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碎影录.之八

2005-05-25 05:31:12   来自: danbar
  碎影录.之八
  danbar
  帝国的毁灭
   或许,真的要等一个甲子的时间,很多事情我们才能够看得清楚一点……
   只是,错误已经造成,我们已经无法再回头。尽管无法原谅当年的年轻与无知,但现在能够做的,恐怕也只能是让自己不要遗忘……
   对于犹太人而言,希特勒,你的名字叫“浩劫”;对于德国人而言,第三帝国是他们永远背负的十字架,无论到什么时候,这个十字架都不会因为他年老体衰而减轻,反而更加日益沉重……
   1935年,年轻的德国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拍摄了反映纳粹德国的辉煌成就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这部划时代的影片以极其煽动性的电影语言把希特勒和纳粹德国变成了一个神话,观看过影片的亿万德国群众为了变成革命的螺丝钉,而争先恐后地跳进了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这部影片后来成为了所有政治宣传片的典范。1936年她又拍了一部影片反映高贵的雅立安人种是如何赢得奥林匹克运动会桂冠的纪录片《奥林匹亚》,这部影史上空前绝后的体育纪录片在德国人的心目中更加确定了:雅立安人是最高贵的人种,犹太人以及其它卑贱的人种是需要被灭绝的。这些我们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种族选择理论在当时却是不可质疑的真理,于是将犹太人杀光也具有了无可辩驳的正当性和正确性。杀戮开始。
   
   1985年,法国导演克劳德·朗兹曼完成了历时十一年拍摄的纪录片《浩劫》,这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的悲惨命运的影片长达9个多小时。导演访问了诸多当年这场浩劫的亲历者,详尽纪录了这场大屠杀对犹太人的巨大精神创伤,这部影片成为了2002年罗曼.波兰斯基获奖无数的影片《钢琴师》最完美纪录片版注解。
   
   2004年,德国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Oliver Hirschbiegel)的作品《毁灭(德文名Der.Untergang.英文名downfall)》问世,这是一部反映纳粹德国最后覆灭时刻的影片,影片从1945年4月20日希特勒56岁生日开始,这天苏军正在进攻柏林,到1945年5月2日结束,历时12天。影片通过希特勒的女秘书容格的眼睛看到了颓唐衰老左手不停发抖的希特勒、充满活力和热情决不愿分离的爱娃、企图谋夺篡位的空军元帅戈林、试图背叛他的的“忠诚者中最忠诚”的党卫队长希姆来,纳粹德国最坚定的喉舌宣传部长戈培尔,决不愿意生活在没有“国家社会主义”的国度而亲手毒杀六个子女的戈培尔夫人,宁愿被送上绞刑架而不愿当官的柏林守卫总指挥,拒绝离开柏林的医学博士申克,坚决不执行把国家化为焦土不让敌人得到的任何利益的阿尔伯特斯佩尔,知道无法逃避而花天酒地的党卫队地区总队长费格莱因,被希特勒大骂为懦夫和叛徒的德国将军们,想离开柏林而被希特勒拒绝最终把全家炸死的党卫队医疗机构总负责人,要求看希特勒身份证的牧师,亲手炸掉两个坦克的青年团员彼得……
   
   影片有三条线索,一条主线:容格小姐所看到的希特勒及第三帝国的覆灭;两条辅线:一条是党卫队医学博士申克经历的救人经历,另外一条是纳粹青年团员彼得从作战到逃亡的转变经历。三条线索交叉叙事,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角度全景式的追溯了第三帝国的毁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最高司令部的最后挽救,有前线的苟延残喘,有军官们的绝望逃避,有地堡的伤员救治,有街头的幼稚抵抗……整部影片人物众多,形势复杂,但导演叙述得张弛有度、扣人心弦、脉络清晰。从人物鲜明、对白妥帖传神、场景细致,可以看到导演为这部做了相当扎实的基础工作。导演导过的电视剧不少,但电影不多,因此我大胆揣测,这部片没能进欧洲三大电影节是因为名气不够(但还是被德国人推荐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候选)。假以时日,导演必能在三大电影节上得奖。
   
   导演其实可以把第三帝国的覆灭演绎成喜剧,以希特勒的神经质和纳粹将军们的愚蠢来嘲弄可笑的纳粹德国,如同卓别林在《大独裁者》或者盖拉德.欧利在《王中王》中所做的那样,将敌人丑角化来取得鄙视的效果,将对纳粹的恐惧化解为笑声,将战争解构为娱乐。当然,导演也可以将纳粹德国的灭亡拍摄成战争片,将敌我双方的战争拉锯演绎成一部战争大片,如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或者《三大战役》所做的一样,将成功与失败描绘成双方实力与智力的斗争,将战争与和平确立为正与邪的决断。或者,也可以拍成一部祈求和平的宣传片,或者追求视觉冲击效果的灾难片……
   
