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天狗》—— 拍给中国人看的电影

2006-04-18 10:39:52   来自: 雨不亭 (北京海淀)
  

  引子:
  小时候每当月食出现之日,父母便让小孩子们拿起家里的盆子,用力敲打;据说那样吞食月亮的天狗就会被赶走,月光就会重现。
  我们惧怕黑暗,所以我们驱赶天狗!
  我们渴望光明,所以我们喜欢《天狗》!
  简评:
  《天狗》是一部惊心动魄、技巧娴熟的描述光明与黑暗的影片。
  天狗是一个英雄,一个隐喻,一道强光;影片结尾英雄倒下,强光熄灭,隐喻消失,暗无天日,如果影片没有最后代表更光明的党和政府的出现,本片可谓讲现实的黑暗讲述进行到底了;可偏偏这个时候代表伟大的、正确的、光明的党的代言人的出现将本是黑暗的事实打破,让我们观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光明和温暖,我失望了。
  但我非常理解,甚至觉得影片只有这样拍才能够更贴近大众的心;关于光明是否真的到来,大众的心中自有感觉。
  影片导演戚健是个老导演,但其拍摄手法却不俗套;没看之前完全没想到这是个玩结构的电影,而影片的影象风格给人感觉又是个上世纪80年代主旋律风格;于是结构上的花悄和影象风格的老土揉合在一起,竟是相得益彰,很是新鲜别致。
  《天狗》是2006年,不,是近些年我看过的最震撼,最令人感动的国产电影;是一部具有良心品质的电影。
  
  现场:
  我是在大学生电影节上看的这个电影,看片过程中不时响起观众发自内心的叫好声,鼓掌声;这不由得让我响起当初《十面埋伏》的宣传:观众十几次鼓掌、不掉眼泪找我等等;事实证明全是忽悠观众的。但《天狗》获得的掌声和眼泪是真实的,我所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且那鼓掌声中也有我的掌声,那喝彩声中也有我的声音!
  影片结束,主创人员上台和观众交流,台下人心激昂,台上的主演也被观众的热情感染而激动;看到主演主创上台,观众蜂拥上前拍照提问,电视台媒体记者也拥挤在人群里手忙脚乱的拍摄现场,没有冲上台去依然坐在观众席上的人高喊前面的蹲下蹲下,后面都被挡住了看不到了。
  就是这样热情的场面,就是这样激动的观众,这是发自内心的激动,这是对一个影片最高最美的赞誉。
  当影片中几个群众演员上场的时候台下鼓掌声几乎要掀翻了电影院,几个老乡们在片中的精彩演出,在台上的可爱歌唱都让观众深深感动;主持人宣布见面会结束的时候台下观众仍不罢休,强烈要求他们多表演一会。
  这样的场面,这样的看电影经历,我第一遇见!
  影片《天狗》改编自张平的小说《凶犯》,这个小说我没看过,但是十几年前我还在读高中的时候看过他的一部反腐小说《天网》,当时看的热血沸腾,写了好多读书日记,张平成为那段时间里我心中的偶像;后来看电影《生死抉择》,知道也是他的作品后倍感亲切;如今看完《天狗》后查资料才知道是他的作品改编的,便不觉奇怪了,有如此优秀的作家的小说做背景,影片在思想上、力量上都获得保障;只要导演把握的好,拍摄的好,影片打动人,震撼人自是理所当然。
  当然,《天狗》结尾处理和《生死抉择》一样主旋律,又是人治战胜法治。
  这是中国现实,怪不得作家,也怪不得导演。
  这样的影片能够有人投资,能够通过审查已经是奇迹了。
  尽管结尾处貌似代表正义和光明的党和政府出现,英雄得以拯救,但是稍微深层次追究一下就会明白,影片不过是先打政府几巴掌,然后再给个糖吃吹捧政府几句而已。
  呼吁:
  《天狗》改编自真实事件,时代背景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热火朝天的阶段,也是当下中国很多富翁们的罪恶原始积累阶段;当下中国很多没文化的富翁和官僚都是那个时代通过罪恶手段积累完资本后站起来的。
  这些成功人士的背后是国家财产大量流失、普通大众的资源被大量剥夺、人民敢怒不敢言。
  这样的状况在中国一直在持续着,直到今天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变。
  所以今天的观众在看《天狗》的时候会激动,因为终于有一个现实中的抗暴英雄活生生的出现了,大众被压抑的心得以宣泄和抚慰。
  与影片主人公狗子一样属于英雄的现实人物我个人推选郎咸平,朗2005年在中国掀起的经济风暴引起民众的强烈支持,他说出了皇帝新装的真相,他揭穿了很多丑恶的嘴脸。
  《天狗》对于现实中国是非常有意义的影片,他不适合拿到世界各地获奖,但他适合拿给中国老百姓观看。
  《天狗》是拍给中国人看的电影,中国人需要这样的电影!!!
  《天狗》值得一看,真诚呼吁大家有机会就去电影院看看吧!
  060418
  
