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光与影在眼前晃动——路易斯.布努艾尔《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

2005-06-17 19:54:22   来自: 死在当下
  [watermark]开场:
  1、(中景,缓缓摇下)一片树林。一辆汽车从正面驶来。
  2、(近景,跟拍)从右至左,车停下。从车上下来二男二女,其中一人叫司机等一下,然后四人走上台阶。
  3、(中景,跟拍)四人从正面走来,走至门前一人去按门铃,他指了指其中一女人,大家都笑了。
  故事梗概:
   几个上流社会的人互相宴请,但都不能好好吃一顿。
  结尾:
  1、(中景,固定,正拍)六个人在路上并列地走着。
  2、(近景,跟拍,由右至左)一个女人走过,然后镜头带到其他几个人。
  3、(近景,固定,正拍)正在走路的一男一女。女的在弄皮包,男的在擦嘴。
  4、(近景)擦嘴的那个男的。(镜头右移)另一对男女。
  5、(中景,固定)背影,六个人并列走着。
  6、(远景,90°侧拍)六个人在路上走着。
  剧终
    1972年,布努艾尔在巴黎开拍此片。奥斯卡评选期间,流传出布努艾尔用红包收买奥斯卡的消息,当然是个误会。这并不影响该片获得第4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此片一如既往的散发着超现实主义味道。现实与梦境不停地置换着,其中有暗喻性的,也有导演个人潜意识的再现。在此列举几个印象深刻的场景:
    一、主人邀请客人晚上赴宴,客人们到达时,主人不在,他太太在。却说时间是明晚,因此正准备睡觉了……客人们只好到附近一家旅馆去吃饭。却遭遇店主死亡,遗体也停在店内。大家匆匆离开……(请注意:这次聚餐他们滴水未沾)
    这场戏的灵感来自发生在布努艾尔的朋友身上的真实事情。
    二、一对夫妇请客,客人们到达时。两人正准备行鱼水之欢,未免惊动客人,两人偷偷地跑到花园一隐蔽处继续。当得知夫妇俩偷偷离去,客人们误以为是谁密报了警察,警察来突袭,他们没有时间通知大家便自行离去。于是大家便仓皇离去。(请注意:这次聚餐他们就喝了一些酒)
    为何如此害怕警察?之前剧情交待过,其中有一人买卖可卡因,并揭露出政府官员也参与毒品交易。
    三、叫司机来品尝辣马丁尼酒,其实只是为了嘲笑他。
    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待无产阶级的一种普遍心理。导演未打算对两种阶级的矛盾性做更多阐述,因为那不是电影的主旨。只是借影片中的人物对这种态度作了批判。
    四、一牧师帮助一濒死老人做临终前的忏悔。牧师临走时向床上的老人开了几枪。因为那老人以前是牧师家的园丁,牧师父母常常粗暴地对待他,他便杀了牧师父母。
    暂且不论孰是孰非,对待一个濒死老人,牧师不能豁达,用一副道貌岸然的代表上帝的模样发泄自己的私怨。本身就是对神职人员的一个嘲讽。还有个情节是:牧师换上了工匠服,有人便认不出了,这种情节出现了两次。嘲讽人们对宗教的盲目性。似乎人们认识的是那套神服,而非牧师本人。布努艾尔是个无神论者,至始至终,他都不相信上帝。
    五、大家来到上校家聚餐,就坐后,帷幕拉开,竟是在一舞台上,台下已坐满了观众,还有个工作人员在提示台词。众人惊鄂之余纷纷离席……
    这是布努艾尔根据自己的一个梦境改编而来。“我常梦见自己和许多人夹杂在戏院里,突然发现自己必须上台表演,但对自己要表演的角色却一无所知,要讲什么台词也不知道,只剩下几分钟就要上台了,真是急死人了。”——选自《我的最后一口气》
    六、布努艾尔在片中虚构了一个米兰达共和国:国内持续着游击战;没有鱼子酱和香槟(注:鱼子酱和香槟在西方饮食文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贫富差距大;法官和警察接受贿赂;犯罪率很高……那位米兰达大使一直在为上述问题辩解。
    导演将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弊端集中地体现出来,那位米兰达大使影射自欺欺人的政客们。面对人们的质问故作镇静,后来招架不住想要离席……上校对该共和国表示不满,言语冲突中打了大使一耳光,大使当众枪杀了上校。当然,这段也是以梦的方式呈现。
    七、片中布努艾尔“自私”地满足了对酒的探讨。谈了喝辣马丁尼酒的心得:用圆锥形的玻璃杯喝最棒,加入杜松子酒,轻摇冷却就好。如果加几滴佩洛则有30年代纽约的口味。
    布努艾尔一生的爱好之一就是泡酒吧,尤其对马丁尼酒情有独钟。
    八、布努艾尔在片中意外地提到毛主席,对话中,关于毛主席最重要的一句话,布努艾尔用背景噪音作了掩饰。不过能够看出,布努艾尔赞同“要解决饥饿和贫穷唯一的选择就是发展军事”。
    以上皆刍荛之言。旨在“自私”的抒发个人的主观思维。对于此片,当然“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了。
  附录:●路易斯.布努艾尔生平
    路易斯。布努艾尔一直四处奔波,他是西班牙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一生的活动范围从西班牙到法国,又从法国到了美国,越走越远,似乎到处都不是他的应许之地,最后在墨西哥生活多年以后,在那里郁郁去世。
    这是一个今天很多电影史家都会把他排入十位电影大师之一的人。他出生在西班牙的卡兰达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庭信仰天主教,而当地神秘的民俗和宗教的阴沉,是他后来影片中有太多的暴力和怪异想象的基础。他17岁进入马德里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1920年自己才20岁的时候,就创办了西班牙的第一个电影俱乐部,24岁的时候因为向往欧洲文化之都的氛围,来到了法国巴黎寻找未来。
