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大家看过<<心心>>的有没??2个女孩子的故事,

2005-06-29 13:09:56   来自: 红白菜
  影射者自己青春的影子....自堕恨意的快慰
  商都上的片子,盛志民作品.
  

2005-06-30 21:25:11  跳跳

  看过,觉得不怎么样~
  

2005-07-01 04:48:25  若曦 (北京朝阳)

  早就发过这个片子的介绍了,当时因为资金紧张制作的比较糙,不过导演等创作人员还是蛮投入的!看看也不错!
  

2005-07-04 00:13:04  weiwei

  面对“他们”的勇敢(转)
            ――盛志民《心•心》观后
   先来大致介绍一下《心•心》的剧情:
   主人公有两个:一个叫心心,一个叫婷婷。
   心心是北京人,18岁,时尚、自我、有个性,是一个特“有主意”的女孩。婷婷则是来自四川的打工妹,年龄应该与心心相仿,漂亮、成熟,却整天瘌痢邋遢的,可能是因为她的工作不需要与客户见面的缘故吧――她是一个“黄色”声讯台唯一的接线员。
   心心的父母要送心心去加拿大读书,心心却在机场偷偷地改签了机票,她有一个心愿,想把一份礼物(她的初夜)在走之前送给她的男朋友吴赞。于是她借住在一个fà小(北京方言:打小儿一起长大的伙伴)那儿,开始寻找吴赞。但事与愿违,虽然几次都差点将吴赞抓住了,却又与他失之交臂。最后她终于失望了,但送礼物的愿望改为想“办”了吴赞,虽然“送礼物”和“办”的内容实际上是一回事儿,但我觉得,在心心的内心里,却不是。在心心终于要走的前一天晚上,她通过一个朋友找到了吴赞父亲的家,想与吴赞见一面,但仍然没有等着她想要见的在心里无怨无悔地爱着的人。于是,她决定……然后,心心在给吴赞的E_mail中写道:我送了一件礼物给你,在你爸那儿。我做不了你的情人,但我做了你妈……
  再说婷婷。婷婷工作的地方,是一个小学校里租来的一间小破屋,屋里有一台电脑,几部电话,这就是声讯台了。婷婷每天的工作就是通过电话来给形形色色的男人提供“性服务”,包括发嗲、卖乖直至应对方的要求在电话中与其“做爱”,用娴熟的固定程序式的叫床声来满足电话那端的“客户”的要求。婷婷从来不答应客户的见面请求,只有一个人是例外――“博士”。但博士却没赴约。婷婷最后拿到工钱回四川老家去了。
   心心和婷婷,在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生活在北京,却又是两个处在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的同龄女孩,他们在电影中有什么关联呢?导演用网络将她们联系在一起――他们在QQ上成了好朋友。心心将自己的心事统统告诉了婷婷,而婷婷,则是心心忠实的“听”众。最后,当心心终于了结了自己的心事,而婷婷也终于要到了工钱和车票的时候,她们决定见一面。在中华民族园的大牌子面前,她们相遇了(站在了同一个镜头的两边)却又不曾相见(谁也没有认出对方,在各自有点焦灼的张望之后,又分别离开了)……盛志民导演说:她们朝着不同的方向走了,一个到加拿大去读书,一个回了四川老家,但实际上,她们并没有方向。我觉得这个结尾处理得非常合理,因为我觉得她们根本不可能相遇,对于两个生活在不同生活层面的人,她们的道路将永远是平行线。而未来的路,只有迷惘,而迷惘就是无限的希望。
  《心•心》是有关目前十八九岁的城市年轻人的电影,他们出生于八十年代,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一个华丽的环境(不管他们个人的家庭状况如何,他们都共处在这样一个华美的时代背景)里,他们“自我”,在做事的时候,将个人的意愿放得很大,将周围环境的影响缩得很小。
