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想象中的《看上去很美》
2005-10-12 15:57:46 来自:
ly884
[watermark]
张元导演把王朔的《看上去很美》搬上银幕,电影选取的是小说的前半部分,是方枪枪在幼儿园的遭遇,相信由于电影时长的限制,还有小说后半部分的时代,政治意味太重,而没有非常完整的再现原作。
王朔在小说中,借幼儿园小孩方枪枪之眼,重新审视了他童年的时代,可能是“孩子”过于敏感,对于成人世界有着莫名的恐惧,书中某些段落,给人一种电影《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的感觉。
但是,张元在电影氛围的处理上,会延用这种小说观感吗?电影中,面对成人会是一种仰视的角度,都有一种面目可憎,不可一视的感觉吗?我估计只会偶尔为之,而不会变成一种习惯性的视角。
搜狐曾弄过一次根据《看上去很美》改写分镜头剧本的宣传活动,节选的是小说第三章,于倩倩示范穿衣服给方枪枪看的段落。王朔一向以“痞”著称,即使面对的是小孩。那段“李阿姨的脱衣舞会”看着有点像保罗维尔霍文〈星河战队〉里男女同浴的戏,给人一种天下大同之感。
小说中王朔的文字加工,很多还在于事情本身之外,因为单就孩子本身来说,很多事情都无关痛痒,但王朔以一个老男人的灵魂游离在方枪枪的躯壳内外,给平凡的故事加上了不平凡的色彩。
张元称电影中,设置了一条小说中没有的线索,用以提纲挈领,会不会是“王朔”这个成人的介入?我其实是倾向于这样的处理,设置一个“王朔”,或者干脆由王朔来演,时不时的出现在方枪枪的身边,方枪枪本人能隐约感觉到他,但旁人看不到,这样处理的话,王朔那些添加进去的成人视角,观点,就有了很好的宣泄渠道。
王朔的文章,历来以机智的对话取胜,但这部“儿童”读物,单纯的对话不可能负载多少成人的思维,所以大段大段的都是所谓的心理描写和评论,这使得改编成电影,难度更大一些。张元在〈我爱你〉中,可以让演员临场破口大骂,独辟蹊径,那这一次〈看上去很美〉,总不能像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样,加上大段大段的画外音吧,而且问题还在于,那些“画外音”应该怎么听,都不像是方枪枪这个画中人所说的。
王朔其实在〈看上去很美〉中,凭空用文字创造了一个独立于现实之外,超越时空的意识对话,而电影如何拷贝这种另类空间呢?可以如好莱坞蒂姆波顿式,用电脑特技营造一个随时可变幻的〈大鱼〉式的氛围;或是模仿让皮埃尔儒内的〈天使爱美丽〉,想到什么,说到什么,就拍什么,镜头之间随意切换……另外还有一种处理,就是让大人“方枪枪”突然身体变小,回到过去的幼儿园里,大人的灵魂能够思考,但不能支配小方的身体,这同样是很典型的好莱坞电影的套路,不过,张元用这种方法的可能性,看来并不是很大。
而反观国内一些有超现实色彩的电影,如〈恋爱中的宝贝〉,最终都给人一种恐怖,晦涩的观感。
小说中有一个方枪枪和陈南燕,陈北燕违反纪律,李阿姨过来“审问”的段落,“审问完全是胡乱逼供。审的和被审的都有点歇斯底里,证人做的也全是伪证。我哭一阵,说一阵,激动得浑身颤抖,为自己极力辩解但只会说三个字:我没有。”原文写得妙趣横生,但如果改成电影,就失色不少,那如何调用电影的表现手段,会不会用摄像机位,剪辑营造出一个“公堂”的感觉,甚至在背景音乐上加上一些鼓点,调整一下气氛。
小说中曾多次涉及到方枪枪梦想打仗,渴望牺牲的段落,那张元是否会像崔永元〈电影传奇〉那样,让小演员重现当年老电影的片断呢?
