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精彩转帖---胡戈的“馒头”:“反讽艺术”抑或“批评性艺术”
2006-02-21 12:15:55 来自:
风味视频
胡戈的“馒头”:“反讽艺术”抑或“批评性艺术”
--------------------------------------------------------------------------------
http://arts.tom.com
2006年02月21日12时51分?来源:Tom 专稿??王南溟
当我用“更前卫艺术Metavant-gard”理论解读了那些非艺术家的作品之后,胡戈的《馒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又可以成为我的理论所要解读的对象,我(当然是我而不是别人)再次重申这一主张,“更前卫艺术”理论要在最大程度上让艺术从艺术家的艺术转向公民的艺术,只有这种才有艺术上的“更前卫”。具体地说,胡戈不是艺术家,但胡戈的《馒头》是艺术作品。
与后现代艺术家用“挪用”与“拼贴”的修辞一样(到了现在,“挪用”与“拼贴”只能称为后现代修辞而不能称为艺术类型的原创),胡戈也用了这种修辞,《馒头》的挪用有点杂,有中央电视台的《法制专栏》等等片断台词和镜头,当然主要是陈凯歌《无极》中的诸多片断,胡戈通过“馒头”这一主题将诸多的片断“拼贴”起来,从而组成一个戏谑凶杀案的法制节目,然后将陈凯歌《无极》电影中的宏大镜头给低级化,而且还将陈凯歌在《无极》中前后不一致的镜头予以强化呈现。胡戈的《馒头》通过互联网而成为网上最红的短片,尤其是陈凯歌在一怒之下,骂胡戈为“无耻”,然后通过律师要与胡戈打官司一事在媒体披露后,更为公众所关注。
如果我们看过陈凯歌的《无极》电影再来看胡戈的《馒头》,那么首先胡戈的《馒头》就是“反讽”性的,网友一边联系陈凯歌的《无极》一边看胡戈的《馒头》就会哈哈大笑(我就是这样笑的),一个投资三个亿打造的武打大片,结果在胡戈的这个短片中打上了“假、大、空”的评语。
现在公众更关注的是,如果《馒头》酿成一场官司,那么陈凯歌与胡戈两人谁会赢谁会输,而从后现代理论上来讲,陈凯歌告胡戈盗版是告不成的,因为胡戈的《馒头》不是盗版,就像“挪用”不是盗版,“挪用”是一种原意置换的活动,陈凯歌的《无极》片断在《馒头》中已经转换为胡戈的叙事,《无极》成为这种叙事的语境,说得更绝对一点,《无极》的片断已经在《馒头》那叙事框架中成为胡戈的版权。“挪用”就是这样,如果不说胡戈的《馒头》是影评,至少也是胡戈的一种发言,只不过其它发言用的是文字而胡戈用的是短片。
若以“反过来”议论这一情境而论,从最基层的方面出发,“挪用”的结果一定是“反讽”,如果没有“反讽”的话,那《馒头》就不是对《无极》的“挪用”,或者直接称为盗版。“反讽”是后现代艺术评论中使用率很高的一个词,这个词与“搞笑”,甚至“无厘头”联系在一起,所以王小箭最近发表了一篇《关于反讽》的文章(《今日美术》2006第1期)就专门用词义分析来说明“反讽”并不是一个什么高级的词。而在我的以“崇高”为核心的“更前卫艺术”理论中,“崇高”当然是对“反讽”的克服,“更前卫艺术”虽然离不开“挪用”,但是“更前卫艺术”的“挪用”不是为了“反讽”而是为了“批评”,那么什么是“反讽艺术”,什么是“批评性艺术”,就要看“挪用”的意图及其“拼贴”的从发点在哪里,其实胡戈的《馒头》在互联网上传播,不仅仅只是“脱口秀”幽默,“脱口秀”的“挪用”,可能就是“搞笑”,可能就是“无厘头”,而没有什么语义或者叙事的判断性落脚点,如果《馒头》是这样的话,网友看了以后也就一笑了之,就像网上很多东西都是一笑了之那样,甚至“搞笑”和“无厘头”除了供人一笑了之之外还是一种不错的推广方式,以《无极》为例,如果《馒头》只是“搞笑”和“无厘头”,那反而衬出原版电影《无极》的气势宏大。其实《无极》影片一出,就遭到了观众的批评,如果《馒头》是一种“搞笑”与“无厘头”应该不至于让陈凯歌恼羞成怒到要与胡戈打官司,《馒头》打中了陈凯歌《无极》电影的要害处,原因也在于胡戈的《馒头》在“反讽”中不说已经结合了“批评”,至少也是结合了“讽刺”,即不仅仅只是《无极》画面的“搞笑”,还说出的何以要“搞笑”的理由。
