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中国电影忽悠关键词揭秘

2006-03-19 14:44:42   来自: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地下:这个词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那时候以前这个词仅是一个表方位的词。后来,有人开始称一些摇滚人和电影人的音乐或者电影为地下音乐或者地下电影。后来还出现了比地下更地下的“地地下”。“地下”本来指处于体制之外的艺术创作或者类似的制造活动,在国外其实“地下”是一个和“商业”有些对立的概念。张元算是第一个被称为地下导演的,他拍摄电影的主题涉及了中国最初的摇滚,同性恋,智障群体,这些人在以前的国产电影中从未出现过,所以,张元被冠以“地下电影导演”的身份自有其理由,那些低成本的片子蕴含的人文关怀,对社会的批判性思考还有直面惨痛人生的勇气都让人惭愧。也许这是经过上实际八十年代那个知识开放和思想自由的时代的必然产物。现在,“地下”已经成了一个标签,成了进不了主流的一种在“地下”很主流的表达方式。“地下”也仅仅是贴着“地下”这个标签,只不过是“地下”的“地上”,就是说没才能挤进“地上”,只能在“地上”之外的圈子里玩那些地上的玩意。
  低成本:电影的预算当然很重要。谁都知道钱多了没坏处。现在“低成本”也成了一个标签,仿佛成本高的电影就是很没文化的,例如张艺谋这些年拍的武侠片。而低成本则可以讲述贴近生存现状本身的状态。是的,没错,特技不要,贵的布景不要,名演员不要,这样可以省钱。金基德的预算很低,陈果电影预算也不高。但是,低成本的前提是不需要高成本或者资金紧缺。有的人总是把“低成本”和思想性联系在一起,仿佛成本低了思想性就一定高。一个人吃的少和拉的多有什么联系吗?
  独立:这个词汇用于艺术圈也是始于上世纪末。如果说官方的价值体系,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审美情操都处于一种固定的路子,那么脱离了官方的行为往往是以反叛官方的体系为前提的。温普林,吴文光,蒋樾,苏青等纪录片作者在体制外进行影像思考,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他们的作品在今天已经得到了主流的认可。但是,当时的状况是没有“独立”这个概念的,尤其是影视行业。因为胶片或者摄像机都是高消费,而创造和主流分离的片子完全是一种冒险行为。独立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独立,与体制的脱离,更重要的是理念或者行为的创新。现在可好,想被体制招安却没宋江的本事,于是自己“独立”,其产品只不过是体制产品的个人切割,与那块大蛋糕没什么区别。
  另类:OUTSIDE,呵呵。看过《格调》吧。我对另类的理解是内在的,如同王小波对中国文学的反叛,刘晓波对中国哲学的反叛,尼采对上帝的反叛,小孩对光屁股皇帝的反叛。另类首先要背叛现在的僵死的秩序,凝固的知识,烦人的价值体系,从精神上脱离群体。国外的《以藏》,《地窖人鱼》,《所多玛120天》都可以算作真正的另类。现在有些人自以为拍个鸡冠头,拍个穿破裤子的人就另类了,远着呢。以“另类”作标签的人或者“导演”行忽悠时一般没什么原创。其实《苏州河》就是部够另类的电影,但绝对不脏。
  非主流:呵呵,标榜这个词是那个导演想进入主流。如果不是可以来把我魏晓波的东西都拿走。什么狗屁主流非主流,非主流会变成主流的,如果是真的非主流,如果非非主流又非主流,那作品注定是愚蠢的。
  边缘:97年的《小武》着实让广大文艺青年兴奋了一把。于是,越来越多的镜头马上开始对准妓女,小偷,各种底层人士,并美名曰“人文关怀”。小资们开始看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小资导演们开始像小贩一样的展示中国的小胡同,小县城,夜总会,歌舞厅,整个中国变成了大妓院。一个有经济能力拍边缘人的导演到底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有他自己知道。贾樟柯在上电影学院之前跟着大篷车演出过,所以才有《站台》,王超当过工人,身体不好,常吐一口唾沫在手心上看看有没有血丝,所以才有《安阳婴儿》。
  先锋:这个词语以前是修饰诗歌和小说的,后来修饰小说和诗歌的词都用在了电影上。DV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影像,于是越来越多的影像被冠以“先锋”的称号。“先”的确有些“先”,毕竟我老叔我老舅还不会拍DV,这些人走在了我上辈人的前头。但“锋”在哪?锋芒在哪?拍“谈对象”,“打个小架”就他妈就先锋了?先锋应该具有破坏性的,足以挑战旧秩序或者思想。
  电影就是电影,讲不出个像样的故事,拍不出几个好镜头马上转行。“意识流”,“非主流”,“地下”,“先锋”……都是些借口。我也拍记录片,我从没有用什么所谓意识流,现在国内的一些好片子人家也没标榜什么。《铁西区》,《好死不如赖活着》都是用很平实的影像语言来讲故事的。我甚至希望我的片子能很主流,能卖很多钱。我的片子里有“乱伦”,“乱性”,“死亡”,还有对政府和体制的质问,这些够偏门了吧,老人看了会吓死,但我觉得这些应该在主流的思考体系中进行解析和辩论的。
  不存在什么生死捍卫的概念,拍电影靠的是见识,学问,技术,良心,思想……
  2006-3-19
  

