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一个人的电影周
2002-07-12 02:40:39 来自:
Neveronline
(戰國)
南方周末 2002-07-11 12:54:56
□本报记者李宏宇
7月19日起将在北京举行的“中华文明新纪录电影周”几乎可以说是一次纪录电影个人展,因为届时将于首都电影院和中国电影资料馆进行展映的5部纪录电影,全部由现任中央电视台文化专题部副主任陈建军导演。这5部影片是单本纪录片《牧魂》和《中华文明》大型系列电影的头四部:《英雄时代》、《青铜的光辉》、《礼乐与争霸》、《铁血帝国》。
近几年来中国纪录电影几乎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这次影展集中亮出5部作品,确实给人“横空出世”的感觉———标准的90分钟片长、35毫米胶片拍摄、全数字杜比立体声。《中华文明》系列电影的制片主任周恒源说,在不动声色地埋头工作了5年之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这个很有分量的阶段成果,看看社会反响,但是怎样命名这个展映却令人挠头。“中华文明新纪录电影周”名称的确定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来由,但的确让人好奇,在有幸提前观摩《英雄时代》和《牧魂》时,我很在意它们“新”在哪里。
重现的文明
这个由12部电影构成的大型系列,有人怀疑它太大了,会令观众“畏难”。影片通过文物、考古成果的纪录和还原,叙述、阐释中国从黄帝蚩尤“涿鹿之战”直到清末的5000年文化历史。这样题材的国产电视纪录片似乎已经很不少,而且总的来说,在制作成熟度上比不上西方纪录片、甚至同一题材纪录片的水准。有趣的是《中华文明》这个系列电影的来由,是在1997年,当时分管国家文物局工作的国务委员李铁映正是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英国广播公司(BBC)纪录片《失落的文明》,有了想法。他认为中国文明并非如片中所说是“失落的”,而我们应该刻画一个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领导的信任”使陈建军接到了这个“命题作文”,随着创作的深入他意识到了这个题材的高难度,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他越来越感觉到“这是个学术的深渊,掉进去了就出不来”。
不过他终于找到了激情:一次摄制组所有成员去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观关于炻器时代的展览,有的场工就是来自外地农村的打工者,初中文化,但在看完展览后被问及感觉,他们与其他创作人员一样觉得“作为中国人,挺自豪的”。陈建军认为西方文化类纪录片主要还是重在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而他要抓住的影片灵魂,是在对文物的表现或知识的传播之外,使观众得到与那个场工参观博物馆后同样的心灵震撼,得到“我们信仰的来由、民族精神的营养”。———在人们将近邻韩国在足球、电影等领域的惊人之举归功于他们民族精神的时下,对比自己,这种努力显得很有价值。
这个系列的第一部电影,讲述“涿鹿之战”的《英雄时代》有着相当大的信息量。当仰韶、龙山、河姆渡、大汶口、良渚等等久违的地名钻进耳朵,多数人怕是要隔上半分钟才能想起这些文字的模样(影片未配字幕)。这些地名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星罗棋布,扩展、交汇、融合、冲突,在90分钟的影片里要搞清并记住这些古文化分支并不容易。最终在4000多年前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打败蚩尤,以至之后的人们都被称作“炎黄子孙”。解说在这里告诉我们:“事实上中华民族不仅仅是黄帝的子孙,也是蚩尤和他的81个兄弟的子孙。”这个在学术界早已提出,但并不为普通人所知的“新”观点很有意思。
