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霍元甲》——李连杰的海纳百川
2006-02-19 10:48:57 来自:
春萧
[watermark]
在好莱坞玩命的华人演员集体回潮,无奈之中透视出东西方武术眼光的天渊之别。华语电影在市场经济的巨浪席卷下的确也是一大契机,挟《霍元甲》回归的李连杰甩出了“自强不息”的庞然大物,自谓给中国年轻人一点精神上的激励;或者说,电影本身就是年轻人的市场,言外之意就是使变相拉票成了一种公开而又颇得煽情神髓的义士之举。
从构架上本片颇似李连杰早年“一日三疯”的《太极张三丰》,“喜悲交织”在香港武侠中也走马观花多年;“经历风雨之后蜕变”的模式固然常用常新,不过霍元甲从莽撞走向成熟的过程仍有一定的敦促作用。有意为之的说教本承望年轻人有所借鉴,可叹新新人类并不认为老木头桩子有多少夺人眼球的惊艳,而所谓“经历”亦非真如谈笑之间湮灭的飞灰,最后仅能令有心人与有戚戚焉。本片的目的或许已遭架空,但是时隔多年李连杰儒雅的回归,却使得沉寂多时的华语市场为之一振。
前几年的《精武英雄》讲述霍元甲的徒弟陈真以西纲中,追求融合之道,尤以娶日本人一点最为显著。李连杰的陈真,多了人味,去了神气,比李小龙别有一种潇洒风流,更在行云流水的拳脚之间将中华武术精神尽显无余。《霍元甲》则在这一点上有所继承,并更加扩展为包容万物之大精神,虽然这精神因为片长所限,留下不少上纲上线的对白便成了许多朋友讪笑本片的口实,实际上,“纯粹的武”在这里起的作用已是退居其次的了。
《霍元甲》的“武”本就是在讲一个融合的问题:《精武英雄》其实很有此类描摹,“通过打斗传达精神”方面甚至做得更好,遗憾的是,浓烈的商业色彩使得陈真所追求的“自由之道”最后成了中国民间代表与日本官方形象的惨烈对杀。一切到了霍爷这里便包装成了全新概念:不为打而打,战斗本身并不重要;不再拘泥于胜负,结果亦不重要,重要的是传达精神,一种包容的向上的全新尚武感受,“仁者无敌”的概念在此被打磨得浑圆通透,武学修为更多地渗入人文气质——实际上这本身更能代表中国侠义之境界,可叹由于多年来港片文化流于纯粹视觉上取悦而导致其真意废止多时。
受过去一些粗制滥造劣货影响,当今武侠电影老爱肢解剧情,整得恍若RPG升级,“消灭敌人-功力提升”反复为之,直至总决赛获胜;要么干脆把矛盾“集某恶霸于一身”,不断寻衅,硬是凭借小强精神,死皮赖脸百折不挠把高人生生拖垮。总之反派在被主角解决之前都要预先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这都成了习惯,或者说早已构成华人武侠片的一大特色,此种漫画式的表述旨在令观众加重心理上的压抑,属半商业行为。而霍元甲本身所要表述的是一个整体,配角也好主角也好都是身处整体的变化之中,其一再强调的“万物同一”即为此理。
擂台模式的回归,以及诠释武打镜头的运用让人感觉袁和平的确是下了一翻功夫的,高度写实的武打效果与徐克过去剪得细碎的镜头相比更有一种古朴自然的美感。李连杰的表演在武打以外依然令人不敢恭维,成龙最擅长傻笑,甄子丹则更习惯摆酷,李连杰紧绷的面容显然未脱了僵硬,当然与成龙的《神话》被疑似父女恋的矫揉相比,李连杰的《霍元甲》足可为中华动作电影书写辉煌的一笔。
不过电影明显的纰漏之处也是俯拾即是,譬如日本武者不清楚赌局是“一对四”,惊觉日本武痴不仅悟性不高,甚至连情报亦是闭塞若此,难怪在中国人电影中,日本人从来只有挨揍的分,果是无知而无畏的典范;另有一处更猛的是霍在比武期间茶中竟被随意下毒,令人狐疑这是否是蜀中唐门的奸细,杀人于形之间。导演大方向是有了,而所谓的细枝末节便不管不顾地任君抛甩了。
