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认为不矛盾.孔子是几千年前的"文物"了.他的价值在于统治者用他控制人们的思想,有西乡控制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不是一直有效,而张子怡是现代的产物,二者不可同比,张子怡是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好不容易出了个著名的演员还要这般压制,可悲!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电影发展缓慢的原因.
守旧思想一直存在与人们的观念之中,孔子已经被神化了,当有人把孔子和张子怡相提并论时,就是触动了人们心中的神.
从这件事中可看出,如果中国人不把守旧思想从大脑中删除,那么,中国的发展再快也是畸形的.
□ 李祥瑞
北大教授张颐武因为发表了“一个章子怡比万本孔子有效”言论而在网络引起一场盛况空前的口水战,一时间骂声四起好不热闹。
本来对这件事不怎么感冒,也未觉把章子怡和孔子相提并论有何不妥,毕竟,在过去,很多老外只认识两个中国人: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李小龙—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一事实证明电影文化具有何等强大的影响力,不懂得利用这一影响力的国度永远成不了电影强国和文化强国。
所以,关于“章子怡≥孔子”的说法其实并不荒唐。
真正荒唐的是那么多不相干的人跳出来挥舞大棒,以保护文化保护圣人的名义打杀异己,满口“责任”、“道德”,实际上只是从人家的只言片语中断章取义借题发挥,所谓的“愤慨”、“声讨”根本离题万里言不及义。
魏明伦可算其中代表(这家伙如果混进电影界肯定是冯小宁第二),他忧心忡忡地说什么“孔子比不上章子怡”属于畸形现象,当有人羞辱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中国演员“不过是戏子”的时候,喜欢套用当下流行的“荣辱观”句式发言的老魏头儿居然作出“万世师表不及一个尤物”的恶毒感叹,其言行当真活画出自己“卫道士”的嘴脸。
其实目前网络上很多貌似威严的跑题言论都是中国人讲政治的惯性思维的产物,除了暴露我们理论以及情感的自闭、狭隘,别无它用。
我们把视线回到论题中,就会了解到张颐武教授是在研讨“如何‘贩卖’中国文化”问题时发表了惊世之论的。该论题的主旨是中国文化的输出,准确地说是中国电影应该如何像好莱坞电影那样如火如荼霸气十足地参与文化输出。
支持张艺谋冲击奥斯卡为国争光的人们怎么会在这个问题上格外敏感大惊小怪呢?杞人忧天到担心民族文化危机的地步就更加可笑了!现在有很多人急于辨清“是非”参与你死我活的论战--如果一定要对产生这一现象的文化或者政治背景做个分析,我就不得不指出,将事物加以两极化的简单划分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起了很大作用,它粗暴地分区了我们的大脑,把每个人的思想限定在可控制区域,迫使人们以非左即右、非友即敌的思维方式对待人和事……
孔子和章子怡,难道非得一个倒下去、另一个站起来才好?—此类中国式判决,只能贻笑大方。
我们应该保护孔子,也应该保护章子怡。
因为今天中国在世界上是电影文化的弱国,国产电影(不包括港台等地制作的华语片)不仅在国外影响有限,国内的消费市场也呈现出列强争霸之势,好莱坞电影、韩剧大行其道,中国制造份额极小。
形势甚至逼得某些人不得不到与中国文化全然无关的地道西片中寻找骄傲,其实值得骄傲的除了导演的血统,文化本身的成分少得可怜。至少在有多年观影经验的笔者看来,从《断臂山》中发现“民族文化底蕴”简直比在意甲赛事里找出中国古代足球蹴鞠的影子还难,可就是有人把该片当作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电影在奥斯卡的胜利,如此的意淫以及自欺欺人堪称伟大,也很有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
中国电影文化的生产者一出去就会面临被吞没的命运,李安如此、吴宇森如此、陈凯歌如此……他们在幕后的努力同中国电影没什么关系,除了职员表上的名字宣示着导演的出身,作品形态可有中国文化的意味?!
演员章子怡的优势在于,她是一笔有形资产。她靠主演名导作品起家、在国际合作影片中虽多居配角地位,但其多年来在国际影坛确实得到了特别的宠爱,绝对有资格作中国电影的形象大使--何况,这一点已经获得了影迷和舆论的默认。
当年毛泽东很喜欢李小龙,他看了《唐山大兄》后说过:“李小龙武功好,表演精彩。他为中国人争了光。”因此,孔子和章子怡并不矛盾。
孔子一生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与输出,圣人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富有侵略性的文化,否则就不可能成为广播天下的强势文化。孔子一定尊重每一位文化的传播者,想必老夫子活到现在,也会喜欢章子怡。
中国电影如果有发展为强势文化并进行文化侵略的野心,就不能放弃章子怡。还是那句话,她是一笔有形资产。
新浪个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lixiangrui[/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