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祝贺方刚亮作品《上学路上》荣获两项国际影展大奖

2005-10-12 03:00:21   来自: 李祥瑞
  祝贺方刚亮作品《上学路上》荣获两项国际影展大奖
  

  http://bbs.dvdspring.com/UploadFile/2004-10/200410221640952.jpg
  《上学路上》由银川市委宣传部与山东电影电视制作中心联合摄制,方刚亮导演。该片荣获24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最佳导演处女作”“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角”四项提名,最终拿下“最佳儿童片”“最佳编剧”和“最佳导演处女作”奖。最新的好消息是刚刚获得第28届德国卢卡斯(Lucas Award)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卢卡斯奖)和第20届伊朗伊斯法罕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金蝴蝶奖。
  

  

  《上学路上》是一部商业电影理念运作之下的主旋律电影。我所说的“商业理念”并非《十面埋伏》首映庆典式的无理炒作,而是一种决定电影表述形式的创作精神(需要举出成功范例的话不妨搬出好莱坞大片和香港电影),真正具有商业理念的导演会在增添影片可看性上穷尽所能,只有对电影的一切元素了如指掌,并极度注重技巧的发挥,才可能拍出能让大多数人看好的佳作。所以,商业片是电影艺术王冠之上的宝石[完全不懂电影的人可以拍艺术片唬人(如娄烨之流《苏州河》《紫蝴蝶》),但他绝对拍不了商业片]。
  由电视电影《情不自禁》(2002 胶片拍摄)认识了方刚亮,并在他身上看到了中国商业片的曙光,只可惜在《情不自禁》之后由于体制和环境的关系,方刚亮、郑大圣(《王勃之死》《古玩》)、管虎(《上车,走吧》)等新生力量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因为成就突出而引发电影新浪潮,他们的创作活动甚至无法得到连续。值得讨论的问题是,靠拍电视电影起家的方刚亮、郑大圣是第几代导演?
  中国电影导演群体中存在的代沟并非由专业人士和理论学者所划分,而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影响下的必然产物,如果说第一代导演和第二代、第三代导演的作品让我们看清楚政治怎样一步步扼杀了艺术,第四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思想逐渐解放的过程。那么在热衷批判反思的第五代和爱好“地下表演”的第六代的运动宣告终结之后,中国电影导演出路何在?
  看到方刚亮的《情不自禁》和郑大圣的《古玩》,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自己为什么会有突如其来的喜悦,以及如此迅速地将他们全盘接纳。应该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应合了一个老影迷的心境:在盗版泛滥(感谢盗版)带来的自由观影时代,电影已经不再神秘,现在的电影爱好者甚至已经不需要去阅读理论书籍接受专业教育,最好的理论、最好的教材只能是电影本身--任何非胶片影像的疏灌方式都将是无关本质言不及义的。有多到无法想象的电影看,观众对电影的理解,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告别体制造成的电影饥荒,大师电影剥露了神秘面纱,欧洲艺术和小资情调电影失去了魅力。于是,我们便无暇去追究电影的意义。我们发现电影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让大多数人获得快乐,回到简单,才是最美。所以好莱坞大片和八、九十年代年代港片的形象在我们眼前日渐高大,中国电影能象好莱坞电影那样发达的痴心妄想也一天比天滋长。历数各种类型电影,剧情片、喜剧片、艺术片……只有商业片是最难拍的,商业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最能体现一国之力和全民信仰,所以不能生产商业片的国度也绝对不可能成为电影强国!有此认识,我才预知了新一代的电影人,会师法好莱坞以振兴国产商业片为己任。
  

