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掰开恐怖片的创意头颅
2006-01-23 15:58:34 来自:
ly884
[这个贴子最后由ly884在 2006/01/24 12:23p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
恐怖片的名声似乎一向不太好,一张创意简单的海报,只是犯罪工具,惊恐的眼神,血浆等的有缝拼接,主要演员的名气也不会太大,投资不会很多,这类电影的出品,感觉上就如现在的唱片业,希望在试探性的撒网下,有一次出人意料的大收获。
前年,上海大学和上海电影集团举办了中国首届恐怖电影创作研讨会 ,以前还羞答答称之为“惊悚片”、“悬疑片”的内地恐怖片借此次论坛“正名”。
没想到恐怖片还有这么几个马甲,我以前还一直想对恐怖片和惊悚片来个界定,大体也就是前者注重感官刺激,后者偏向于心理压力,或者是,惊悚片是质量比较好,比较干净的恐怖片。现在看来,这不过是汉语中,同义词过多带来的困扰。
那恐怖片又如何能摆脱低俗的恶名,跳出俗套,而具备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呢?
一般说来,男女主角在恐怖片里,大多数时间里,表现出的都是面对未预期,不知名的危险下的即时反应,他(她)们总是惊慌失措,惊声尖叫……所以在剧情设置,人物表演上单薄了许多。很多时候,主角的心理变化,也就是从开始时的逃避,到最后的奋起反抗,但这往往是一部电影时长的心路历程,缺少戏剧性的变化。所以,我有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主角的身份设置成一个解决危机方面的专家,他会展示一下面对突发状况后专业的反应,当然还可以加一些别的设置,如对手也是个旗鼓相当的专业人士,正面角色在影片中曾一度失去信心等……反正原则就是一个,不要让恐怖片的主角们在银幕上都只会业余的进行逃窜。
接着来说说悬念的设置,这包括对手是什么,凶手是谁,甚至包括我是谁,我是什么?不过,问题在于,此类恐怖片中,往往人死得比较快,你不能奢望最后的一场戏是,有一个波罗式的大侦探,将大伙聚在一起,揭开谜底。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影片的最后,人已经死的差不多了。不过,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原先死的人中,有一个其实没有死,他是最大的反角。至于非人类以外的生物,现在主要还是依赖电脑特效来制造视觉奇观,其本身的恐怖倒是大打折扣了。另外,“我是什么”,这是《第六感》导演奈特夏马兰曾经丢给我们的一个全新命题,但这也是个不可能被多次运用的创意,除了《小岛惊魂》中再次成就了妮可基曼外,“我是什么”就此打住。
以上一段主要是针对角色设置而言,而对于整个电影的结构来说,编导主要考虑如何在结尾来个出人意料的大颠覆。在《致命ID》中,就是将之前的连环谋杀设置成主角多重人格之间的“纷争”,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前段时间,我看了《鬼哭神嚎》的新旧两个版本,新版本的编剧就是写《机械师》的Scott Kosar,他在《机械师》中完美的设置了独特的精神世界,但在《鬼哭神嚎》中,他的表现让我有点失望。《鬼》是一个类似于《咒怨》的故事,男主角受到灵异的影响,丧失了心智,变成了杀人恶魔。而我考虑,像这种发生在家庭范围内的恐怖凶杀案,是否可以给其设置一个全新的恐怖氛围呢?可以把这种心智的出轨,仅仅想象成是夫妻之间升级后的争斗,而在这个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心理因素。比如男主角故意设置各种恐怖的暗示,让女主角失去控制,濒于崩溃,或者这整个就是一次精神病学上的评估报告。
