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霸王年代远未到来!-评大学生电影节获奖作品

2006-07-08 09:58:35   来自: 李祥瑞
  [这个贴子最后由李祥瑞在 2006/07/08 06:04pm 第 1 次编辑]
  
  霸王年代远未到来!-评大学生电影节获奖作品
  

  
  DV影片:《霸王年代》 导演 张忠华 北京第12届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影像大赛最佳长片
  现象电影工作室发行DVD
  
  碟片信息:动态菜单陕西方言中英文不可隐字幕 16:9画面比例
  
  有一个时期,陕西电视台的纪录片牛B的不得了,厚重的黄土情结以及挑战设备性能极限的自然光摄影令嗷嗷待哺的观众想到了当时如日中天的第五代导演电影,记得那个时候银幕上打出“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字样影院中会有很多人鼓掌的,而电视工作者的努力使人确信西部影像的制造者是一个优秀的种群,无论用胶片还是磁带书写民族魂,他们都将赢得我们的尊重……
  
  五百年过去了,一个西北大学的大二学生带着DV去拍农村孩子,编导出片名牛气冲天的《霸王年代》,并荣获北京第12届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影像大赛最佳长片奖,据说,还要进军德国柏林电影节国际青年影像大赛--这个消息多么令人振奋!
  
  可是看了片子,笔者觉得该片的消极因素远远大于她的被国内奖项所认可的积极因素,而对其消极因素以及弊病根源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独立电影创作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因此,这种消极因素其实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所以,《霸王年代》总体来看应该属于“好”影片吧。
  

  儿童题材影片大抵有两项使命:一是对成长经历加以反省,一是对成长环境(准确地说是制度环境)进行控诉--经典的儿童或少年题材影片无不遵崇这一铁律,鲜有例外。还有一类儿童片,选择进入儿童的精神世界,用人类天性中的真善美一面感动心灵(伊朗电影做得比较好)。当然,拒绝与世界接轨喜欢渲染“幸福生活”、“赞美制度”经常塑造“小大人”的国产儿童片多为先天不良居心叵测的垃圾,不在讨论之列。
  
  一部独立的电影,应该努力地证明自己和主流(主旋律)作品的区别--这种区别,必须是意识形态上的区别--只有让观众明确看出这种区别来,作品制作技术方面的缺陷才可能获得原谅甚至成为优点。很遗憾,《霸王年代》并未违背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影视播放机构和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播放DV片管理的通知》的精神,此等自觉溶入主流的软性的“独立创作”显然不是中国独立电影应走的方向。
  
  独立电影,要以独立的思考立身。
  
  先说形式。
  
  《霸王年代》的外部形态相当古怪,作者各阶段插入的字幕提示观众影片是对童年生活的总结和回顾,而工艺粗糙原始的镜像又将编排感超强的故事扭曲为“现在时”的纪录片。刻意的编排与随机的纪录原本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两者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截然的视觉效果,两种手法的交织结构,只会产生叙事力的相互抵消,其结果是无论作者费多少口舌观众也难以入戏。
  

  如果《霸王年代》是对历史的反思,就不能回避农家少年的生长环境,而影片在时代背景的展现上可谓一片苍白,破败的村落、豪华到诡异地步的铁门、资源严重匮乏的货架等揭示生活本质、触目惊心的画面都只是一晃而过,令观众怀疑作者是否留意过这些“时代标记”的存在。侯孝贤对大树(《童年往事》)、第五代对大地(《黄土地》)孜孜不倦的注视常使人泪流满面,而新时期的DV青年似乎从来没有接受过先辈文化的启蒙、熏陶,他们犹如工龄超30年的电视晚会导演一样娴熟地切换着角度,尽力以超越观众想象其实早就由于泛影像时代的到来而臭大街的全知视角炫耀着自己的素养,这些灿烂的伪装根本掩盖不了他们属于无根一代的事实。
  
  《霸王年代》中的农村少年其实生活在“真空”里。即使是社会最底层的组织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这几乎是千古不变的自然法则,而在剧中宗族势力、阶级身份的影响基本未被作者纳入视野,城市少女所带来的“域外文明”的撞击不但没有血腥冷酷之感,还被作者一厢情愿地赋予了温暖光环--现实感的缺席,使得主人公的少年雄心完全失去了针对性,不仅变得分量超轻,也配不上“XX年代”的宏大命题。
  
