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昨天》为了明天
2005-07-28 07:27:14 来自:
野猪林
(上海)
[watermark] 在写这篇东西的之前,也就是我现在的想法是,其实并不是很想为《昨天》去浪费太多笔墨。但这不仅仅是贾宏声的《昨天》,也是列侬的《昨天》,甚至是一代人的《昨天》,张扬在导演阐述中如是说,《昨天》拍的是一代人的彷徨,挣扎,和思考。
这部电影曾经公映,但我没有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曾经被评为“最勇敢的电影”,也曾获得过一些安慰的国外奖项。现在,这一切已经成为昨天,用贾宏声在电影结尾处的一句对白,“是该清理的时候了,我清理干净了吗?”所以,关心这部电影,与其去关心贾宏声本人如何在家人的帮助下走出毒品泥塘,还不如关心这部电影所存在的一些现实意义。濮存昕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电影,“无论如何,贾宏声敢于站出来面对自己,能够重新站起来,这是值得尊重的,同时,也是值得同情的。”也许对于这样的评价,《昨天》之前的贾宏声会吐着口水骂,“傻BOY”,而《昨天》之后的贾宏声会平静的说,“我觉得他们才需要同情,因为他们已经失去理想。”
当贾宏声拿着列侬的画像,自己戴上墨镜,从房间里走出来,然后,问正在厨房里做饭的父亲,“爸,你觉得我象他吗?”父亲没有反应过来,但看着儿子如此虔诚的问,思索了一下,“象”。他已经完全搞不懂自己眼前的儿子,他的回答只是在猜测儿子需要什么样的答案而后迁就他。贾宏声似乎并没有满足,“我们家有英国血统吗?”父亲这一次非常明确,“没有呀,我们家祖坟在吉林四平呀。我们是地道的东北人呀。”贾宏声还不死心,“你再想想,你的父亲是不是?”父亲满脸狐疑,“我的父亲是你爷爷,你爷爷的父亲是我的爷爷呀。再往上就没有了。”尽管没有在父亲这里得到自己想象的答案,但贾宏声心里列侬就是自己的父亲。这是我认为片子中冲突最强烈的一场戏,这里已经是整部片子的高潮,主题在这里得以升华,而贾宏声打父亲的那场戏只不过是在推动故事的发展。
贾宏声对于《昨天》有自己的很多看法,他觉得电影并没有达到他理想的要求,张扬的很多处理也有问题。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总觉得电影有一股欲言又止,吞吞吐吐,不畅快,不淋漓。贾宏声的直觉是很厉害的。他说,这部电影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我觉得,一方面因为是真人真事,束缚了导演在情节上发挥,另外一方面,其实,对于贾宏声父母来说,接这部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挽救已经沉沦毒品的儿子,帮助贾宏声找回自己,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而对于贾宏声来说,依然沉浸在虚幻的理想当中,但他只能信任张扬,他需要证明自己。显然,张扬不可能只为了拍一个父母如何挽救戏毒的儿子的故事,他看到了贾宏声身上不同于其它人的独特气质,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而且身体力行的极端理想主义者的气质。但同时,张扬其实是怀疑贾宏声的理想主义的彻底性的,在理想的外衣里面还有很多杂物,比如,自闭倾向,毒品对身心的扭曲,这样一个人的理想主义是很让人怀疑的。所以,张扬在电影里设计出戏剧,舞台剧与电影相互掺杂。在这里,舞台是虚假的,而电影是真实的,在真实与虚假之间穿行,这就是戏里戏外的贾宏声,也包括他的精神世界。我们认为幻听幻视是虚假的,但对于贾宏声来说,这一切又是真实的。所以,医生最后问他,你看见那条龙了吗?贾宏声在正常的回答了前面所有问题时,最后却是一个很直接,很露骨,很彻底的虚假,他怎么会是龙呢!没有人会觉的他这话是正常人说的。贾宏声无论在病人眼里,还是医生眼里,都是一个病人,他此时已经陷入彻底的孤独。所以,当他出院后,我们看到一家人就要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镜头拉开着却是一台戏剧,这样的结局是真实还是虚假呢?