影片大量采用“真实再现”的手段,不仅由真人扮演和模拟古代社会生活、战争的场面,还有部分现代考古过程也以故事、电影的模式表现。片中一处以黑白影片表现上世纪初的“考古工作者”和“农民”在河北农村的田间交谈,服装道具乃至演员表情都非常逼真,如若再人为制造一些胶片磨损划痕,恐怕不会有人看出是“再现”。战争场面中,杜比7.1声道的数字环绕立体声很是唬人,银幕上的箭、投枪、飞石可能在你脑后飕飕而过,如果打瞌睡就要小心,别从椅子上吓掉下来。影片的音效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杜比数码录音棚制作,录音师曾为《拯救大兵瑞恩》的译制片做混音,而《中华文明》系列是这里制作的第一部数字环绕立体声国产纪录电影。
国外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中常用的电脑三维动画也被用于本片中的真实重现。辽宁省境内的红山文化遗址———牛河梁基石冢———被考古学家推断为中国最早的“天坛”和“地坛”。当距今5000年,如今只是碎石瓦砾的祭坛与桶形祭器一起在银幕上复原,它不可思议的精美壮观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对远古文明的玄秘与敬畏感油然而生。与陈建军的谈话中,我得知在国内纪录片创作者和评论界中,对真实再现的手法还存在着相当激烈的争论,而三维动画也“以虚构悖离了纪录片的原则”。在看过不少美、英和日本纪录片之后,作为观众的我早已大大接受的这些令影片横生妙趣的手段,却原来在业内尚不得正名。
伴随这些至少在国产纪录电影中不多见的手法,一些能够给人以“怀旧感”的场面也在这部纪录电影中时而出现。譬如浊浪滔天的黄河镜头伴以激越昂扬的交响乐,譬如以地图上的色块扩散和箭头延伸示意文化的扩张和迁移,譬如壮阔雄浑、经常闪烁传统色彩的解说词。影片的总撰稿也是陈建军,他对我的意见解释说:“没有考虑到是用传统手法还是现代手法,我在创作时,就怕想不到手法,所有的手法对我来说都无关紧要。我们在创作上并没有什么限制,你说解说词很中国,我想本来就是生活在这个文化中么。”不得不说到音乐,它太富有激情了,仿佛很着急地在说:赶紧豪情万丈起来吧。
《牧魂》之魂
相比《英雄时代》,《牧魂》就是非常合乎传统标准的纪录片,一同观片的媒体同行无不为之倾倒,对我而言,这也是在银幕上看到的最好的中国纪录电影。
1995年陈建军在拍摄纪录片《新疆》时结识了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的哈萨克族牧民拉台一家,之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他的摄制组便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只是由于环境的艰苦甚至恶劣,摄制组最初的12个人到拍摄完成只剩6人。
这部没有解说,声音画面全部“原生态”的电影将哈萨克游牧民的生活与性情表现得生动而诗意。2001年12月《牧魂》在华盛顿首映,获得了美国人类学学会第100年年会暨国际影像人类学电影节最高奖。它得到的评价是“在制作人类题材影片方面是一个典范”,因为它对“哈萨克牧民一年中的生活所做的轻松、细致与极其优美的观察”。它确实把我完全带入了牧民的生活,他们年复一年完成着从冬季定居地到春秋牧场、夏牧场、春秋牧场再回到定居地的轮回迁徙,似乎简单,但在外人眼中充满戏剧性。迁徙中人们赶着畜群横渡河流的场面是惊心动魄、张力十足的,但镜头语言的叙述却始终保持着沉稳、克制的态度,体现出令人称道的摄影和剪接技术。
几乎所有镜头中的人物似乎都无视摄影机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人对着镜头也就是银幕前的观众说话抑或投来异样的目光。这是很难得的效果。陈建军告诉我,因为语言交流、生活习惯等等不适应,摄制组住在拉台家的头一个月里一个镜头也没有拍,而真正开机的时候,他们已经不把摄影机当一回事了。