  看得出作者在创作中颇多禁忌,像党组织关怀下成长的好孩子一样不敢触及禁区。较比粗口肆无忌惮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霸王年代》简直“干净”的令人毛骨悚然--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大见成效吗?!就凭这一点,《霸王年代》就可以与充斥激情释放冲动的少年题材独立电影说拜拜了。
  

  而且,片中儿童打架的呈现水准居然恬不知耻地停留在“小兵张嘎”时代,作品的主流思维以及与生活脱节已经让具备最起码的判断力的人们坐卧不安了。
  
  “兄妹偷送馒头”、“欺负女孩”等段落严重暴露出“非职业演员职业化”的不良倾向,小动物的凶猛及其天真烂漫向来是炮轰心灵的利器,如果你无法捕捉到真实的瞬间,逼迫他们在镜头前排演“文明戏”当然是看上去很不美的一件事。
  
  一些人喜欢把影片的诸多不足归结为编导年轻手法稚嫩或者制作条件有限之类,但我不这么认为,实际上《霸王年代》的软弱、混乱是可怕的成熟和过度的自以为是造成的。
  
  影片开场的剪辑与音效显示出一点点的大家气魄,看得出导演张忠华有一定的影像经验,如果能坚持这个路数,进军柏林电影节可能会有胜算,可惜几分钟之后,影片便陷入了崩溃的局面,离奇古怪的字幕以及对非标准素材的难以割舍使观众意识到,这部所谓的独立电影的首要目的已经不是反叛主流—她还没有履行这一天赋的使命的资格--而是尽量迎合主流,可即使用一般性主流作品的标准来要求,《霸王年代》也是远远不及格的。
  

  笔者行文至此,颇为自己不留情面地批判学生作品而汗颜,随即想到当下还有市场的一种论调:即对国产电影我们只能善意地温情脉脉地批评,国产电影需要总体上肯定的、赞美式的、可以使电影导演如沐春风的批评--在这种声音的叫嚣下,“国产电影”四个字简直成了制售伪劣者的挡箭牌,拍国产电影的人也仿佛个个生着老虎屁股,逃避了接受批评的义务。难道阻碍国产电影发展的居然是电影评论而不是电影作者了么?一个有益于电影发展的舆论环境是由优秀的作品创造出来的。我们不能因为劣质产品戴着“国产电影”的护身符就放弃了实施严打。
  
  学生导演是影像制造者中最新鲜的血液,如果他们失去了热度,不仅DV作品主宰的霸王时代不可能到来,中国电影也会断掉脊梁。我们愿意看到新锐、叛逆、大胆突破的学生电影,而不愿意看到《霸王年代》这样未在影像的探索实验方面有所贡献、精神上并不独立的电影。因此,加倍的苛刻对那类不敢违背常规的学生作业来说简直十分必要。
  
  《霸王年代》告诉我们,大学生电影节已经沦为培育未来国内主流奖项获奖者的温床,既然这样了,恐怕只有朝相反的方向去努力,这个电影节以及中国电影才会有希望。
  

  最后说说拍摄技巧。当前的独立电影创作中,DV机应用已经相当广泛,有经验的摄影师即使没有复杂的人工光源辅助也可以拍摄出富有电影感的作品,奥秘在于人工控制好光圈,准确还原不同光线条件下的色彩变化。DV机的自动光圈灵敏度较高,均衡的曝光虽然可使所有景物历历在目,但对必须体现色彩冷暖变化的“电影创作”来说却是不足取的,《霸王年代》的摄影工作并未建立起一个全天候的感念,白天的单一光线过多,其实感光度极高的DV机往往在较暗的光线里才能完美表现出影像的厚度,希望在今后涌现的独立电影中可以看到更多发掘DV机潜力的作品,能凭表现赢得DV厂商赞助的作品才是最牛B的—不是不可能吧?
  

  新浪个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lixiangrui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suVmelw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