本片主题是貌似在说“自强”,不仅是说身体强,早期的霍元甲身体力行诠释好勇斗狠,对“义气”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江湖土匪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除却贪慕虚荣,何谓“正义”的在他看来倒近乎于“强拳真理”,其功夫之阴狠也可见一斑。中期的挫折与后期的蜕变在转换上稍嫌突兀,把新生的成因丢给大自然与美丽村姑的陶冶,有点像把狼扔到狗窝就理所当然会产出狼狗一般自说自话。
霍元甲接战四国挑战,同时暗示中国的遭遇欺凌现状,及行动上的反抗,实质是为故事增添悲壮感,不过刻意到过火。看到这一段,也许不少观众突兀感远比振奋感强烈,“自强”并非大家喊两下口号,也并非树立一位民族英雄振臂一呼,就能让一片萎靡的华夏有如脱胎换骨般,本片诠释融合之道是很成功,但是在诠释自强不息却回归俗套,霍元甲的行为本为告诉群众“武术”并非只为好勇斗狠,而为“强国”。只是披上这样一套大鸣大放的外衣的结尾,倒让我怀疑是否刻意在主旋律上寻求政治认同。
整体而言,电影在想法上很有独到之处,可称近年难得之经典华语大片,虽然就目前的票房来看,也许不少观众更醉心于声色十足的热闹剧目;这方面而言,李连杰的名字毕竟远离人们视线太久,即便如李敖一般的四方奔走,亦未能唤醒多少校园青年的懵懂记忆。也许拍一部纯东方的商业电影会让李连杰在宣传上更有谈资,一个《英雄》就使人们几乎一整年骂声不绝。当然,如果这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那么这个收山之作,倒的确是出乎意料的漂亮与圆满。[/watermark]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在好莱坞玩命的华人演员集体回潮,无奈之中透视出东西方武术眼光的天渊之别。华语电影在市场经济的巨浪席卷下的确也是一大契机,挟《霍元甲》回归的李连杰甩出了“自强不息”的庞然大物,自谓给中国年轻人一点精神上的激励;或者说,电影本身就是年轻人的市场,言外之意就是使变相拉票成了一种公开而又颇得煽情神髓的义士之举。
从构架上本片颇似李连杰早年“一日三疯”的《太极张三丰》,“喜悲交织”在香港武侠中也走马观花多年;“经历风雨之后蜕变”的模式固然常用常新,不过霍元甲从莽撞走向成熟的过程仍有一定的敦促作用。有意为之的说教本承望年轻人有所借鉴,可叹新新人类并不认为老木头桩子有多少夺人眼球的惊艳,而所谓“经历”亦非真如谈笑之间湮灭的飞灰,最后仅能令有心人与有戚戚焉。本片的目的或许已遭架空,但是时隔多年李连杰儒雅的回归,却使得沉寂多时的华语市场为之一振。
前几年的《精武英雄》讲述霍元甲的徒弟陈真以西纲中,追求融合之道,尤以娶日本人一点最为显著。李连杰的陈真,多了人味,去了神气,比李小龙别有一种潇洒风流,更在行云流水的拳脚之间将中华武术精神尽显无余。《霍元甲》则在这一点上有所继承,并更加扩展为包容万物之大精神,虽然这精神因为片长所限,留下不少上纲上线的对白便成了许多朋友讪笑本片的口实,实际上,“纯粹的武”在这里起的作用已是退居其次的了。
《霍元甲》的“武”本就是在讲一个融合的问题:《精武英雄》其实很有此类描摹,“通过打斗传达精神”方面甚至做得更好,遗憾的是,浓烈的商业色彩使得陈真所追求的“自由之道”最后成了中国民间代表与日本官方形象的惨烈对杀。一切到了霍爷这里便包装成了全新概念:不为打而打,战斗本身并不重要;不再拘泥于胜负,结果亦不重要,重要的是传达精神,一种包容的向上的全新尚武感受,“仁者无敌”的概念在此被打磨得浑圆通透,武学修为更多地渗入人文气质——实际上这本身更能代表中国侠义之境界,可叹由于多年来港片文化流于纯粹视觉上取悦而导致其真意废止多时。