片中有这样一段:秋天他们将羊群从春秋牧场赶回来,拉台与儿子们一起向羊贩子卖羊。过磅时羊很轻,儿子怀疑羊贩的秤有问题,与他们争吵起来。这个牧民家庭的单纯生活中几乎惟一与外界发生的关联便意味着欺骗,这显得尤其残酷。拉台老汉的态度是忍让的,他劝说儿子:“算了,不要吵闹了,我不想吵闹。”羊就这样卖掉,拉台自己还解释:“天冷,路又难走,羊掉膘了。”儿子们仍是心有不甘地拿秤去称一袋标准装面粉,结果是秤没有问题。但是陈建军告诉了我后来的故事———他们的确被羊贩做过手脚的秤欺骗了。全家人都很难受,一句话也不说,一直到第二天中午,拉台还是忍不住去找了羊贩。羊贩的态度蛮横,让他退了钱,把羊领回去。拉台到羊贩的卡车上把自己的羊一头头挑出来,沮丧地赶着回家了。陈建军完整地拍下了这个结局,但在后期却终于把它删掉了,他说因为实在不忍心。没等我问他又说:“我对纪录片必须保持纯客观的提法是坚决反对,这是不可能的。拍片子本来从头到尾就贯穿着作者的主观取向。”
虽然摄影机在这里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平实地描绘牧民的生活细节,《牧魂》丝毫不比《中华文明》缺少灵魂。它很自然地引发你对人类精神、对游牧民族朴实而美好的人生态度作思索,不被触动的可能性很小。
纪录电影难得露面
虽然只有一周时间、两家影院,如果不是这个“新纪录电影周”,这几部作品还不知何时能够面对观众。陈建军对《中华文明》很有信心:“不管是谁肯定愿意看,而且看完这个片子你会很自豪、昂首挺胸地走出电影院。”但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电影院不接受这样的片子。一些影院经营者看了片子,反映是‘你这个电影太好了。什么时候出碟?我一定要给我的孩子买,我们家也要收藏’。———那能不能在你这里放映?———这个比较困难。”而《牧魂》已经完成6年,在国外获了不少奖,这次却是在国内的首映。陈建军曾找过不少发行人,但被院线拒绝的情形更惨:“不要说别的,一提起纪录片这三个字,就拒绝你了,连看都不看。这完全是一种偏见,仿佛他们共同的认识是觉得社会不需要这个东西。观众庸俗、浅薄?不见得。是因为你拍得庸俗,培养了庸俗的观众,为什么不拍一些高雅的?”
虽然不忿,陈建军庆幸自己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听说他一下子拍了四部纪录电影,新影厂说:“我们两年才拍一部。”科影厂说:“我们三年才拍一部!”《中华文明》系列4000多万元的成本预算对电视纪录片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但分摊到每一集电影只算小成本制作,而这个消耗对中央电视台这样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说也是奢侈的。虽然昂贵而且对技术的要求很高,陈建军仍然觉得电影形式的纪录片非常重要,因为“用胶片拍,可能就会激发起我对艺术的严谨和进一步追求的欲望,态度一定会严肃。电视就那么大一个画面,而电影要放出一面墙的效果,纤毫必现,不能有半点差错,它对摄影、灯光、导演的构思都有很高的要求。马上你就会觉得你是在创造艺术,你就会非常认真,就会有牺牲精神。艺术就是让人疯狂”。与影院协商后,这次展映的票价定为与中影公司进口片一致的单场30元,他们希望借此作一次市场的试探,“可能会有好的效果,那就是对纪录电影投资者和创作者的激励。”
陈建军自嘲说《中华文明》是“领着一群农民做出来的”,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钱去请更专业的人员,比如熟练的故事片摄制人员。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许多困难,他不愿意详细说起,只希望影展获得不错的反响,然后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天山下的夏牧场应该是非常美丽的,但在《牧魂》中一处天边巨大彩虹的镜头中却很容易看到天空是灰蒙蒙的颜色。陈建军说这是胶片冲印的问题,《牧魂》最初是在澳大利亚完成整个后期,那个版本里的天空是美丽的蓝,但在国内的洗印厂,同样的设备同样的配方,冲出来的颜色却怎么也不对,他甚至猜测与北京的水质有关。那么为何不拿国外制作的拷贝回来放映?原因也许他自己也莫名其妙:影片素材可以顺利地通过海关出境,但在国外完成后期制作后却不能随便入境,因为按规定,它成了进口影片。“所以说在中国(电影)这个发展受到好多想不到的东西制约。”陈建军似乎早已见惯,淡然地说。
