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夜宴》后,我困惑
2006-10-23 02:38:13 来自:
ly884
[watermark]《夜宴》上映之后,想象中那种口沫横飞的评论场面,没有上演,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我也有点乏了,很反常得换个壁上观的姿态,冷静又寂寞。对于内地“文艺武侠片”的评论,似乎也进入了一个尴尬的瓶颈,因为基本上可以算是,铁打的班底,流水的导演,而这次冯小刚的不甘寂寞,以及从莎士比亚到邱刚健到盛和煜,总算是让评论有了一点新鲜的因素。通常一篇评论,会以极简单的语句,先定下褒贬,有了中心意思,才在下文以恢宏的笔触展开,最多是在最后来个中庸的收尾。这算是标准格式了,但我对此实在有点厌烦,或者说我越来越不知道对于像《夜宴》的片子,该做怎样的判断……
冯小刚这次最大的突破,或者说他创作此片,最想追求的一个感觉,其实就是古今中外的大融合。这种手法,在香港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但那是以一种调侃,喜剧的形式来表现,而同为笑场中人的冯小刚这次却是“板起面孔”,一本正经在做这样的“乾坤大挪移”了。所以影片中风格是零碎,也是矛盾的,于是当你批评此片中一个方面做的太过时,你马上会从另一片断中发现反例。冯小刚能在开头用寥寥数语介绍时代背景,人物之间的利害关系,他也可以罗嗦强调“最毒的是人心”,能够用拗口的古文,夸张的莎氏风格,也能用最直白的习惯语,能够用大量的动作,剪辑来表现桥上羽林卫的自杀,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招式来让主角毙命。婉后与厉帝在影片开头,能以最简单的手势与言语,含蓄的表达出两人的进攻与妥协,而接下来,又能以繁琐的床上推拿,来重复双方并未有太大变化的关系。而在台词方面,每当主角中的两个,有了单独的相处空间,他(她)们之间的对话,往往是轻柔,含蓄,动情的,而不是那种扯着嗓子或是故作乖张状,那种气声式的谈吐,抚摸耳膜,倍感舒服,章子怡的表演最抢眼的地方,其实表现在她由轻柔直接升高八度,突然辞严色厉起来,但这样的气势,魄力,在影片中并不多见,于是裴洪临死前的那句“先皇,你看到了这肮脏的交易了吗”久久回荡在我的耳畔。
以上我这段算是比较中性的评论,你在其中看不出明显的褒贬,原因何在?这是一段没有什么立场的文字?关于《夜宴》“古今中外,兼容并包”这个特点,几乎每一篇评论都有涉及到,大多是否定的,稍微正面一点的看法,也仅停留在对于冯小刚胆识的肯定上。那既然最近网上有谈到影评的节目中,嘉宾说在影评中,要有建设性意见(当然这个“建设性”,具体定义是什么,如何产生真正的“建设”,我还不是很清楚),那不妨将思路继续下去。不要突兀的风格杂陈,那就风格统一好了,那应该走哪条风格呢?这是个很直接,也很骇人的问题,因为单纯的风格,一不小心就会走向单调,陈腐,保守的一面,而如果将这个问题拉到现实中来,也就是我们的社会生活各方面,应该走哪种单纯风格的问题。但难道你不觉得如今我们社会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千奇百怪,莫衷一是的风格,跟《夜宴》有异曲同工之妙吗?不管是城市建设,艺术,习俗,或是价值观各个方面,皆是“大杂烩”的状态。你对这个现象怎么看待呢?那你又能对《夜宴》怎么看?你也许会说,这是电影,在电影里得突破点什么,得有超现实的东西在……那具体该怎么做呢?《夜宴》中算有个以古喻今的故事背景,有个与现实基本同步的大杂烩风格,观众希望在重现这种现实中的无奈风格的同时,再将这些击碎,那片中人一个一个死掉算不算是击碎,或者来一把大火算不算,难道非得来个戏中戏,或者最后风格来个大统一,才算是对现实的某种主动性抨击?我没有答案,你有吗?
