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本片内容皆是事实 如有虚构实属意外
2006-06-06 05:36:14 来自:
ly884
[watermark] “1995年,香港唱片业收入16.8亿港币,2005年是7亿港币,演员吴彦祖、陈子聪、尹子维、连凯在这一年组成ALIVE乐队进入歌坛,以下是他们的故事……”吴彦祖导演的《四大天王》就在这样的字幕中开始,接着是他们四人试音的现场画面,尹子维歌唱得很好,但太过随性,不遵守规则,连凯和胖胖的陈子聪,看上去有点唯唯诺诺,并无太直接的企图心,而吴彦祖是四人中的头,很用心,甚至是事必躬亲,给其他成员带来很大的压力。但话说回来,如果不是凭着Daniel在娱乐圈已经建立起来的名气,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去注意ALIVE这个团体。
片中穿插了大量的访谈镜头,包括张学友、莫文蔚等人的现身说法,“忠实”记录了四人乐队组建、推广、走红、不合等全过程,着重描述了刚开始时,为了吸引人眼球,自己把歌曲弄上网供人下载,但对外宣称是被人窃取,而在小型演唱会上,也付钱找来专业的忠实歌迷,制造声势,防止冷场……
整部片子对于唱片业种种内幕的揭露,让圈外观众耳目一新。不过,接下来台湾演唱会时,尹子维由于宿醉迟到,吴彦祖和他发生不合,一走了之,到下一场演出开始前的最后一分钟,又重归于好的设置,却是最老套的剧情片内容,而在片尾又打出字幕,介绍四人的现状,其中“吴彦祖是成功脱离复杂的娱乐圈,在非洲与妻女过着简单的生活”,又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幽默与荒诞来。这可以基本上说成是一部七分真,三分假,或是带着“假作真时真亦假”酸楚的片子,吴彦祖是个蛮有想法的人,如果仅是将乐队的故事,拍成一部正儿八经的剧情片,没多大的意思,现在以半纪录片的形式,既能让观众马上融入,在某些段落加以一定量的夸张、荒谬、粉饰处理,又能避免片子的基调过于严肃和呆板。
我不知道吴彦祖之前是否看过2004年的《It's All Gone Pete Tong》,电影从宣传到片头字幕都刻意强调是真人真事,连在片中受访的DJ Tiesto、Pete Tong和Carl Cox等也都煞有介事,但事实上The deaf DJ Frankie Wilde是虚构的人物,整部片子将他捧成了一个DJ界贝多芬似的角色,但看完之后,你对聋子DJ的“听声辨位”并不会感到做作,只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个简单又真实的音,酷……
在如今大银幕里发生的故事,越来越套路化,很多观众都乐于看到轻巧,容易有回旋余地,并给人带来真实现场感的东东。奥森威尔逊在广播中“真实”地营造“世界大战”,而斯皮尔伯格的同名电影却无法带来真实与虚构的平衡。这时,我又想起关锦鹏来,最近的《长恨歌》恶评如潮,而曾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阮玲玉》到底出色在哪里?为什么一个导演处理大致相同题材、背景的影片,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接着上面的思路,我想到了回答这些问题的一个角度。《阮玲玉》电影中也有大量的访谈内容,片中演职员们在影片进程中,时不时会有一段出戏的类似DVD花絮的内容,而张曼玉的表演,今天看来自然没话可说,但不难设想,如果影片中不安排她与阮玲玉“同台飙戏”的话,她的演出未必会让人如此印象深刻。如何尽可能地表现真,剔除假,是大多数纪录片工作者的追求方向,而怎样在平实的生活中尽可能多地掺入巧合与惊喜,又是剧情片导演不断重复、发展的套路,而像这次参展戛纳的《四大天王》,糅合上面两种本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思路,却开辟了一种蛮另类,新鲜的影像局面。
[/watermark]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6-06-06 16:00:52
烟灰
这个片子怎么样啊?我还没看呢?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片中穿插了大量的访谈镜头,包括张学友、莫文蔚等人的现身说法,“忠实”记录了四人乐队组建、推广、走红、不合等全过程,着重描述了刚开始时,为了吸引人眼球,自己把歌曲弄上网供人下载,但对外宣称是被人窃取,而在小型演唱会上,也付钱找来专业的忠实歌迷,制造声势,防止冷场……
整部片子对于唱片业种种内幕的揭露,让圈外观众耳目一新。不过,接下来台湾演唱会时,尹子维由于宿醉迟到,吴彦祖和他发生不合,一走了之,到下一场演出开始前的最后一分钟,又重归于好的设置,却是最老套的剧情片内容,而在片尾又打出字幕,介绍四人的现状,其中“吴彦祖是成功脱离复杂的娱乐圈,在非洲与妻女过着简单的生活”,又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幽默与荒诞来。这可以基本上说成是一部七分真,三分假,或是带着“假作真时真亦假”酸楚的片子,吴彦祖是个蛮有想法的人,如果仅是将乐队的故事,拍成一部正儿八经的剧情片,没多大的意思,现在以半纪录片的形式,既能让观众马上融入,在某些段落加以一定量的夸张、荒谬、粉饰处理,又能避免片子的基调过于严肃和呆板。
我不知道吴彦祖之前是否看过2004年的《It's All Gone Pete Tong》,电影从宣传到片头字幕都刻意强调是真人真事,连在片中受访的DJ Tiesto、Pete Tong和Carl Cox等也都煞有介事,但事实上The deaf DJ Frankie Wilde是虚构的人物,整部片子将他捧成了一个DJ界贝多芬似的角色,但看完之后,你对聋子DJ的“听声辨位”并不会感到做作,只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个简单又真实的音,酷……
在如今大银幕里发生的故事,越来越套路化,很多观众都乐于看到轻巧,容易有回旋余地,并给人带来真实现场感的东东。奥森威尔逊在广播中“真实”地营造“世界大战”,而斯皮尔伯格的同名电影却无法带来真实与虚构的平衡。这时,我又想起关锦鹏来,最近的《长恨歌》恶评如潮,而曾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阮玲玉》到底出色在哪里?为什么一个导演处理大致相同题材、背景的影片,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接着上面的思路,我想到了回答这些问题的一个角度。《阮玲玉》电影中也有大量的访谈内容,片中演职员们在影片进程中,时不时会有一段出戏的类似DVD花絮的内容,而张曼玉的表演,今天看来自然没话可说,但不难设想,如果影片中不安排她与阮玲玉“同台飙戏”的话,她的演出未必会让人如此印象深刻。如何尽可能地表现真,剔除假,是大多数纪录片工作者的追求方向,而怎样在平实的生活中尽可能多地掺入巧合与惊喜,又是剧情片导演不断重复、发展的套路,而像这次参展戛纳的《四大天王》,糅合上面两种本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思路,却开辟了一种蛮另类,新鲜的影像局面。
[/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