“中华文明新纪录电影周”影片简介
●《英雄时代》
事实上中华民族不仅仅是炎黄子孙,也是蚩尤和他81个兄弟的子孙,是所有知名和不知名的祖先们共同的子孙。无数个英雄建立起无数个古老的小国,无数个小国最终又汇聚在一起,一个新的国家即将诞生,那是最早的中国。
●《青铜的光辉》
这是一场残酷的大屠杀。神树消失了,国王消失了,3000年前的古蜀王国也消失了。是太阳和飞鸟在昭示我们,当人们再也不相信商王拥有的神权时,他的统治也就要结束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从西边滚滚而来,向商王朝发动了最后的猛攻。
●《礼乐与争霸》
熊熊烈火中,昔日钟鸣鼎食的世界化做一片废墟,周人的宗庙、周人的宫殿、周人的青铜礼器、镌刻着周人历史的甲骨片连同周人一起从周原消失。鼓声从春秋时代一直响彻战国末年。楚国的宫殿呢?楚国的桥梁和城墙呢?两千多年前的某个时刻,这样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却突然化成了废墟。究竟是谁最终摧毁了它?曾侯乙的编钟又敲响了。
●《铁血帝国》
小国覆灭了,大国也覆灭了。在秦国的军队里,一个叫喜的人记录了他所经历的一切。他没有想到两千多年后,他的名字会与秦始皇联系在一起。商鞅死了,按照秦国的法律,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罚,而这种刑罚正是商鞅自己为秦人制定的。或许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比今天的人们更想接近秦始皇,以及由他缔造的秦帝国。
●《牧魂》
只有用心去感受这个民族,你才会知道什么是牧人的魂。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雄鹰般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他们遵循着大自然的法则,生存在离海洋最遥远的地方。这是一段真实纪录的历史,是人类即将消逝的一种生活。他们是最后的游牧民,他们是中国的哈萨克。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tvPgiHsWCeJT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本报记者李宏宇
7月19日起将在北京举行的“中华文明新纪录电影周”几乎可以说是一次纪录电影个人展,因为届时将于首都电影院和中国电影资料馆进行展映的5部纪录电影,全部由现任中央电视台文化专题部副主任陈建军导演。这5部影片是单本纪录片《牧魂》和《中华文明》大型系列电影的头四部:《英雄时代》、《青铜的光辉》、《礼乐与争霸》、《铁血帝国》。
近几年来中国纪录电影几乎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这次影展集中亮出5部作品,确实给人“横空出世”的感觉———标准的90分钟片长、35毫米胶片拍摄、全数字杜比立体声。《中华文明》系列电影的制片主任周恒源说,在不动声色地埋头工作了5年之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这个很有分量的阶段成果,看看社会反响,但是怎样命名这个展映却令人挠头。“中华文明新纪录电影周”名称的确定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来由,但的确让人好奇,在有幸提前观摩《英雄时代》和《牧魂》时,我很在意它们“新”在哪里。
重现的文明