讲到这,不由让我想起某教授对于《夜宴》的评价,这次她是收敛些,比起上次对于《无极》“反动”的揭露。我不知道,她这次只抓住《夜宴》的某一点来说事,是否可以理解为实在找不到整体的东西来纠缠?这个点是“欲望”。《夜宴》中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欲望”两个字。教授认为这种对于“欲望”的直面,过了,让人难以接受了。那我的疑问是,“过”的界限与标准在哪?在我看来,教授对于《无极》与《夜宴》使用的完全是两种评判标准,甚至是一个脖子上的两个脑袋,所产生的思维模式,不是吗?当陈凯歌基于某种原因,有点逃避历史和现实,以在教授眼中,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精英视角,粗糙,自恋式的看待世态炎凉时,她会由下溯上的揭示此片有点反动。如今《夜宴》好像是一不小心,承担了那些直面社会现实的小众电影的义务,但在教授的眼中,这种大片的“越俎代疱”,不是一种影射,不是一种讽刺,不是一种抨击,而是……哎呀,而是什么呢?在我的词典中,翻来覆去,实在找不出教授想要表达的《夜宴》所要表达的……
这个词会是什么呢?我认为她说不出来。也许是因为在内地,不管你是教授也好,或是一般的评论者,都没有树立一个牢固又清晰的立场,多变的标准,玩弄了别人,也同时玩弄了自己,每个人都是一样。于是,我想起了“泱泱大国,当以诚信为本”,在这句话上,我认同冯小刚的解释,一个众人都在玩弄“诚信”的社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岂会不笑。应该笑,笑葛优,笑厉帝,笑红尘,笑别人,笑自己。
媒体放大了笑声,当《夜宴》开席后,媒体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轰动,并有持续报道可能的点,但他们没有找到别的,于是只能拿“笑声”开刀。我在评论《无极》的时候,设想过最为人所诟病的谢霆锋的几句台词,如果改由一个长得不错的喜剧演员来说,效果是否会好?冯小刚的爱将葛优,除了长相之外,幽默感上是符合上面这个标准的。于是他说了,观众也笑了,是会心一笑,是冷嘲热讽,是无奈而笑,是深省的笑,是鄙视的笑?中国人的笑太复杂,复杂得连自己都被搞糊涂了。
于是,兜了一大圈,我又回到了起点,我没有下明确的判断,这表明我世故,狡猾,还是聪明?我同样也不知道。如果非要来点建设性的东西,我只能说,一般的观众还是以武侠片的心态来看,(尽管冯说武戏的加入,只是应对北美市场的无奈)创作者与评论者,大多不想,不能,不会把自己的片子跟香港的武侠片,来个比较,尽管主创人员很多来自那里。而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香港影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制作了无数部武侠电影,尽管质量有参差,但无可质疑的为武侠电影,树立了一个标准,大致可以概括为,节奏快而明朗,故事不求甚解,人物众多,配角个性鲜明,常常出来搅局,幽默且带神经质,武打动作夸张,极具想象力,剪辑迅速而到位,人物性格,言行举止,时而传统,时而现代,五味杂陈,莫衷一是……香港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在电影制作的尺度上很是宽松,又能集中外百家所长,极大的刺激了制作者的想象力和积极性,这些电影流入内地后,培养了无数影迷的武侠口味。
内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像金庸小说这样的武侠故事,是嗤之以鼻,认为对青少年成长有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遍民众中的金庸热却是持续升温,以至到最后连大学中的教授也出来为之正名,但这样的动作,很显然是慢了不知道多少拍的马后炮了,这样用古籍,国外小说来跟金庸小说进行浅层次的对比,并对书中各个方面详加解读的方式,除了著者本人的身份比较特别之外,我看不出有太多的所谓学术价值在里面。而与之相对应的,张艺谋挑起的内地武侠热,也是一样的“马后炮”情况。
而这样的制作,不仅在时间上是落后的,就是在内容,风格安排上,也是处境尴尬的。习惯于厚重题材的导演,自然希望将整部电影的风格都统一起来,并有一个绝对的主题,而在对白,形体方面都能有所依据。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这些导演在处理自己的古装武侠片时,并没有延续以往在所谓文艺片上的风格,比如张艺谋,在一般印象中,他比较容易营造粗犷豪放的乡土气息,所以之后徐克的《七剑》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质朴,反而是张艺谋最应该嫁接到武侠电影中的风格,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英雄》中皆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角色,一干精挑细选的巨星脸上也实在找不到“狂野”二字;陈凯歌,虽然我对《无极》中人物动作小空间与周围大环境之间的处理,非常欣赏,但与他之前的影像风格相比,实在有一种割裂,事实上向来以正统知识分子形象示人的老陈是这三位当中,想来最不可能用接近漫画的形式来表现的导演,但结果是让人惊讶的。再说冯小刚,以平民,现代,北方题材见长,那设想一下,他的武侠电影,应该是话说古时候有几个不务正业的北方小混混,行为放荡,但心地纯良,机缘巧合下陷入宫廷纷争,阴差阳错下立下大功,之后又全身而退,显出大智慧……这样的思路,能够使冯小刚的这次所谓转型得到一个软着陆,但事实上,他也没有这么做。[/watermark]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6-10-23 15:02:23
老猪
(暫住中國)
当所谓的“评论”集中在几个所谓大片上的时候,这其中其实就等于没有任何的文化价值。所以的文章,不过是一些媒体宣传的文字而已,不管是说好的还是说不好的。
连这点基本的思考都没有的话,所谓的中国的评论体系是一万年也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而许多这样的“影评人”,他/她们的最终目标,不过也就是在一个主流媒体上成为一些更职业的写手,然后在文章后面都冠上一个毫无意义的“影评人”的头衔,例如某某大小报纸经常干的那样。
这就是所谓的电影文化。
2006-10-26 18:18:11
雨不亭
(北京海淀)
写大片评论,大众容易看,写小众影片的评论,很少观众看。
所以大多数“影评人”就去写大片的评论了。
这个大导演都去拍大片一个道理!
