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对罗伯特德尼罗的更进一步认同
2005-07-09 02:22:41 来自:
ly884
[watermark]以前听到《帝国》评选罗伯特德尼罗为最伟大的演员,(当然报道的细节方面,都有些出入),我的脑子里没有什么大的反应,而且依据国内论坛上碰到争论时,最有效的挡箭牌——电影面前人人主观,这条思路来看,一部电影都尚且如此,一个演员的评价似乎更难以找到依据。在这种想法的熏陶下成长,我也觉得此类评选,完全是欧美媒体的无聊之举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离真正,彻底的“艺术”鉴赏,是有好长,好长的一段距离的。
之前对罗伯特德尼罗的感觉也很平面,就是黑帮头目,暴力角色,或是马丁西科塞斯塑造下的形象。不过,有时候人的思路就是这样,明明两个显眼的事情,观点已在眼前,而脑子里却还无动于衷,必须经由特定事件来“激活”。那91年的《恐怖角》可能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恐怖角》本身的故事,简单,俗套,顶多做为很多类型片的某一个小段落。而马丁西科塞斯却享受着这种简单的抽离,之后的无穷丰富。
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卡迪有着很明确的报复目标,但我很怀疑他的脑子经由马丁支配后,对于仇恨对象的最终解决方案是否清晰。他确实不像那些猴急的报复者,他有着足够的耐心,对于全局,几步走的尺度的把握,以及恐怖信息量的传达,倒有一种中国厨师式的良好自我感觉。
其中,我最为欣赏他与朱丽叶刘易斯在剧院里的对手戏,当然很多评论喜欢将这一段赋予某种宗教意味,表现一种朦胧,无知状态下,对于诱惑的臣服。不过,我开始认为这样的“诱惑”在影片最后会给以清晰的呼应,甚至是放大,但结果不是这样。所以,我宁愿把之看作是罗伯特不愿过早的享受战利品,结束影片,而自编的理论与台词。同时丹妮在半推半就之间,吮吸着卡迪的拇指,我不由联想到,坐在暴力,色情电影面前的我们,其实也在经历着同样的阶段,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同以往马丁塑造的罗伯特形象类似,卡迪也是个思路活跃,情感细腻,同时也宿命式的流浪于各种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之间的人物,应该说,这样的角色,给了罗伯特很大的发挥空间。
《恐怖角》前面的大部分设置都堪称经典,我甚至认为比起库布里克,罗伯特泽米基斯等人的同类型影片,都是略胜一筹的。不过,正如我开头所说,故事本身是简单和俗套的,从而也注定了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正如前半段中有,卡迪野兽般的侵犯萨姆的情妇,这虽然可以看作是卡迪毁灭结局的提前预告,但与同时段的剧情层层铺垫,环环相扣相比,显得突兀极了,而后来杀死保镖和厨娘,从一般意义上的类型片来看,是进入了高潮,但对于马丁的《恐怖角》来说,我个人认为,却是陷入了冰凉的俗套中。虽然老马绞尽脑汁,加入了各种渲染的环境因素,还有“终极”对话,包括萨姆妻子在看似“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影响下,表现出了对于“恐怖”的臣服,还有卡迪的自我模拟法庭的宣判,以及给了卡迪一个行为动机,即他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就是要进入天堂之前,首先得入地狱,失去所拥有的一切……
以上的设置使得结尾一场戏很热闹,罗伯特德尼罗也像一般类型片的反角一样,“死”而复生了好几次,所不同的,也只是将眩目的打斗换成了偏执理论的宣扬。
那这样的俗套能被避免吗,能让经典贯穿于影片的每一个角落吗?
我又要搬出《沉默的羔羊》。那就是汉尼拔教授这个角色的特殊定位。因为在这《沉》系列电影中,汉尼拔都不是作为前台活跃的反面角色而存在的。他被限制在了幕后阴影中,既被当作变态界的前辈,也是FBI的资深顾问。当然,我也可以这样理解,从某种角度来说,汉尼拔与那些变态后辈们,还是一体的,但为什么托马斯哈里斯要将这变态的一体,活生生的撕裂开来。
原因在于,传统的犯罪电影,反角再抢戏,结果还是邪不胜正,即使有少数幸运的反角,由于社会,历史或个人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而得以逃脱,但往往也不会是一个顺心的结果。而在《沉默的羔羊》中,编导将一般反面角色身上的,诸如打破常规法则,高智商,大胆量,主动掌握全局等等这些“吸引”平常人的元素都单独抽离出来,放在汉尼拔的身上,而将注定被毁灭的命运留给了变态小辈们。所以,这样处理的结果,一方面,观众可以在道义的支撑下,看到罪恶的覆灭,同时,又能在潜意识中完成对汉尼拔(即罪恶的强权支配的化身)的顶礼膜拜。
而对比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卡迪,似乎还不能做到大隐隐于市,他太渴望走近镜头,同时又没有一个可以被观众认同的“替死鬼”角色,(如《沉》中的野牛比尔)
