,表现社团成员独特的是非观,但缺乏与刚才枪战场面的对应,比如刚才在镜子里出现黄秋生,然后张家辉打碎镜子,那这次修补,也能以黄秋生在镜子里的画面开始,接他换镜子。吴镇宇拔那把刀的处理,比较好,但之前扔飞刀,再亮子弹夹的姿势,实在不敢恭维。众人对林雪的嘲笑,有点肤浅,与本应有的黑色幽默氛围不符。
点了蜡烛后,光线变暖了。杜琪峰其实很刻意将动作简化,形成一种所谓的风格,但在节奏上,我并不认为他有多强的掌控力。既然能在吴镇宇开第一枪后,夸大那个火药粉的效果,那为什么不能在后来吃饭时的热气,雪茄的烟雾镜头里,清晰的表现出那种对应的缭绕来,这种对应才会突显出影像风格,使得“刻意”也较能被人所接受。第二天清晨,他们乘着张的小货车出去,坐在后面的人看上去就像被关在牢里一样,车子又旧,有时还要靠推发动,发动后他们又急着进“牢笼”,这些喻意明显又陈旧,值得那样细致表现吗?
到杀手中间人那去,上楼时,林雪一进入镜头,就是向楼上一个妞在笑。那份媚态,让人感觉就像个猪八戒似的。想想,也有那么点意思,张家辉就如唐僧,发型类似的黄秋生和吴镇宇就像孙悟空的两面,而此片中异常文静的张耀扬就算沙僧吧。最后这一个买卖,又是为了张而去冒险的。张兆辉演的中间人,莫名其妙的神经质,他本人和导演杜琪峰在处理这类角色时,总是不行。我总觉得杜琪峰是缺乏幽默感的,可能他是要借这个角色,来表现一种怪异的幽默,但水准很差。
林家栋与任达华的传统式“谈判”,自然也不过是为爆粗口提供了机会。任又被张打中了一枪,如果是中在之前的同一腹部位,是否更有戏剧效果?几个人开枪的目的其实并不是很明确,张家辉是叫了一声“干掉大飞”,但之后就中枪了,吴镇宇说要收钱,但那个老家伙已经被干掉了,向谁去收。黄秋生会向谁开枪呢?看来林家栋是公认的最简单明了的靶子。除此之外,顶上的灯泡,和后赶来的帮手,成为这场枪战最理想的牺牲品。任与林最后的握手,何解?如果没有五人小组的加入,没有这场枪战,会有这一历史性的握手吗?攘外必先安内,还是安内必先攘外?许绍雄完全是来凑热闹的,杜琪峰在此片的节奏把握中,运用一些简单的设置,达到一种“刻意”的对比,然而在其它地方,又不厌其烦的大玩剪辑,比如在餐厅里,任林谈判,张黄吴在旁,任林每说几句话,就会依次给三人一个反应的镜头,但你叫他们当时,能做什么反应呢?与之相对应的,张耀扬似乎一提脚,就能找到一个可乐罐,那为什么这个动作的中间,不能补一些其他的镜头,比如从张主观视角,表现他在找,而不是这么直截了当。
深夜敲黑市医生的门,为什么不像开场镜头一样,先是门,然后这次是一只手,或是两只手急促的敲。反正已经到处是重复了。火药粉在这场枪战中,比之前的作用要大许多,因为它不仅是用来渲染气氛的,更是用来混淆视线的。一个局促空间里,又是一帮人在开枪,只见迷雾与枪火,过后,有名有姓的几乎都幸存了下来。此片不可避免的会被看成是《枪火》的升级版,但问题是过去由于条件所限,造成的精简与内敛,一定要保持下来,那又升级什么呢?我觉得,既然基调仍然定为压缩空间里的克制枪战,那不如干脆将精力放在,如何事先或即兴制定攻防战术与位置,尽可能交待每个人明确的位置,意图,每一颗子弹的轨迹,在全景镜头中也是如此。而在《放逐》中,如一扇门漫画式的翻来转去,一帮人乱射一通的场景,好是挺好看的,却是破坏了这种氛围。
“去哪?”这一次是张耀扬在问,又一次的冷场。几秒后,原先不在镜头里的张家辉,从后座里直起身子,满脸血色的他说了句“回家”,这应该是他本人,以及这部影片中最好的设计。幽默又感伤,但我认为应该在他说完后,就直接切入别的场景。当然,杜在这里拖,是要表现张说完后就死了,吴镇宇再来大声重复“回家”,悲凉的气氛是有了,但从画面的节奏上讲,绝不是好的选择。
又是敲门,何超仪发飙,吴黄仓皇逃窜,这一段没有用快动作表现,已经是很给面子了。风铃,脚铃,啼哭,这些声音在本片中意义非凡。又开始破坏家具了,那为什么只针对桌椅,不对开始时修补过的那扇曾出尽风头的门出气呢?反正是用来做柴火的。何超仪抱着孩子离家的镜头,如果要将某种颠覆做足的话,干脆来个她划火柴,往后一扔,背后熊熊烈火燃起,她悲伤,但义无反顾的抱着孩子走向镜头,这样的处理会使得此类曾经常出现在男性英雄身上的场面,看来有另一番滋味,不过正如我之前认为杜琪峰缺乏一种深遂的幽默感,所以他没有这么做。
“去哪?”“硬币”,不断的重复。这些人就像失去了唐僧和取经目标的徒弟一般。之后看到河,四人背影,伫立朝圣式的看着“观音山”,同时也是看着“金子”。看着运金车经过,猪八戒想拔枪,而之前最激进,想干掉唐僧的“一面”孙悟空,此时却选择随缘,以硬币来决定干与不干。猪头自问一吨爱与辛苦有多重,看似深意,其实毫无幽默感。任贤齐似乎可以和许绍雄相对应,他掉在地上的枪,如同许绍雄面前的可乐罐,不过任也同样是个识时务的人。
最后一场旅馆里的戏,四人大摇大摆的走进去,一改之前谨慎内敛的风格,“不用埋伏吧”一语中的。脚铃声,啼哭,终结了四人故作放荡的笑声,正如黄秋生的避弹衣一样屡试不爽。局促空间里的枪战,要么都没事,要么全玩完,杜琪峰给此类电影收场,一向简单明了,干净利落,还是屡试不爽。
[/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