   但是,这样的影片是一部反思的作品吗?它能够让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深入一步吗?他能够找到这场浩劫的更深层原因吗?喜剧片能让我们看到纳粹德国的真实历史吗?战争片能让我们看到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的历史原因吗?宣传片能让我们看到战争与和平背后的真实力量吗?……
   
   或许,有的人会说:这样拍,不行。我们不能停留在纳粹德国覆灭这些历史事件的表面,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影片的观点和表现手法,我们要还原出历史的真实面目,从这些真实的现象中去寻找出纳粹德国产生的根源、发展壮大的原因、辉煌成功的因素,最终覆灭的条件。我们不能让纳粹德国这样人类的灾难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没有亲历过这场灾难而拒绝承认他的错误,我们也不能因为我们年轻无知而逃避个人责任的追问,我们更加不能因为这场战争已经过去很久而开始遗忘……
   
   的确,我们不能。所以,总是可以看到德国的报刊杂志不停的讨论与反思纳粹德国的起因与错误,几乎成了一种原罪式的忏悔,变成了一个民族永远背负而无法卸掉的十字架。2004年,德国电影人拿出了他们自己的成绩单:就是这部《毁灭》。
   
   导演通过特路得尔.容格,这个希特勒年轻女秘书来看清楚整个第三帝国的人与事,试图通过她天真无邪的眼睛来还原出历史的真实面目,所以我们看到出场的希特勒根本不是想象中那样的能言善辩,意志坚定,极度自负,浑身充满邪恶力量的战争狂人(这样的人物形象很容易从电影《指环王》或者《星球大战》中得到),而是个老迈颓唐的小个子老头,当然随着战争形势的一落千丈,这个小老头也一再展现出他颓废、神经质、易怒与残暴的一面:
   
   他在听到十二集团军无法进攻的地时候,愤怒狂泻而出:“军人,每个人都在向我撒谎,甚至包括党卫队,(你们这些)将军们就像一群不忠实的懦夫,叛徒,玩忽职守者,将军们有负于德国人民,没有一点荣誉感,你称谓自己为将军是因为你在军校里呆过几年,在那里你只学会了如何使用餐刀和叉子!这些年,都是军人妨碍了我,你们所有的人都背叛了我,我会将所有的高级军官都毙掉,就像斯大林做得那样。我从未上过军校,但是我凭我自己征服了整个欧洲。(你们这些)叛徒,我从未欺骗和背叛我的祖国,竟然遇到对德国人民如此背叛的行径,所有的叛国者将用他们自己的鲜血去补偿,他们将淹没在他们自己的鲜血中。”一切都在祖国和人民的旗帜下面前进,背叛了他就是背叛了祖国,背叛了人民。是他,拯救了德国,是他,征服了欧洲。
   
   他让斯佩尔去执行的焦土政策以毁灭德国一切生活设施的时候说:“如果战争失败,人民还有什么可丧失的?日耳曼民族最低级生活必需就无关紧要,(让敌人去摧毁它们),正相反,我们最好自己去摧毁它们,我们的百姓会变得羸弱,按照自然法则,它们会全部死掉,这场战斗后还剩下什么?只有劣等民族,高贵者都死了……”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生死都是不足怜惜的,所以犹太人是应该杀光的,千万德国人民的死活也是可以被牺牲掉的。人民的死活是由他来决定的。
   
   但是希特勒在容格小姐的眼中是否就是这样的人呢?在容格睡过头误了给希特勒写遗嘱的时候,希特勒并没有发火,反而很慈祥的说:“休息好了吗?我的孩子。”完全是一个慈父的形象。然后导演安排了容格和爱娃的一段对话来完整的构建希特勒这个人物:“我想他不想让任何人真正了解他,他对自己的私生活很注重,他很少说粗鲁的话……”在整个影片中,导演试图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演绎希特勒,而没有将他妖魔化。同样,我们看到的其它人物也并不是简单化的模板人物,比如希特勒的情人爱娃.布劳恩并非我们以前所想象的淫娃荡妇,相反她对希特勒很有感情而且还相当的可爱;戈培尔的妻子不但美丽(不是漂亮,而是美丽),气质也相当的好;戈培尔对希特勒忠心耿耿,处处为他出谋划策……
   