方枪枪与陈南燕(张元的女儿宁元元饰演),陈北燕的故事,会自始至终的做完整交待。而关于孩子,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与四十年前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如何让这些非职业演员,能收放自如,是个挑战。张元曾说,小孩就如小动物一般,那展现他们的生活小细节,在细腻的情感,轻柔的“笔触”下,说不定会给人一种类似于〈帝企鹅日记〉的感觉。
而电影情节的安排方面,由于原小说过于琐碎,就如王朔在自序中写道:“一想就是很长的一本书。有那个精神准备,若写,一个字也不省,把既有的写作习惯写作风格都破一下。不再理会篇幅、故事、情节、叙谈节奏,彻底自由,随心所欲,沿儿可沿儿地真实一把。哪怕时时中断,哪怕处处矛盾,乃至自相残杀,都不管了。”
所以我也想张元是否会像徐克在〈新上海滩〉里那样,分几个人物为独立的单元来讲述,先单以“方枪枪”“陈南燕”等单独讲述,再将原本独立的版块再联系起来,会比较容易串联。
我曾经评论过根据〈我是你爸爸〉改编的电影〈冤家父子〉:其实父子原为王朔一人,还是为了王贪图口舌之快而用,与以往的小说相比,只是由于父子二人有点民主平等思想,角色身份界限模糊,从而使得两人之间的种种相似,比较容易被接受。那这一次的〈看上去很美〉,则是更赤裸裸的“鬼上身”,错了,是“王朔上身”。如果仔细体会一下此小说的含义,王朔还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涉及到了少年儿童心智发育的各个方面,正如斯皮尔伯格在〈人工智能〉中所表现的那样。比如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儿童之间的暴力,性意识的确立,还有对死亡的认识……
不过,王朔的小说并不像〈人工智能〉那样,是从一个机器小孩各方面的心智成长,来比拟人工智能的研究,相反,〈看上去很美〉并没有设置一个超现实的背景,只是运用文字的灵活性来揭示荒谬以及成人,时代的错误,对于儿童世界的影响。如性意识的确立,李阿姨多次认为方枪枪是个小流氓,脑子里有不健康的东西:比如死亡,“死,对我们来说司空见惯,每天我们都能听到、看到很多人在我们身边死去——在故事和电影上。所有的故事无论开头多么平淡,结尾一定是以杀人和被杀告终……”
我甚至觉得这些愚蠢与荒谬,才是王朔在字里行间,真正想表达的一些东东。不过,改编成电影后,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可能已所剩无几了,那张元这位地上导演,又如何来表现他所欣赏的王朔“小说中传达出来的真实感,就是他面对真实的态度。”……
原载于《看电影》[/watermark]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张元导演把王朔的《看上去很美》搬上银幕,电影选取的是小说的前半部分,是方枪枪在幼儿园的遭遇,相信由于电影时长的限制,还有小说后半部分的时代,政治意味太重,而没有非常完整的再现原作。
王朔在小说中,借幼儿园小孩方枪枪之眼,重新审视了他童年的时代,可能是“孩子”过于敏感,对于成人世界有着莫名的恐惧,书中某些段落,给人一种电影《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的感觉。
但是,张元在电影氛围的处理上,会延用这种小说观感吗?电影中,面对成人会是一种仰视的角度,都有一种面目可憎,不可一视的感觉吗?我估计只会偶尔为之,而不会变成一种习惯性的视角。
搜狐曾弄过一次根据《看上去很美》改写分镜头剧本的宣传活动,节选的是小说第三章,于倩倩示范穿衣服给方枪枪看的段落。王朔一向以“痞”著称,即使面对的是小孩。那段“李阿姨的脱衣舞会”看着有点像保罗维尔霍文〈星河战队〉里男女同浴的戏,给人一种天下大同之感。
小说中王朔的文字加工,很多还在于事情本身之外,因为单就孩子本身来说,很多事情都无关痛痒,但王朔以一个老男人的灵魂游离在方枪枪的躯壳内外,给平凡的故事加上了不平凡的色彩。
张元称电影中,设置了一条小说中没有的线索,用以提纲挈领,会不会是“王朔”这个成人的介入?我其实是倾向于这样的处理,设置一个“王朔”,或者干脆由王朔来演,时不时的出现在方枪枪的身边,方枪枪本人能隐约感觉到他,但旁人看不到,这样处理的话,王朔那些添加进去的成人视角,观点,就有了很好的宣泄渠道。