  方刚亮作品《情不自禁》之所以给人新鲜感就是因为她突显了商业性以及作者追求形式感的洒脱姿态,导演方刚亮对“建立相对健全的电影工业体制”这个问题兴趣浓厚,他的追求在影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情不自禁》的工业化水准系数在国产同类型商业片中遥遥领先,倒不是说明显看出有多少镜头是搭设移轨、安装摇臂才能完成的,这些未必是考评影片是否具有工业化水准的决定性因素,我想作者头脑中的理念才是最珍贵的,他想达到一个境界,只有好莱坞和香港商业电影才能达到的境界,所以《情不自禁》看不到通常国产片中与生俱来无药可救的土气,剪辑、运镜都流畅到令人难以置信。《情不自禁》创造了电影频道电视电影收视率之最,荣获第九届大学生电影节电视电影最佳影片,我所在的新浪和网易论坛,每逢中六重播该片,都会有热心网友发通告,可见其影响力。
  学习好莱坞,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形式问题是关键,在方刚亮和郑大圣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赶超好莱坞的希望,给他们阳光空气和水,构建东方好莱坞的梦想一定可以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实现。《情不自禁》和《古玩》看似剧情简单,却属野心勃勃厚积薄发之作,在这两部电影中,导演风格不同前人,他们的电影责任中没有第五代导演死不悔改地制造思想沉重也没有第六代导演久旱逢甘露般抱住“艺术”不放,他们更加注重好莱坞的叙事原则:在确保形式赏心悦目无懈可击的同时,把讲好故事放到首要位置。因此这类走商业通俗路线的影片中处处流露非凡气质。我们惊叹于他们的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居然将电影语言全面掌握,在他们的作品中,观众几乎看不到电影语言的任何错误!《情不自禁》绝对是阅片无数之人的手笔,即使找最苛刻的影评人来挑剔也必无所获。
  让情节好看、故事感人原本是电影最基本的义务,然而国产电影“振兴”了好多年还在这个问题上摸不着石头过不了河,心急如焚的观众当然要为电影新人的创举感动、喝彩!
  商业片,我们一直在等待自己的商业片,有人说包括张艺谋自己也认为《英雄》和《十面埋伏》是商业片,可实际上这两部影片除了炒作宣传方式具有商业性质,影片的基本构架是大大违背商业片原则的,所以张艺谋根本没有资格接受“中国斯皮尔伯格”的赞誉!方刚亮、郑大圣的作品才能代表中国商业片的方向,把国产电影带往康庄大道。我很愿意称他们为好莱坞派,虽然他们只有两三个人,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将见证他们的能量。
  《情不自禁》指出了一个方向,沿着这个方向走,未必非得去拍都市警匪言情题材不可,因为在“让电影好看”这个最高原则之下,剧情、写实、喜剧、黑色之类都可以有无穷的开挖潜力,所以我觉得他会拍主旋律电影一点不奇怪,对真正懂电影的人来说决不会因为题材界限而停滞不前的,我早就提出过一个想法:让奥利佛斯通、詹姆斯卡麦隆、伍迪艾伦、北野武这些人互换身份涉足相互陌生的创作领域,他们一样会有天才表演,电影艺术就是这样既神秘又简单,理解了,便无所谓资金、技术的限制,有诚意,无论何种题材都能出奇制胜。
  应该说《上学路上》是一个让某些“新锐导演”感到绝望的主题,因为他们所感兴趣的是“都市地下另类”之类,对这样一个落实到剧本上就带有浓厚主旋律味道的电影,他们可能是无法驾驭的。这就使我想到一个问题,都说主旋律电影不好看,那么主旋律电影应该由谁来拍呢?玩先锋另类的导演对此不感兴趣,那些老导演更加不可信任--正是他们愚蠢至极的讴歌方式将中国电影拖进泥沼。实际上拯救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只需要以下两条而已:作者的诚意和对电影形式的完美追求,有了这两点,主旋律电影就能做到与人进行心灵交流并富有可阅读性。
  

