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电影随笔]琵琶语
2006-03-14 17:41:13 来自:
Leslie
(上海)
[watermark] 十月的最后一天,秋高气爽,我又一次尝试对着电脑码字,还是失败了,情绪在酝酿中微微加温,却因少了某种成分的催化,始终不及沸腾。酒精,我该拿什么来偿还你对文字的亏欠,究竟是谁的过错,我们如此依赖又相互折磨,角落里独自绽放的花,只有在夜色的映衬下,才格外妖冶夺目。很多东西因为爱所以痛,譬如电影,哄闹过一阵,沉匿过一阵,从不敢轻易动笔,莫不是每一回都有排遣不去的感慨,怎会一写再写,将自己揉碎再填进故事里的空白,这样的方式是有杀伤力的,若是揉的不够碎,便难投入,若是揉的太碎,便难痊愈。醉心于文字的人,每一次创作都近乎精神自残,庖丁解牛般地将自身剖开,再摸索着脉络重新缝合,不求还原,如果有遗漏,那定是分神时的失误,至于捎带进些些错了位的骨刺,或以为是情绪暗涌时溅起的浪头。习惯性的在文章开头写一些与主题偏离的闲言,仿似交代一下笔者行文前的状态,以区别于他人相同素材的叙述,然后慢慢走进电影,慢慢将自己忘却,开始声像里的追溯。
电影的开头,1948年,北平旧式的四合院,男人在他41岁生日时收到一封来自一个陌生女人的信,厚厚一叠,昏黄的灯照得温暖,还有丝丝迟暮的味道。她说他从未认识她,而她却爱了他一生,昨天他们的儿子死了,她写下长长的一封信,用生命作为投递的赌注,如果他看到这封信,那她一定已离开人世。故事的序幕拉开在18年前,一个十多岁的女学生爱上了她的邻居,他有很多书和很多女人,也许不希冀结局的爱情开始时也不需要理由,一次无意的碰撞,撞进了少女最纯美最私密的梦。然后呢,她的心便义无返顾地追踪着他,屋前檐下,呆呆地趴在窗台看着他来来回回,想象男人身上沾着的各种脂粉味,只是窥视,没有嫉妒,因为她保存好只属于自己,只属于那最初一眼时的悸动,不含杂质地,任其恣意生根发芽。在母亲说要改嫁去山东时,女孩傻气地问了一句:“那我们是不是还住在这儿?”旁人讪笑,而她却哭了,她知道她将离开这里,有很长一段时间会看不见他,却拗不过命运的调拨,第一次走进他的房子,闻到他被褥上特有的气息,书整齐地列在架上,留声机安静地没了声响,只是他不知道,那一刻女孩有多么幸福,以至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时常拿来回味,就像从未离开。
她会回来的,从小姑娘变成了大姑娘,还是那所老宅,还是那个男人,他们第二次交会,他发现了她,却没有认出她。当她在人群里不辨方向,就像被动荡时局冲散的一粒沙,男人一把拉住了,却忘了送开手,一路引领着这个女孩回了家。男女之事,他是老手了,尤其对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女,我想,他是既急切又温柔的,如果拓荒者面对一片等待开垦的原始地,而她,羞怯又甘愿地配合着。那夜,她一定很痛,却被一种盼望以久的快乐包围,甜蜜而伤感地将女人的第一次虔诚奉予,用贞艳的一片红祭奠最初怀上的春梦。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交融更贴切,当她早早睡醒,看着身边的男子,看着天慢慢变亮,看着他浪漫地送给她一朵白玫瑰,也许这是一招惯用的伎俩,可她记住了,白玫瑰,纯洁雅致,以后每一年他生日,女人都不忘送上一束,他是她第一个男人,他是她这生唯一爱过的男人。
