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中央车站》寻找我们的父亲

2005-11-28 10:16:13   来自: mclllz
  充斥于荧屏画面的只是无边无际的残破凋敝的景象,剧中人在荒凉的热带沙漠中寻找,行走,凄凉和温情在片中如此和谐相处。很难想象这样一部与好莱坞大制作风格迥异的影片,居然能够如此地打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它也曾被一位影评人称赞为“一部最值得观看的影片”。
   这就是1998年由西班牙导演华特·萨勒斯执导的获得过国际若干奖项的影片《中央车站》(曾获得过第四十八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奖、第五十六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第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女主角提名)。在宣传这部片子的海报上曾写着:“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归依,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家园”。而我在看完这部片子的最初感受,是觉得它是一部寻找父亲的影片。
   记得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些动画片,如《咪咪流浪记》,主题歌是一个稚嫩的嗓音唱道:“我一定要找到我的爸爸,我一定要找到他。”现在记不清楚,咪咪为什么要找她(他)的父亲,怎样找的,找到了没。但“孩子”寻找“父亲”却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永久性的母题。“孩子”这个词并非局限于年龄或亲缘层面上,而是暗含丰富的内容,指射着失却心灵家园的人类的一个集合名词。与“孩子”相对应的“父亲”这个名词同样是属于人类共同享有的词语,它常常包含着一种安全感,归属与拯救的意味。
   表层的故事是女主角朵拉无法逃脱良心的谴责而走上了帮助男孩约书亚寻父的不归路,而实际是女主角寻父的心灵之旅。
   男孩起名为约书亚似乎也别有用意。在《圣经》的典故里,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助手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方去。”正是这个名为约书亚的先知,引领着以色列人回到了故土,重建美好家园。约书亚是个拯救者,而约书亚的父亲,在影片中叫耶稣。他们在寻找耶稣,寻找拯救者。约书亚则充当着耶稣的使者。在影片中,真正的被拯救者是朵拉,无数的朵拉在人世间飘零,她们一无所有,贫穷困顿,人老色衰,而作为影片中个体的朵拉,也许是从小失却来自父亲的强大庇护,16岁就离开家。当她成年时和父亲狭路相逢,她问父亲,你认识我吗?父亲说,你这个大美人,我怎么会忘记?父亲居然忘记了自己的女儿。在朵拉的人生词典里,父亲是缺席的,是背叛的代名词。她的冷漠,麻木和怀疑,无疑跟父亲带给她的精神创伤有关。所以她常常理直气壮地在旅途中毁灭约书亚对于父亲的幻想。她说,也许你的父亲只是个酒鬼,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朵拉父亲的背叛给予她灵魂的创伤一直蔓延到她成为一个的孤独老女人,她冷漠地看着她周围发生的所有不幸,毁灭别人的希望,同时也从不给自己关于希望的任何想象与憧憬。她以替人写信谋生,传达别人的思念和焦灼,却极少寄出那些书信。她每天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她的朋友艾琳一起拆读那些信件,嘲笑着这些写信的人。男孩的母亲也是其中之一。
   她亲眼目睹了男孩的母亲遭遇车祸丧生,表情木然,仿佛这些不幸是人生的常态。当男孩第二天找到她,生硬地请求她再给他的父亲写信,她是他现在唯一认识的人,她也以牙还牙,冷冰冰地拒绝了男孩,因为男孩没有钱,她就不会给他写。他们互相拒绝排斥着,目光里充满对彼此的厌恨和嫌恶。
   但他们又被命运安排到一起,走向了救赎之路。朵拉把男孩卖给了人贩子,用钱买了一台期待以久的电视机。后来听朋友艾琳说,那些人贩子并不是把孩子寄养到更富足的国家去,而是做人体器官生意的不法分子。朵拉的良心并没有完全泯灭,她彻夜难眠,终于决定第二天去人贩子那里,将男孩救出来。
   朵拉开始是被动地走向寻父之路,中途,她想把男孩丢下,托付给一个陌生人,只身回里约热内卢。当她买了归程的车票,在餐馆里就餐,却发现男孩不知何时也跟下了车,头伏在不远处的餐桌上,神情落寞。
   她走了过去,她别无选择要将寻父之路进行到底了。
   她在寻父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一个常年驾着他的卡车在公路上漂泊的单身男人,他送了他们一程。在一个美好的夜晚,朵拉和这个男人在荒凉的沙漠似乎感受到了彼此的温暖。男人感叹道,我们偶然相遇,也必将永远分离,再也见不到面。朵拉说,我们也可以不分离。男人沉默不语。
   第二天,在小餐馆里,朵拉支开了约书亚,和男人单独面对面,她将手放在男人的手上,她以为她找到了归宿。她在去洗手间的片刻,同别人借了口红,也许是生平第一次用了口红,但镜子里照射出来的影像却是一个遮不住岁月痕迹的脸,又老又丑,惨不忍睹。等她再回到座位上,那个男人已经逃之夭夭了。朵拉凄楚又苍老的目光追随着卡车扬起的尘土,落在了半空中。不知道这个女人此生经历了多少徒劳的爱情和憧憬,这也许仅仅是一次创伤的回顾,但无疑也是一个曾经拒绝和怀疑一切的老女人内心深处希望之芽的复苏。
   这时,朵拉和男孩却开始彼此安慰,男孩夸赞朵拉,她涂上口红还是满漂亮的。
   影片当中为人称道的一个动人情节,是朵拉因为身无分文流落街头,于是迁怒于男孩,大骂男孩是她的扫帚星。男孩飞快地跑开。那天正好赶上了当地隆重的节日——灯神圣母节。黑夜里,整个小城镇,人山人海,烛光摇曳,男孩在人群中奔跑,朵拉在身后追赶,这时的他们已经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朵拉终于昏倒过去,男孩回到她的身边。翌日清晨,我们看到一幅无比温馨的画面,金色的阳光轻柔地弥漫在空气里,温暖祥和,男孩盘腿坐着,朵拉睡在黄土地上,头靠在男孩的右腿上,她睁开眼睛,抬头看到男孩,彼此会心一笑,沉默无语。朵拉用手轻拍男孩的腿,像一个慈祥的母亲哄着一个熟睡的婴儿。我们的心灵也不禁被这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母性轻轻撩拨。
   最后的结尾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希望的结尾。男孩几经波折,在即将放弃的时刻,找到了父亲的家, 还找到了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而父亲已经出走了,去寻找男孩的母亲,并在留给两个儿子的信中承诺,他会回家的。这里似乎影射着:父亲虽然始终缺席,但他仍然无处不在,给“孩子们”以温暖和保障,如同上帝,众生虽然无法亲见,但他一直给予人类以庇护和慰安,所以迷失精神家园的“孩子”最终回到了父亲指认的“家”。
   约书亚的寻父是一条现实之路,而朵拉的寻父是一条心灵之途,这使得朵拉在通向里约热内卢的归途中,踩着晨曦的光影,穿着男孩为她买的衣裙,充满了新生的喜悦,她发现了父亲的存在。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