2006-03-21 10:57:02  雨不亭 (北京海淀)

  总是需要新的名词来给这些不同于以往的事物命名!
  你说是不?
  

2006-03-21 18:20:58  老猪 (暫住中國)

  低成本是一个必然,在一个商业体制不成熟的国家里。但是,也没有人认为低成本就是文化,其实,在中国,可怕的时候低成本的东西根本没人提——或许在这个论坛里这种电影才仅仅是提的多一点,而不是太多了。没有人给记者红包,没有主流媒体甚至先锋媒体去观众,我们所知道的所谓低成本电影或者说独立电影究竟有多少呢?我刚翻了一本学术杂志,提到2005年的电影中,没有一个是我们所知道的真正的独立电影或者低成本电影的,即使提到青红之类,也不过是因为其在cannes上了回红地毯。
  
  说到妓女等等,中国现在其实就是这样,你到北京和其他各大中小城市,大街上哪里不是按摩色情什么的,连茶馆都成了妓院的地方,。。。。其实,中国的每年几百部电影里面,能涉及这个的比率还是很少很少的。我们没有必要因为看到一两部影片讲这个就觉得多了,像不能因为你看到一个影片因为拍AIDS受好评就觉得全中国都谈AIDS一样。中国也还没有给你这么大的空间。
  我们不要轻易背叛自己身份,就像轻易背叛自己的阶层。不能觉得中产阶级伟大,我们就去赞扬他们。我们的立场就是这样,那就应该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社会的问题有多少?而有多少文艺作品是真实的揭露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已经可怕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经常生活在一个大谎言下我们还要同样去维护一个谎言?
  主流媒体已经把这些所谓的“边缘”——代表着9亿农民、5000万农民工、3000万下岗工人,N多妓女,N多穷学生,500万AIDS或者HIV感染者(数字都未必准确)排斥到不能再无视的地步,我们不要跟着喊“这是边缘”,然后一脚踢开。穷人还是比富人多的多,谁是主流谁是边缘,单看数字就可以了。
  

2006-03-22 03:13:03  loen

  见识,学问,技术,良心,思想.....
  

