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电影剧本连载:《一个人的圣经》

2006-01-27 16:28:43   来自: 李名 (北京海淀)
  [这个贴子最后由李名在 2006/02/17 08:16pm 第 1 次编辑]
  
  电影剧本:《一个人的圣经》
       ——根据高行健同名小说改编
  编剧:李名
  高行健简介:
  原籍江苏泰州,1940年1月4日生于江西赣州,当代著名剧作家、小说家、文艺理论家。1957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1962年毕业该院法语系。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国前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高的父亲是位银行职员,母亲是位演员。受母亲的影响,高行健很早就显示出对戏剧和写作的兴趣。他于1979年到法国,现已加入法国国籍。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个人的圣经》
  
  1、
  字幕:1979年 北京
  音乐:传出收音机的广播声。
  李坐在火炉子旁边烤火看书。那是一间非常狭小的隔间,只放了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和一个书架,外加一个取暖的煤炉和铁皮的抽风管道。
  一个女孩穿一身过于宽大的棉军装来到他住的这个院子里。小院子拥挤不堪:自来水管和下水道、简易厕所和洗澡间、露天厨房也在院子里。院子里有一个30来岁的妇女正在晾衣服,她仔细打量着穿军服的女孩。女孩涨红了脸来到李的门口,门虚掩着,她轻轻地敲了下门。他抬头看了一眼,连忙起身让座,让女孩坐在他对面的炉火旁。
  两个人静静无语地坐着。
  女孩说:“你的小说写得真好!”
  他没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看着她,还看见她手里的几本书。她似乎被看得不好意思,扑哧笑了一声说:“哦,这几本书我也看了,还给你。”那是几本因为反动和色情曾经招禁的小说。
  女孩环顾四周,看见一张毛主席的画像,最后目光停在书桌上的一副镜框上,里面是李和他妻子的合影。
  她怯生生地说:“你结婚了。”像是问他又像是自言自语。
  他回答:“哦,结了,就快拿到离婚判决书了。”
  天渐渐黑了下来,邻居也都关上了房门,他把门轻轻合上,抱着她狂热地吻了起来……
  ……女孩匆匆扣上制服,理了理头发说:“我必须赶上八点的班车回部队。”
  他深情地看着她,依依不舍地送她出了院门。
  
  2、
  一间单独的房间。
  李和穿军装的女孩刚关上门就急不可待地拥抱在一起。房间里空荡荡的,满地的石灰浆,在一块沾了石灰的塑料布上,他剥光了她的衣服。两个人赤条条地滚在一起。
  她被他压在了身下,大声说:“哥,你做什么都可以,只是千万别进去,军医有规定……”他用手挡在她嘴巴前,点了点头……
  

2006-01-28 00:34:36  李名 (北京海淀)

  3、
  黑场。
  画外音:
  女声:你很想她吗?
  男声:可这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早已失去联系。
  女声:也没有她的消息?
  男声:没有
  女声:你不想找她吗?
  男声:大陆,对我来说已非常遥远。
  
  字幕:1996年 香港
  城市灯火辉煌。在一家豪华酒店里,镜头慢慢滑过室内摆设,慢慢又摇向床上。
  “你在想什么?”一个棕发女孩(玛格丽特)斜靠在李身上说。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没想什么。”
  她:“那你看什么?”
  他:“对面那幢楼,电梯上上下下,里面的人都看得见,有两人正在接吻。”
  “我可看不清楚。”女孩从床上抬了抬头。
  他:“当然需要长焦镜头。”
  她:“那就把窗帘拉上。”
  她赤裸着迎面躺下。他调笑道:“可录像里是毛发分明。”
  “你说谁?这房间里?谁录像?”
  “机器啊,针孔摄像头。”
  “这怎么可以,又不在其他地方!”
  “这酒店被别人买下来了。”
  她轻轻叹了口气,坐起说:“你有心病。”伸手抚弄了一下他的头发。
  “开台灯吧,我去把顶灯关了。”
  “不用,刚才太匆忙,还没有好好看看。”
  他温存地俯身亲了亲明亮灯光下她白得耀眼的腹部。
  他问:“会不会有点冷?”
  她笑道:“这会儿有一点,要不要再来点白兰地?”
  “我要咖啡。”
  她下床关了空调,插上电壶,杯里倒上速溶咖啡。两人赤身裸体在床上翻滚着,像两团炽烈的火焰。
  他双手捂住她鼓胀胀的乳房,她靠在他身上用手指划他的手背说:“你很温柔。”
  “你也是,温柔的玛格丽特。”他笑了笑,问:“你明天就走?”
  “让我想一想……我也可以留下来,不过得改回法兰克福的机票。你什么时候回巴黎?”
  “下星期二,是便宜机票,不好更改,如果有必要,加些钱也还可以改时间。”
  “不,我最迟周末得走,下星期一在德国有个中国代表团要我去做翻译,不向你那么自由!替老板工作呢。”
  他:“那么还有四天。”
  她:“不,已经过了一夜,只有三天。”
  “待会儿,我先打电话向老板请个假,再改机票,然后取旅馆把我的箱子拿过来。”
  “你这老板呢?”
  “走他的好了,我这里的工作已经结束了。”
  窗外亮了,城市笼罩在一片大雾之中。
  玛格丽特离开房间去取她的行李。
  两人在房间门口吻别。
  他回房间后电话铃响起,他接了一个电话。
  