  见面会现场剧照(转):
  

  

  

  

  

2006-04-18 22:32:31  马路

  我倒觉得倒像是又造了一个超人。同样是情节剧,同样是主旋律,怎么美国主旋律倒让我还能看进去,英雄一到了中国电影就立刻变得让人在情感上难于接近,是电影出了错还是我出了错?这个问题真让我头疼。建国几十年来,中国电影里产生了太多的英雄,大概是有点审美疲劳吧!我现在看到国产片里一有人作出昂首挺胸状,心里就存了戒心,宁可转台去看《勇敢的心》了。
  

2006-04-19 11:47:23  雨不亭 (北京海淀)

  马路看过这片子吗?
  从你话语中感觉你没看过,没看过就先别下定论,万事没有绝对。
  我看美国好多英雄主义的影片都很雷同,模式化,仔细思考他们的英雄也很不真实。
  

2006-04-19 20:14:33  马路

  碰巧也看了,当时影院外面的宣传海报一个醒目的标题是中国新现实主义的回归,我看了就有点感觉不舒服,一个好的艺术品还需要给自已披上一个理论的外衣才能招揽观众吗?虽说这中间也免不了有发行公司的用意,可是我总觉得一个有良知的创作者是不应该让这样的话语标到自已的电影海报上的。是不是现实主义还是应该留待观众去评判吧!这样的作法比在海报上标明是“1亿美金”打造更显得虚弱。
  国人一向有消费英雄的嗜好,武侠小说及其影视作品长久不衰就是个例证,这在促使各式英雄轮帮上阵之外,也带来了一种恶习,就是国产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英雄无论做出什么壮举都似乎是理所应当的。相比之下,美国主旋律中的英雄也很模式化,但是观众还是会为之移情,很大程度上是他们非常重视细节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立住了,行动也自然就可信了,相信故事才会感动,这是人之常情。可反观《天狗》中的人物性格,留给我们的只是男主人公只是一味地执拗和倔强,除此之外我们并没有看到人物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影片中最重要的人物行动---天狗拼着命护林的行动,影片编导都没有给出让人信服的理由,这种人物深层的行为动机是不能仅凭天狗的一句话就可以完成的。没有得到人物的深层心理动机诠释,观影的审美就打了折扣,因为人物不可信了,由此对主人公的认同也就丧失了,不认同主人公更何谈感动。
  试拿美国影片《与狼共舞》来比较,影片一开头男主人公就有一个惊人的英雄举动,但你看编导是如何让观众认同的,他首先把主人公置入了一个面临剧腿的濒死困境中,陷入绝境的男主人公干脆破釜沉舟,坚强地套上靴子回到前线,但前线阵地仍旧如死水一潭,在这样的一个情景下主人公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请注意编导将这一行动的位置放在影片刚刚开始不到5分钟),男主人公张开双臂策马掠过双方对峙的空地,到这里,影片完成了人物的基本性格塑造,而在随后的情节进程中,主人公的英雄行为都是极富人性的,初遇印地安人主人公也是非常害怕的,但促使他仍选择留下来坚守营地的原因是他一直坚守的信念---- 一个士兵就要坚守岗位,“这是我的岗位”。这个信念不是临空建筑的,是来源于片头及其后续情节中一直在铺垫的人物性格,相比《天狗》,天狗坚守的人物动机是脆弱和经不起推敲的,编导在这里轻轻滑过,而把所有的解释都归究于人物天生如此,这在生活中也许并没有问题,可在电影中,编导如果回避了这个问题就必然带来了整个故事可信度的降低,因为在电影中,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封闭体,编剧一定要在这个封闭体给观众于答案。
  《天狗》中天狗的身份---上过老山的退伍兵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留在影片中的只有一个隐约的影子,不妨设想一下,天狗如果能在阵地上寸土不让,那么他在另一个阵地--林地坚守也就不难让人理解了。可是很可惜,编导在这里都选择了回避。这就让影片大打了折扣。
  再多说一句,我是在另一个片场看的影片,场面没有楼主所在的片场热闹,不过也许也就能相对冷静一下,我对大学生的热情是抱着谨慎态度的,因为这之前的例子不少,先前的抵制日货,再往前的学潮,其实有很多人是惯于起哄的,实际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虽然我也是其中一员。是不是经典,还是留待历史来回答吧!盖棺论定就像影片的宣传口号是不是还早了点。
  如果要投一个现实主义的票,我还是投给楼主同样喜爱的《站台》吧!:)这点我和楼主看法一致。
  