  《上学路上》的故事脱胎于被译作6国语言的《马燕日记》,西部儿童王燕必须利用假期赚到24.8元的学杂费交给学校,在不毛之地的宁夏西海固,我们看到一个小小生命怎样地为着前途和命运而奔忙。童年的故事,当然是很感人的,但是在政治高压之下,我们已经有过太多充斥“小大人”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异类,我甚至已经不知道这几年还有没有儿童片问世。《上学路上》能赢得观众的掌声,靠的绝对不是国产主旋律影片的习惯路线,甚至从一开始,主创者就坚决站到了主旋律路线的对立面--当下,能够拯救主旋律的确实只有这一条出路了。
  导演方刚亮在《上学路上捡到的》一文中的一段话被我反复玩味了好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从历史和文化的高度总结了西部人天性中的狡黠,并对那里的人们在宣传机器前的本能表演深表怀疑:“……处于事件核心的所有人中,只有马燕他妈超乎一般的健谈并表演欲望强烈。我并不能完全听懂她的方言,却能看出眼泪后面的那一丝丝狡黠。我不能否认她说得是事实,但却肯定有非同一般的叙述角度和夸张的成分。面对面的谈话场面很快被她妈妈控制了,其实无需听清她到底在说什么,感情上听者已经被战败了。这种对马燕他妈来说久已习惯甚至职业化了的倾诉场面不由得让我产生了一些不悦的被欺骗感。”这番话,明显表露了作者的态度,那就是他不会为那些单为满足宣传需要出现的“歌颂场面”而动容,张艺谋曾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为革除非职业演员的电视表演痕迹煞费苦心,今天,方刚亮一开始就考虑应该保持自己的立场,去寻找“官方媒体发现”以外的更有人性价值的东西,他绝对不会象国产主旋律影视剧《李向群》导演那样让主人公的亲人出马上阵辅佐“真实”!其实捞起一篇关于《马燕日记》的“纪实性报道”对拍摄主旋律作品的剧组来说是既轻松省力又有安全保障的事情,但方刚亮偏要“冒险”,于是,《上学路上》成了一个关注心灵的故事、并符合了国际电影的叙述规则--那么在世界电影之林中找她的参照物也就轻而易举了,单调的自然、生活场景,孩子们奔向未来的永不停歇的脚步,不就是《小鞋子》那样的伊朗电影吗?如此立意,影片已经成功了一半,至少她不会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类国产儿童片。接下来,我们只需要检视方刚亮是否有伊朗电影导演那样描写儿童心灵的专注以及电影语言的个性化表达。
  在与《情不自禁》完全不同类型的《上学路上》,观众读到了导演对电影艺术的深入理解,形式感、空间感在本片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所以这部主旋律题材的电影竟可以对所有打着商业旗号的国产片产生指导意义。
  较比商业性作品《情不自禁》,《上学路上》的形式追求居然毫不逊色,开场从蓝天国旗摇向地面的第一个镜头锐气逼人,片中令人激赏的运动镜头也俯拾即是。
  在中国电影导演群中,形式主义大师张艺谋久负盛名,但张老一直以来牛刀杀鸡地以电影导演身份履行电视剧导演职责,其言其行比之以关注生命尊严为己任的方刚亮、郑大圣、管虎,倒显出了极大的狭隘性和短视性--所以对“张艺谋老了”之说,我是深信不疑的。世界属于“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我们必须支持、拥护年轻的一代。
  关于电影形式,觉得《上学路上》非常完美,如果说略有遗憾的话,就是感觉本片音乐过于“主旋律化”了一点,音乐旋律、音色缺乏与故事主人公生活环境相呼应的“西部感”,在一个小小生命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争取的时候,多一些忧郁的甚至是悲凉的音乐衬托会对观众产生更加强烈的震慑,我甚至苛求应该有这样一首令人难忘的音乐:影片放映中即使有观众憋不住尿而离场上厕所时会不由自主将其哼唱出来--难忘、上口到这个程度就太好了。不知道影片采取什么样的背景音乐是不是尚无资历的年轻导演方刚亮可以控制的,希望有更正的可能。还有,非常喜欢王燕一双小脚在干涸的土地上飞奔的画面,可惜这个镜头太短了一点,如果像《阿飞正传》中旭仔走向椰林的镜头一样做逐级升格处理,观众就可以在这段动感镜头中获得更多的深思……当然这都是笔者强加于人的想法,作为电影作者,方刚亮已经做足功课完美答卷,我相信以后他会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上面说了一大堆形式问题,其实《上学路上》的更深层意义不仅仅是拯救了国产主旋律电影,她还使濒临灭绝的国产儿童电影创作重新焕发了生机,我们这代人多少还被强迫着接受过“国产儿童影片”的输灌教育,现在的一代孩子看过多少国产儿童片或者他们是不是带着鄙视去看国产儿童片这一点我不敢确定,总之我个人看到走出低幼年龄段的小观众看动画片时多数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大风车”把目光转向海外作品,他们当然要按照自己的天性去选择!--这个结果说明我们制造的儿童影像基本上是背离儿童趣味的。事实上我眼中的儿童片已经成了彻头彻尾的恐怖片:好象没有哪个国家的儿童电影能像国产儿童片这样充斥长官意志和成人意识,在中国,最讲政治的电影,往往是儿童电影。--难道这还不够可怕吗?!一想到这样的电影将污染天真无邪的孩子,我就感到恶心,唯一的解脱就是给他们推荐更多的好莱坞和港台电影,假若连这样机会都没有,我可真要绝望了。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方刚亮说:“现在好的儿童电影剧本太少。创作缺乏儿童视角和对儿童生活的真实体验,不尊重身为观众的儿童,这是儿童电影的最大硬伤。一代孩子有一代孩子独有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要出好的作品,创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孩子的世界。作为一个优秀的儿童电影创作者,最不可缺的不是艺术水平和导演能力,而是‘童心、真心和爱心’”。一语道破天机,这不仅需要悟性,还需要勇气,因为在特色中国,儿童片已经没人敢碰了。
  