可她还是选择逃开,带着不变的爱,带着他们的小孩,战争爆发了,辗转到内地,乘上一艘孤零的船,偶尔念起分东离西的家人,乱世中,与孩子相依为命。又过了八年,他们回到了同一个城市,他们有了一样的圈子甚至是相同的朋友,第三次相会,她从女学生到单亲妈妈再到交际花,他还是没能认出。一个女人带着孩子讨生活何其不易,她不要他的孩子受苦,因为他身体里流淌着他高贵的血液,她说她又跟了别人,老的少的,只要能供给生活,很坦然的,不是澄清,是单薄的解说。在那样一个年代,什么样的选择都必须付出交换,我突然想起了《长恨歌》里的王琦瑶,一南一北,王的命运被编排地更长,于是波折更多,而故事里的她,所有的牺牲只为让那纯粹的幻觉,永葆青春。他们逃不过宿命纠缠又碰到了一起,女人的妩媚是用来挑逗男人浮想的砝码,他想接近她,她说:“方便,什么时候都方便”,于是,回到那张床,尽管已经隔去了八年。一夜,女人不再是什么都不懂的少女,需索着久违的激动,修补那道名叫“爱情”的幌子,不在乎下文,有人说的好“我爱你,和你有什么关系”。第二天又是新的一天,世界并未因重逢而改变,她独自离开,鬓角别一朵白玫瑰,我粗看却觉着那像是丧花,摇摇曳曳中,飘零的女人,自己构建的爱情,只敢在过后的几年,用书信托寄,而主人公,死的死,忘的忘。
“昨天,我们的儿子死了”,她便留下这封信,随之而去。她总说在儿子身上可以看见他的影子,甘心做个单亲妈妈,抚育他无忧成长,就像是对她爱情里唯一剩留的实体纪念品,悉心收藏。电影里,女人也曾犹豫是否让他们父子相见,却自私地压住了冲动,是的,自私地,只属于她一个人的梦,从头到尾,如果女人一辈子该有一次梦,不破不痛。洪晃在看完片子后概括出一句:“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被导演徐静蕾纠正了一下,她宁可说成是:“女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我一边唏嘘一边赞同,无法能辩驳这个女人是否值得,应证了我曾看到过的一句话:“爱情绝对是一个人的事。”那他岂不只算是个陪客,谁又过问过他的感受。记得有一场戏,他们第二次上床,事后,他酣然入睡,而她用一种庇护的姿势搂着他,好像几个镜头前她搂着他们的儿子,充满母性的柔软。在很多时候,男人是女人的另一个孩子,他们的坚强和脆弱需要一个温和的成全,包容,如果你爱着他,无时无刻不祈望给予,来安抚彼此振荡又微薄的情绪,生存永远排在生活之前,而平衡,外界无法寻得时,只有自己用一些真真假假的借口填补。我没有做过母亲甚至是准母亲,也许是年龄的关系,从前不喜欢小孩的我如今偶尔看见那张张稚涩无邪的脸,都会忍不住上前逗弄,而男人,当他们从生命里穿过,就像带着腐蚀性的泡沫,散去后,只留下道道一览无疑的灼伤。
究竟是谁的一夜,谁的一生,我不知道男人是否记性真的如此差,过目就忘,也许是身边停驻过的女子太多,重叠了面目,淡泊了反复。剥夺了他一次次申辩的机会,若早提醒曾经相逢,爱情的归属,或就不是无疾而终。适当的点拨也是必要的,为了始终留一场好梦,周遭的都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是他,男主角,谁给了女人那么大的权利,没有争取就放弃了,原来是怕输。说的再好有何用,付了再多只换得一相情愿的话柄,也许你可以更好,却不敢点穿,到底自恋,恋着自己,恋着“爱情”。姜文,国内首屈一指的男演员,这部电影里可以发挥他演技的戏份太少了,所以才觉得意犹未尽,甘当“绿叶”,难得本分地将角色表现,不过也没有不及,火候是熬出来的,所谓“戏骨”,不练不厚,不磨不熟。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李屏宾,当我看到演职员目录时一下脱口而出,他不是那个侯孝贤导演的“专用摄影”嘛,就像杜可风之于王家卫,将彼之心化做吾之眼。这回,他的画面依然完美,收敛了在侯导那里惯用的长镜头,适时地调度,尤其是那些推进的特写,从女孩到女人,最后,当男作家透过空置的花瓶依稀回闪出少女稚嫩有执着的脸,嘎然而止,回味悠远。还有一处细节,关于那个老仆的,女主人公先后两次与他正面相触,隔了十四年,第一次他有礼地道声“小姐”,女孩羞羞地闪开了,第二次,当她已今非昔比,发际别着一朵白色玫瑰,我不知道他是否认出了她,同一句话,女人表情尴尬,我始终认为她眼眶里是擒着泪的,或许是因为近乡而情亦怯。