2006-01-28 22:33:43  hooxi (庄)

  或许把剧本原样地发出来不是个值得推荐的做法。无论是从改进剧本或是寻找投资的角度,或许都不适合这样通过网络公开来进行。另一个是版权问题。你这样把剧本发出来,等于你放弃了版权,那么其他人是否认同你对你的版权如此“不在意”?
  

2006-01-28 23:22:19  老猪 (暫住中國)

  呵,改高行健的小说,对一般的初学者来说,只不过是一种练习罢了,真要自己去拍估计比较难,另外改编费也是不小的一笔,倒不如这样弄出来大家讨论好,也算是可能有收获的。
  

2006-02-01 19:56:29  李名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hooxi2006/01/28 10:33pm 发表的内容:
  或许把剧本原样地发出来不是个值得推荐的做法。无论是从改进剧本或是寻找投资的角度,或许都不适合这样通过网络公开来进行。另一个是版权问题。你这样把剧本发出来,等于你放弃了版权,那么其他人是否认同你对你的版权如此“不在意”?
  [/quote]
  就发一部分,不全发。
  版权依然保留,谁也拿不走,毕竟也只是一部分~~
  

2006-02-01 19:59:07  李名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老猪2006/01/28 11:22pm 发表的内容:
  呵,改高行健的小说,对一般的初学者来说,只不过是一种练习罢了,真要自己去拍估计比较难,另外改编费也是不小的一笔,倒不如这样弄出来大家讨论好,也算是可能有收获的。
  [/quote]
  先不管具体拍摄的事情了。把剧本弄好就是我的愿望。真要拍,不是一笔小的数目,要复原文革的各种场景~呵呵
  

2006-02-15 14:56:10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这部小说运用的人称是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和他以前的《灵山》相比,第一人称“我”没有了。这种特殊的写做方式运用在文学这一表现形式上可以和好的表现那种时代背景下的个人的迷失,但有个别的没被时代的浊流吞并的人还保留着一点旁观着的姿态,当然,旁观包括旁观自己!
  但是把这种形式放到电影中就很难表现了。我看了你剧本的前2部分,好象并没把老高 那中把历史和现实交错起来的那种风格给表现出来。小说是个好小说,但不一定可以拍成好电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写的好吧,《布拉格之春》缺少了昆德拉的那种哲学辨证!
  再说,还有最重要的,老高在中国还没被承认。政府还挺讨厌他,政府还没开化,要拍必须要到国外拍,在中国象拍出老高的政治哲学是掉脑袋的。
  不过《一个人的圣经》确实也值得拍!!!!!现在不行111!!!!!
  

2006-02-15 15:00:18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第一部分中的女孩的心理特征你好象没刻画的那么妙。原著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不知道你还记得不。女孩说“哥,你*我吧”。这一句台词就把所有的画全概括了。
  

2006-02-17 20:10:01  李名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沙漠鱼2006/02/15 02:56pm 发表的内容:
  这部小说运用的人称是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和他以前的《灵山》相比,第一人称“我”没有了。这种特殊的写做方式运用在文学这一表现形式上可以和好的表现那种时代背景下的个人的迷失,但有个别的没被时代的浊流吞并的人还保留着一点旁观着的姿态,当然,旁观包括旁观自己!
  但是把这种形式放到电影中就很难表现了。我看了你剧本的前2部分,好象并没把老高 那中把历史和现实交错起来的那种风格给表现出来。小说是个好小说,但不一定可以拍成好电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写的好吧,《布拉格之春》缺少了昆德拉的那种哲学辨证!
  再说, ...
  [/quote]
  你说得很到位。
  第一:“我”没有了。小说里可以没有“我”,电影里需要“我”。
  第二:你说的历史和现实交错的风格正是我想在这部电影剧本里需要表现出来的。有点像《广岛之恋》。
  第三:我想把这部小说改编成浩电影。
  