这个由12部电影构成的大型系列,有人怀疑它太大了,会令观众“畏难”。影片通过文物、考古成果的纪录和还原,叙述、阐释中国从黄帝蚩尤“涿鹿之战”直到清末的5000年文化历史。这样题材的国产电视纪录片似乎已经很不少,而且总的来说,在制作成熟度上比不上西方纪录片、甚至同一题材纪录片的水准。有趣的是《中华文明》这个系列电影的来由,是在1997年,当时分管国家文物局工作的国务委员李铁映正是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英国广播公司(BBC)纪录片《失落的文明》,有了想法。他认为中国文明并非如片中所说是“失落的”,而我们应该刻画一个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领导的信任”使陈建军接到了这个“命题作文”,随着创作的深入他意识到了这个题材的高难度,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他越来越感觉到“这是个学术的深渊,掉进去了就出不来”。
不过他终于找到了激情:一次摄制组所有成员去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观关于炻器时代的展览,有的场工就是来自外地农村的打工者,初中文化,但在看完展览后被问及感觉,他们与其他创作人员一样觉得“作为中国人,挺自豪的”。陈建军认为西方文化类纪录片主要还是重在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而他要抓住的影片灵魂,是在对文物的表现或知识的传播之外,使观众得到与那个场工参观博物馆后同样的心灵震撼,得到“我们信仰的来由、民族精神的营养”。———在人们将近邻韩国在足球、电影等领域的惊人之举归功于他们民族精神的时下,对比自己,这种努力显得很有价值。
这个系列的第一部电影,讲述“涿鹿之战”的《英雄时代》有着相当大的信息量。当仰韶、龙山、河姆渡、大汶口、良渚等等久违的地名钻进耳朵,多数人怕是要隔上半分钟才能想起这些文字的模样(影片未配字幕)。这些地名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星罗棋布,扩展、交汇、融合、冲突,在90分钟的影片里要搞清并记住这些古文化分支并不容易。最终在4000多年前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打败蚩尤,以至之后的人们都被称作“炎黄子孙”。解说在这里告诉我们:“事实上中华民族不仅仅是黄帝的子孙,也是蚩尤和他的81个兄弟的子孙。”这个在学术界早已提出,但并不为普通人所知的“新”观点很有意思。
影片大量采用“真实再现”的手段,不仅由真人扮演和模拟古代社会生活、战争的场面,还有部分现代考古过程也以故事、电影的模式表现。片中一处以黑白影片表现上世纪初的“考古工作者”和“农民”在河北农村的田间交谈,服装道具乃至演员表情都非常逼真,如若再人为制造一些胶片磨损划痕,恐怕不会有人看出是“再现”。战争场面中,杜比7.1声道的数字环绕立体声很是唬人,银幕上的箭、投枪、飞石可能在你脑后飕飕而过,如果打瞌睡就要小心,别从椅子上吓掉下来。影片的音效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杜比数码录音棚制作,录音师曾为《拯救大兵瑞恩》的译制片做混音,而《中华文明》系列是这里制作的第一部数字环绕立体声国产纪录电影。
国外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中常用的电脑三维动画也被用于本片中的真实重现。辽宁省境内的红山文化遗址———牛河梁基石冢———被考古学家推断为中国最早的“天坛”和“地坛”。当距今5000年,如今只是碎石瓦砾的祭坛与桶形祭器一起在银幕上复原,它不可思议的精美壮观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对远古文明的玄秘与敬畏感油然而生。与陈建军的谈话中,我得知在国内纪录片创作者和评论界中,对真实再现的手法还存在着相当激烈的争论,而三维动画也“以虚构悖离了纪录片的原则”。在看过不少美、英和日本纪录片之后,作为观众的我早已大大接受的这些令影片横生妙趣的手段,却原来在业内尚不得正名。
伴随这些至少在国产纪录电影中不多见的手法,一些能够给人以“怀旧感”的场面也在这部纪录电影中时而出现。譬如浊浪滔天的黄河镜头伴以激越昂扬的交响乐,譬如以地图上的色块扩散和箭头延伸示意文化的扩张和迁移,譬如壮阔雄浑、经常闪烁传统色彩的解说词。影片的总撰稿也是陈建军,他对我的意见解释说:“没有考虑到是用传统手法还是现代手法,我在创作时,就怕想不到手法,所有的手法对我来说都无关紧要。我们在创作上并没有什么限制,你说解说词很中国,我想本来就是生活在这个文化中么。”不得不说到音乐,它太富有激情了,仿佛很着急地在说:赶紧豪情万丈起来吧。