终于该点清了,其实这回我说的电影就是徐静蕾导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为演员,我一直不太喜欢她,太清淡了,不能喂满我的口味,纯属个人喜好。这是她作为导演的第二部电影,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我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她的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不过这个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确是不错,看的到个人风格,还有些“作家电影”的味道,尽管节奏偏慢,着力点也有些虚化,但它还是打动了我。作为一个女人,尤其是感性一点的女人,谁能不被这样的爱情打动,离现实很远,所以不怕被它伤到,又爱得如此顽固,决绝地誓死收住这个纯粹的美梦,从没有开始,永不会忘记。恭喜徐静蕾凭此片得了西班牙圣塞巴斯帝安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才女是不好当的,佩服并期待着她接下来一部又一部更加出色的作品。
最后让我决心写下这篇文字的是它的音乐,一边看电影时就不停嚷嚷,那音乐真是棒啊!林海作的主题曲《琵琶语》,简单的编曲,舒缓中带着忧伤,一声一声琴弦弹拨,一下一下击打在回忆的缝隙里,朋友说它能让人平静,而很多浮想,越是平静越是清晰。这封不需回复的信算是封遗书吧,将结局先揭晓,再倒过来细说从头,看者纵有多少揣度也只能洇成无可奈何。我的文字接近尾声,想过很多题目都不合心意,干脆就叫《琵琶语》吧,内容与它无关,但又暗自相衬,在旋律里,在电影外,一个小小的我,还有一支普通的笔。
(2005 10.31)
[/watermark]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6-03-17 22:26:17
行天女巫
楼主别生气:)个人觉得这部片子不怎么的,虽然音乐很好听
2006-03-18 01:13:31
Leslie
(上海)
我也只喜欢那音乐:)
2006-03-18 22:41:21
行天女巫
原来如此呀
2006-03-19 02:01:16
Leslie
(上海)
是啊,所以我写这文用的题也是《琵琶语》~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JSfiwwmp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电影的开头,1948年,北平旧式的四合院,男人在他41岁生日时收到一封来自一个陌生女人的信,厚厚一叠,昏黄的灯照得温暖,还有丝丝迟暮的味道。她说他从未认识她,而她却爱了他一生,昨天他们的儿子死了,她写下长长的一封信,用生命作为投递的赌注,如果他看到这封信,那她一定已离开人世。故事的序幕拉开在18年前,一个十多岁的女学生爱上了她的邻居,他有很多书和很多女人,也许不希冀结局的爱情开始时也不需要理由,一次无意的碰撞,撞进了少女最纯美最私密的梦。然后呢,她的心便义无返顾地追踪着他,屋前檐下,呆呆地趴在窗台看着他来来回回,想象男人身上沾着的各种脂粉味,只是窥视,没有嫉妒,因为她保存好只属于自己,只属于那最初一眼时的悸动,不含杂质地,任其恣意生根发芽。在母亲说要改嫁去山东时,女孩傻气地问了一句:“那我们是不是还住在这儿?”旁人讪笑,而她却哭了,她知道她将离开这里,有很长一段时间会看不见他,却拗不过命运的调拨,第一次走进他的房子,闻到他被褥上特有的气息,书整齐地列在架上,留声机安静地没了声响,只是他不知道,那一刻女孩有多么幸福,以至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时常拿来回味,就像从未离开。
