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限制登陆600秒后发贴很久没来了之:不是黑色反讽就是死亡证明
2006-02-27 01:01:51 来自:
李祥瑞
碟片
:D9 画面:可变宽银幕格式1.85:1 音轨:DTS DD5.1 DD2.0 字幕:中、英文 花絮:《千里走单骑》制作特辑、预告片、剧照集、海报馆、主创人员简介
印象
:日本2区DVD出过张艺谋系列作品,与其比较,本碟表现尚佳,保持了中凯高清D9的应有水准,画质优异。
影片杂感
:《千里走单骑》应该是张艺谋在《英雄》、《十面埋伏》遭遇炮轰后调整心态进行创作的结果。《十面埋伏》和《英雄》一样用气势汹汹的“漂亮画面”掩盖内涵的浅薄,引起批评声浪,《千里走单骑》则变得“聪明乖巧”许多,以“张艺谋”为标签的形式主义已经荡然无存,影片风格简洁,不事奢华,一度痴迷于制造华丽影像的张艺谋如此改弦易辙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1981年,张艺谋曾到云南参与拍摄北京电影学院78班毕业作品《红象》,该片注重自然光效,为掀起视觉革命的第五代导演浮出水面吹响了号角。笔者在电影院看《红象》时还在上幼儿园,多数情节想不起来了,至今只记得影片的夜景摄影气氛渲染相当棒,能把小孩子吓得捂上眼睛不敢看。因为当时《红象》的摄影师还有侯咏、吕乐等,所以今天很难断定片中哪个精彩画面是张艺谋拍摄的,但有一点再清楚不过:摄影小子们初出茅庐就野心勃勃,意图一露峥嵘称霸天下。
执导《千里走单骑》再到云南,张艺谋已非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子。他收起野心,归于淡泊,甚至在形式探索方面很有些不求进取:全片只有开篇与结尾的海边摄影十分精到,没有惊人的才华和奇迹般的幸运绝难拍出。整体来看,全剧张艺谋作品印记难得一见,贡献性的视觉场面少得可怜(而且,影片某处存在着明显的剪辑错误)。
但张艺谋的“放弃技巧”或者说“淡化技巧”还是给人一种不那么真诚、玩“艺术阴谋”的感觉。很多学习电影专业的学生曾经拍摄过一些放弃技巧的作品,有的还拿下国际竞赛的大奖--他们之所以放弃形式是因为手里有“真实”这项利器。可张艺谋手里有什么呢?他只有一个平庸乏味充斥国产主旋律影片腐朽气息的故事。把这种作品冠以“大片”之名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千里走单骑》并没有因为刻意舍弃形式感而使作品中真实以及包含情感的一面有所突出,相反,她和技巧拙劣、剧情空洞的主旋律国产片一样让人索然无味、昏昏欲睡。
影片特别注重“国际影响”,虽然一度嚣张跋扈的艺谋式煽情手法已经极其低调,宣传“丽江”、歌颂“大好河山”的镜头仍然比比皆是。而且这部电影使我们确信丽江是全中国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最为彻底的地方。看看丽江人对外国访客的“友好表现”吧:纯朴的人们摆出了满街的盛宴、大权在握的长官放松了脸部的肌肉、白衣天使们先检查国际友人的身体状况,然后才去面对显然更加需要照顾的孩子……外来客到中国倍受礼遇的故事,怎么看怎么象“申奥片”。同时,为了达到更加理想的宣传效果,进一步催人泪下,张艺谋还玩起“喜剧之王的鼻涕”以及小孩子的奔跑、眼泪等老套招术--这如果不是无耻,那么必定和前面提及的种种的“道德高尚”与“友好画面”一样,属于黑色的反讽了?!
当现行体制为外国友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整个世界变得温情脉脉的时候,监狱中的方阵以及李加民登场时训练有素的样子真的从我们面前一晃而过了么?!
假象淹没了真相,“秋菊打官司”时代的张艺谋继续在冷酷现实中编织着“真善美”的童话,这位思想政治工作者相信电影院应该和监狱一样负有意识形态疏灌的使命,所以《千里走单骑》留下了老谋子相当露骨的政治献媚和国产主旋律影片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态,至于片中的“老少戏”是不是电影史中最乏味的以及故事能否与观众心灵沟通都不重要了--只要这么搞下去,官方操纵的“舆论”就会一如既往地咬定张艺谋是个“好导演”、“大导演”……
如此看来,这部外表“脆弱”手段“低级”的张艺谋作品实在城府极深“抱负远大”。
无论张艺谋是否有意问鼎电影局副局长一职,《千里走单骑》都称得上一块极具有分量的敲门砖,这部电影告诉人们张艺谋终于沦落成国产主旋律影片导演--对一位靠叛逆起家曾以启蒙话语为责任的旗手来说,这已经是死亡证明。失去了国际奖青睐以及万众膜拜的风光的张大师,终于需要炮制这样一部媚上之作来谋求“政治保护”以便继续在体制控制下的电影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可惜,《秋菊打官司》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的观众已经不会被大巧若拙的电影眩技轻易蒙骗。
“张艺谋”三个字曾经是中国电影界中最有增值潜力的无形资产,不过其信用透支之后,这三个字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目标,以至于评论界还出现了“保卫张艺谋”的口号和“支持张艺谋作品就是支持国产电影”的说法。其实张艺谋早就无力承担那么大的责任!而且,将才情已尽的导演供奉到“神”的地位,只能见证中国电影产业的荒芜罢了。
李祥瑞、2006、2、5
网易娱乐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贴位置:
http://ent.163.com/06/0204/10/29424D5H000300B8.html
