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重看《青春爱人事件》

2006-03-29 02:11:45   来自: ly884
  [watermark]在进入正题之前,想先说些别的。之前大费周章的写《无极》的故事,主要是因为在过程中有一种满足感,也就是能将注意力彻底的放在一部电影中,同呼吸的感觉。这种方式,和写评论不同,你不能忽视每一个小的细节,你不能轻易的用狡猾的语言技巧来掩饰自己的不足。记得罗先生之前评安东尼奥尼电影的文章还是一位朋友推荐的,有意思的是,最初对于那篇文,朋友应该是做为正面教材推荐给我的。但我的想法是,轻易的否定一个人,轻易的骂一句粗话,来“推翻”一个传统的评价,固然能产生一时的快感,但之后呢?碰到另一个“安东尼奥尼”时,你仍然保持一种遇佛杀佛的“执著”吗?
  在《无极》的问题上,最有感觉的还是张炭所说的“荒谬”感的问题,最近看过布拉特皮特的《第六感生死缘》,我觉得以一种很虔诚的心态来看一种“荒谬”,一个超现实内容,需要好好的培养。这份心态离我们有点远了,有点陌生了。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香港电影零碎,调皮的叙事结构,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进入正题,又重看了一遍《青春爱人事件》,因为之前的印象有点模糊了。以前也写过一篇关于本片的评论,也看了导演博客上的文字,颢然说到体制,资金,技术的问题,这确实像个紧箍咒似的,限制了很多原本可以有的发挥,而念咒的“唐僧”偏偏又是一脸无辜的表情,而边上孙悟空的师弟,《西游记》小说的读者都是无力的旁观者,站不准立场,发挥不了作用。
  “新意念”自然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商标,导演对此的解释是,这部电影的创作出发点不是一个梦,而是一个闪念,是要将0.01毫秒的念头放大成90分钟的电影。听上去蛮玄乎的,但我细细揣摩一下导演的想法,也挺简单的。要讲一个内地电影导演之前都讲不好的都市情感故事,如何能出新意呢?如何能走的远一点,步子大一点,最后又收的回来呢?《青春爱人事件》整体的故事,包括原本设想,剧本,审查前的胶片中的内容,其实都够一长篇电视剧的了,如何将这些压缩在一部电影的时长中呢?原来的设想中,还有几个主角之前的故事,逃犯李小东与柳芭的微妙感情……颢然应该还是认为,如果能将这些内容都放在电影中,感觉会非常完整,而且观众也更容易理解导演想表达的意图。不过,据说这些部分,许鞍华最初看到时,是希望都删掉的。
  我觉得这可能就涉及到一个资金,技术之外的问题,将故事流畅的衔接,将更多的编导私人感受放在电影中,是否就有助于提升电影的品质?电影与电视在叙事,表达上的差异到底在哪?
  导演将新意念的概念先提出来,其实也希望给观众一个思维定势。就拿柳芭来说,她的形象应该是个许多男生梦想中的女孩,她一不留神就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漂亮,性感,又带有神秘感,她爱上了你,不顾一切的。而你也应该爱上了她,虽然你已有女友,不便表达。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女友恰逢其时的另攀高枝,与你分手,而且当她看到光身的柳芭与你在一起时,也没有什么不良的反应……
  这些看上去,即使放到偶像剧中,也显得有些不合理的内容,仔细想想,不就是男生们做白日梦时,最喜闻乐见的素材吗?影片初看有点像强行将一部长篇电视剧硬剪成一部电影,而实际上是要将每个人心中早就存在,但现在搬出来还是很“新”的意念,用这样一种影像方式表达出来。
  影片用“青春”“爱情”“事件”来划分三个段落,用几个不同的人物来表现一个男人不同时期的爱情观,但整体来说,条理不是够分明。讲这种多线索的戏,要么像无厘头电影一样,说到哪是哪,哪好玩拍到哪,不太去理会电影的整体表达,像《独自等待》这样的电影,其实也有点这样的倾向;而颢然的这部电影,显然是想在纷纷扰扰的线索中,有一个中心思想的,包括设想中的另一个结局,老莫在十字路口,面对开往相反方向的救护车和警车,不知如何抉择……