2006-04-20 14:09:45  雨不亭 (北京海淀)

  马路写的认真而且不错。
  有一点可以交流,我认为,无论中国还是国外的影片中,英雄人物之所以成为英雄,大多是因为他们有一种 执拗和倔强 的品质。
  其实就是坚持到底的品质、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不认输的品质。
  这样的品质相对于国人更是稀有品种,但是国人内心还是有对这样的英雄的渴求的;所有一旦出现狗子这样的人物观众会很激动。
  在本片中狗子作为一个战斗英雄,他的所做所为我觉得非常合情合理,没有一点虚假的感觉,所以会感动很多人。而《空中一号》中总统那样的作为我倒是觉得非常不合理又不合情,一个总统不应该这样去念战,他应该对整个国家负责,这片中总统那样玩命简直是愚蠢的。这是美国式的英雄。
  另外,国产电影人物中我认为“马大三”的形象是英雄,还有一些类似的角色也是,只是我们没有这样去宣传和包装。另外编导在处理上也超越了英雄主义题材的表述。
  美国大片里的英雄主义人物的树立确实非常注意细节,这是好莱坞的一贯风格,也是一个套路和模式花,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发掘新的体裁,树立新的不同以往的英雄。只是包装的形式不同而已。
  而国人对英雄的认识是狭隘的。一个生活中的执拗和倔强的人一般会被归为不识时务的傻B,会被鄙视的。只有这样的人为了某些公共利益牺牲自我的时候国人才认为他们是英雄,所以我们国人所接受的英雄大都是死了的人物。即便不死也会被遗忘,如这片中的狗子一样。
  国人对英雄的认识注定在中国拍英雄主义影片是非常不好拍的,很容易落如俗套。所以我也能理解你的看法。
  还有如果说对大学生的欣赏水平保持谨慎态度我赞同,但是对大学生的热情保持谨慎态度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热情和血性是他们最可贵的地方,或许几年之后他们就对这样的社会问题不再热情,热情的只有出路和金钱。
  另外严格意义上,这片子确实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但我不认为《站台》是现实注意电影。
  从艺术水平上讲,此片并没有什么成就,我也说了他不是那种拿国外获奖蒙人的电影,比如(泥鳅也是鱼,日日夜夜等貌似艺术的电影),但这片确实是良心之作,非常符合中国老百姓口味。
  

2006-04-20 14:19:17  hooxi (庄)