    这个时候的巴黎,在文化和文学上正是各种先锋派的天下,人类文化中心是巴黎,而还不是纽约,很多美国人都远渡重洋,在巴黎寻找灵感和激情。他一到巴黎,就和这里电影界的人联系上了,担任了法国先锋派导演爱泼斯坦的助手,还在爱泼斯坦创办的电影学校学习,深受当时弗洛依德理论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1928年,他和著名的西班牙画家达利合作,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一条安达鲁狗》,对资产阶级和宗教势力进行了十分尖刻和隐晦的抨击,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影片的画面深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比如眼球被刀片切割的特写十分逼真骇人。1930年,他拍摄了电影《黄金时代》,被批评为伤风败俗而遭到了禁演。1932年,他又回到了西班牙,拍摄了纪录片《无粮的土地》,记录西班牙乌尔德斯地区农民十分悲惨的处境,是西班牙电影史上十分重要的影片,显示了布努艾尔的批判精神。这部影片立即被西班牙当局禁止上演了。
    西班牙很快就爆发了内战,这个时候他被共和政府派往巴黎,担任使馆的外交人员,因为他对佛朗哥政权十分仇恨,所以当西班牙内战结束以后,佛朗格政权取得了西班牙的控制权,他无法回到祖国,只好应美国米高梅公司的邀请,去美国好莱坞发展,但是,在美国,好莱坞的法则根本就不适合他,几年的时间里,他什么电影也没有拍摄,因为他的电影预算和独立的拍片性格,常常把追求利润为最大目的的美国制片人吓住了。
    很快,他的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引起了美国右翼势力的注意,他遭到了美国"非美活动委员会"的调查,看到很多艺术家被这个委员会调查并且被勒令停止了艺术活动,因为可能的对他的政治迫害,他被迫离开了美国,于1946年来到了墨西哥,躲在这个相对偏僻和安静的地方,三年以后就加入了墨西哥的国籍。
    1950年,他拍摄了影片《被遗忘的人们》,这部影片是反映墨西哥儿童悲惨命运的,获得了法国嘎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这部影片也触动了墨西哥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他们对他发出了威胁。墨西哥又不能呆下去了。于是,他再次回到了法国巴黎,因为这里仍旧是最自由的。接着,在1959年到1965年,他拍摄了三部以宗教题材为主题的影片《纳萨林》、《比力迪亚娜》、《沙漠中的西蒙》,影片阐释了他的无神论思想,对宗教对人的迫害和宗教的伪善,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这三部影片依次获得了法国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国际奖、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为他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但是也遭到了包括梵蒂冈教会的抨击。
   1964年,他导演了影《女仆日记》,1967年导演了他后期的代表作《白日美人》,影片描述了一个贵妇人在白天和晚上的双重的生活,对"资产阶级腐朽和病态的生活方式"进行了瓦解,影片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随后,他又导演了影片《特里斯丹娜》,这部影片和上面的两部影片是他关于女性的三部曲,以妇女的解放和面临的问题为主题的影片,显现了布努艾尔深邃的思想和开阔的视野。1972年,他导演了一生中最后一部重要的影片《资产阶级隐秘的魅力》,影片的结构是他对弗洛依德理论和超现实主义理论的集大成的体现,通过现实到到回忆,回忆到梦境,再由梦境到梦境中的梦境的手法,表现了资产阶级的空虚和滑稽。影片因为杰出的叙事而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74年,他导演了影片《自由的幽灵》,之后就渐渐地退出了影坛,1983年死于墨西哥。
   布努艾尔在艺术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先锋派,他运用的技法都是超现实主义的技法,并且对超现实主义在电影上的表现发挥到了极点;从政治上将讲,他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对一切来自政府对人们的压迫,都表现出反抗和批判,因此从西班牙到巴黎,从美国到墨西哥,哪里似乎都不是他理想的家园;从宗教上讲,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对宗教的态度相当的激进和不恭敬,因此总是遭到宗教人士的抨击。正是因为如此,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也是最具传奇性的电影导演之一,一生一共拍摄了32部影片。晚年在墨西哥,他心情郁闷,经常用手枪射击花园里植物上的蜘蛛。其实,他一生都在用电影瞄准一些东西不停地射击着。
  ●超现实主义电影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著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watermark]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