2006-03-22 19:27:29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猪大哥我同意你的意见.我更欣赏那些为底层为理想奔波的人,不管有没有获奖.现象发行了<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是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一件里程碑式的举动.当然,前提是<好>有它特殊的价值.
  我也拍些小片子,我知道个人拍片的难处!我也出来没拍过什么成功人士,好榜样,贯彻什么代表之类的片子,我把镜头给了农贸市场的卖书人,给了逃学的学生,给了整天窝在屋子里严重抑郁的人,我认为我作为一个人,有责任把真相或者真实传播出去.最近我刚买了<中国青年报>"冰点"老总李大同的<冰点故事>,其实他对报纸的定位就很好,完全把版面给了"人民",而真正打着"人民"的旗号办报的却整天"开会","贯彻","高举".“冰点”刊的稿子很多都直接给了故事的主人公实实在在的好处,当然,我指的是钱,还有,报道这些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价值观,重新找回丢失了的人性。
  《好死不如赖活着》我去年从网上下载了一个。下载的文件里有一封信,里面写着捐助地址和电话。网络不如电视的影响力大,如果这片子能在电视上放,那会引起轰动的!凤凰卫视作了几期纪录片节目,有《房东蒋先生》,《远山》,《新藏线上》,《老少夫妻》。这一天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已经等了20年。而大陆的“春天”还很遥远……
  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是这样的:去年,我去长沙参加一个所谓的“地下”影音节,买个门票凑个热闹,一来看看他们水平到底有多高,二来看看自己水平到底有多底。到那一看,开始忽悠了,什么“意识流电影”,“民间记录”……相当操蛋的片子。那天,我又参加这里一个学校的一部“地下”,“非主流”先锋电影的首映,我恶心的要死。我痛恨没有良心没有思想没有学识的很虚假的电影,以及其他一切所谓的艺术品!
  这些年如果没有处于地下状态的电影能给中国电影多少争点光,那么中国电影永远是那些什么金鸡金鹰的禽类的天下,仅仅是这一小片天,即使有960万平方公里。
  

2006-03-22 23:17:14  行天女巫

  人真的是好复杂!要弄明白真的是好不容易!怎么会就有那么多误会呢!难道大家的性格都是多重的还是都想尽力客观!真希望论坛是一个真正的实际的空间,也许面对面的交流会好一点?真的是会想到头痛的!
  

2006-03-23 23:40:14  老猪 (暫住中國)

  to 沙漠鱼:我想我们的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当然谁也难免在受骗之后产生愤怒的感觉。在我跟某几个人我后来也称之为人渣(抱歉粗口)的导演之流合作过并蒙受巨大的欺骗之后,我也甚至怀疑我是否应该在这个领域里面继续进行我的工作。但是我想,少量人的无耻,只能是证明他们自身的卑鄙,他们只是借用了一些好的名词,比如独立,自由表达,责任等,披挂在自己的身上,但是他们跟这些好的方面全无关系。我们所需要做的也许是维护一些字眼的尊严,在这个尊严甚至在个体都难以生存的环境里。
  另外,我觉得当然也没有必要把作品神话。所有作品都是有缺陷的,关键应该在于我们是否能正视这些问题。我也遇到不少作者,自己的东西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我曾经跟一个作者交流,我刚刚想提出我的问题,不是质疑,而是探讨时,他就毫不迟疑的回绝掉问题。我认为那样不是一个交流的方式。作品在我看来,是一种表达和交流,而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看到不这么好的东西,或许能有一种更好的心态来对待。
  不过,如果很差的玩意同时还进行很恶心的宣传,那只能说令人很不快。
  你提到的事情,让我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的DVD发行,确实少了关注被拍摄对象一家的方面。我想应该加一个这方面机构的电话,或者一些捐款热线等。北美的DVD版权算是出让给公益机构的,很遗憾,现象还没有能力来给社会做这么大的贡献,我们发行的目标当然起码能回收发行成本。不过如果有机构愿意来做义卖方面的工作,我也会尽力支持。另外,如果能继续印刷DVD,我觉得可以把一些其他的内容再放上去,会丰富些。
  我对陈为军导演的里面,我没有提到问这一家人的情况,我回来后很后悔。我想,我是不是少了许多真切的关怀呢?我是很认真的来反思这个问题。
  

2006-03-26 15:38:06  hooxi (庄)

  能让更多人看到这个片子,要比直接帮助片中主人公更有意义一些。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gcynoeublp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