她会回来的,从小姑娘变成了大姑娘,还是那所老宅,还是那个男人,他们第二次交会,他发现了她,却没有认出她。当她在人群里不辨方向,就像被动荡时局冲散的一粒沙,男人一把拉住了,却忘了送开手,一路引领着这个女孩回了家。男女之事,他是老手了,尤其对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女,我想,他是既急切又温柔的,如果拓荒者面对一片等待开垦的原始地,而她,羞怯又甘愿地配合着。那夜,她一定很痛,却被一种盼望以久的快乐包围,甜蜜而伤感地将女人的第一次虔诚奉予,用贞艳的一片红祭奠最初怀上的春梦。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交融更贴切,当她早早睡醒,看着身边的男子,看着天慢慢变亮,看着他浪漫地送给她一朵白玫瑰,也许这是一招惯用的伎俩,可她记住了,白玫瑰,纯洁雅致,以后每一年他生日,女人都不忘送上一束,他是她第一个男人,他是她这生唯一爱过的男人。
可她还是选择逃开,带着不变的爱,带着他们的小孩,战争爆发了,辗转到内地,乘上一艘孤零的船,偶尔念起分东离西的家人,乱世中,与孩子相依为命。又过了八年,他们回到了同一个城市,他们有了一样的圈子甚至是相同的朋友,第三次相会,她从女学生到单亲妈妈再到交际花,他还是没能认出。一个女人带着孩子讨生活何其不易,她不要他的孩子受苦,因为他身体里流淌着他高贵的血液,她说她又跟了别人,老的少的,只要能供给生活,很坦然的,不是澄清,是单薄的解说。在那样一个年代,什么样的选择都必须付出交换,我突然想起了《长恨歌》里的王琦瑶,一南一北,王的命运被编排地更长,于是波折更多,而故事里的她,所有的牺牲只为让那纯粹的幻觉,永葆青春。他们逃不过宿命纠缠又碰到了一起,女人的妩媚是用来挑逗男人浮想的砝码,他想接近她,她说:“方便,什么时候都方便”,于是,回到那张床,尽管已经隔去了八年。一夜,女人不再是什么都不懂的少女,需索着久违的激动,修补那道名叫“爱情”的幌子,不在乎下文,有人说的好“我爱你,和你有什么关系”。第二天又是新的一天,世界并未因重逢而改变,她独自离开,鬓角别一朵白玫瑰,我粗看却觉着那像是丧花,摇摇曳曳中,飘零的女人,自己构建的爱情,只敢在过后的几年,用书信托寄,而主人公,死的死,忘的忘。
“昨天,我们的儿子死了”,她便留下这封信,随之而去。她总说在儿子身上可以看见他的影子,甘心做个单亲妈妈,抚育他无忧成长,就像是对她爱情里唯一剩留的实体纪念品,悉心收藏。电影里,女人也曾犹豫是否让他们父子相见,却自私地压住了冲动,是的,自私地,只属于她一个人的梦,从头到尾,如果女人一辈子该有一次梦,不破不痛。洪晃在看完片子后概括出一句:“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被导演徐静蕾纠正了一下,她宁可说成是:“女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我一边唏嘘一边赞同,无法能辩驳这个女人是否值得,应证了我曾看到过的一句话:“爱情绝对是一个人的事。”那他岂不只算是个陪客,谁又过问过他的感受。记得有一场戏,他们第二次上床,事后,他酣然入睡,而她用一种庇护的姿势搂着他,好像几个镜头前她搂着他们的儿子,充满母性的柔软。在很多时候,男人是女人的另一个孩子,他们的坚强和脆弱需要一个温和的成全,包容,如果你爱着他,无时无刻不祈望给予,来安抚彼此振荡又微薄的情绪,生存永远排在生活之前,而平衡,外界无法寻得时,只有自己用一些真真假假的借口填补。我没有做过母亲甚至是准母亲,也许是年龄的关系,从前不喜欢小孩的我如今偶尔看见那张张稚涩无邪的脸,都会忍不住上前逗弄,而男人,当他们从生命里穿过,就像带着腐蚀性的泡沫,散去后,只留下道道一览无疑的灼伤。