   在影片中,这种“自我”首先表现在怎样对待性的问题上。
   盛志民导演说:“这个电影只是真实地表现了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的生活,我在电影中并没有对他们作出我的判断,但我觉得他们很勇敢,尤其是比我们勇敢,我们背负了太多的道德重负,而他们却没有。”我觉得这话非常有道理,但我却没有想好是该赞同还是反对。
   来说说心心,心心不是一个随便的女孩,不过她在对待性的问题上并不保守。她想将自己的初夜作为一个特别的礼物送给男友,这个想法充满了纯洁的情感。她没有考虑过什么天长地久之类的像我这样七十年代出生的女人动不动就要死要活想得到的东西。她只是想送个礼物而已,她没有想过任何有关道德的东西(至少电影里没有给我这样的信息),没有想过父母知道了会怎样等等,只是问她的好朋友:第一次疼不疼。但吴赞似乎对这个礼物不感兴趣,因为他不爱她,所以他躲着她。
   有个情节在这里我得提一下,就是心心与几个朋友一块儿玩的时候,一个男孩叫她到别一间屋去呆着,后来就听到这个房间里有争吵声,接着心心与那个男孩就出来了。男孩似乎非常不屑地怪心心装处女,心心没说什么,意思却很明显:不愿意就是不愿意。这个男孩我没看清,好像就是吴赞。如果是的话,我觉得更能说明心心的“有主意”――有原则,虽然她对性不保守,但她也绝不是不自爱,她虽然已经想将初夜献给吴赞,但是是作为礼物,在别一个她不愿意的境况下,她绝不迁就于他。
   最后心心的礼物没送成。于是她将自己的初夜(性)当成了一个报复的工具。屏幕上的字一个一个地被心心敲出来:“吴赞,我、没、有、做、成、你、的、情、人,我、做、了、你、妈……” 每一个观众应该说都有点意外,而心心的表情却一如平时,冷冷的,酷酷的,让人无从猜出她的的心中是否有痛。而我在那儿开始不知所措起来,非常严重的不知所措……
   心心的所作所为是粉碎性的,它使穿在我身上的一切有关性的、女人的道德和价值观外衣无法简单地套用在她的身上,让我平常用来品评事物的内心的天平开始失灵,我的脑子很乱,但却无法掩饰一种欣赏(尽管这种欣赏是被道德伪饰的我在大家面前不敢说出来的)在内心滋生。
   我记得《伤逝》中子君在决定从家里出走与涓生同居前对涓生说的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心心,一个18岁的女孩,在决定将自己的初夜作为礼物送给男友时,根本就没有想到类似“干涉”(道德等)的问题,只考虑自己是否愿意。当涓生厌倦了与子君的同居生活(他认为这种生活是“盲目的爱”导致的,使他“忽略了别的生活的要义”)时,子君自尊地离开了,但等待她的只有死亡。而心心,当男友不再爱自己,当她对男友的等待已经没有希望的时候,她用一种有点极端的方式彻底结束了与男友的情缘。然后,非常冷静非常酷地走向了也许有点迷茫的新的生活。
   一个18岁的女孩,对待自己如此有条不紊,对我的思想无异于一顿鞭笞。心心本来想将自己的男友“办”了,没有机会的时候,便将男友的父亲“办”了,这不禁使我想到以往文学或电影作品中并不少见的一个情形,一个洋洋得意的继父占有了她的继女的情形,而现在完全颠倒了,一个女孩“占有”了她男友的父亲,你该怎么想?我突然觉得,是一种女性主义的对以往社会道德具有颠覆性的至高境界。或许根本不是女性主义――心心的意识里或许根本没有性别,只有“自我”。那么,这样的境界就更高了。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那个与心心老在一起的女孩――心心的发小、好友某某(我记不得她的名字了),那个不知怎么的就与吴赞(心心的男友)有了“那事儿”的女孩。她与心心谈到这些的时候,是一种很惬意的哈哈大笑,还有一个词说得很多,就是“爽”。我觉得这样的表情这样的字眼都非常淋漓尽致,非常具有颠覆性。尽管看到这里我仍然不知所措得厉害,但我还是要说这个情节:痛快。
