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我爱哈克比,存在主义掩藏下的后911心态
2005-05-16 04:06:43 来自:
ly884
[这个贴子最后由ly884在 2005/05/16 12:09pm 第 1 次编辑]
《我爱哈克比〉是编剧兼导演大卫·拉塞尔个人自编自导的第四部作品,像宣传语一样,这部喜剧电影讲述的就是——它想要讲述的事情。这是一个关于人生的探讨的复杂问题,它的核心带着存在主义的哲学意味,虽然看上去好象晦涩难懂,但如果你细细回味一下,似乎还是能找到其中便于理解的蛛丝马迹的。
影片中的哈克比在现实中,真的是一家非常有名的超级连锁百货店。这家创立于1964年的老店的第53家分店在去年成立,这让它的销售网络跨越整个国家。在销售的同时,这家店也相当注意关于社区建设,家庭关系,儿童教育,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每年,哈克比都会花费超过4000万美元用于慈善事业,联合各种协会成立公益基金,同时组织有效地回收了700吨废纸,并且在山火和自然流失林地栽种了超过1万4千棵树苗,这些都是哈克比在2004年的环境保护主题活动的一部分。
而人物的设置中有艾伯特,布莱德,汤米等,而这三人又同时围绕着一个名为空地联盟的环保组织,而其中身为消防员的汤米更自认为是一个哲学智者,而其中最为突出的观点应该是对于发达国家过度开发能源,而对于贫困国家的伤害,这个观点清晰的表现在,他和艾伯特在收养苏丹难民的家中的那一场论战。本来收养家庭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善事,但汤米却认为造成那些国家贫困和动乱的元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即使思路就进行到这里,我联系导演大卫拉塞尔的《夺金三王》,再加上对于存在主义的理解,(存在主义一词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存在主义哲学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但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低觉的,病态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我脑海中突然有这样一个概念,本片在存在主义的掩藏下,表达的是美国民众在911事件,攻占伊拉克,进行全球反恐背景下的观念冲突和复杂情感。
而如果依照这样的思路,杰斐斯夫妇在解决生活心理危机的外衣掩护下的怪诞举动,和那些飘渺,理还乱的相互联系的治疗观点,就有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其实这应该是在隐射911后,布什政府在反恐的旗号下,对于公民权利的侵害,当然,正如影片中那三人都是自愿却寻求杰斐斯夫妇的帮助一样,在现实中,以911事件为信号,接下来的一系列政府行为,可能也算是顺理成章的,或者说是民众在当时情况下的唯一选择。但是正如影片中汤米的偏执和婚姻问题,布莱德的危机感和艾伯特的迷惘,无助,也正对应着现实中,特别是如同布莱德的习惯性玩笑,撒谎一样,布什政府在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和证据上的疑点重重,再结合杰斐斯夫妇的无孔不入,随意跃入汽车,进入私人住宅,甚至是监听,翻垃圾箱,更是让美国人对于生活完全丧失了安全感,这也同样反映在布莱德和道恩爱情的脆弱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凯瑟琳,这个法国女人,她的象征意义应该也是明显的。那这样的思路下,她与艾伯特和泥式的云雨交欢,似乎就比较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表现出一种法国式的散漫和激情,要做爱,不要作战。而她的出现,又导致了艾伯特与汤米之间的疏远和背离,也代表着民众之间观念的对立。
当然,影片中的隐喻应该是全方位的,而特别是对于三个男人之间既对抗又溶合的象征意义,以我现在的环境,不太可能找到足够多的反映社会思潮的新闻资讯与之对应,而布什政府政策对于国民权利的侵害,相信由于反恐体系对于提高中国在东亚的地位,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所以国内也并无过多的提及,那法国在此次战争中的立场,其背后的深刻含义,由于外交辞令的粉饰和新闻系统的过滤,我实在无从得知。不过,即使因为有着主客观(地头蛇)的种种原因,无法给出证据确凿的完备解释,但相信以上分析还能算是理解本片的一个较好的视角。
链接极品影虫〈我爱哈克比,懂得放下是一种智慧〉
[/watermark][url]http://bbs6.netease.com/ent/readthread.php?forumcode=18&postid=116790&pageid=1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5-05-16 20:08:35