  很久没见到这么严肃的讨论了。阅读中。
  

2006-04-20 22:33:32  马路

  英雄的定义实在太宽泛,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英雄,从《英雄》这部同名电影来说,有人认为无名是英雄,因为他在抉择前选择了放弃,有人认为秦王是英雄,因为他的为“天下”。
  我的不满意主要还是对影片故事的不满意,如我前次回复中所说的,我坚持认为影片是一个封闭体,所有的东西都要自及自足,这是故事电影相比其它艺术形式的一个非常特别的特性,小说可以用心理描写和其它手法让观众去想象,但电影一定要让人看到。而这个表现就是情节。在电影中是不能只表现行为的,还要表现出行为后边的心理动机。
  《辛德勒名单》中辛德勒对犹太人的同情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他目睹了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的种种惨状才产生了这份饱含人性之爱的名单。《永不妥协》中女主人公一个人与司法体系斗争,这种坚强的信念是来源于让女主人公和观众同样吃惊的一份份触目惊心的调查(还有女主人公执着的性格),而在《天狗》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只看到了村里的恶霸三兄弟对天狗的一次次迫害,可是我们看到天狗对他捍卫的树林的感情吗?很遗憾,在片中这几乎是空缺的。编导在这一点似乎觉得根本无所谓。试想一下,如果编导把天狗来到树林建造那个在影片一闪而过的护林棚的过程表现出来,那么观众是不是更认同天狗捍卫的不仅仅是那个空洞的信念,而同时也是他的家呢?
  另一个奇怪的是,编剧把重心全放在了三兄弟对天狗的迫害上,却对树林中与三兄弟的斗争全然放过,而留在影片中的只是我们的主人公倔强的坚持,即使要花掉家里几乎大半的积蓄去买可乐。当然,你也可说这是人之常情,“人活一口气”可是秋菊争这个气是要讨个说法,天狗是为了什么?就为了捍卫这些并没有在影片中显得重要的树林吗?很遗憾,影片在这最重要的环节也没有给出说法。
  此外如果还要批评一下的话,就是对于这样一个纪实的题材,导演却选择了与之不相称的花哨的结构和镜头语言。我们知道,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他们不使用什么倒叙、闪回等,那样一些令人费解的结构形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最为鲜明、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其结果也是一种最为清晰、最为自然、最为充实的结构形式。如柴伐梯尼所倡导的那样:新现实主义的影片要从素材本身产生结构。
  而回头来看《天狗》的素材,我们看到的是导演从始自终的控制欲,于是我们看到片子不仅由倒叙开始,还有复杂的三重结构。这些编导的过分用力的作法都使得天狗的艺术感染力一再地打折扣。
  
  现实主义的定义,我知道得不多,因为我不是搞理论的,不过有一点我认为是应该没错的,就是现实主义讲求的也是客观公正,保持对现实的关注,而《天狗》在这点上的导演显得比《偷自行车的人》浮燥而缺乏冷静。
  《感动中国》里的人物常能让人感动,可是如果把它原封不动地搬上银幕,我想可能不是一部好电影。
  忽然想到另一部片子,《光荣的愤怒》,这部片子和《天狗》有近似之处,不过在剧作上我觉得比《天狗》强,楼主不知看过没有。
  

2006-04-21 11:58:11  雨不亭 (北京海淀)

