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开始用画面讲故事的《手机》
2003-12-21 04:26:04 来自:
xzfd
开始用画面讲故事的《手机》
冯小刚的电影一向不是以画面见长的,在他拍摄的大部分电影中,能让观众津津乐道的都是片中的精彩对白,而很少能让观众对他的剪辑和画面留下什么印象。而说到冯小刚电影的技法,以前曾有人刻薄地说过,他的电影就是小品集锦。虽然到了《大腕》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比较注重镜头技巧的使用,但从整体来看,即使他时不时地动用一下升降摇臂镜头,但还是摆脱不了镜头技巧上的表面花哨和视听语言的简单化处理。
冯小刚以往电影中对谈话场景的处理基本上遵循着“大全中近特,左右一反打”的模式,这样最后剪辑出来的场景固然不会有什么错,但看起来总是有些呆板的感觉。而到了《大腕》的时候,冯小刚就试图在镜头的运动和剪辑上尝试一些新的方式,但看起来也总还没脱离“花招”的范畴。例如在影片中午门前的那个大场景,虽然连用两个大升降镜头,但剪辑的方式让观众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到底想用这些镜头说什么。对于一般观众来说他们是无所谓什么镜头语言和语法之类的东西,但这样的镜头组合方式之所以最后会让观众感到有些地方不流畅不舒服,是因为在好莱坞电影多年的西方式视觉熏陶之下,现在的很多电影观众已经开始接受并默认了好莱坞式的镜头风格和视觉语言特色,当他们刚开始面对一个不在任何规则体系内的画面模式时,就有点象我们第一次听到某种不熟悉的方言一样会感到困惑和误解。
而到了《手机》后,冯小刚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个阻碍他进行有系统地庞大叙事的障碍,于是在一些场景中他开始努力用相对宽裕的资金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我们看到在国内影片中还很少见的数码特效镜头呼啸而至,并努力地利用现代电影特效技术来营造一种镜头的现代感。只是,如果冯小刚的这部电影如果还象以前的“贺岁片”风格那样轻松调侃的话,这种画面上的努力是值得赞许的,但现在很明显的是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停留在以前的阶段,而是开始想朝着更庞大的目标前进了。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手机》一片中的镜头运用已经开始显露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迹象了。
在严守一和费墨开策划会的段落,虽然所有的戏剧效果还是基本依靠人物的对白完成的,但从镜头的剪辑以及空间感的体现上,冯小刚已经在这个段落中表现出他和以往不同的镜头感觉。不过这个段落还是停留在了一种相对呆板的镜头剪辑方式上,虽然镜头的剪辑张驰有道,基本上说不出什么错误,但整体的感觉就是不流畅,总是在细微的地方让观众跟随剧情发展而延伸的思绪游离一下。
从本片的摄影来说,赵非是一个非常好的摄影。但赵非作为目前国内最好的摄影师,他的风格说起来就是没有风格——根据导演的不同,赵非总能把自己对画面的处理隐藏在导演风格之后。我觉得这对于一个电影摄影师来说实际上已经是很高级的层面了,但在《手机》中他的这种风格最后就只体现在对画面光线和影调的控制上,而在镜头方面对导演的影响很小。这种风格可能和他近期的电影都是和伍迪.艾伦合作有关系,伍迪.艾伦请赵非做摄影就是因为他很赞赏赵非对于光线的控制能力,但在镜头方面,伍迪.艾伦是那种恨不得将每一个画面的构图都画出来的导演,所以基本不太可能让摄影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只是赵非的这种工作方式到了冯小刚这里,就有点浪费他的才华了。在《手机》这部电影中,大家还是不会对赵非的摄影留下什么印象,因为里面出彩的画面都是依靠电脑特效完成的,而摄影对于画面的贡献都在细微的光影构成中。对于一般电影观众来说,没有人会在意那种画面影调是如何的精致细微的。
相比同样是赵非担任摄影的《天地英雄》,画面在其中的不同作用就能很明显地对比出导演风格对于画面的影响能力。虽然由于题材不同环境不同,这两部影片也不能做简单的对比,但很明显的是,冯小刚在试图摆脱以往小品电影风格开始尝试更大时空架构下叙事的时候,他对于依靠画面进行叙事的技巧还有待熟练。这种运用画面和视听语言进行叙事的能力,对于有的导演来说几乎就是本能,而对于有的导演来说则需要经过艰苦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但很遗憾的是,好象现在国内的导演很少有人在日常生活中还坚持不懈地进行剪辑练习的。
但对于冯小刚来说,既然他开始了《手机》这一部,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后面会做的更好。毕竟现在能比他条件更好的导演可以说是屈指可数,那么在这样相对宽裕的环境下,只要冯小刚能坚持自己在电影上的方向,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会比现在做的更好。而如果他能够迈出这一步,并踏踏实实地将《温故1942》这个脚印留在中国电影史上,我们相信他必然会得到他长久以来应该得到的承认。
(题外话:这是不是有点象斯皮尔伯格啊?当年他先是拍了《紫色》希望获得学院奖的承认,然后在失败后依靠恐龙带来的票房重新杀回奥斯卡,最后终于靠《辛德勒的名单》完成长征,拿奖拿到手软。现在一提斯皮尔伯格,谁要是不说他是电影大师,能有一堆人跟他急。我们希望冯小刚也能有这么一天,但还要听其言观其行,是不是大师苗子,现在还言之过早。)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3-12-21 16:29:37
和尚
(冰城)
你真了不起啊。我看的时候啥都没想,就感觉影院里人挺多的,我记得看天地英雄的时候都没这么多人。
