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那个年代的青与涩——观《青红》
2005-07-11 05:45:30 来自:
野猪林
(上海)
[watermark]
那个年代的青与涩
——观《青红》
《青红》的票价是三十元,在电影院门口我有点打退堂鼓,女友说,“支持一下国产电影吧。”基于我对王小帅的了解,我大概能知道他的电影不会看的很轻松,因此,在家里慢慢玩味也许比在电影里煎熬一个半小时要好些,因为在家里你看不下去,我可以改天在看,而买了票在电影院里就得坚持看完,毕竟是30元。
贾樟柯说,地下的生活使得自己的电影更适合以DVD形式传播。王小帅的电影也基本属于同类命运。
电影一开始就用一版字幕交代了故事发生时代背景,也就给整部电影定下了一个基调,接着的第一镜头,就是一个灰暗的走道墙角,还有两个代表时代烙印的高音喇叭及它发出的“第六套广播体操”,这一切似乎很遥远,但又是如此的熟悉。王小帅的电影是典型的学院派,故事讲得总是有板有眼,这是我不是很喜欢的,记得上次我在评《二弟》时候就曾经说过,《青红》给我感觉还是那样,太注意怎么讲故事了。
曾经跟着父亲在山沟里待过,那时侯还在上小学,父亲所在的地质队属于打游击一样的单位,把整个江西省的山山水水都踏遍了。干什么?就是每到一个地方就挖地千尺,然后从地下取样,带回城里去化验,看看地下究竟有些什么矿产资源。那时侯,地质队是很火的单位,待遇比其它单位都好,所以,其它单位的孩子都特别羡慕我和弟弟。也因为这样,我对祖国的山沟沟从来没有半点恨意,反而有着很深的感情,以至于落下了现在没事总爱往山沟里跑的毛病。在《青红》里,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青与涩,那只是王小帅的视角,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回忆就象电影里的歌,幸福的花儿,到处开遍。
电影中父亲的形象给我印象深刻,因为那个时代属于他们,他们才是《青红》的主角。来得时候,他们心中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带来许许多多的憧憬,可是,动荡的年代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被残酷的现实消磨得一文不值。在彻底失望以后,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走出大山,回到上海!”这是他们准备用两代人来完成的使命。青红的苦涩,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她必须承担起父辈的希望,对于十八岁的青红来说,这个希望是很重的。
父亲的戏让我震撼之处有二。
青红不堪父亲的跟踪,终于用行动抗拒父亲,在那个山坡上她谎称尿急而一走了之,去了自己朋友家里。父亲和母亲又因为青红而吵了起来,父亲老吴决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他代表那一代人发表了演讲。其情,其理,特别符合当时的氛围,那一场戏震撼人心。
青红被酒后的小根强暴,衣裳褴褛地回到家里,这无疑也毁灭了老吴希望。雨下了,老吴批着雨衣出现在车间门口的那个镜头特别的仪式化,一句“你毁了青红!”让我更觉得老吴的话外是“你他妈的毁了我们回上海的希望呀!”接着,老吴要把小根废了的追打戏。整场戏的节奏都把握得挺好,把影片积累到这里的所有情绪都推上了高潮,畅快淋漓!
为什么农民在山沟里世世代代从来不曾有恨,而城里人到了这里就如坐针毡?青红有这么一句话,“为什么我们不能跟当地农民结婚?”这一句话问出了时代的意义。因为正是困扰自己的问题?而对于从大上海来到这里的父辈,这是一个原则的问题:不可能!我们是来支援三线的,我们总归要回到城市的!当时势不能兑现这样的承诺时,他们依然斗争不息,他们相信人定胜天!
青红终于离开了那个对自己来说充满了苦涩的山沟,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包括离开!
[/watermark]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5-07-11 21:31:34
老猪
(暫住中國)
人是最容易背叛自己的,包括所谓的根。
不过,既然到了电影院了,就别打退堂鼓嘛。
部分比较不像影评。
2005-07-12 12:33:16
野猪林
(上海)
写下真实观感就行了,不在乎是不是影评。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那个年代的青与涩
——观《青红》
《青红》的票价是三十元,在电影院门口我有点打退堂鼓,女友说,“支持一下国产电影吧。”基于我对王小帅的了解,我大概能知道他的电影不会看的很轻松,因此,在家里慢慢玩味也许比在电影里煎熬一个半小时要好些,因为在家里你看不下去,我可以改天在看,而买了票在电影院里就得坚持看完,毕竟是30元。
贾樟柯说,地下的生活使得自己的电影更适合以DVD形式传播。王小帅的电影也基本属于同类命运。
电影一开始就用一版字幕交代了故事发生时代背景,也就给整部电影定下了一个基调,接着的第一镜头,就是一个灰暗的走道墙角,还有两个代表时代烙印的高音喇叭及它发出的“第六套广播体操”,这一切似乎很遥远,但又是如此的熟悉。王小帅的电影是典型的学院派,故事讲得总是有板有眼,这是我不是很喜欢的,记得上次我在评《二弟》时候就曾经说过,《青红》给我感觉还是那样,太注意怎么讲故事了。
曾经跟着父亲在山沟里待过,那时侯还在上小学,父亲所在的地质队属于打游击一样的单位,把整个江西省的山山水水都踏遍了。干什么?就是每到一个地方就挖地千尺,然后从地下取样,带回城里去化验,看看地下究竟有些什么矿产资源。那时侯,地质队是很火的单位,待遇比其它单位都好,所以,其它单位的孩子都特别羡慕我和弟弟。也因为这样,我对祖国的山沟沟从来没有半点恨意,反而有着很深的感情,以至于落下了现在没事总爱往山沟里跑的毛病。在《青红》里,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青与涩,那只是王小帅的视角,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回忆就象电影里的歌,幸福的花儿,到处开遍。
电影中父亲的形象给我印象深刻,因为那个时代属于他们,他们才是《青红》的主角。来得时候,他们心中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带来许许多多的憧憬,可是,动荡的年代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被残酷的现实消磨得一文不值。在彻底失望以后,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走出大山,回到上海!”这是他们准备用两代人来完成的使命。青红的苦涩,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她必须承担起父辈的希望,对于十八岁的青红来说,这个希望是很重的。
父亲的戏让我震撼之处有二。
青红不堪父亲的跟踪,终于用行动抗拒父亲,在那个山坡上她谎称尿急而一走了之,去了自己朋友家里。父亲和母亲又因为青红而吵了起来,父亲老吴决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他代表那一代人发表了演讲。其情,其理,特别符合当时的氛围,那一场戏震撼人心。
青红被酒后的小根强暴,衣裳褴褛地回到家里,这无疑也毁灭了老吴希望。雨下了,老吴批着雨衣出现在车间门口的那个镜头特别的仪式化,一句“你毁了青红!”让我更觉得老吴的话外是“你他妈的毁了我们回上海的希望呀!”接着,老吴要把小根废了的追打戏。整场戏的节奏都把握得挺好,把影片积累到这里的所有情绪都推上了高潮,畅快淋漓!
为什么农民在山沟里世世代代从来不曾有恨,而城里人到了这里就如坐针毡?青红有这么一句话,“为什么我们不能跟当地农民结婚?”这一句话问出了时代的意义。因为正是困扰自己的问题?而对于从大上海来到这里的父辈,这是一个原则的问题:不可能!我们是来支援三线的,我们总归要回到城市的!当时势不能兑现这样的承诺时,他们依然斗争不息,他们相信人定胜天!
青红终于离开了那个对自己来说充满了苦涩的山沟,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包括离开!
[/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