2006-02-17 20:20:46  李名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沙漠鱼2006/02/15 03:00pm 发表的内容:
  第一部分中的女孩的心理特征你好象没刻画的那么妙。原著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不知道你还记得不。女孩说“哥,你*我吧”。这一句台词就把所有的画全概括了。
  [/quote]
  “哥,你*我吧”原著有这话,我记得剧本里我也写了。回去查一下。
  过两天我再发几节,自我感觉改得还可以,有画面感。也有原著的深度。
  谢谢沙漠鱼的点评。
  

2006-02-22 18:16:40  李名 (北京海淀)

  四、
  他下到大厅,立刻有位衣着考究的(此人姓周,肩宽体胖,阔脸方腮)先生走过来,双手递上名片。
  周:“久仰久仰,我看过你的戏了,不揣冒昧,耽误你一点时间,请你一起吃个便饭。”
  他上了车,,周自己开车,问道:“你喜欢吃什么?”
  他说:“什么都好,香港是吃的天堂。”
  周边笑边说:“不像巴黎,那里可是美女如云。”
  他也笑道:“也不尽然,地铁里也有流浪汉。”
  周说:“那我们去马会,中午那里比较清静,也好聊天。不赛马的时候,平时去那里进餐得是马会俱乐部的会员。”
  
  两人坐定,菜陆续上齐。
  周说:“不满你说,我是从大陆偷渡游水过来的。文革时期,我在广东的军垦农场劳动,已经高中毕业了,多少有点头脑,不能一辈子就这么葬送掉。”
  他说:“可偷渡也很危险。”
  周说:“当然。那时候我父母都关起来了,家也抄了!横直都是黑五类分子。”
  他说:“要碰上鲨鱼——”
  周说:“那倒不怕,还可以斗一下,看运气。怕的是人,巡逻的舰艇探照灯在海面上扫来扫去,发现偷渡的就开火。”
  他说:“那你怎么游过来的?”
  周说:“我准备了两个篮球胆,那时候的篮球有个橡胶胎,还有个长嘴子,可以吹气。”
  他点点头,似笑非笑地说:“我知道,小孩子学游泳当救生圈用,那时候橡胶制品还不普及。”
  周:“要有船过就把气放掉,游泳。我足足练了一个夏天,还准备了吸管。”
  周显出几分得意接着说:“香港这地方,好就好在怎么着都能混,我是个暴发户,现今没人知道我这来历,我早已改名,人只知道周某人,公司董事长。”
  周又说:“我欣赏你的戏,可香港本地人不见得懂。”
  他说:“这得有些特殊的经验。”
  周说:“是这样的。”
  他问:“你喜欢戏剧?”
  周说:“我平时不看戏,只看芭蕾舞、听音乐会,西方来的著名音乐家,歌剧和交响乐,也都订票。如今得享受享受艺术,可还没看过先生你这种戏。”
  他笑了笑:“明白。那怎么想起来看这戏的?”
  周说:“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给我介绍。”
  他说:“那就是说也还有人懂?”
  周说:“也是大陆出来的。”
  他说:“这戏还是在大路时写的,可见在大陆之外才能演出。我如今写的东西同大陆没有什么关系了。”
  周说:“我也是,老婆、孩子都在本地出生,道道地地香港人。我来这里也快30年,也算是香港人了,同大陆只是业务上还有些来往,而且生意越来越难做,我已经把一大笔资金撤了出来。”
  他不禁问道:“准备投资到哪里?”
  周说:“澳洲。看了你的戏,更坚定了这主意。”
  他说:“这戏没有十分具体的中国背景,写的是人与人的一般关系。”
  周说:“我明白,我需要一个退路。”
  他说:“澳洲就不排斥华人了吗?要是香港人都拥到澳洲去了?
  ”
  周说:“这就是我想同你讨论的。”
  他说:“不了解澳洲,我住在巴黎。”
  周眼睛盯住他问:“那法国怎么样?”
  他说:“哪里都有种族主义,法国当然也免不了。”
  周拿起半杯橙汁说:“华人在西方也很难啊……”
  他说:“你既然家小都土生土长在这里,生意在香港还能做下去,当然不妨备个后路。”
  周高兴地说:“很荣幸你能赏光同我吃这么顿便饭,文如其人,这么坦诚。”
  他说:“坦诚的是你,中国人都活在面具下,摘下面具很不容易。”
  周说:“也因为彼此没有利害关系,才能成为朋友。”
  吃完饭后,周说:“你什么时候再来香港尽可找我。”
  他说:“这恐怕是我在香港的最后一个戏,日后总有机会再见,但愿不是在澳洲。”
  周说:“不不,我到巴黎去一定看你。”
  两人互留了名片后,周说:“有什么事要帮忙的,可以给我打电话,希望有机会再见。”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wdURxKlX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