接着,我们来探讨一下死亡的方式问题,由于不断的要有人死去,那么如何去死,就成为摆在电影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花式不断翻新,利用电脑特效挑战死亡的极限尺度。不过,真正死得匠心独运的,并不多。《电锯惊魂》是去年非常成功的一部帝门影业出品的小成本恐怖片,有人说成功在于,最后谜底的揭开,封闭环境下的情节发展,都处理的很巧妙,但你同样不能忽视,其中对于死亡的独特理解,《电》中的杀手他不是亲力亲为的,他会设置一个器械,道具来挑战被害者即将崩溃的神经,让你自寻死路……这仅仅是思路上的一个小小的革新与转弯,却能成就一部电影和导演。
至于主要角色的内心世界,大部分的恐怖电影,都无意去涉及。而很多评论,都钟情于《沉默的羔羊》的汉尼拔教授。而我的看法是,《沉》系列电影中,汉尼拔都不是作为前台活跃的反面角色而存在的。他被限制在了幕后阴影中,既被当作变态界的前辈,也是FBI的资深顾问。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汉尼拔与那些变态后辈们,还是一体的,但为什么托马斯哈里斯要将这变态的一体,活生生的撕裂开来。
原因在于,传统的犯罪电影,反角再抢戏,结果还是邪不胜正,即使有少数幸运的反角,由于社会,历史或个人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而得以逃脱,但往往也不会是一个顺心的结果。而在《沉默的羔羊》中,编导将一般反面角色身上的,诸如打破常规法则,高智商,大胆量,主动掌握全局等等这些“吸引”平常人的元素都单独抽离出来,放在汉尼拔的身上,而将注定被毁灭的命运留给了变态小辈们。所以,这样处理的结果,一方面,观众可以在道义的支撑下,看到罪恶的覆灭,同时,又能在潜意识中完成对汉尼拔(即罪恶的强权支配的化身)的顶礼膜拜。
另外,以僵尸为主角的电影,近年来给人的感觉缺少创意,原因是没有给僵尸加个性格,如果能像《夜访吸血鬼》,给他们加上致命的吸引力,或变身于嗑药过量的摇滚歌手,思路就一下子打开了。僵尸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我甚至设想,迈克尔杰克逊扮演这样的划时代角色,来一个慢半拍的太空步,而且他的随时都可能错位的五官,实在是为这个角色量身定制,还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节,一个黑僵尸从最初的黑脸变成白脸,其中的戏剧转换,会很有戏,总比他在惊声尖笑中被“客串”老太婆,或是自个在黑衣人里那一段毫无创意的对白要好得多。
所以还是来个总结,恐怖片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限制,但如果你有心去发现,还是会找到掩藏在庸俗,世故,恶心,禁忌背后的灵动来。
[/watermark]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6-01-27 12:12:00
行天女巫
只见研讨不见创作,估计学不会,这会又白开了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watermark]
恐怖片的名声似乎一向不太好,一张创意简单的海报,只是犯罪工具,惊恐的眼神,血浆等的有缝拼接,主要演员的名气也不会太大,投资不会很多,这类电影的出品,感觉上就如现在的唱片业,希望在试探性的撒网下,有一次出人意料的大收获。
前年,上海大学和上海电影集团举办了中国首届恐怖电影创作研讨会 ,以前还羞答答称之为“惊悚片”、“悬疑片”的内地恐怖片借此次论坛“正名”。
没想到恐怖片还有这么几个马甲,我以前还一直想对恐怖片和惊悚片来个界定,大体也就是前者注重感官刺激,后者偏向于心理压力,或者是,惊悚片是质量比较好,比较干净的恐怖片。现在看来,这不过是汉语中,同义词过多带来的困扰。
那恐怖片又如何能摆脱低俗的恶名,跳出俗套,而具备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呢?
