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逝情-王家卫
2005-07-13 06:54:47 来自:
糖果系列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人生的何去何从时而变得模糊,臆想中的困境总是迫使你我去追根刨地,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事是会变的,更何况人呢。
王家卫总是适时地混淆着人们的思维,让人们在子虚乌有的愿景中受尽折磨,然而依旧对他顶礼膜拜,从《旺角卡门》到《2046》,带给我们的何止是阵痛,只是不知刻骨铭心的绝望会在何时爆发。从整体思维出发,“王家卫”已然成为现代电影中的一个概念,这无需争辩或揣摩,他的作品领导了一个时代。
我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但激进的心理时间也早已散尽。他的电影从《旺角卡门》的第一个镜头起,就给了我无尽的遐想,之所以这么说,实在归于那个年代香港电影在你我心中固留的印象,思维模式的钝化居然被他打破了。如果将“遐想”改称“希望”,那我就变成了说话不负责任的人,十多年中,他的作品步步潜入现代电影追随者的心脾,在一个时期,难以自拔。我个人认为从《春光乍泄》之后,他的时代就已终结,虽然对于第七艺术中形式与内容的平衡是现代电影人应持之以恒的目标,王家卫曾是这圈中的翘楚,然而电影始终是在发展之中辉煌且堕落着,我自然幻想他的作品可永持前者,然而这终于是幻想。
王家卫在现代电影史中留下了自己,认真地回忆,这其中涵盖了第七艺术的所有元素,不偏不倚,也使我一度认为他的作品才叫电影。
每天你都有机会和很多人擦肩而过,你对他一无所知,但也许有一天他会成为你的朋友或者是知己。
《重庆森林》让我开始对他难离难舍,电影的概念从那一刻开始在我心中另辟蹊径,烙印扎根。独白与音乐在其影片中成了最大的亮点,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王氏系列的特别之处,为影片质量本身增色不少,以至于我在一段时间会认为王家卫那貌似神秘的剧本中的篇章有些是专为一段音乐而写,并非将音乐作为插曲填鸭式的灌充影片其中,至于对白,我想没有人会不佩服他,而在其中的典范之作便是《东邪西毒》,在刚刚接触此片的时候,我想大多数人是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武侠片的,浪漫悲情的主题归结为:受伤,再受伤。我无从想象在写作此片对白之前,王家卫的前半生对人性的参悟耗费了多少时间,至少观众已经看到了一个对自己作品认真负责的态度。这些也自然成为了王氏追随者的一大心理砝码,在其后相关的影评中这两味元素所占的分量不言而喻。最让我们敬佩又难以染指的是我在上文中提到的王家卫对于电影形式与内容的平衡恰到好处,在其后的年轻影人或多或少受到了些许影响,趋之若鹜的竞相模仿,希望借此衡量自己在现代电影中位置,从而烂片丛生,国片质量迅速下滑,在此之前我不能不想问这些许人等是否能够解释其拍摄影片的初衷,而是否对得起观众更无从谈起了。我且没有资格在文中评论某些许人,只是出于作为一个电影俘虏说出自己的担忧与顾虑,我坚信勇气在一定程度上是催化剂,然而此类片种岂非任人浮造,或者可以理解为自恃不代表冲动,在没有搞清自己追求之前这绝非借口,一部伟大的作品是要付出代价的。
毋庸置疑《堕落天使》是《重庆森林》的延续,同一个调子依然可以让我为之迷恋不已,主观判断这不是源于其的故事性,而是在王家卫对于演员的信任与放任,表演的空间成为此片值得观赏的重点。王对于演员的选择一直以来是大众关注的重点,而这主要源于这些演员曾经在中国影坛的位置,这些符号化的人物在其影片中被雕琢的天衣无缝,对于演员在电影中的表现上王家卫把控稳健,他们只需要完成自己表演的任务,而无须干涉导演需要的镜头。我是一个不喜欢在文章中追索电影内容的人,之所以对于剧情我从不描述,是因为影片本身会告诉观众。