如果你单看文章的开头,会认为这是一篇直指罗伯特演技的文章,那你可以说,是受了我的误导。我无意去涉及电影主观或客观的讨论,只是想在电影观赏的话语权和弱势感受之间能有一些沟通,所以,通过《恐怖角》中马丁对于人物塑造及场景,情节的分析,我能感觉到,罗伯特的一哥地位,是与马丁的良苦用心紧密相连的。从而在我对罗伯特演技的认同感上,又往前了一步。
相信感受,也仅仅是如此。
[/watermark]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之前对罗伯特德尼罗的感觉也很平面,就是黑帮头目,暴力角色,或是马丁西科塞斯塑造下的形象。不过,有时候人的思路就是这样,明明两个显眼的事情,观点已在眼前,而脑子里却还无动于衷,必须经由特定事件来“激活”。那91年的《恐怖角》可能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恐怖角》本身的故事,简单,俗套,顶多做为很多类型片的某一个小段落。而马丁西科塞斯却享受着这种简单的抽离,之后的无穷丰富。
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卡迪有着很明确的报复目标,但我很怀疑他的脑子经由马丁支配后,对于仇恨对象的最终解决方案是否清晰。他确实不像那些猴急的报复者,他有着足够的耐心,对于全局,几步走的尺度的把握,以及恐怖信息量的传达,倒有一种中国厨师式的良好自我感觉。
其中,我最为欣赏他与朱丽叶刘易斯在剧院里的对手戏,当然很多评论喜欢将这一段赋予某种宗教意味,表现一种朦胧,无知状态下,对于诱惑的臣服。不过,我开始认为这样的“诱惑”在影片最后会给以清晰的呼应,甚至是放大,但结果不是这样。所以,我宁愿把之看作是罗伯特不愿过早的享受战利品,结束影片,而自编的理论与台词。同时丹妮在半推半就之间,吮吸着卡迪的拇指,我不由联想到,坐在暴力,色情电影面前的我们,其实也在经历着同样的阶段,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同以往马丁塑造的罗伯特形象类似,卡迪也是个思路活跃,情感细腻,同时也宿命式的流浪于各种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之间的人物,应该说,这样的角色,给了罗伯特很大的发挥空间。
《恐怖角》前面的大部分设置都堪称经典,我甚至认为比起库布里克,罗伯特泽米基斯等人的同类型影片,都是略胜一筹的。不过,正如我开头所说,故事本身是简单和俗套的,从而也注定了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正如前半段中有,卡迪野兽般的侵犯萨姆的情妇,这虽然可以看作是卡迪毁灭结局的提前预告,但与同时段的剧情层层铺垫,环环相扣相比,显得突兀极了,而后来杀死保镖和厨娘,从一般意义上的类型片来看,是进入了高潮,但对于马丁的《恐怖角》来说,我个人认为,却是陷入了冰凉的俗套中。虽然老马绞尽脑汁,加入了各种渲染的环境因素,还有“终极”对话,包括萨姆妻子在看似“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影响下,表现出了对于“恐怖”的臣服,还有卡迪的自我模拟法庭的宣判,以及给了卡迪一个行为动机,即他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就是要进入天堂之前,首先得入地狱,失去所拥有的一切……
以上的设置使得结尾一场戏很热闹,罗伯特德尼罗也像一般类型片的反角一样,“死”而复生了好几次,所不同的,也只是将眩目的打斗换成了偏执理论的宣扬。
那这样的俗套能被避免吗,能让经典贯穿于影片的每一个角落吗?
我又要搬出《沉默的羔羊》。那就是汉尼拔教授这个角色的特殊定位。因为在这《沉》系列电影中,汉尼拔都不是作为前台活跃的反面角色而存在的。他被限制在了幕后阴影中,既被当作变态界的前辈,也是FBI的资深顾问。当然,我也可以这样理解,从某种角度来说,汉尼拔与那些变态后辈们,还是一体的,但为什么托马斯哈里斯要将这变态的一体,活生生的撕裂开来。
原因在于,传统的犯罪电影,反角再抢戏,结果还是邪不胜正,即使有少数幸运的反角,由于社会,历史或个人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而得以逃脱,但往往也不会是一个顺心的结果。而在《沉默的羔羊》中,编导将一般反面角色身上的,诸如打破常规法则,高智商,大胆量,主动掌握全局等等这些“吸引”平常人的元素都单独抽离出来,放在汉尼拔的身上,而将注定被毁灭的命运留给了变态小辈们。所以,这样处理的结果,一方面,观众可以在道义的支撑下,看到罪恶的覆灭,同时,又能在潜意识中完成对汉尼拔(即罪恶的强权支配的化身)的顶礼膜拜。
而对比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卡迪,似乎还不能做到大隐隐于市,他太渴望走近镜头,同时又没有一个可以被观众认同的“替死鬼”角色,(如《沉》中的野牛比尔)
如果你单看文章的开头,会认为这是一篇直指罗伯特演技的文章,那你可以说,是受了我的误导。我无意去涉及电影主观或客观的讨论,只是想在电影观赏的话语权和弱势感受之间能有一些沟通,所以,通过《恐怖角》中马丁对于人物塑造及场景,情节的分析,我能感觉到,罗伯特的一哥地位,是与马丁的良苦用心紧密相连的。从而在我对罗伯特演技的认同感上,又往前了一步。
相信感受,也仅仅是如此。
[/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