一般说来,男女主角在恐怖片里,大多数时间里,表现出的都是面对未预期,不知名的危险下的即时反应,他(她)们总是惊慌失措,惊声尖叫……所以在剧情设置,人物表演上单薄了许多。很多时候,主角的心理变化,也就是从开始时的逃避,到最后的奋起反抗,但这往往是一部电影时长的心路历程,缺少戏剧性的变化。所以,我有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主角的身份设置成一个解决危机方面的专家,他会展示一下面对突发状况后专业的反应,当然还可以加一些别的设置,如对手也是个旗鼓相当的专业人士,正面角色在影片中曾一度失去信心等……反正原则就是一个,不要让恐怖片的主角们在银幕上都只会业余的进行逃窜。
接着来说说悬念的设置,这包括对手是什么,凶手是谁,甚至包括我是谁,我是什么?不过,问题在于,此类恐怖片中,往往人死得比较快,你不能奢望最后的一场戏是,有一个波罗式的大侦探,将大伙聚在一起,揭开谜底。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影片的最后,人已经死的差不多了。不过,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原先死的人中,有一个其实没有死,他是最大的反角。至于非人类以外的生物,现在主要还是依赖电脑特效来制造视觉奇观,其本身的恐怖倒是大打折扣了。另外,“我是什么”,这是《第六感》导演奈特夏马兰曾经丢给我们的一个全新命题,但这也是个不可能被多次运用的创意,除了《小岛惊魂》中再次成就了妮可基曼外,“我是什么”就此打住。
以上一段主要是针对角色设置而言,而对于整个电影的结构来说,编导主要考虑如何在结尾来个出人意料的大颠覆。在《致命ID》中,就是将之前的连环谋杀设置成主角多重人格之间的“纷争”,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前段时间,我看了《鬼哭神嚎》的新旧两个版本,新版本的编剧就是写《机械师》的Scott Kosar,他在《机械师》中完美的设置了独特的精神世界,但在《鬼哭神嚎》中,他的表现让我有点失望。《鬼》是一个类似于《咒怨》的故事,男主角受到灵异的影响,丧失了心智,变成了杀人恶魔。而我考虑,像这种发生在家庭范围内的恐怖凶杀案,是否可以给其设置一个全新的恐怖氛围呢?可以把这种心智的出轨,仅仅想象成是夫妻之间升级后的争斗,而在这个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心理因素。比如男主角故意设置各种恐怖的暗示,让女主角失去控制,濒于崩溃,或者这整个就是一次精神病学上的评估报告。
接着,我们来探讨一下死亡的方式问题,由于不断的要有人死去,那么如何去死,就成为摆在电影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花式不断翻新,利用电脑特效挑战死亡的极限尺度。不过,真正死得匠心独运的,并不多。《电锯惊魂》是去年非常成功的一部帝门影业出品的小成本恐怖片,有人说成功在于,最后谜底的揭开,封闭环境下的情节发展,都处理的很巧妙,但你同样不能忽视,其中对于死亡的独特理解,《电》中的杀手他不是亲力亲为的,他会设置一个器械,道具来挑战被害者即将崩溃的神经,让你自寻死路……这仅仅是思路上的一个小小的革新与转弯,却能成就一部电影和导演。
至于主要角色的内心世界,大部分的恐怖电影,都无意去涉及。而很多评论,都钟情于《沉默的羔羊》的汉尼拔教授。而我的看法是,《沉》系列电影中,汉尼拔都不是作为前台活跃的反面角色而存在的。他被限制在了幕后阴影中,既被当作变态界的前辈,也是FBI的资深顾问。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汉尼拔与那些变态后辈们,还是一体的,但为什么托马斯哈里斯要将这变态的一体,活生生的撕裂开来。
原因在于,传统的犯罪电影,反角再抢戏,结果还是邪不胜正,即使有少数幸运的反角,由于社会,历史或个人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而得以逃脱,但往往也不会是一个顺心的结果。而在《沉默的羔羊》中,编导将一般反面角色身上的,诸如打破常规法则,高智商,大胆量,主动掌握全局等等这些“吸引”平常人的元素都单独抽离出来,放在汉尼拔的身上,而将注定被毁灭的命运留给了变态小辈们。所以,这样处理的结果,一方面,观众可以在道义的支撑下,看到罪恶的覆灭,同时,又能在潜意识中完成对汉尼拔(即罪恶的强权支配的化身)的顶礼膜拜。
另外,以僵尸为主角的电影,近年来给人的感觉缺少创意,原因是没有给僵尸加个性格,如果能像《夜访吸血鬼》,给他们加上致命的吸引力,或变身于嗑药过量的摇滚歌手,思路就一下子打开了。僵尸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我甚至设想,迈克尔杰克逊扮演这样的划时代角色,来一个慢半拍的太空步,而且他的随时都可能错位的五官,实在是为这个角色量身定制,还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节,一个黑僵尸从最初的黑脸变成白脸,其中的戏剧转换,会很有戏,总比他在惊声尖笑中被“客串”老太婆,或是自个在黑衣人里那一段毫无创意的对白要好得多。
所以还是来个总结,恐怖片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限制,但如果你有心去发现,还是会找到掩藏在庸俗,世故,恶心,禁忌背后的灵动来。
[/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