王家卫并非独行僧,看过其影片的人都会记住张叔平与杜可风这两个名字,最能够充分展示其精髓的莫过于王氏作品的海报。三人的完美之作应属《花样年华》,然而《花样》的人气归功于市场,而非电影本身,这些拥趸早该出现,在《春光乍泄》之后就该出现,而他们没有,因为他们终究是主流人群,受控于市场,所谓对电影的情有独钟并非随性,更非本性,对于电影的理解可谓难得糊涂吧。我无意抨击《花样年华》,也无资格宣扬《春光乍泄》,这本是两部不分伯仲的影片,只是后者在我心中有先入为主之位,所以王的后作很难再能超越我的心中底限。
或许可以说嘎纳(当然包括威尼斯与柏林)不是一个境界,而只是追随者曾为之奋斗过的一枚勋章。我相信王家卫很清醒,尤其是在登峰之后更加清醒,然而才尽之时并非他所能完全掌握,我想等……数年之后,《2046》伴着《花样年华》的余势猛然而至,金棕榈这第一重棒先将其压制难释,随后便是影评人的轮番轰炸,这本与我毫无关系,我始终将自己与电影、观众定位为公立的第三方,但对于王氏作品感情的积累已延续数年,哪又有无动于衷之理,然而此片我已难以融入其轨,没有抱怨,没有嗟叹,只有继续等待。
“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与《忆阳光》不同的是,此文只为对一个时代的“终结”留下只字片语作为印记,好让自己风烛残年之时有所欣慰。
逝去的日子终究过去,哪堪你我所能把握,生命中永远没有最艳丽的风景,记忆的碎片在无形中化为有形,风起之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5-07-14 00:26:50
老猪
(暫住中國)
只能承认他是天才了。
2005-07-14 11:46:17
闹简
其实,我觉得他是情种.
2005-07-14 12:55:37
酷乐猫
(北京石景山)
我喜欢他拍的重庆森林,东邪西毒,他现在拍的东西说实话我看不懂~
2005-07-15 11:30:52
君
但是无可置疑的好看。
看了还想看。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人生的何去何从时而变得模糊,臆想中的困境总是迫使你我去追根刨地,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事是会变的,更何况人呢。
王家卫总是适时地混淆着人们的思维,让人们在子虚乌有的愿景中受尽折磨,然而依旧对他顶礼膜拜,从《旺角卡门》到《2046》,带给我们的何止是阵痛,只是不知刻骨铭心的绝望会在何时爆发。从整体思维出发,“王家卫”已然成为现代电影中的一个概念,这无需争辩或揣摩,他的作品领导了一个时代。
我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但激进的心理时间也早已散尽。他的电影从《旺角卡门》的第一个镜头起,就给了我无尽的遐想,之所以这么说,实在归于那个年代香港电影在你我心中固留的印象,思维模式的钝化居然被他打破了。如果将“遐想”改称“希望”,那我就变成了说话不负责任的人,十多年中,他的作品步步潜入现代电影追随者的心脾,在一个时期,难以自拔。我个人认为从《春光乍泄》之后,他的时代就已终结,虽然对于第七艺术中形式与内容的平衡是现代电影人应持之以恒的目标,王家卫曾是这圈中的翘楚,然而电影始终是在发展之中辉煌且堕落着,我自然幻想他的作品可永持前者,然而这终于是幻想。
王家卫在现代电影史中留下了自己,认真地回忆,这其中涵盖了第七艺术的所有元素,不偏不倚,也使我一度认为他的作品才叫电影。
每天你都有机会和很多人擦肩而过,你对他一无所知,但也许有一天他会成为你的朋友或者是知己。