受过去一些粗制滥造劣货影响,当今武侠电影老爱肢解剧情,整得恍若RPG升级,“消灭敌人-功力提升”反复为之,直至总决赛获胜;要么干脆把矛盾“集某恶霸于一身”,不断寻衅,硬是凭借小强精神,死皮赖脸百折不挠把高人生生拖垮。总之反派在被主角解决之前都要预先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这都成了习惯,或者说早已构成华人武侠片的一大特色,此种漫画式的表述旨在令观众加重心理上的压抑,属半商业行为。而霍元甲本身所要表述的是一个整体,配角也好主角也好都是身处整体的变化之中,其一再强调的“万物同一”即为此理。
擂台模式的回归,以及诠释武打镜头的运用让人感觉袁和平的确是下了一翻功夫的,高度写实的武打效果与徐克过去剪得细碎的镜头相比更有一种古朴自然的美感。李连杰的表演在武打以外依然令人不敢恭维,成龙最擅长傻笑,甄子丹则更习惯摆酷,李连杰紧绷的面容显然未脱了僵硬,当然与成龙的《神话》被疑似父女恋的矫揉相比,李连杰的《霍元甲》足可为中华动作电影书写辉煌的一笔。
不过电影明显的纰漏之处也是俯拾即是,譬如日本武者不清楚赌局是“一对四”,惊觉日本武痴不仅悟性不高,甚至连情报亦是闭塞若此,难怪在中国人电影中,日本人从来只有挨揍的分,果是无知而无畏的典范;另有一处更猛的是霍在比武期间茶中竟被随意下毒,令人狐疑这是否是蜀中唐门的奸细,杀人于形之间。导演大方向是有了,而所谓的细枝末节便不管不顾地任君抛甩了。
本片主题是貌似在说“自强”,不仅是说身体强,早期的霍元甲身体力行诠释好勇斗狠,对“义气”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江湖土匪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除却贪慕虚荣,何谓“正义”的在他看来倒近乎于“强拳真理”,其功夫之阴狠也可见一斑。中期的挫折与后期的蜕变在转换上稍嫌突兀,把新生的成因丢给大自然与美丽村姑的陶冶,有点像把狼扔到狗窝就理所当然会产出狼狗一般自说自话。
霍元甲接战四国挑战,同时暗示中国的遭遇欺凌现状,及行动上的反抗,实质是为故事增添悲壮感,不过刻意到过火。看到这一段,也许不少观众突兀感远比振奋感强烈,“自强”并非大家喊两下口号,也并非树立一位民族英雄振臂一呼,就能让一片萎靡的华夏有如脱胎换骨般,本片诠释融合之道是很成功,但是在诠释自强不息却回归俗套,霍元甲的行为本为告诉群众“武术”并非只为好勇斗狠,而为“强国”。只是披上这样一套大鸣大放的外衣的结尾,倒让我怀疑是否刻意在主旋律上寻求政治认同。
整体而言,电影在想法上很有独到之处,可称近年难得之经典华语大片,虽然就目前的票房来看,也许不少观众更醉心于声色十足的热闹剧目;这方面而言,李连杰的名字毕竟远离人们视线太久,即便如李敖一般的四方奔走,亦未能唤醒多少校园青年的懵懂记忆。也许拍一部纯东方的商业电影会让李连杰在宣传上更有谈资,一个《英雄》就使人们几乎一整年骂声不绝。当然,如果这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那么这个收山之作,倒的确是出乎意料的漂亮与圆满。[/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