《牧魂》之魂
相比《英雄时代》,《牧魂》就是非常合乎传统标准的纪录片,一同观片的媒体同行无不为之倾倒,对我而言,这也是在银幕上看到的最好的中国纪录电影。
1995年陈建军在拍摄纪录片《新疆》时结识了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的哈萨克族牧民拉台一家,之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他的摄制组便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只是由于环境的艰苦甚至恶劣,摄制组最初的12个人到拍摄完成只剩6人。
这部没有解说,声音画面全部“原生态”的电影将哈萨克游牧民的生活与性情表现得生动而诗意。2001年12月《牧魂》在华盛顿首映,获得了美国人类学学会第100年年会暨国际影像人类学电影节最高奖。它得到的评价是“在制作人类题材影片方面是一个典范”,因为它对“哈萨克牧民一年中的生活所做的轻松、细致与极其优美的观察”。它确实把我完全带入了牧民的生活,他们年复一年完成着从冬季定居地到春秋牧场、夏牧场、春秋牧场再回到定居地的轮回迁徙,似乎简单,但在外人眼中充满戏剧性。迁徙中人们赶着畜群横渡河流的场面是惊心动魄、张力十足的,但镜头语言的叙述却始终保持着沉稳、克制的态度,体现出令人称道的摄影和剪接技术。
几乎所有镜头中的人物似乎都无视摄影机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人对着镜头也就是银幕前的观众说话抑或投来异样的目光。这是很难得的效果。陈建军告诉我,因为语言交流、生活习惯等等不适应,摄制组住在拉台家的头一个月里一个镜头也没有拍,而真正开机的时候,他们已经不把摄影机当一回事了。
片中有这样一段:秋天他们将羊群从春秋牧场赶回来,拉台与儿子们一起向羊贩子卖羊。过磅时羊很轻,儿子怀疑羊贩的秤有问题,与他们争吵起来。这个牧民家庭的单纯生活中几乎惟一与外界发生的关联便意味着欺骗,这显得尤其残酷。拉台老汉的态度是忍让的,他劝说儿子:“算了,不要吵闹了,我不想吵闹。”羊就这样卖掉,拉台自己还解释:“天冷,路又难走,羊掉膘了。”儿子们仍是心有不甘地拿秤去称一袋标准装面粉,结果是秤没有问题。但是陈建军告诉了我后来的故事———他们的确被羊贩做过手脚的秤欺骗了。全家人都很难受,一句话也不说,一直到第二天中午,拉台还是忍不住去找了羊贩。羊贩的态度蛮横,让他退了钱,把羊领回去。拉台到羊贩的卡车上把自己的羊一头头挑出来,沮丧地赶着回家了。陈建军完整地拍下了这个结局,但在后期却终于把它删掉了,他说因为实在不忍心。没等我问他又说:“我对纪录片必须保持纯客观的提法是坚决反对,这是不可能的。拍片子本来从头到尾就贯穿着作者的主观取向。”
虽然摄影机在这里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平实地描绘牧民的生活细节,《牧魂》丝毫不比《中华文明》缺少灵魂。它很自然地引发你对人类精神、对游牧民族朴实而美好的人生态度作思索,不被触动的可能性很小。
纪录电影难得露面
虽然只有一周时间、两家影院,如果不是这个“新纪录电影周”,这几部作品还不知何时能够面对观众。陈建军对《中华文明》很有信心:“不管是谁肯定愿意看,而且看完这个片子你会很自豪、昂首挺胸地走出电影院。”但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电影院不接受这样的片子。一些影院经营者看了片子,反映是‘你这个电影太好了。什么时候出碟?我一定要给我的孩子买,我们家也要收藏’。———那能不能在你这里放映?———这个比较困难。”而《牧魂》已经完成6年,在国外获了不少奖,这次却是在国内的首映。陈建军曾找过不少发行人,但被院线拒绝的情形更惨:“不要说别的,一提起纪录片这三个字,就拒绝你了,连看都不看。这完全是一种偏见,仿佛他们共同的认识是觉得社会不需要这个东西。观众庸俗、浅薄?不见得。是因为你拍得庸俗,培养了庸俗的观众,为什么不拍一些高雅的?”