《重庆森林》让我开始对他难离难舍,电影的概念从那一刻开始在我心中另辟蹊径,烙印扎根。独白与音乐在其影片中成了最大的亮点,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王氏系列的特别之处,为影片质量本身增色不少,以至于我在一段时间会认为王家卫那貌似神秘的剧本中的篇章有些是专为一段音乐而写,并非将音乐作为插曲填鸭式的灌充影片其中,至于对白,我想没有人会不佩服他,而在其中的典范之作便是《东邪西毒》,在刚刚接触此片的时候,我想大多数人是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武侠片的,浪漫悲情的主题归结为:受伤,再受伤。我无从想象在写作此片对白之前,王家卫的前半生对人性的参悟耗费了多少时间,至少观众已经看到了一个对自己作品认真负责的态度。这些也自然成为了王氏追随者的一大心理砝码,在其后相关的影评中这两味元素所占的分量不言而喻。最让我们敬佩又难以染指的是我在上文中提到的王家卫对于电影形式与内容的平衡恰到好处,在其后的年轻影人或多或少受到了些许影响,趋之若鹜的竞相模仿,希望借此衡量自己在现代电影中位置,从而烂片丛生,国片质量迅速下滑,在此之前我不能不想问这些许人等是否能够解释其拍摄影片的初衷,而是否对得起观众更无从谈起了。我且没有资格在文中评论某些许人,只是出于作为一个电影俘虏说出自己的担忧与顾虑,我坚信勇气在一定程度上是催化剂,然而此类片种岂非任人浮造,或者可以理解为自恃不代表冲动,在没有搞清自己追求之前这绝非借口,一部伟大的作品是要付出代价的。
毋庸置疑《堕落天使》是《重庆森林》的延续,同一个调子依然可以让我为之迷恋不已,主观判断这不是源于其的故事性,而是在王家卫对于演员的信任与放任,表演的空间成为此片值得观赏的重点。王对于演员的选择一直以来是大众关注的重点,而这主要源于这些演员曾经在中国影坛的位置,这些符号化的人物在其影片中被雕琢的天衣无缝,对于演员在电影中的表现上王家卫把控稳健,他们只需要完成自己表演的任务,而无须干涉导演需要的镜头。我是一个不喜欢在文章中追索电影内容的人,之所以对于剧情我从不描述,是因为影片本身会告诉观众。
王家卫并非独行僧,看过其影片的人都会记住张叔平与杜可风这两个名字,最能够充分展示其精髓的莫过于王氏作品的海报。三人的完美之作应属《花样年华》,然而《花样》的人气归功于市场,而非电影本身,这些拥趸早该出现,在《春光乍泄》之后就该出现,而他们没有,因为他们终究是主流人群,受控于市场,所谓对电影的情有独钟并非随性,更非本性,对于电影的理解可谓难得糊涂吧。我无意抨击《花样年华》,也无资格宣扬《春光乍泄》,这本是两部不分伯仲的影片,只是后者在我心中有先入为主之位,所以王的后作很难再能超越我的心中底限。
或许可以说嘎纳(当然包括威尼斯与柏林)不是一个境界,而只是追随者曾为之奋斗过的一枚勋章。我相信王家卫很清醒,尤其是在登峰之后更加清醒,然而才尽之时并非他所能完全掌握,我想等……数年之后,《2046》伴着《花样年华》的余势猛然而至,金棕榈这第一重棒先将其压制难释,随后便是影评人的轮番轰炸,这本与我毫无关系,我始终将自己与电影、观众定位为公立的第三方,但对于王氏作品感情的积累已延续数年,哪又有无动于衷之理,然而此片我已难以融入其轨,没有抱怨,没有嗟叹,只有继续等待。
“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与《忆阳光》不同的是,此文只为对一个时代的“终结”留下只字片语作为印记,好让自己风烛残年之时有所欣慰。
逝去的日子终究过去,哪堪你我所能把握,生命中永远没有最艳丽的风景,记忆的碎片在无形中化为有形,风起之时,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