这就是《馒头》所以能被广为称赞的原因,也是艺术何以感染观众的真谛。分析,并将这种分析用“挪用”和“拼贴”的方法变成观点,这是我的“更前卫艺术”理论所主张的。胡戈的《馒头》短片可以让我们看到,从“反讽”到“批评”的递进关系,“反讽”当然是“搞笑”和“无厘头”,将“反讽”严肃一些可能成为“讽刺”,而将“讽刺”观念化和理性化一点,可能成为“批评”,而将观念和理性导向“崇高”一维,那么就是真正的“批评性艺术”,所以“反讽艺术”与“批评性艺术”就是在这种主体性与意志力的从低到高的逐渐升级中形成的,然后能让它安身立命的就是公民政治及其宪法对公民的保护。一个“批评性艺术”作品,可能会得罪权力或者可能会引起法律纠纷,就与这种艺术的方向有关,这种批评的力量直接带来了艺术的力量。我们也可以从《馒头》中分析从“反讽艺术”到“批评性艺术”的可能性,尽管反对我这些观点的艺术家依然可以说胡戈的《馒头》不是艺术,但当我们看了这么多一头雾水的影像艺术,而不为《馒头》鼓掌,那应该是艺术家出了问题而不是艺术出了问题。胡戈的出现也证明了艺术已经不依赖艺术家就能存在,艺术正在向艺术家挑战。
现在,陈凯歌要将胡戈告到法院,但以“法理”来讲,这场官司胡戈必赢,如果赢不了的话,我会为胡戈声援,这种声援的内容是:一、反对司法不公正,二、假如不是因为司法不公正而是依“法”引起的胡戈败诉,那么我反对现有的法律,因为这种法律违背了《宪法》的“言论自由”原则,进一步说我要反对现有的《宪法》,因为如果不能保障“言论自由”那就等于没有《宪法》。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6-03-01 14:57:10
李昂
(北京)
<馒头>之后又出现改编歌曲<吉祥馒头>,更为机智巧妙,一语道破娱乐业的本质,什么<无极><馒头>其实都是娱乐的一家!大导演还一本正经地打官司呢,殊不知打官司在大众看来不过也是娱乐项目罢了!!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
http://arts.tom.com 2006年02月21日12时51分?来源:Tom 专稿??王南溟
当我用“更前卫艺术Metavant-gard”理论解读了那些非艺术家的作品之后,胡戈的《馒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又可以成为我的理论所要解读的对象,我(当然是我而不是别人)再次重申这一主张,“更前卫艺术”理论要在最大程度上让艺术从艺术家的艺术转向公民的艺术,只有这种才有艺术上的“更前卫”。具体地说,胡戈不是艺术家,但胡戈的《馒头》是艺术作品。
与后现代艺术家用“挪用”与“拼贴”的修辞一样(到了现在,“挪用”与“拼贴”只能称为后现代修辞而不能称为艺术类型的原创),胡戈也用了这种修辞,《馒头》的挪用有点杂,有中央电视台的《法制专栏》等等片断台词和镜头,当然主要是陈凯歌《无极》中的诸多片断,胡戈通过“馒头”这一主题将诸多的片断“拼贴”起来,从而组成一个戏谑凶杀案的法制节目,然后将陈凯歌《无极》电影中的宏大镜头给低级化,而且还将陈凯歌在《无极》中前后不一致的镜头予以强化呈现。胡戈的《馒头》通过互联网而成为网上最红的短片,尤其是陈凯歌在一怒之下,骂胡戈为“无耻”,然后通过律师要与胡戈打官司一事在媒体披露后,更为公众所关注。
如果我们看过陈凯歌的《无极》电影再来看胡戈的《馒头》,那么首先胡戈的《馒头》就是“反讽”性的,网友一边联系陈凯歌的《无极》一边看胡戈的《馒头》就会哈哈大笑(我就是这样笑的),一个投资三个亿打造的武打大片,结果在胡戈的这个短片中打上了“假、大、空”的评语。