2003-12-22 11:53:13
xzfd
我看的是专场,人不多,所以心情比较安静。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ATOUSQUnTCx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冯小刚的电影一向不是以画面见长的,在他拍摄的大部分电影中,能让观众津津乐道的都是片中的精彩对白,而很少能让观众对他的剪辑和画面留下什么印象。而说到冯小刚电影的技法,以前曾有人刻薄地说过,他的电影就是小品集锦。虽然到了《大腕》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比较注重镜头技巧的使用,但从整体来看,即使他时不时地动用一下升降摇臂镜头,但还是摆脱不了镜头技巧上的表面花哨和视听语言的简单化处理。
冯小刚以往电影中对谈话场景的处理基本上遵循着“大全中近特,左右一反打”的模式,这样最后剪辑出来的场景固然不会有什么错,但看起来总是有些呆板的感觉。而到了《大腕》的时候,冯小刚就试图在镜头的运动和剪辑上尝试一些新的方式,但看起来也总还没脱离“花招”的范畴。例如在影片中午门前的那个大场景,虽然连用两个大升降镜头,但剪辑的方式让观众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到底想用这些镜头说什么。对于一般观众来说他们是无所谓什么镜头语言和语法之类的东西,但这样的镜头组合方式之所以最后会让观众感到有些地方不流畅不舒服,是因为在好莱坞电影多年的西方式视觉熏陶之下,现在的很多电影观众已经开始接受并默认了好莱坞式的镜头风格和视觉语言特色,当他们刚开始面对一个不在任何规则体系内的画面模式时,就有点象我们第一次听到某种不熟悉的方言一样会感到困惑和误解。
而到了《手机》后,冯小刚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个阻碍他进行有系统地庞大叙事的障碍,于是在一些场景中他开始努力用相对宽裕的资金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我们看到在国内影片中还很少见的数码特效镜头呼啸而至,并努力地利用现代电影特效技术来营造一种镜头的现代感。只是,如果冯小刚的这部电影如果还象以前的“贺岁片”风格那样轻松调侃的话,这种画面上的努力是值得赞许的,但现在很明显的是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停留在以前的阶段,而是开始想朝着更庞大的目标前进了。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手机》一片中的镜头运用已经开始显露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迹象了。
在严守一和费墨开策划会的段落,虽然所有的戏剧效果还是基本依靠人物的对白完成的,但从镜头的剪辑以及空间感的体现上,冯小刚已经在这个段落中表现出他和以往不同的镜头感觉。不过这个段落还是停留在了一种相对呆板的镜头剪辑方式上,虽然镜头的剪辑张驰有道,基本上说不出什么错误,但整体的感觉就是不流畅,总是在细微的地方让观众跟随剧情发展而延伸的思绪游离一下。
从本片的摄影来说,赵非是一个非常好的摄影。但赵非作为目前国内最好的摄影师,他的风格说起来就是没有风格——根据导演的不同,赵非总能把自己对画面的处理隐藏在导演风格之后。我觉得这对于一个电影摄影师来说实际上已经是很高级的层面了,但在《手机》中他的这种风格最后就只体现在对画面光线和影调的控制上,而在镜头方面对导演的影响很小。这种风格可能和他近期的电影都是和伍迪.艾伦合作有关系,伍迪.艾伦请赵非做摄影就是因为他很赞赏赵非对于光线的控制能力,但在镜头方面,伍迪.艾伦是那种恨不得将每一个画面的构图都画出来的导演,所以基本不太可能让摄影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只是赵非的这种工作方式到了冯小刚这里,就有点浪费他的才华了。在《手机》这部电影中,大家还是不会对赵非的摄影留下什么印象,因为里面出彩的画面都是依靠电脑特效完成的,而摄影对于画面的贡献都在细微的光影构成中。对于一般电影观众来说,没有人会在意那种画面影调是如何的精致细微的。
相比同样是赵非担任摄影的《天地英雄》,画面在其中的不同作用就能很明显地对比出导演风格对于画面的影响能力。虽然由于题材不同环境不同,这两部影片也不能做简单的对比,但很明显的是,冯小刚在试图摆脱以往小品电影风格开始尝试更大时空架构下叙事的时候,他对于依靠画面进行叙事的技巧还有待熟练。这种运用画面和视听语言进行叙事的能力,对于有的导演来说几乎就是本能,而对于有的导演来说则需要经过艰苦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但很遗憾的是,好象现在国内的导演很少有人在日常生活中还坚持不懈地进行剪辑练习的。
但对于冯小刚来说,既然他开始了《手机》这一部,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后面会做的更好。毕竟现在能比他条件更好的导演可以说是屈指可数,那么在这样相对宽裕的环境下,只要冯小刚能坚持自己在电影上的方向,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会比现在做的更好。而如果他能够迈出这一步,并踏踏实实地将《温故1942》这个脚印留在中国电影史上,我们相信他必然会得到他长久以来应该得到的承认。
(题外话:这是不是有点象斯皮尔伯格啊?当年他先是拍了《紫色》希望获得学院奖的承认,然后在失败后依靠恐龙带来的票房重新杀回奥斯卡,最后终于靠《辛德勒的名单》完成长征,拿奖拿到手软。现在一提斯皮尔伯格,谁要是不说他是电影大师,能有一堆人跟他急。我们希望冯小刚也能有这么一天,但还要听其言观其行,是不是大师苗子,现在还言之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