  马路在上帖底第三段中提到的问题还是关于细节对影片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的作用。这点我不否认。正如你所说,如果影片加上一段狗子来到山林后建造木屋的戏会增加一些他个人对山林情感的认同,于是他后面的行为就会更有说服力。这是好莱坞的手法,非常有用。但在这个片子里完全没有必要。
  理由如下:影片主要讲述狗子和以三龙为首的全体山民的矛盾冲突,以及冲突背后的各种困境和现实意义;所以,造木屋这样的情节完全可以省略,直接跳到矛盾冲突点展开叙述。
  这一点也可以回答你后面对于影片结构的花哨的不满;如果按照以往主旋律影片的结构讲述故事,影片一开头就可以以狗子建造木屋来展开叙述,然后矛盾一点点出现,高潮,结尾依次而来,这样很是合理。但这样也太落入俗套了,只少我个人不喜欢。而用现在的结构手法来讲述故事,恰好不需要建造木屋这样的点,观众不是傻子,他们内心会依照狗子的性格特征来判断狗子对山林的情感认同;观众的热情反映即是例证。
  昨夜看《不朽的园丁》非常喜欢,里面有个点,女主角的孩子夭折了,影片中没有给一个镜头,哪怕是女主人公及其丈夫的一个伤心的镜头或者隐喻镜头,只是在后来其丈夫和别人的对话中,那人提到了一下而已,如果观众不注意甚至留意不到这句话。如果是中国影片我想导演肯定在这个点上做文章,但这个片子没有,我很佩服导演这样的处理;事实上影片主要矛盾不在这个点上,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讲的。
  另外,《偷自行车的人》是新现实主义,崇尚自然和朴素的表现形式,他的艺术成就,感染力之高非一般影片可以达到;拿《天狗》和比较我觉得不大合适,拿《神女》来比较倒是可以,这样也可以认识到一个中国30年代的默片的艺术水平多高了。
  《天狗》导演没这个艺术功力,《天狗》故事也不适合这样表现,影片很明显想加入一些商业片的手法,从商业角度来讲这样做是对的;如果影片在艺术水平上达不到高度那就尽力拍好看些,这也是对观众负责。
  我之所以挺《天狗》和他的艺术水平无关,而是从民众内心渴求来挺的;渴望公平,呼唤正义,铲除邪恶是普通如我的大众内心希望,《天狗》给了观众这样一个宣泄的栽体,尽管是虚幻的,但还是非常需要的。
  

2006-04-21 12:06:28  雨不亭 (北京海淀)

  另外,<光荣的愤怒>我没有看过!
  

2006-05-03 22:45:16  网夫一言

  别这么苛求中国的电影,《天狗》能拍成这个样子,已经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我看了《天狗》,多次掉眼泪。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一种久违了的感动,中国太需要天狗这样的英雄了。世俗的东西塞满了我们的眼帘和大脑,金钱至上和利益得失让我们不知所从。我们太久地崇拜着富有和权力,却把我们不该丢失的全都丢失了。我们的社会还有正义吗?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早就丧失了,早就没有了!而且,是从我们手里丧失的!我们一起成了社会邪恶势力的帮凶,这就是《天狗》给予我们的东西。从良知的追问到灵魂的鞭挞,仅从这一点来看,《天狗》足够了,也足以让我们永远铭记!
  

2006-05-08 16:40:25  擎天柱

  呼呼,经典。
  

2006-05-08 22:50:33  刘兵

  [这个贴子最后由狙在 2006/05/09 00:10am 第 1 次编辑]
  
  感谢这样认真的讨论,让我这个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也产生了看的愿望!
  虽然片子还没看,但我能理解雨不亭为这部电影激动的原因,同时也看明白了马路不满意在何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时常处于这样一种矛盾心态,比如早几年的中国足球,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国人可能就想为之鼓与呼了,这是我们的情感和责任心使然;而另一方面却是,他们又确实没有带给我们那种酣畅淋漓的享受,在看每一场比赛的时候,我们都不得不为之提心吊胆,为之有这样和那样的不满足。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电影给我们的感受或许也时常是这样,不管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真的能让我们每一个毛孔都张开开怀大笑和惊心动魄的作品的确是不多。
  不管《无极》如何,但陈凯歌的一个说法我是认可的,他说观众在离开影院的时候应该会有一种幸福感。但说起来容易,而实际上这种幸福感对于我们来说是太久违了,陈的《霸王别姬》曾经做到过。
  在无处不在的审查制度阴影笼罩下,所有人都不得不束手束尾,这样条件反射式的自我阉割,必然造成创造力的贫瘠与干涸。即使有敢“冒天下之大不违”者比如姜文,他的《鬼子来了》又怎么样?
  所以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能突破一点就突破一点,这样总是好的。朱学勤说,“十年不将军,却没有一日不拱卒。”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