王朔的文章,历来以机智的对话取胜,但这部“儿童”读物,单纯的对话不可能负载多少成人的思维,所以大段大段的都是所谓的心理描写和评论,这使得改编成电影,难度更大一些。张元在〈我爱你〉中,可以让演员临场破口大骂,独辟蹊径,那这一次〈看上去很美〉,总不能像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样,加上大段大段的画外音吧,而且问题还在于,那些“画外音”应该怎么听,都不像是方枪枪这个画中人所说的。
王朔其实在〈看上去很美〉中,凭空用文字创造了一个独立于现实之外,超越时空的意识对话,而电影如何拷贝这种另类空间呢?可以如好莱坞蒂姆波顿式,用电脑特技营造一个随时可变幻的〈大鱼〉式的氛围;或是模仿让皮埃尔儒内的〈天使爱美丽〉,想到什么,说到什么,就拍什么,镜头之间随意切换……另外还有一种处理,就是让大人“方枪枪”突然身体变小,回到过去的幼儿园里,大人的灵魂能够思考,但不能支配小方的身体,这同样是很典型的好莱坞电影的套路,不过,张元用这种方法的可能性,看来并不是很大。
而反观国内一些有超现实色彩的电影,如〈恋爱中的宝贝〉,最终都给人一种恐怖,晦涩的观感。
小说中有一个方枪枪和陈南燕,陈北燕违反纪律,李阿姨过来“审问”的段落,“审问完全是胡乱逼供。审的和被审的都有点歇斯底里,证人做的也全是伪证。我哭一阵,说一阵,激动得浑身颤抖,为自己极力辩解但只会说三个字:我没有。”原文写得妙趣横生,但如果改成电影,就失色不少,那如何调用电影的表现手段,会不会用摄像机位,剪辑营造出一个“公堂”的感觉,甚至在背景音乐上加上一些鼓点,调整一下气氛。
小说中曾多次涉及到方枪枪梦想打仗,渴望牺牲的段落,那张元是否会像崔永元〈电影传奇〉那样,让小演员重现当年老电影的片断呢?
方枪枪与陈南燕(张元的女儿宁元元饰演),陈北燕的故事,会自始至终的做完整交待。而关于孩子,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与四十年前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如何让这些非职业演员,能收放自如,是个挑战。张元曾说,小孩就如小动物一般,那展现他们的生活小细节,在细腻的情感,轻柔的“笔触”下,说不定会给人一种类似于〈帝企鹅日记〉的感觉。
而电影情节的安排方面,由于原小说过于琐碎,就如王朔在自序中写道:“一想就是很长的一本书。有那个精神准备,若写,一个字也不省,把既有的写作习惯写作风格都破一下。不再理会篇幅、故事、情节、叙谈节奏,彻底自由,随心所欲,沿儿可沿儿地真实一把。哪怕时时中断,哪怕处处矛盾,乃至自相残杀,都不管了。”
所以我也想张元是否会像徐克在〈新上海滩〉里那样,分几个人物为独立的单元来讲述,先单以“方枪枪”“陈南燕”等单独讲述,再将原本独立的版块再联系起来,会比较容易串联。
我曾经评论过根据〈我是你爸爸〉改编的电影〈冤家父子〉:其实父子原为王朔一人,还是为了王贪图口舌之快而用,与以往的小说相比,只是由于父子二人有点民主平等思想,角色身份界限模糊,从而使得两人之间的种种相似,比较容易被接受。那这一次的〈看上去很美〉,则是更赤裸裸的“鬼上身”,错了,是“王朔上身”。如果仔细体会一下此小说的含义,王朔还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涉及到了少年儿童心智发育的各个方面,正如斯皮尔伯格在〈人工智能〉中所表现的那样。比如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儿童之间的暴力,性意识的确立,还有对死亡的认识……
不过,王朔的小说并不像〈人工智能〉那样,是从一个机器小孩各方面的心智成长,来比拟人工智能的研究,相反,〈看上去很美〉并没有设置一个超现实的背景,只是运用文字的灵活性来揭示荒谬以及成人,时代的错误,对于儿童世界的影响。如性意识的确立,李阿姨多次认为方枪枪是个小流氓,脑子里有不健康的东西:比如死亡,“死,对我们来说司空见惯,每天我们都能听到、看到很多人在我们身边死去——在故事和电影上。所有的故事无论开头多么平淡,结尾一定是以杀人和被杀告终……”
我甚至觉得这些愚蠢与荒谬,才是王朔在字里行间,真正想表达的一些东东。不过,改编成电影后,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可能已所剩无几了,那张元这位地上导演,又如何来表现他所欣赏的王朔“小说中传达出来的真实感,就是他面对真实的态度。”……
原载于《看电影》[/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