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见鬼》的成功

2005-07-12 11:39:07   来自: ly884
  [watermark]写《见鬼10》的影评多少还是有点刻意,可能也类似于彭氏兄弟继〈见鬼〉之后的续集的感觉。要谈〈见鬼10〉,避而不谈〈见鬼〉,似乎也是做不到的。
  〈见鬼〉的成功,到底有什么内在的决定因素呢?
  其实,〈见〉在特效,关于鬼的塑造方面,都很普通,关键还在于一个出发点,即所谓“见鬼”的原因。女主角汶自幼失明,终于有一天,在接受角膜移植之后,重见光明,而之后,大脑视神经,记忆的调整,视力恢复的过程,好象是为见鬼设置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信服”的理由。随着情节的发展,角膜的捐献者,又顺理成章的以鬼的身份,进入观众与女主角的视线,带来了一段类似于〈午夜凶铃〉式的情节。
  所以,总体感觉,开头一段角膜移植,包括心理治疗,这些“科学”的设置,为见鬼所起到的铺垫作用,对于东方观众来说,还是耳目一新的。不过,这种“科学”与暂且称为“超自然现象”之间,还是一种传统的割裂状态。所谓的治疗与“灵异”事件的解释,也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从而使得影片后半段的情节,大多还是流于俗套。
  我个人觉得,东方的鬼故事,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不过,本身的发展很有限,又不能与现代事物相结合,对应。
  而在我心目中,扩充一下影片中心理治疗的部分,可以这样设置:汶在动完手术之后,有一个长期吸收,学习真实影像的过程,而同时,这也是从前失明状态下,“想象”出来的影像被驱逐的过程,而这些想象,编导也可以用适当的超自然自然造型来表现。而这些“想象”形成的原因,又使整个过程,变成一个心理治疗,溯源的过程。这样,全片就有一条贯穿始终,又合理合情的线索。
  现在联系〈见鬼10〉。
  编导在〈见鬼2〉设计了分娩和自我惩罚心理的套路之后,也有种难以寻求突破之感,于是借用了美国流行的青春恐怖的形式。片中的主角,并不象以往的主角一样,都是被命运捉弄的无奈角色,而变成了勇于尝试的初生牛犊,至少在影片前半段是这样的。见鬼十法——杯仙、十字路鬼、捉鬼迷藏、午夜梳头、室内打伞、涂尸泥、倒头栽、死亡、换死人眼角膜,怀孕自杀,这些方法,在这帮年轻人看来,好象更有一种DIY的感觉。
  不过,此片还是继承了前两部的弱项,即对鬼的性格塑造。〈见鬼〉系列中的鬼,大多数只能算是毫无生气的群众演员,给人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之感。而〈10〉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借用了〈见〉中的“成绩单”小鬼和独创的“街舞”,来制造笑料。特别是后者,让我回忆起自己以前的一个创意,是关于西片中的僵尸形象。
  僵尸片还是缺少创意,原因是没有给僵尸加个性格,就像《夜访吸血鬼》,给他们加上致命的吸引力,一下子就成了经典,或是与时俱进,加上摇滚,反叛的性格。那么僵尸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我甚至设想,迈克尔杰克逊扮演这样的划时代角色,来一个慢半拍的太空步,而且他的随时都可能错位的五官,实在是为这个角色量身定制,还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节,一个黑僵尸从最初的黑脸变成白脸,其中的戏剧转换,会很有戏,总比他在惊声尖笑中客串老太婆,在黑衣人里那一段毫无创意的对白要好得多。
  以上创意的思路,我觉得同样适用于见鬼系列。
  总体来说,〈见鬼10〉还是保持了彭氏兄弟电影的一贯水准,不过,还是让人感觉缺少一条清晰连贯的思路,在剧情,噱头的设置上,有拼凑,生硬之感,而且和绝大多数东方鬼片一样,仍然局限在家庭,宗族及个人情感的纠缠中,〈见鬼〉系列虽然从数量上描绘了一幅群鬼像,但给人的感觉,还是千鬼一面,与鲜活,生猛的社会群像,还是缺少艺术加工上的适度关联。
  [/watermark]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