范坡坡
(北京东城)
汗……这么一说——这电影里面真的有这么多深奥的东西——我原来买的时候就纯粹因为有裘德·洛,于佩尔,霍夫曼……但是看了觉得好糊涂——因为说话的速度甚至让我来不及看字幕……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sOMxTAzYisn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我爱哈克比〉是编剧兼导演大卫·拉塞尔个人自编自导的第四部作品,像宣传语一样,这部喜剧电影讲述的就是——它想要讲述的事情。这是一个关于人生的探讨的复杂问题,它的核心带着存在主义的哲学意味,虽然看上去好象晦涩难懂,但如果你细细回味一下,似乎还是能找到其中便于理解的蛛丝马迹的。
影片中的哈克比在现实中,真的是一家非常有名的超级连锁百货店。这家创立于1964年的老店的第53家分店在去年成立,这让它的销售网络跨越整个国家。在销售的同时,这家店也相当注意关于社区建设,家庭关系,儿童教育,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每年,哈克比都会花费超过4000万美元用于慈善事业,联合各种协会成立公益基金,同时组织有效地回收了700吨废纸,并且在山火和自然流失林地栽种了超过1万4千棵树苗,这些都是哈克比在2004年的环境保护主题活动的一部分。
而人物的设置中有艾伯特,布莱德,汤米等,而这三人又同时围绕着一个名为空地联盟的环保组织,而其中身为消防员的汤米更自认为是一个哲学智者,而其中最为突出的观点应该是对于发达国家过度开发能源,而对于贫困国家的伤害,这个观点清晰的表现在,他和艾伯特在收养苏丹难民的家中的那一场论战。本来收养家庭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善事,但汤米却认为造成那些国家贫困和动乱的元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即使思路就进行到这里,我联系导演大卫拉塞尔的《夺金三王》,再加上对于存在主义的理解,(存在主义一词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存在主义哲学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但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低觉的,病态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我脑海中突然有这样一个概念,本片在存在主义的掩藏下,表达的是美国民众在911事件,攻占伊拉克,进行全球反恐背景下的观念冲突和复杂情感。
而如果依照这样的思路,杰斐斯夫妇在解决生活心理危机的外衣掩护下的怪诞举动,和那些飘渺,理还乱的相互联系的治疗观点,就有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其实这应该是在隐射911后,布什政府在反恐的旗号下,对于公民权利的侵害,当然,正如影片中那三人都是自愿却寻求杰斐斯夫妇的帮助一样,在现实中,以911事件为信号,接下来的一系列政府行为,可能也算是顺理成章的,或者说是民众在当时情况下的唯一选择。但是正如影片中汤米的偏执和婚姻问题,布莱德的危机感和艾伯特的迷惘,无助,也正对应着现实中,特别是如同布莱德的习惯性玩笑,撒谎一样,布什政府在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和证据上的疑点重重,再结合杰斐斯夫妇的无孔不入,随意跃入汽车,进入私人住宅,甚至是监听,翻垃圾箱,更是让美国人对于生活完全丧失了安全感,这也同样反映在布莱德和道恩爱情的脆弱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凯瑟琳,这个法国女人,她的象征意义应该也是明显的。那这样的思路下,她与艾伯特和泥式的云雨交欢,似乎就比较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表现出一种法国式的散漫和激情,要做爱,不要作战。而她的出现,又导致了艾伯特与汤米之间的疏远和背离,也代表着民众之间观念的对立。
当然,影片中的隐喻应该是全方位的,而特别是对于三个男人之间既对抗又溶合的象征意义,以我现在的环境,不太可能找到足够多的反映社会思潮的新闻资讯与之对应,而布什政府政策对于国民权利的侵害,相信由于反恐体系对于提高中国在东亚的地位,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所以国内也并无过多的提及,那法国在此次战争中的立场,其背后的深刻含义,由于外交辞令的粉饰和新闻系统的过滤,我实在无从得知。不过,即使因为有着主客观(地头蛇)的种种原因,无法给出证据确凿的完备解释,但相信以上分析还能算是理解本片的一个较好的视角。
链接极品影虫〈我爱哈克比,懂得放下是一种智慧〉
[/watermark][url]http://bbs6.netease.com/ent/readthread.php?forumcode=18&postid=116790&pageid=1