附DVD截图欣赏: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wdURxKlX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碟片:D9 画面:可变宽银幕格式1.85:1 音轨:DTS DD5.1 DD2.0 字幕:中、英文 花絮:《千里走单骑》制作特辑、预告片、剧照集、海报馆、主创人员简介
印象:日本2区DVD出过张艺谋系列作品,与其比较,本碟表现尚佳,保持了中凯高清D9的应有水准,画质优异。
影片杂感:《千里走单骑》应该是张艺谋在《英雄》、《十面埋伏》遭遇炮轰后调整心态进行创作的结果。《十面埋伏》和《英雄》一样用气势汹汹的“漂亮画面”掩盖内涵的浅薄,引起批评声浪,《千里走单骑》则变得“聪明乖巧”许多,以“张艺谋”为标签的形式主义已经荡然无存,影片风格简洁,不事奢华,一度痴迷于制造华丽影像的张艺谋如此改弦易辙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1981年,张艺谋曾到云南参与拍摄北京电影学院78班毕业作品《红象》,该片注重自然光效,为掀起视觉革命的第五代导演浮出水面吹响了号角。笔者在电影院看《红象》时还在上幼儿园,多数情节想不起来了,至今只记得影片的夜景摄影气氛渲染相当棒,能把小孩子吓得捂上眼睛不敢看。因为当时《红象》的摄影师还有侯咏、吕乐等,所以今天很难断定片中哪个精彩画面是张艺谋拍摄的,但有一点再清楚不过:摄影小子们初出茅庐就野心勃勃,意图一露峥嵘称霸天下。
执导《千里走单骑》再到云南,张艺谋已非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子。他收起野心,归于淡泊,甚至在形式探索方面很有些不求进取:全片只有开篇与结尾的海边摄影十分精到,没有惊人的才华和奇迹般的幸运绝难拍出。整体来看,全剧张艺谋作品印记难得一见,贡献性的视觉场面少得可怜(而且,影片某处存在着明显的剪辑错误)。
但张艺谋的“放弃技巧”或者说“淡化技巧”还是给人一种不那么真诚、玩“艺术阴谋”的感觉。很多学习电影专业的学生曾经拍摄过一些放弃技巧的作品,有的还拿下国际竞赛的大奖--他们之所以放弃形式是因为手里有“真实”这项利器。可张艺谋手里有什么呢?他只有一个平庸乏味充斥国产主旋律影片腐朽气息的故事。把这种作品冠以“大片”之名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千里走单骑》并没有因为刻意舍弃形式感而使作品中真实以及包含情感的一面有所突出,相反,她和技巧拙劣、剧情空洞的主旋律国产片一样让人索然无味、昏昏欲睡。
影片特别注重“国际影响”,虽然一度嚣张跋扈的艺谋式煽情手法已经极其低调,宣传“丽江”、歌颂“大好河山”的镜头仍然比比皆是。而且这部电影使我们确信丽江是全中国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最为彻底的地方。看看丽江人对外国访客的“友好表现”吧:纯朴的人们摆出了满街的盛宴、大权在握的长官放松了脸部的肌肉、白衣天使们先检查国际友人的身体状况,然后才去面对显然更加需要照顾的孩子……外来客到中国倍受礼遇的故事,怎么看怎么象“申奥片”。同时,为了达到更加理想的宣传效果,进一步催人泪下,张艺谋还玩起“喜剧之王的鼻涕”以及小孩子的奔跑、眼泪等老套招术--这如果不是无耻,那么必定和前面提及的种种的“道德高尚”与“友好画面”一样,属于黑色的反讽了?!
当现行体制为外国友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整个世界变得温情脉脉的时候,监狱中的方阵以及李加民登场时训练有素的样子真的从我们面前一晃而过了么?!
假象淹没了真相,“秋菊打官司”时代的张艺谋继续在冷酷现实中编织着“真善美”的童话,这位思想政治工作者相信电影院应该和监狱一样负有意识形态疏灌的使命,所以《千里走单骑》留下了老谋子相当露骨的政治献媚和国产主旋律影片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态,至于片中的“老少戏”是不是电影史中最乏味的以及故事能否与观众心灵沟通都不重要了--只要这么搞下去,官方操纵的“舆论”就会一如既往地咬定张艺谋是个“好导演”、“大导演”……
如此看来,这部外表“脆弱”手段“低级”的张艺谋作品实在城府极深“抱负远大”。
无论张艺谋是否有意问鼎电影局副局长一职,《千里走单骑》都称得上一块极具有分量的敲门砖,这部电影告诉人们张艺谋终于沦落成国产主旋律影片导演--对一位靠叛逆起家曾以启蒙话语为责任的旗手来说,这已经是死亡证明。失去了国际奖青睐以及万众膜拜的风光的张大师,终于需要炮制这样一部媚上之作来谋求“政治保护”以便继续在体制控制下的电影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可惜,《秋菊打官司》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的观众已经不会被大巧若拙的电影眩技轻易蒙骗。
“张艺谋”三个字曾经是中国电影界中最有增值潜力的无形资产,不过其信用透支之后,这三个字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目标,以至于评论界还出现了“保卫张艺谋”的口号和“支持张艺谋作品就是支持国产电影”的说法。其实张艺谋早就无力承担那么大的责任!而且,将才情已尽的导演供奉到“神”的地位,只能见证中国电影产业的荒芜罢了。
李祥瑞、2006、2、5
网易娱乐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贴位置:http://ent.163.com/06/0204/10/29424D5H000300B8.html
附DVD截图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