现在公众更关注的是,如果《馒头》酿成一场官司,那么陈凯歌与胡戈两人谁会赢谁会输,而从后现代理论上来讲,陈凯歌告胡戈盗版是告不成的,因为胡戈的《馒头》不是盗版,就像“挪用”不是盗版,“挪用”是一种原意置换的活动,陈凯歌的《无极》片断在《馒头》中已经转换为胡戈的叙事,《无极》成为这种叙事的语境,说得更绝对一点,《无极》的片断已经在《馒头》那叙事框架中成为胡戈的版权。“挪用”就是这样,如果不说胡戈的《馒头》是影评,至少也是胡戈的一种发言,只不过其它发言用的是文字而胡戈用的是短片。
若以“反过来”议论这一情境而论,从最基层的方面出发,“挪用”的结果一定是“反讽”,如果没有“反讽”的话,那《馒头》就不是对《无极》的“挪用”,或者直接称为盗版。“反讽”是后现代艺术评论中使用率很高的一个词,这个词与“搞笑”,甚至“无厘头”联系在一起,所以王小箭最近发表了一篇《关于反讽》的文章(《今日美术》2006第1期)就专门用词义分析来说明“反讽”并不是一个什么高级的词。而在我的以“崇高”为核心的“更前卫艺术”理论中,“崇高”当然是对“反讽”的克服,“更前卫艺术”虽然离不开“挪用”,但是“更前卫艺术”的“挪用”不是为了“反讽”而是为了“批评”,那么什么是“反讽艺术”,什么是“批评性艺术”,就要看“挪用”的意图及其“拼贴”的从发点在哪里,其实胡戈的《馒头》在互联网上传播,不仅仅只是“脱口秀”幽默,“脱口秀”的“挪用”,可能就是“搞笑”,可能就是“无厘头”,而没有什么语义或者叙事的判断性落脚点,如果《馒头》是这样的话,网友看了以后也就一笑了之,就像网上很多东西都是一笑了之那样,甚至“搞笑”和“无厘头”除了供人一笑了之之外还是一种不错的推广方式,以《无极》为例,如果《馒头》只是“搞笑”和“无厘头”,那反而衬出原版电影《无极》的气势宏大。其实《无极》影片一出,就遭到了观众的批评,如果《馒头》是一种“搞笑”与“无厘头”应该不至于让陈凯歌恼羞成怒到要与胡戈打官司,《馒头》打中了陈凯歌《无极》电影的要害处,原因也在于胡戈的《馒头》在“反讽”中不说已经结合了“批评”,至少也是结合了“讽刺”,即不仅仅只是《无极》画面的“搞笑”,还说出的何以要“搞笑”的理由。
这就是《馒头》所以能被广为称赞的原因,也是艺术何以感染观众的真谛。分析,并将这种分析用“挪用”和“拼贴”的方法变成观点,这是我的“更前卫艺术”理论所主张的。胡戈的《馒头》短片可以让我们看到,从“反讽”到“批评”的递进关系,“反讽”当然是“搞笑”和“无厘头”,将“反讽”严肃一些可能成为“讽刺”,而将“讽刺”观念化和理性化一点,可能成为“批评”,而将观念和理性导向“崇高”一维,那么就是真正的“批评性艺术”,所以“反讽艺术”与“批评性艺术”就是在这种主体性与意志力的从低到高的逐渐升级中形成的,然后能让它安身立命的就是公民政治及其宪法对公民的保护。一个“批评性艺术”作品,可能会得罪权力或者可能会引起法律纠纷,就与这种艺术的方向有关,这种批评的力量直接带来了艺术的力量。我们也可以从《馒头》中分析从“反讽艺术”到“批评性艺术”的可能性,尽管反对我这些观点的艺术家依然可以说胡戈的《馒头》不是艺术,但当我们看了这么多一头雾水的影像艺术,而不为《馒头》鼓掌,那应该是艺术家出了问题而不是艺术出了问题。胡戈的出现也证明了艺术已经不依赖艺术家就能存在,艺术正在向艺术家挑战。
现在,陈凯歌要将胡戈告到法院,但以“法理”来讲,这场官司胡戈必赢,如果赢不了的话,我会为胡戈声援,这种声援的内容是:一、反对司法不公正,二、假如不是因为司法不公正而是依“法”引起的胡戈败诉,那么我反对现有的法律,因为这种法律违背了《宪法》的“言论自由”原则,进一步说我要反对现有的《宪法》,因为如果不能保障“言论自由”那就等于没有《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