   所以,这部片在德国上映的时候,很多人都批评这部影片把希特勒拍得太人性化了,说这样是在抹杀他的恶魔形象,是在为他翻案,导演等于是新的“里芬斯塔尔”,在为希特勒树立一个新的丰碑。事实是如此吗?的确导演可以把他的“恶魔想法”完全展现出来,但是对于一个恶魔,我们会去分析他的来源吗?他只是一个恶魔,我们会把一切的罪责归结到他自身的“恶”上去——我们不会去分析《指环王》里面“邪眼”的起源,因为它就是邪恶的代表,他是无需分析的(《指环王》作者托尔金实际上就是把邪眼比喻为希特勒的)——于是,我们就把希特勒给简单化了,我们就把法西斯给纯净化了,我们就把自己给解脱了……
   
   当希特勒只是一个历史里面的普通人的时候,我们才会去分析他种种行为及思想的根源;当法西斯主义来源于当时德国的各种思潮的时候,我们才会去寻找法西斯主义发展的脉络;当我们不原谅自己的年轻,不原谅自己的无知的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要对纳粹德国的各项罪行负责任的时候,我们才会去追寻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做。于是,救赎开始。
   
   这是一个国家的救赎,这是一个民族的救赎,这是每个人的救赎。希特勒是法西斯,戈培尔是法西斯,戈林是法西斯,希姆来是法西斯,容格是法西斯,少年彼得也是法西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明白导演详细描述希特勒和戈培尔的遗言的深刻内涵:
   “自从我竭尽绵薄,在德国被迫参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充当一名志愿兵以来,已经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年中,指导我全部思想、行动和生活的是我对人民的热爱和忠诚……时光会飞逝,但是,在我们城市和建筑物的废墟上,对最终要负责任的人们的仇恨将永远不会消失,他们就是对眼前这一切负有全部责任的人们——国际犹太人集团和他们的支持者。”希特勒对他的所作所为依然好不悔改,矢志不渝。
   
   戈培尔则更加的坚定:“某一天,谎言将毁灭,真理将再次胜利,届时,我们将屹立于所有人面前,纯洁而清白。”
   
   每个人行为的背后都是有一整套思想体系在支撑着的。那些看似疯狂的行为,其当事人都有一整套的逻辑来演绎。“无因的反叛”并非无因,只是我们视而不见而已。正是因为希特勒及德国法西斯有他们自己的一整套理论,才会认为犹太人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才会说服自己去把犹太人杀光,同时克服自己人性的追问——只有他们认为自己一直是对的时候,他们才会心安理得,他们才会一往无前。他们大屠杀乃源于他们的观念如此,他们并非天生残暴,而是他们认为理当如此而已。可以看到希特勒和戈培尔的遗言正是具有这样“为真理而献身”的特性。这并不是他们想在遗言上为自己粉饰,而是他们的确是认为真理在他们这一边的。问题在于,德国的大众也认为他们是正确的,即德国人认为犹太人的确是罪恶的根源,这样法西斯主义才能在德国蓬勃发展——中国有句老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当时德国人认为犹太人是朋友,希特勒怎么可能说服他们去杀朋友呢?
   
   当把希特勒还原成普通人,他的那些想法才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所有的人都是这么想的,希特勒不过集大成者而已,他不过激进的推行出来,而其它人不过是更为缓和的保守派而已。没有他,也会有另外一个“马特勒”或者 “恩特勒”的出现!当我们探求一战后的德国的社会思潮的时候,的确是可以看到类似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存在。
   
   于是,我们就无法逃脱对自身的追问了,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容格女士片尾所说的:“六百万犹太人的死深深震动了我,但我依然不能与我自身的过去联系起来,我一直宽我自己的心,我对此没有任何个人的负罪感,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事情,但是有一天,我从一个为索菲.索尔树立的纪念碑旁经过,就在弗朗茨.约瑟夫大街那里,我看到她当时和我一样岁数,在我为希特勒工作的那一年,她被处决了。直到这时,我才明白;年轻不是借口。这也许有助于理解事情的真相。”在二战中没有犯过任何罪行的容格女士也开始为纳粹德国的罪行负责任了,这才是真正的忏悔,这才是避免悲剧再次发生的基础,这才是法西斯主义不再产生的根源。
   
   一个法西斯帝国毁灭了,一个新的帝国是否又会重新出现呢?我相信不会,因为他们没有原谅,因为他们不曾遗忘……
   
   什么时候,日本人也能开始他们的忏悔呢?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