2006-10-26 23:44:30
若曦
(北京朝阳)
好久不来了,能够坚持战斗的都是好同志,哈哈,看望你们一下!
2006-11-06 10:42:23
玲珑琥珀
刚来这个论坛,看到大家的评论都很中肯啊。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冯小刚这次最大的突破,或者说他创作此片,最想追求的一个感觉,其实就是古今中外的大融合。这种手法,在香港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但那是以一种调侃,喜剧的形式来表现,而同为笑场中人的冯小刚这次却是“板起面孔”,一本正经在做这样的“乾坤大挪移”了。所以影片中风格是零碎,也是矛盾的,于是当你批评此片中一个方面做的太过时,你马上会从另一片断中发现反例。冯小刚能在开头用寥寥数语介绍时代背景,人物之间的利害关系,他也可以罗嗦强调“最毒的是人心”,能够用拗口的古文,夸张的莎氏风格,也能用最直白的习惯语,能够用大量的动作,剪辑来表现桥上羽林卫的自杀,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招式来让主角毙命。婉后与厉帝在影片开头,能以最简单的手势与言语,含蓄的表达出两人的进攻与妥协,而接下来,又能以繁琐的床上推拿,来重复双方并未有太大变化的关系。而在台词方面,每当主角中的两个,有了单独的相处空间,他(她)们之间的对话,往往是轻柔,含蓄,动情的,而不是那种扯着嗓子或是故作乖张状,那种气声式的谈吐,抚摸耳膜,倍感舒服,章子怡的表演最抢眼的地方,其实表现在她由轻柔直接升高八度,突然辞严色厉起来,但这样的气势,魄力,在影片中并不多见,于是裴洪临死前的那句“先皇,你看到了这肮脏的交易了吗”久久回荡在我的耳畔。
以上我这段算是比较中性的评论,你在其中看不出明显的褒贬,原因何在?这是一段没有什么立场的文字?关于《夜宴》“古今中外,兼容并包”这个特点,几乎每一篇评论都有涉及到,大多是否定的,稍微正面一点的看法,也仅停留在对于冯小刚胆识的肯定上。那既然最近网上有谈到影评的节目中,嘉宾说在影评中,要有建设性意见(当然这个“建设性”,具体定义是什么,如何产生真正的“建设”,我还不是很清楚),那不妨将思路继续下去。不要突兀的风格杂陈,那就风格统一好了,那应该走哪条风格呢?这是个很直接,也很骇人的问题,因为单纯的风格,一不小心就会走向单调,陈腐,保守的一面,而如果将这个问题拉到现实中来,也就是我们的社会生活各方面,应该走哪种单纯风格的问题。但难道你不觉得如今我们社会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千奇百怪,莫衷一是的风格,跟《夜宴》有异曲同工之妙吗?不管是城市建设,艺术,习俗,或是价值观各个方面,皆是“大杂烩”的状态。你对这个现象怎么看待呢?那你又能对《夜宴》怎么看?你也许会说,这是电影,在电影里得突破点什么,得有超现实的东西在……那具体该怎么做呢?《夜宴》中算有个以古喻今的故事背景,有个与现实基本同步的大杂烩风格,观众希望在重现这种现实中的无奈风格的同时,再将这些击碎,那片中人一个一个死掉算不算是击碎,或者来一把大火算不算,难道非得来个戏中戏,或者最后风格来个大统一,才算是对现实的某种主动性抨击?我没有答案,你有吗?