究竟是谁的一夜,谁的一生,我不知道男人是否记性真的如此差,过目就忘,也许是身边停驻过的女子太多,重叠了面目,淡泊了反复。剥夺了他一次次申辩的机会,若早提醒曾经相逢,爱情的归属,或就不是无疾而终。适当的点拨也是必要的,为了始终留一场好梦,周遭的都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是他,男主角,谁给了女人那么大的权利,没有争取就放弃了,原来是怕输。说的再好有何用,付了再多只换得一相情愿的话柄,也许你可以更好,却不敢点穿,到底自恋,恋着自己,恋着“爱情”。姜文,国内首屈一指的男演员,这部电影里可以发挥他演技的戏份太少了,所以才觉得意犹未尽,甘当“绿叶”,难得本分地将角色表现,不过也没有不及,火候是熬出来的,所谓“戏骨”,不练不厚,不磨不熟。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李屏宾,当我看到演职员目录时一下脱口而出,他不是那个侯孝贤导演的“专用摄影”嘛,就像杜可风之于王家卫,将彼之心化做吾之眼。这回,他的画面依然完美,收敛了在侯导那里惯用的长镜头,适时地调度,尤其是那些推进的特写,从女孩到女人,最后,当男作家透过空置的花瓶依稀回闪出少女稚嫩有执着的脸,嘎然而止,回味悠远。还有一处细节,关于那个老仆的,女主人公先后两次与他正面相触,隔了十四年,第一次他有礼地道声“小姐”,女孩羞羞地闪开了,第二次,当她已今非昔比,发际别着一朵白色玫瑰,我不知道他是否认出了她,同一句话,女人表情尴尬,我始终认为她眼眶里是擒着泪的,或许是因为近乡而情亦怯。
终于该点清了,其实这回我说的电影就是徐静蕾导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为演员,我一直不太喜欢她,太清淡了,不能喂满我的口味,纯属个人喜好。这是她作为导演的第二部电影,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我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她的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不过这个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确是不错,看的到个人风格,还有些“作家电影”的味道,尽管节奏偏慢,着力点也有些虚化,但它还是打动了我。作为一个女人,尤其是感性一点的女人,谁能不被这样的爱情打动,离现实很远,所以不怕被它伤到,又爱得如此顽固,决绝地誓死收住这个纯粹的美梦,从没有开始,永不会忘记。恭喜徐静蕾凭此片得了西班牙圣塞巴斯帝安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才女是不好当的,佩服并期待着她接下来一部又一部更加出色的作品。
最后让我决心写下这篇文字的是它的音乐,一边看电影时就不停嚷嚷,那音乐真是棒啊!林海作的主题曲《琵琶语》,简单的编曲,舒缓中带着忧伤,一声一声琴弦弹拨,一下一下击打在回忆的缝隙里,朋友说它能让人平静,而很多浮想,越是平静越是清晰。这封不需回复的信算是封遗书吧,将结局先揭晓,再倒过来细说从头,看者纵有多少揣度也只能洇成无可奈何。我的文字接近尾声,想过很多题目都不合心意,干脆就叫《琵琶语》吧,内容与它无关,但又暗自相衬,在旋律里,在电影外,一个小小的我,还有一支普通的笔。
(2005 10.31)
[/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