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三、四十年代的苏联电影

2005-08-02 10:43:51   来自: 田中
  三、四十年代的苏联电影,是苏联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苏联各族人民在俄共(布)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推动了电影事业的发展。苏联电影艺术家们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指导下所进行的创作实践,在世界电影史的发展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它不仅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创作起到了一种推动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也同样是一种鼓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它的影响,日本战后独立制片运动受到它的影响,受其影响最大的是我们新中国的电影创作的思想和方法,还有许多民族电影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它的影响。因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电影思想和电影文化现象。它成为有声电影以后,世界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极为突出的一部分。
  这时期的产生了大批令人至今难以忘怀的电影作品,以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影片成就最大,其次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影片。以塑造工农兵正面英雄人物形象为主,在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题材影片中最出色是《夏伯阳》
  这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之作。
   影片《夏伯阳>,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小说曾获得读者的广泛好评,卢那察尔斯基也曾给予小说以很高的评价。小说为影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而在瓦西里耶夫兄弟的改编中,重新组织了情节,增添了一些人物,并加强了人物刻画,着重揭示人物内在的性格冲突。这便使影片明显地区别于原作,而同时也明显地区别于蒙太奇学派大师们的前作。从那种具有史诗般的、富于激情的表现,转向了具体的、细腻的人物刻画,使影片具有了现实意义。
   影片塑造了内战时期的英雄形象。夏伯阳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在影片中从一个带有痞子习气的沙皇军队的旧军人,成长为一个忠于革命事业的自觉的红军将领。而富尔曼诺夫的政委形象,则是从一个具有冷静的思考、果敢的判断、坚强的性格和高度原则性的一面,突出了党的工作者的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影片特定的环境中,经过多次的作战成败、思想交锋、性格冲突等,钥期如生地被展示出来。影片还塑造了一些象女机枪手、卫兵、通讯员等红军战士的形象,以及农民、白军军官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也同样各具不同的性格特征,各具不同的典型意义,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再现了苏维埃政权初期的真实的社会状况。
   影片在突出这一系列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时,对于情节的表现,往往是进行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处理,影片不一定去顾及情节的严谨性和完整性。那个表现夏伯阳用土豆布置作战方案的段落,还有夏伯阳平日歪带帽子,衣着不整的样子,似乎谁也不会去追究夏伯阳和他的部下,以及我们观众是否弄清夏伯阳在讲什么,而是令人更多地去享受着夏伯阳的那种指挥官的风度和富有腿力的人物性格。同样,在影片动作的表现上也是夸张的,具有典型意义的。
   为了丰富人物的性格特征,影片对语言的设计,也有其独到之处。
   一个百姓问夏伯阳“你是相信共产党。还是相信布尔什维克?”的时候,夏伯阳呆了一下,然后肯定地回答说“我信共产国际”,老百姓接着一阵欢呼。幽默、准确的语言使人物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作为有声片初期的作品,在声音的处理上,影片注意了声音的造型感、距离感等,尽管工艺和技术还不够完善,但影片在声音上所做的努力还是比较成功。
   <夏伯阳>的成功,成为“苏联电影史两个时期的重大分界线,它既是最初15年即苏联革命形成时期的总结和顶峰,同时又为新的时期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艺术的确立和繁荣时期奠定了基础”。
  另一部经典影片是<肖尔斯>这部影片摄于1939年。反映在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乌克兰地区红军将领肖尔斯率部抗敌的故事。影片开始的镜头中:“遍布原野的向日葵在随风飘动,忽然一声巨响,尘土飞扬,火光冲天,乌云弥漫。红军游击队战士和白匪军在向日葵丛中撕杀”。简洁有力的表现了革命人民的形象,接着,村落燃起大火,敌人疯狂地迫害革命群众,使得青壮年纷纷去投奔肖尔斯的游击队。肖尔斯的骑兵队驰骋在乌克兰大地,连续九天的战斗,使白匪闻风丧胆。影片如同雄浑自由的叙事诗,如:农民的婚礼、资产阶级老爷们的无可奈何、群众欢送红军游击队等。真实地再现了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事件。有力巧妙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影片的主人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和革命精神。肖尔斯是个年轻的红军指挥员,具有高度的革命觉悟和共产主义理想。政委波仁科老汉则幽默、睿智、更具立体感。影片亲切而细致地刻画了肖尔斯和波仁科这两种性格、类型的人,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品质,使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影片的一些镜头:从高山上看到战士们细小的黑色身躯,在雪白的冰面上飞奔,百姓婚礼队列,在广阔的麦地,波仁科牺牲的场面,还有很多动人的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1936年拍摄的<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也是一部不可不提的影片。影片塑造了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英雄集体形象。影片中优美的造型:尤其是片尾部分:穿黑色衬衣的革命水兵与波罗的海灰色的天空和海水,形成富有鲜明的想象力对比,勇敢的革命水兵前进,构成了严酷的革命激情的画面。。。,至今还能给电影工作者以借鉴。影片具有完整的艺术性,人物性格鲜明.有强大的感染力.《夏伯阳》、《肖尔斯》等影片极大地鼓舞了苏联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又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影片,其代表作品有:
  《马克辛三部曲》由《马克辛的青年时代》(1935年)、《马克辛归来》(1937年)、《革命摇篮维堡区》(1939年)三部影片组成。描写了一个原本思想单纯、安分守己的普通工人在接受革命真理后,成长为坚定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全过程。影片的通过使主人公和环境,通过时代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在三部曲的第一部《马克辛的青年时代》的序曲中的场面:在圣诞节之夜,圣彼得堡的资产阶级贵族们在寻欢作乐,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的极度空虚,过着寄生虫式的生活。接着,镜头转向了另一个世界的形象-在一个地下印刷所里,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人们,在简朴而亲切的气氛中迎接新年,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举起的酒杯。展示了即将开始的革命斗争的世界。随后,马克辛和好友在互相搂抱着离开了肮脏破烂的住所,走向了黑烟滚滚的工厂去上班,反映了没接受革命真理前的马克辛无忧无虑、安分守己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变化,马克辛在与宣传革命真理的女共产党员娜塔莎的接触中、在与工头的冲突中、亲眼目睹工友的惨死,而资本家的冷漠。使主人公的思想起了很大变化,极度愤恨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
  ,而走向革命道路。影片结束时展现的时期正是饿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高涨时期,具有现实意义。在《马克辛的归来》中,主人公的性格随着时代的扩大又有新的发展,既保留了青年时期的乐观精神,又比以前更加沉稳。同时由于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事业与娜塔莎产生了爱情,影片中有这样的片段:由于劳累娜塔莎伏在桌子上睡着,主人公则站在她身旁,接着以幸福的目光相互凝视,但他们不得不保守秘密,在任何场合下都用代号,不说出真实姓名。在影片结尾的片段:街垒保卫站中,马克辛已成为卓越的组织者,领导群众用石头和沙袋垒成阵地。与沙皇反动军队战斗,将紧张的气氛,人民群众的激发热情充分地表现出来。在《革命摇篮维堡区》中,通过各个场面的对比手法,表现了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如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政权的过程。影片通过马克辛与银行职员的冲突,暗藏地下的形形色色的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反映了被推翻的资产阶级、剥削阶级不甘心失败,疯狂地反扑,但他们无力挽救和支撑旧制度的已经坍塌的大厦。士兵家属在无言的的悲痛中等待救助金,无政府主义的游行。反革命分子利用和唆使落后群众抢劫公共财务等都准确地表达了时代的气氛。影片结尾展示主人公匆忙赶上奔赴国内革命战争前线的队伍,走向新的岗位,预示主人公新生活的开端。《马克辛三部曲》在探索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艺术手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以后的塑造英雄人物形象题材的影片中无人超越。
  1937年拍摄的《波罗的海代表》通过“心理描写”描写了生物学家波列沙耶夫因支持革命,受到同行的冷落,还被他的学生咒骂:“死在布尔什维克的墙角下”,但老人不为所动,仍与革命水兵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被推选为出席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波罗的海代表。
  反映革命题材的优秀作品还有大家最熟悉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尽管影片有歪曲史实和吹捧斯大林的缺点,但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光辉形象,仍是好片子。
  还应提及《最后一夜》这部影片,该片通过两个家庭的对比描写了在十月革命时期,莫斯科的一个工人家庭和一个资产阶级家庭走过的不同的道路和命运。接露了资产阶级丑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预示着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规律。主人公老工人以往见到厂长,就两腿发软,必恭必敬,可是当十月革命成功,工人阶级成了国家主人后,他便挺直了腰板,具有典型的无产阶级的特征,而他的儿子却羡慕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当悔悟时为时已晚,最后惨死资本主义的最后一夜。在厂长一家人中,厂长不但是个守财奴,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可恶的“王道卫士”,他的儿子从狭隘的私利出发,走向反革命道路,他的妻子生活放荡,贪图享受,对外界发生的事件漠不关心,最后这个家庭彻底堕落了。影片有着积极的意义。
  现代题材影片中,以歌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为主,许多影片真实地反映了三十年代苏联社会的丰富多采的生活和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
  《政府委员》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在旧社会里饱受欺凌和压迫,被旧势力牢牢地束缚的农村妇女,在党的帮助和教育下,成为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农庄主席的过程。
  《伟大的公民》(上、下集,1937-1939年摄),叙述了沙霍夫带领“红色冶金工厂”的工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最后遭到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暗杀的故事。
  《教师》描写一个从莫斯科某大学毕业后的青年人,自愿返乡当小学教师,改变家乡教育落后面貌而作出贡献的故事
  这时期的苏联电影还出现了很多的优秀的喜剧片,如:《伏尔加-伏尔加》、《拖拉机手》、《未婚妻》等。三十年代的苏联电影与同时代的世界电影相比,苏联电影无论在叙事内容,还是人物形象等方面,都是更为贴近社会现实,更为吸引观众的,因而也就更具审美价值和更具社会意义。
  1941年一1945年间,处于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电影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苏联电影工作者在十分艰苦困难的条件下,拍摄了出了《区委书记》、《丹娘》、《她在保卫祖国》、《虹》、《伟大的转战》等优秀影片。由于战时的苏联电影工作者克服了物资不足、设备奇缺的种种困难,拍摄出了以反映苏联人民奋起反抗德国法西斯入侵者的题材影片。在这些影片中,英雄主义形象占据了作品的中心位置。但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电影创作本来应该预示着的光明前景,却因为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加剧,以及他对苏联电影的直接干预,银幕上出现了许多“公式化,概念化”粗制滥造的影片而使电影走向了创作低潮。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GPSujzmYMIC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