讲到这,不由让我想起某教授对于《夜宴》的评价,这次她是收敛些,比起上次对于《无极》“反动”的揭露。我不知道,她这次只抓住《夜宴》的某一点来说事,是否可以理解为实在找不到整体的东西来纠缠?这个点是“欲望”。《夜宴》中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欲望”两个字。教授认为这种对于“欲望”的直面,过了,让人难以接受了。那我的疑问是,“过”的界限与标准在哪?在我看来,教授对于《无极》与《夜宴》使用的完全是两种评判标准,甚至是一个脖子上的两个脑袋,所产生的思维模式,不是吗?当陈凯歌基于某种原因,有点逃避历史和现实,以在教授眼中,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精英视角,粗糙,自恋式的看待世态炎凉时,她会由下溯上的揭示此片有点反动。如今《夜宴》好像是一不小心,承担了那些直面社会现实的小众电影的义务,但在教授的眼中,这种大片的“越俎代疱”,不是一种影射,不是一种讽刺,不是一种抨击,而是……哎呀,而是什么呢?在我的词典中,翻来覆去,实在找不出教授想要表达的《夜宴》所要表达的……
这个词会是什么呢?我认为她说不出来。也许是因为在内地,不管你是教授也好,或是一般的评论者,都没有树立一个牢固又清晰的立场,多变的标准,玩弄了别人,也同时玩弄了自己,每个人都是一样。于是,我想起了“泱泱大国,当以诚信为本”,在这句话上,我认同冯小刚的解释,一个众人都在玩弄“诚信”的社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岂会不笑。应该笑,笑葛优,笑厉帝,笑红尘,笑别人,笑自己。
媒体放大了笑声,当《夜宴》开席后,媒体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轰动,并有持续报道可能的点,但他们没有找到别的,于是只能拿“笑声”开刀。我在评论《无极》的时候,设想过最为人所诟病的谢霆锋的几句台词,如果改由一个长得不错的喜剧演员来说,效果是否会好?冯小刚的爱将葛优,除了长相之外,幽默感上是符合上面这个标准的。于是他说了,观众也笑了,是会心一笑,是冷嘲热讽,是无奈而笑,是深省的笑,是鄙视的笑?中国人的笑太复杂,复杂得连自己都被搞糊涂了。
于是,兜了一大圈,我又回到了起点,我没有下明确的判断,这表明我世故,狡猾,还是聪明?我同样也不知道。如果非要来点建设性的东西,我只能说,一般的观众还是以武侠片的心态来看,(尽管冯说武戏的加入,只是应对北美市场的无奈)创作者与评论者,大多不想,不能,不会把自己的片子跟香港的武侠片,来个比较,尽管主创人员很多来自那里。而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香港影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制作了无数部武侠电影,尽管质量有参差,但无可质疑的为武侠电影,树立了一个标准,大致可以概括为,节奏快而明朗,故事不求甚解,人物众多,配角个性鲜明,常常出来搅局,幽默且带神经质,武打动作夸张,极具想象力,剪辑迅速而到位,人物性格,言行举止,时而传统,时而现代,五味杂陈,莫衷一是……香港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在电影制作的尺度上很是宽松,又能集中外百家所长,极大的刺激了制作者的想象力和积极性,这些电影流入内地后,培养了无数影迷的武侠口味。
内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像金庸小说这样的武侠故事,是嗤之以鼻,认为对青少年成长有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遍民众中的金庸热却是持续升温,以至到最后连大学中的教授也出来为之正名,但这样的动作,很显然是慢了不知道多少拍的马后炮了,这样用古籍,国外小说来跟金庸小说进行浅层次的对比,并对书中各个方面详加解读的方式,除了著者本人的身份比较特别之外,我看不出有太多的所谓学术价值在里面。而与之相对应的,张艺谋挑起的内地武侠热,也是一样的“马后炮”情况。
而这样的制作,不仅在时间上是落后的,就是在内容,风格安排上,也是处境尴尬的。习惯于厚重题材的导演,自然希望将整部电影的风格都统一起来,并有一个绝对的主题,而在对白,形体方面都能有所依据。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这些导演在处理自己的古装武侠片时,并没有延续以往在所谓文艺片上的风格,比如张艺谋,在一般印象中,他比较容易营造粗犷豪放的乡土气息,所以之后徐克的《七剑》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质朴,反而是张艺谋最应该嫁接到武侠电影中的风格,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英雄》中皆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角色,一干精挑细选的巨星脸上也实在找不到“狂野”二字;陈凯歌,虽然我对《无极》中人物动作小空间与周围大环境之间的处理,非常欣赏,但与他之前的影像风格相比,实在有一种割裂,事实上向来以正统知识分子形象示人的老陈是这三位当中,想来最不可能用接近漫画的形式来表现的导演,但结果是让人惊讶的。再说冯小刚,以平民,现代,北方题材见长,那设想一下,他的武侠电影,应该是话说古时候有几个不务正业的北方小混混,行为放荡,但心地纯良,机缘巧合下陷入宫廷纷争,阴差阳错下立下大功,之后又全身而退,显出大智慧……这样的思路,能够使冯小刚的这次所谓转型得到一个软着陆,但事实上,他也没有这么做。[/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