在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是一部需要了解电影前提才能看的电影。否则,你会觉得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的电影。东拉西扯,戏里戏外,谁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电影有一个最大的缺憾,电影中我没有看到贾宏声的爱情,其实,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爱情是最能看明白一个人的。但导演却忽略的这一因素。尽管我们知道可能是为了不把现在的她再次牵扯进《昨天》,但没有这个她的《昨天》无疑是一个致命的缺陷,没有这个她的贾宏声也是不完整的。
所有这一切,导致这部电影充满缺憾,不过,不失为一部值得看的电影。[/watermark]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5-07-28 17:16:38
阿德的故事
(北京海淀)
很喜欢这部电影,不觉得有什么缺憾,硬把感情戏拉进来也没有必要
2005-07-31 21:00:50
玉凌峰
尤其喜欢那种把戏剧穿插电影情节线的感觉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这部电影曾经公映,但我没有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曾经被评为“最勇敢的电影”,也曾获得过一些安慰的国外奖项。现在,这一切已经成为昨天,用贾宏声在电影结尾处的一句对白,“是该清理的时候了,我清理干净了吗?”所以,关心这部电影,与其去关心贾宏声本人如何在家人的帮助下走出毒品泥塘,还不如关心这部电影所存在的一些现实意义。濮存昕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电影,“无论如何,贾宏声敢于站出来面对自己,能够重新站起来,这是值得尊重的,同时,也是值得同情的。”也许对于这样的评价,《昨天》之前的贾宏声会吐着口水骂,“傻BOY”,而《昨天》之后的贾宏声会平静的说,“我觉得他们才需要同情,因为他们已经失去理想。”
当贾宏声拿着列侬的画像,自己戴上墨镜,从房间里走出来,然后,问正在厨房里做饭的父亲,“爸,你觉得我象他吗?”父亲没有反应过来,但看着儿子如此虔诚的问,思索了一下,“象”。他已经完全搞不懂自己眼前的儿子,他的回答只是在猜测儿子需要什么样的答案而后迁就他。贾宏声似乎并没有满足,“我们家有英国血统吗?”父亲这一次非常明确,“没有呀,我们家祖坟在吉林四平呀。我们是地道的东北人呀。”贾宏声还不死心,“你再想想,你的父亲是不是?”父亲满脸狐疑,“我的父亲是你爷爷,你爷爷的父亲是我的爷爷呀。再往上就没有了。”尽管没有在父亲这里得到自己想象的答案,但贾宏声心里列侬就是自己的父亲。这是我认为片子中冲突最强烈的一场戏,这里已经是整部片子的高潮,主题在这里得以升华,而贾宏声打父亲的那场戏只不过是在推动故事的发展。
贾宏声对于《昨天》有自己的很多看法,他觉得电影并没有达到他理想的要求,张扬的很多处理也有问题。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总觉得电影有一股欲言又止,吞吞吐吐,不畅快,不淋漓。贾宏声的直觉是很厉害的。他说,这部电影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我觉得,一方面因为是真人真事,束缚了导演在情节上发挥,另外一方面,其实,对于贾宏声父母来说,接这部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挽救已经沉沦毒品的儿子,帮助贾宏声找回自己,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而对于贾宏声来说,依然沉浸在虚幻的理想当中,但他只能信任张扬,他需要证明自己。显然,张扬不可能只为了拍一个父母如何挽救戏毒的儿子的故事,他看到了贾宏声身上不同于其它人的独特气质,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而且身体力行的极端理想主义者的气质。但同时,张扬其实是怀疑贾宏声的理想主义的彻底性的,在理想的外衣里面还有很多杂物,比如,自闭倾向,毒品对身心的扭曲,这样一个人的理想主义是很让人怀疑的。所以,张扬在电影里设计出戏剧,舞台剧与电影相互掺杂。在这里,舞台是虚假的,而电影是真实的,在真实与虚假之间穿行,这就是戏里戏外的贾宏声,也包括他的精神世界。我们认为幻听幻视是虚假的,但对于贾宏声来说,这一切又是真实的。所以,医生最后问他,你看见那条龙了吗?贾宏声在正常的回答了前面所有问题时,最后却是一个很直接,很露骨,很彻底的虚假,他怎么会是龙呢!没有人会觉的他这话是正常人说的。贾宏声无论在病人眼里,还是医生眼里,都是一个病人,他此时已经陷入彻底的孤独。所以,当他出院后,我们看到一家人就要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镜头拉开着却是一台戏剧,这样的结局是真实还是虚假呢?
在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是一部需要了解电影前提才能看的电影。否则,你会觉得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的电影。东拉西扯,戏里戏外,谁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电影有一个最大的缺憾,电影中我没有看到贾宏声的爱情,其实,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爱情是最能看明白一个人的。但导演却忽略的这一因素。尽管我们知道可能是为了不把现在的她再次牵扯进《昨天》,但没有这个她的《昨天》无疑是一个致命的缺陷,没有这个她的贾宏声也是不完整的。
所有这一切,导致这部电影充满缺憾,不过,不失为一部值得看的电影。[/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