   婷婷的表现也让我觉得很过瘾,觉得她很坚强,很勇敢。破旧的小屋、被冻住然后得用火烧开的水龙头、在寒风中立刻就被冻成一团无法晾晒的床单,在她的眼中都不会引起烦恼或不快,更不用说眼泪了。她有的只是必须面对生活的平静。她对着镜子挤脸上的青春痘的那一刻,镜头有个特写,我一直无法忘记她那双眼睛,大大的,非常漂亮,却是冷冷的静如止水,是被淹没在蓬头垢面之中的。她一个人要接好几部电话,常常是洗衣服或正睡觉的时候都有电话打来,她于是就中断了干活或睡觉,开始提供她的“服务”。她的音调永远的绵软无力,心不在焉,甚至在出卖娇嗲的呻吟时也是按一个冰冷无力的程序来的。她做这样的工作只是为了生存,工作就是工作,她绝不会轻易或在无意中出卖自己的真实情感,她有一种让我欣赏的成熟。只有那个“博士”似乎让她动了见面的念头,但博士终没有见她。婷婷在赴约前精心修饰自己(她有了一丝改变自己命运的企望了吗),却又是不动声色的,我看不见她有什么兴奋或喜悦,当博士失约后,也没见她有什么失落或悲伤。说真的,我喜欢她的“不动声色”,佩服她的“不动声色”。
   电影还冷静地叙述了心心同时代人的生活:以自我快乐为原则的性、不当回事儿的打架、随时叨出的香烟、满口的京骂(你丫、傻×等等)……盛志民导演说:其实他们的生活比我电影中叙述的还要残酷。我忘了他是答哪个观众的提问时说的。我觉得是这样的,虽然我有点不想承认。我有幸与82至85年出生的朋友们有很多接触,了解了他们的一些生活,但我觉得他们在我面前总是在“表现”得很“乖”,因此我无法看到他们生活的全部。那些女孩子们有时很大胆地向我问有关性的问题,我总是对她们说些模棱两可的话,要她们把握好自己,尤其是不要让自己在心理上受伤害。当她们问到我们七十年代这茬女性在这方面的观点时,我从来不主动交待,我觉得我有一种很深的“负担”和自我保护主义,我除了觉得她们太小、没有与我对话的可能外,还有一种潜在心底的可笑的担心:怕她们笑我老土,这自然是我不愿意承认的。在我一向的心里,都将性当成了一种最私密的,最隐晦的,最妖娆艳丽却又真正纯美的情之火、爱之花,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赋予它很多东西,也许我是在粉饰它吗?我不能接受将它当成一种物质,就好比我们每天要吃的大米饭,饿了便吃,不饿不吃呗。但也许,实质上它就是这么个东西。
   电影中的每个演员似乎都没有用什么演技,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一如生活中的枯躁怠惰,也许根本不需要表演――就是“他们”的生活。
   我现在知道我面对“他们”始终的不知所措了,我是摇摆在欣赏与不能接受之间。请原谅,如果现在有一个“他们”中的女孩子忐忑不安地把我当大姐姐一样倾吐有关交男朋友的苦恼时,我仍要语重心长地劝她一定一定要把握好自己,这可能是我的一种习惯了。一种虚伪的可怕的习惯?也许?或许,我应该缄口不言,只是倾听就是了。无论说他们的生活是否比我们进了一步,都不可能改变任何一个现实:“他们”的勇敢和“我们”的踌躇观望不知所措不肯轻易付出。
   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用最真实的叙述告诉了一个其实离我们并不远的生活,我们不想接受或假装概叹的“世风日下”。当“他们”渐渐长大,这种生活也许将淹没更多的空间。我想,不必妄评,我们也坚持我们的自我即可,每个人都坚持每个人的自我即可。生活,只要不是盲从,便值得尊重。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