虽然不忿,陈建军庆幸自己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听说他一下子拍了四部纪录电影,新影厂说:“我们两年才拍一部。”科影厂说:“我们三年才拍一部!”《中华文明》系列4000多万元的成本预算对电视纪录片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但分摊到每一集电影只算小成本制作,而这个消耗对中央电视台这样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说也是奢侈的。虽然昂贵而且对技术的要求很高,陈建军仍然觉得电影形式的纪录片非常重要,因为“用胶片拍,可能就会激发起我对艺术的严谨和进一步追求的欲望,态度一定会严肃。电视就那么大一个画面,而电影要放出一面墙的效果,纤毫必现,不能有半点差错,它对摄影、灯光、导演的构思都有很高的要求。马上你就会觉得你是在创造艺术,你就会非常认真,就会有牺牲精神。艺术就是让人疯狂”。与影院协商后,这次展映的票价定为与中影公司进口片一致的单场30元,他们希望借此作一次市场的试探,“可能会有好的效果,那就是对纪录电影投资者和创作者的激励。”
陈建军自嘲说《中华文明》是“领着一群农民做出来的”,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钱去请更专业的人员,比如熟练的故事片摄制人员。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许多困难,他不愿意详细说起,只希望影展获得不错的反响,然后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天山下的夏牧场应该是非常美丽的,但在《牧魂》中一处天边巨大彩虹的镜头中却很容易看到天空是灰蒙蒙的颜色。陈建军说这是胶片冲印的问题,《牧魂》最初是在澳大利亚完成整个后期,那个版本里的天空是美丽的蓝,但在国内的洗印厂,同样的设备同样的配方,冲出来的颜色却怎么也不对,他甚至猜测与北京的水质有关。那么为何不拿国外制作的拷贝回来放映?原因也许他自己也莫名其妙:影片素材可以顺利地通过海关出境,但在国外完成后期制作后却不能随便入境,因为按规定,它成了进口影片。“所以说在中国(电影)这个发展受到好多想不到的东西制约。”陈建军似乎早已见惯,淡然地说。
“中华文明新纪录电影周”影片简介
●《英雄时代》
事实上中华民族不仅仅是炎黄子孙,也是蚩尤和他81个兄弟的子孙,是所有知名和不知名的祖先们共同的子孙。无数个英雄建立起无数个古老的小国,无数个小国最终又汇聚在一起,一个新的国家即将诞生,那是最早的中国。
●《青铜的光辉》
这是一场残酷的大屠杀。神树消失了,国王消失了,3000年前的古蜀王国也消失了。是太阳和飞鸟在昭示我们,当人们再也不相信商王拥有的神权时,他的统治也就要结束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从西边滚滚而来,向商王朝发动了最后的猛攻。
●《礼乐与争霸》
熊熊烈火中,昔日钟鸣鼎食的世界化做一片废墟,周人的宗庙、周人的宫殿、周人的青铜礼器、镌刻着周人历史的甲骨片连同周人一起从周原消失。鼓声从春秋时代一直响彻战国末年。楚国的宫殿呢?楚国的桥梁和城墙呢?两千多年前的某个时刻,这样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却突然化成了废墟。究竟是谁最终摧毁了它?曾侯乙的编钟又敲响了。
●《铁血帝国》
小国覆灭了,大国也覆灭了。在秦国的军队里,一个叫喜的人记录了他所经历的一切。他没有想到两千多年后,他的名字会与秦始皇联系在一起。商鞅死了,按照秦国的法律,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罚,而这种刑罚正是商鞅自己为秦人制定的。或许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比今天的人们更想接近秦始皇,以及由他缔造的秦帝国。
●《牧魂》
只有用心去感受这个民族,你才会知道什么是牧人的魂。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雄鹰般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他们遵循着大自然的法则,生存在离海洋最遥远的地方。这是一段真实纪录的历史,是人类即将消逝的一种生活。他们是最后的游牧民,他们是中国的哈萨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