  上面这组工作照,记录了一群年轻人执著于追求的几个瞬间,这些年轻的面孔和活跃的身影宣告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中国电影仅仅有张艺谋不过是一种悲哀,中国电影有了方刚亮们才是无比的幸事!好了,七十年代生人的导演终于拿到了话语权,一个不同以往的时代必将由他们创造!
  附记:8月10号,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在晚间播放了方刚亮导演的影片《上学路上》,结果第二天《新闻联播》就发布了应观众要求重播该片的预告。可以肯定这次预告决非官方蓄意炒作,因为据说事先制片方都不知情,完全是沸腾的民意造就了这桩“新闻”。
  从《情不自禁》到《上学路上》,方刚亮作品几乎都是一经推出就引起关注,凭借口碑制胜,其表现在国内导演群中,可谓相当突出。个人感觉,如果《上学路上》能早一点在电视台播放,肯定会有助于影片参与国内电影奖项评选--记得有一年一部军旅题材的主旋律片子就曾在参评前于电视上播放,不过那显然是为防止有人质疑其虚假票数而专门打的掩护--《上学路上》播放后产生的轰动效应已经大大超过《情不自禁》,甚至引起最权威官方媒体的高度重视,可见走“创新主旋律”这条路,还是大有前景的。
  网易我爱电影的网友畸小山说:“中央台少儿频道刚刚播完,实在太兴奋了,好久没看到这样好的国产电影啦!与同类型的影片有很不一样的感觉……”
  我想这正是大多数人的心声。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显现并印证《上学路上》的独特价值。
  李祥瑞 2005、10、12
  

2005-10-12 11:52:57  di7dai (北京)

  给广电写的?拿了多少钱?
  

2005-10-12 14:00:28  李祥瑞

  本文为网络文章。
  转现象坛主老猪2005/10/12语录:
  题外一下(跟影片好坏无关的讨论):
  一些影片(估计你们知道是哪些)号称几千万的票房收益,这样的宣传也是对大众智商的一种侮辱,我觉得这种侮辱比这里的所有的发言的程度都要严重。
  现在,许多片方或者宣传方毫无廉耻的宣传方式已经是登峰造极。随便看看这几天的新闻,许多刚上映不到两天的小片子,就敢号称票房达到多少百万。如果这种欺骗是值得鼓励的话,我们不妨把自己当作白痴。
  另外,批评老李拿稿费的说法,确实很无聊。你们知道——明明知道有多少记者是拿着红包替一个影片起劲的鼓吹的呢?我无数次看见许多记者与发行公司或者片方“沟通”后揣着别人的红包然后毫不顾忌的吹捧的做法了。你们见的也不少吧?拿稿费写文章,那其实是最可爱的行为了。如果大家都是为了稿费,我认为倒值得我们把巴掌都拍红,起码我会带头鼓掌!(然后有人就辩论说:那是为了发行呀,有办法吗?)
  换一种方式想想,也许对老李就会平静很多。虽然我觉得对电影还是应该多包容,但是对另外许多人,实在更应该无情的抨击(我并不就是说伍士贤)。
  另外,借题发挥一下,我曾经给一些杂志报纸写的的许多稿费一年了还没有拿到。有的是编辑说寄了没有寄到,有的是说过半年才发是业内的规矩。所以,我也知道了稿费真很不好赚,比拿红包难一百万倍。所以,我有时候想谁要靠稿费的话应该不容易。我们还不如写什么“博克”?干脆不要钱的来的更爽快,还没有人敢乱改你的文字。
  

2005-10-13 17:47:38  疯面人物

  《情不自禁》不是一般的烂……中国都市式的做作让人作呕~~
  

2005-11-14 01:38:46  雾中风景

  我觉得老李写的很真诚,这不电影绝对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比〈一个都不能少〉要真诚,可爱的多。
  

2005-11-14 01:59:42  雾中风景

  [quote]下面引用由di7dai2005/10/12 11:52am 发表的内容:
  给广电写的?拿了多少钱?
  [/quote]
  这部电影绝对不是一部主旋律的片子。只是讲一个固执的小姑娘为了自己认定的一件事情,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的故事。至于是不是凑学费,并不重要。没有张艺谋的,同样是讲一个一根筋的小姑娘的故事,到最后非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点有点像伊朗的电影。
  影片很单纯,如果要说有做作的地方,也是做作的可爱。这样讲吧,看完这部电影,我记住了在中国有个叫西海固的地方,那里产枸杞。
  

2005-11-14 10:17:25  qijiuziyue

  我喜欢机智的幽默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CesMIWwylzoXQX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