  国人始终不太能接受以一种严谨,缜密的逻辑,来判断,解释我们的社会和人生,而这种意识上的盲点,带到电影中,就产生了上面所说到的两种倾向,要么是不顾及大主题的零碎搞笑,要么是非常个人化,非常晦涩难懂的对于人生的感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都不能算是有效,实用的“意念”表达方式。
  
  附:之前的评论
  《青春爱人事件》,这样的片名和网易的“人民需要娱乐”的口号一样,有点奇怪,拼凑的感觉,不过,这可能也是创作者本来的意图。
  还是想从男主角刘烨说起。蛮欣赏他的,但一时半会,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再细细一想,国内的男演员,多数都是这腔调,陈道明,王志文,李保田等,他们有自己的风格,但说的再透点,就是不管在哪出戏里,都保持固定的台词的节奏,反应的速度,而且往往会比其他演员及整出戏的节奏,慢上那么半拍,以给人一种不急不燥,掌握全局之感。最突出的例子,要数陈道明在《无间道2》中的表演,也就难怪黄秋生要有这样那样的质疑。而刘烨的表演也是如此,除了在《美人草》中迸发出一些愤怒的火花,在一般的演出中,还是如此自信的在慢拍。当然,如果单从个体演员的表演来说,本无可厚非,不过,当这种节奏成为一种群体模式后,是否应该值得我们去加以注意呢?
  《青春爱人事件》的前期宣传做得充分。联合全球最大的星探公司——美国的TCT公司进行过全国72小时电影女一号的限时大搜索。导演又提出“新意念电影”这样的概念,据说,剧本一出就受到广电部剧本中心的高度评价。著名导演许鞍华看过之后,非常喜欢。还亲自改写了几场重头戏。
  …………
  不过,看过电影之后,还是没有太多的惊喜。影片中的人物设置,和被我称作“擦边球”的电影类似,如《旺角黑夜》《神经侠侣》《PTU》这样的电影。即描写多个人物的生活细节,开始时好象并无太多关联,最后由于一些突发,意外事件,将他(她)们聚集在一起。
  但《青》中,最后发生的事件,也太顺理成章了。最初感觉,与整部影片相比,还有点《喜剧之王》最后的警匪戏的味道。但从细节来看,也着实很粗糙。于荣光在港片中苦心经营的形象,完全秀逗了。郭涛拿起枪,意思是以死相逼,“临时”决定要让于荣光离开,于荣光三思之后,潇洒的将手提箱抛起,天空中弥漫着红灿灿的百元大钞,也只能理解成遮住警方的视线。说时迟,那时快,于荣光凌空跃起,平空踏两步,踢飞兼拿住郭涛的枪,然后在困惑与无奈中被我武警击毙。整个过程历时1分钟。
  当然,《英雄》的文学策划王斌对于此片,最津津乐道的,我猜想是最后黄格选回家,有种恍若隔世之感,不过这种感觉却是对于刘烨来说。这个设置一下子让影片的主题变得深刻的紧。黄格选的出场有点《阿飞正传》中梁朝伟的痕迹,而最后的SURPRISE设计,又让我不由想起《窒息》对于结尾的处理,即不太会使观众产生强烈的看第二遍的欲望,只能算是一个生硬的惊喜。
  影片整体的对白,情节都很平顺,如果从清淡的口味来说,我不能否认是达到了目标。但如果从“新意念”着眼,就不免让人困惑。除了有几段周围人群“快进”,主要人物正常“播放”速度的画面之外,真的很难找出特点来。角色在碰到与生活中类似的或尴尬,或无奈,或愤怒的场景时,影片处理上,没有什么感情的放大,渲染,也没有奇思妙想,又如何“超越”生活?
  编剧对于生活的想法和理念,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与现实中的观众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那我相信这种国产电影,标志性的“原生态”,离求新求变的导演目标和口号,还是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
  [/watermark]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